赫爾穆特·魏德林

德国军官(1891—1955)

赫爾穆特·奧托·路德維希·魏德林(德語:Helmuth Otto Ludwig Weidling,1891年11月2日—1955年11月17日),又譯黑爾姆特·魏德林,生於德意志帝國哈爾伯施塔特。於1911年加入德意志帝國陸軍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砲兵軍官,於1944年晉升為上將,1945年4月23日被希特勒任命為柏林防區(Verteidigungsbereichs Berlin)司令,於1945年5月2日率殘餘德軍向蘇軍投降。

赫爾穆特·魏德林
Helmuth Weidling
1943年的魏德林
出生1891年11月2日
 德意志帝國普魯士薩克森省哈爾伯施塔特
逝世1955年11月17日(1955歲—11—17)(64歲)
 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伏拉迪米爾
效命 德意志帝國(至1918年)
 魏瑪共和國(至1933年)
 納粹德國
軍種 納粹德國陸軍
服役年份1911年至1945年
軍階砲兵上將
統率第40裝甲軍
第41裝甲軍
第56裝甲軍
柏林週邊防禦
參與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獲得勳章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德意志十字勳章
一等鐵十字勳章
二等鐵十字勳章

生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

魏德林1891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省哈爾伯施塔特,並於1911年在西里西亞布雷斯勞加入普魯士陸軍第6野戰砲兵團,隨後來到柏林-泰格爾的第1飛艇營,並於1912年8月10日晉升為中尉。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和動員後,魏德林被部署到西線。經過訓練成為飛艇指揮官,他作為警衛軍官駕駛各種齊柏林飛艇,後來作為指揮官接管了LZ97(建造號LZ67)和LZ113(LZ83)的指揮權。1917年春陸軍航空兵停產後,他被調往舊兵工廠。在那裡他被任命為正規團的砲兵觀察員和砲兵連指揮官。魏德林被授予兩級鐵十字勳章、霍亨索倫皇家騎士十字勳章和呂貝克漢薩十字勳章、奧地利三級軍事功績十字勳章。帶有戰爭勳章和飛艇船員紀念徽章。

戰爭結束後,魏德林被接納進入威瑪防衛軍,並於1922年6月1日被任命為第4砲兵團上尉。他自1931年1月1日起擔任該團第3連連長,隨後加入柯尼斯堡第1師第一步兵連長參謀部。1932年6月10日,他晉升為少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波蘭和法國的戰役

隨後於1935年9月1日晉升為中校,並於1938年3月1日晉升為上校。1938年11月10日,任第56砲兵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隨該團參加了對波蘭的進攻。隨後他被分配到第20砲兵團,並於1940年4月10日被分配到第40裝甲軍。1940年5月起,他隨裝甲軍參加了法國戰役。1942年2月1日晉升為少將。

蘇德戰爭

1941年6月起魏德林參加了對蘇聯的戰爭。1942年1月1日,他成為第86步兵師師長,並於1942年6月23日以此身分被授予金十字勳章,並於1943年1月1日晉升為中將。1943年1月15日,他因所在師在勒熱夫以西擊退敵軍進攻的成功而被授予1942年底騎士鐵十字勳章。1943年10月20日被任命為第41裝甲軍軍長。1944年1月1日晉升為砲兵上將。由於他在普里皮亞季沼澤的激烈防禦戰鬥中的領導才能,他於1944年2月22日被授予橡葉騎士十字勳章。

在1944年紅軍夏季攻勢(「巴格拉季翁行動」)期間,他的軍團幾乎被完全摧毀。直到維斯瓦河上他才設法與該部隊的殘部組成了新的前線[1]。1944年11月28日,魏德林被授予橡葉騎士十字勳章。1945年4月10日,他被調入元首預備隊。1945年4月12日,他成為第56裝甲軍軍長[2]

柏林戰役

前期準備

 
1945年3月,希特勒青年團16歲的威利·胡布納被授予鐵十字勳章

1945年4月22日,由於阿道夫·希特勒的誤會,他被判處槍決,但不久後他在1945年4月24日判決被推翻後被任命為柏林戰役的作戰指揮官。可用於保衛這座城市的部隊包括大約45,000名士兵,主要來自國防軍和黨衛軍。他們得到了柏林安全部隊希特勒青年團和4萬名人民衝鋒隊士兵的補充[3]

