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樓
赫魯雪夫樓(俄語:Хрущёвка,轉寫:Khrushchyovka)是一種造價低廉、盒子式或砌體結構三至五層的公寓樓,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的尼基塔·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大量興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現今正逐步被淘汰,不過目前在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都很常見,南斯拉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韓等社會主義國家中也有效仿興建。中國大陸尤其是東北地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工業區所興建的職工住宅也屬於此類,在中國被稱為「單元房」。
歷史
傳統的建築業非常依賴於人工,當時的個人住房建設完全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在1947-1951期間,為解決住房短缺問題,蘇聯建築師嘗試了各種方法以盡力削減成本並加快完工時間。1950年1月,時任莫斯科市委書記的赫魯雪夫主持召開的建築師會議上,一種低成本、易建造,卻不甚美觀的建築——赫魯雪夫樓被提出,並在未來幾年成為解決住房問題的樣板房[1]。之後在莫斯科又興建了兩家水泥廠(即1953年建立的Presnensky水泥廠和1954年建立的Khoroshevsky水泥廠)。那時,在實際施工中進行了測試,預製板方案勝出,其它諸如現場澆注混凝土或者個人低層住宅方案都被捨棄。
建築特色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赫魯雪夫樓大量興建的最高潮時期。為了以最低廉的造價和最快的時間完工,這個時期建造的赫魯雪夫樓採用水泥預製板結構,沒有參考西方公寓的多樣化選擇,更沒有按價格與收入分區,所有人統一按照戶口分配,由於層數都在6層以內故而不設置昂貴的電梯,較大的大家庭單位入口更被改成各戶共用的走廊填滿,例如西方常見的室內私家樓梯被替代成公共空間,也沒有在樓梯間增加設置垃圾通道,嚴格控制廚房、衛生間、門廳和過道的面積,外部取消了史達林時期盛行的拱門和柱廊等裝飾,各建築排成一排緊密配置特定的小區中,不過相對室內的狹窄,室外給予還算大的社區活動空間。而這些建築廚房和廁所都很小,赫魯雪夫曾說過「我能進去其他人就可以」,基本上蘇聯人沒有什麼選擇,有如宿舍一樣。例如一個標準的K-7型套房,一個房間30平方米、兩個房間44平方米、三個房間60平方米。早期的單元房間設計分開的,起居室和臥室入口被分配在一條走道,後來改成大廳式的,要先穿過公用空間才能進入臥室或廚房、儲藏室等。
同樣受高度政治驅動的產物,與史達林時期彰顯民族風格的建築相比,裝飾更加簡潔的赫魯雪夫樓雖說外形簡陋,但其生活設施齊全,建築使用功能完備,重點是能夠滿足大量的需要。20世紀後半城市化快速發展,全世界許多城市出現了貧民窟,而在六十年代的蘇聯以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及時出現的赫魯雪夫樓在較短時間內就能改善了廣大蘇聯群眾最迫切的住房問題,使得原本的地區和階級差距得以迅速縮小,仍在政策上獲得好評[1]。
現狀
此種類型的建築在蘇聯時期被大量的建造,但是就跟政治上的很多積弊一樣,除了太過單一和粗糙,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在使用結構和功能中的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1],因為該樓的使用設計壽命只有25年,蘇聯人的普遍想法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到時候政府就會出面解決的,然而蘇聯卻解體了。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曾公開表示,政府將繼續實施經濟適用房專項計劃,並為青年人購置住房創造條件,但國家不會像蘇聯時代分配「赫魯雪夫樓」那樣分配「梅德韋傑夫公寓」。[2]「赫魯雪夫樓」正在被逐步拆除。[3]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莫斯科加快城市建设 告别简易"赫鲁晓夫楼". 中國經濟網. 2006-08-07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3).
- ^ 俄罗斯的住房梦:从赫鲁晓夫楼到梅德韦杰夫公寓. 中國新聞網. 2010-02-15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 ^ 俄罗斯人送别“