柏林戰役期間,希特勒青年團領導人阿圖爾·阿克斯曼拜訪了魏德林的總部,告訴他希特勒青年團的年輕人已經作好了戰鬥準備,現在就在第56裝甲軍後方的道路上駐守。 魏德林認為,讓十幾歲的男孩投入戰鬥是徒勞的。 他告訴阿克斯曼,這是「讓孩子為了已經註定失敗的事業而犧牲」。但是阿克斯曼並沒有讓他們退出戰鬥[3]

中央區的指揮權被委託給黨衛軍旅長威廉·蒙克。他是希特勒親自任命的,直接指揮的有兩千多人。蘇聯後來根據俘虜數量估計保衛柏林的戰士人數為18萬人。然而這個數字包括身穿制服的手無寸鐵的男子、德國國家鐵路人員或德國勞工服務(Reichsarbeitsdienst)人員[3]

魏德林將城市劃分為八個分區,用字母「A」到「H」來組織防禦,每個分區由一名上校或將軍指揮。但真正有過實戰經驗的人卻寥寥無幾。城市西邊部署有第20裝甲擲彈兵師,北邊部署有第9傘兵師,東北邊部署有明謝貝格裝甲師滕珀爾霍夫機場駐有黨衛軍第11裝甲擲彈兵師。魏德林在市中心設有預備隊第19裝甲擲彈兵師[4]

這4月25日魏德林任命維爾納·穆默特為預備役少將,擔任明謝貝格裝甲師師長,並由兼任柏林防區砲兵司令的漢斯·奧斯卡·沃勒曼上校接替。

第二天,他命令明謝貝格北地師滕珀爾霍夫機場和新克爾恩方向進攻。由於蘇聯人產生的意外效果,第一批及其最後十輛戰車取得了良好進展。然而蘇軍奮起反擊,發起猛烈反擊,阻止了德軍裝甲車的前進。

蘇聯的推進

 
蘇軍的戰車和自走火砲

這4月29日蘇聯情報局宣布,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繼續向柏林挺進,佔領了夏洛滕堡西北、莫阿比特西半部和舍訥貝格東部。與此同時,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佔領了柏林西北部的弗里德瑙格魯內瓦爾德[5]

晚上的時候4月29日魏德林位於本德勒公館的總部距離前線只有幾米。魏德林與師指揮部討論了撤退到瓦爾特·溫克軍隊所控制的戰線西南方向的可能性。與此同時,溫克的先頭部隊到達了波茨坦附近施維洛湖河畔的費希村。本德勒公館的人員決定於第二天晚上10:00撤退[6]

帝國終結

凌晨1945年4月30日當蘇聯軍隊繼續在柏林市中心作戰和推進時,希特勒和他多年的伴侶愛娃·布勞恩元首地堡舉行了婚禮。稍後上午4月30日當蘇軍距離碉堡僅500米時,希特勒會見了魏德林,魏德林告訴他,從夜間開始,柏林駐軍肯定不再有任何彈藥。魏德林請求希特勒允許他逃離這座城市,他已經提出過這個請求,但過去沒有成功。元首當時沒有做出任何回應,魏德林也退出了。下午1點左右,他回到總部本德勒公館,得知希特勒終於授權他嘗試過夜[7]

下午3點30分左右,希特勒和他的妻子服用氰化物並開槍自殺,希特勒選擇同時使用這兩種手段。根據他的指示,兩具屍體都被火化。

後來當魏德林回到元首地堡時,他見到了戈培爾鮑曼漢斯·克雷布斯。三人把他帶到這對夫婦自殺的房間,並告訴他屍體已在附近大法官花園的一個彈坑中被燒毀[8]

魏德林被迫發誓,他不會向任何人重複這個信息。外界唯一知道此事的人是約瑟夫·史達林。有人試圖締結停戰協定,克雷布斯將軍想通知蘇聯指揮部,後者又通知了克里姆林宮[9]

5月1日,希特勒自殺數小時後,約瑟夫·戈培爾派漢斯·克雷布斯將軍和參謀長魏德林舉著白旗去柏林市中心與蘇聯第8集團軍司令兼蘇軍軍長瓦西里·崔可夫將軍交談。凌晨4點前不久,克雷布斯到達了,這讓崔可夫大吃一驚。這位德國將軍用流利的俄語告訴他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在元首地堡自殺了。蘇聯人並不知道總理府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希特勒已經結婚了,但他平靜地回答說,他已經被告知了。然而,崔可夫並不准備與克雷布斯談判。蘇聯只同意無條件投降,但戈培爾並沒有授權克雷布斯簽署這樣的協議[9]

因此克雷布斯和崔可夫之間的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協議[10]。據希特勒的私人秘書特勞德爾·容格稱,克雷布斯回到地堡時「筋疲力竭」。結果柏林的投降被推遲到戈培爾自殺。

城破投降

5月2日,赫爾穆特·魏德林上將(左一)和他投降的幕僚們
6月24日,勝利閱兵儀式上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元帥和他的下屬

5月1日下午晚些時候,戈培爾父母毒死了自己的孩子。晚上8點30分左右,戈培爾命令一名黨衛軍警衛陪同他前往總理府花園,殺死他和他的妻子,然後焚燒屍體[10]。這次事件之後,魏德林得以開始與蘇聯進行談判[11]

1945年5月2日凌晨,魏德林和他的參謀長杜夫文組織了一次與瓦西里·崔可夫將軍的會面,期間兩位指揮官講了這些話[12]

 
柏林投降紀念牌匾。「這座建築是蘇聯近衛第8集團軍司令崔可夫元帥的總部。1945年5月2日,魏德林將軍作為柏林防區司令,在這裡簽署了柏林所有德軍立即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對於柏林來說,這意味著戰爭的結束。」
  • 崔可夫: 「你是柏林衛戍部隊司令嗎?」
  • 魏德林: 「是的,我是第56裝甲軍的軍長。」
  • 崔可夫: 「克雷布斯在哪裡?」
  • 魏德林: 「我昨天在帝國總理府見到了他,他告訴我他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他還批評我開始就投降問題進行非正式會談。有關此事的命令今天已下達。」

[蘇聯將軍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隨即問道]

[這個問題讓魏德林吃了一驚,他還是聲音平靜地回答道]

  • 魏德林: 「據我所知,就在不久前,戈培爾和他的家人自殺了。元首在4月30日與他的妻子自戕殉國了。」
  • 崔可夫: 「這只是謠言還是你見過他們?」
  • 魏德林: 「4月30日晚上我在帝國總理府,克雷布斯、鮑曼和戈培爾跟我談過這件事。」
  • 崔可夫: 「所以戰爭結束了?」
  • 魏德林: 「是的,我認為每一次不必要的死亡都是瘋狂的犯罪...」

[索科洛夫斯基將軍再次打斷]

  • 索科洛夫斯基: 「下達完全投降的命令,這樣孤立的地區就不會出現抵抗。遲到總比不做好。」
  • 魏德林: 「我們沒有更多的彈藥,只剩下一些武器。因此抵抗不能持續太久。德國正處於混亂的境地,如果我宣布元首已死,也不一定會被相信。」
  • 崔可夫: 「把這個命令寫成徹底投降,你的良心就會得到解放。」

在兩位將軍的指導下,魏德林寫下了投降令:

  • 崔可夫: 「沒必要寫『前』。你還是指揮官。」
  • 魏德林: 「我該怎麼稱呼這條信息,是電報還是命令?」
  • 崔可夫: 「命令。」

魏德林和崔可夫的會面於上午8點23分結束。1945年5月2日上午,擴音器宣布投降,並向剩餘的守軍分發了命令副本。除了最後的零星抵抗之外,柏林之戰宣告結束[13]

被俘和死亡

柏林戰役結束後,蘇軍將魏德林俘獲,蘇聯軍隊拘留了魏德林,並將他空運到蘇聯。最初他被關押在莫斯科的布特爾卡監獄萊福爾托沃監獄。1952年2月27日,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合議庭以在被占領的蘇聯犯下的戰爭罪判處他25年監禁。1955年,赫爾穆特·魏德林在蘇聯囚禁期間因心力衰竭去世[14]蘇聯解體後,新的俄羅斯聯邦開始平反一些被判犯有戰爭罪的德國戰俘。然而鑑於魏德林在二戰期間對蘇聯指揮的部隊犯下戰爭罪行,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長辦公室於1996年4月16日認定魏德林不適合平反[15]

履歷

職務

軍銜

  • 1935年9月——中校
  • 1938年3月——上校
  • 1942年2月——少將
  • 1943年1月——中將
  • 1944年1月——砲兵上將

勳章

參考資料

  1. ^ Jones 2015,第unspecified頁.
  2. ^ Hamilton 2020,第81頁.
  3. ^ 3.0 3.1 3.2 Beevor 2002,第225頁.
  4. ^ Beevor 2002,第320頁.
  5. ^ Dollinger 1997,第238頁.
  6. ^ Beevor 2002,第352頁.
  7. ^ Beevor 2002,第358頁.
  8. ^ Kershaw 2008,第956頁.
  9. ^ 9.0 9.1 Beevor 2002,第364頁.
  10. ^ 10.0 10.1 Dollinger 1997,第239頁.
  11. ^ Beevor 2002,第406頁.
  12. ^ Dollinger 1997,第240頁.
  13. ^ Beevor 2002,第386頁.
  14. ^ Обвинительное заключение по следственному делу №5125 в отношении генерала артиллерии Г. Вейдлинга. 11 декабря 1951 г. | Документы XX века. [202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9). 
  15. ^ Заключение Главной военной прокуратуры РФ № 5уд-1758-95 об отказе в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Г. Вейдлингу. 16 апреля 1996 г.. docs.historyrussia.org. [July 26,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7).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 Beevor, Antony. Berlin: The Downfall 1945. Viking-Penguin Books. 2002. ISBN 978-0-670-03041-5. 
  • Dollinger, Hans.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Nazi Germany and Imperial Japan.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ue Card Number 67-27047. 1997. ISBN 978-0-7537-0009-9. 
  • Fischer, Thomas. Soldiers of the Leibstandarte. J.J. Fedorowicz Publishing, Inc. 2008. ISBN 978-0-921991-91-5. 
  • Hamilton, A. Stephan. Bloody Streets: The Soviet Assault on Berlin, April 1945. Helion & Co. 2020 [2008]. ISBN 978-1912866137. 
  • Kershaw, Ian. Hitler: A Biograph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ISBN 978-0-393-06757-6. 
  • Patzwall, Klaus D.; Scherzer, Veit. Das Deutsche Kreuz 1941 – 1945 Geschichte und Inhaber Band II [The German Cross 1941 – 1945 History and Recipients Volume 2]. Norderstedt, Germany: Verlag Klaus D. Patzwall. 2001. ISBN 978-3-931533-45-8 (德語). 
  • Scherzer, Veit. Die Ritterkreuzträger 1939–1945 Die Inhaber des Ritterkreuzes des Eisernen Kreuzes 1939 von Heer, Luftwaffe, Kriegsmarine, Waffen-SS, Volkssturm sowie mit Deutschland verbündeter Streitkräfte nach den Unterlagen des Bundesarchives [The Knight's Cross Bearers 1939–1945 The Holders of the 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1939 by Army, Air Force, Navy, Waffen-SS, Volkssturm and Allied Forces with Germany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of the Federal Archives]. Jena, Germany: Scherzers Militaer-Verlag. 2007. ISBN 978-3-938845-17-2 (德語). 
  • Ziemke, Earl F. Battle for Berlin End of the Third Reich Ballantine's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Battle Book #6). Ballantine Books. 1969. 
  • Jones, Michael. After Hitler: The Last Day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Europe. John Murray Books. 2015. ISBN 978-1848544949. 
軍職
前任:
約瑟夫·哈爾佩大將
第41裝甲軍軍長
1943年10月15日-1944年6月19日
繼任:
埃德蒙·霍夫邁斯特中將
前任:
埃德蒙·霍夫邁斯特中將
第41裝甲軍軍長
1944年7月1日-1945年4月10日
繼任:
溫德·馮·維特斯海姆中將
前任者:
魯道夫·科赫-埃帕奇騎兵上將
第56裝甲軍軍長
1945年4月10日-5月2日
德國戰敗
前任者:
埃里希·巴倫方格少將
柏林城防司令
1945年4月22日-5月2日
柏林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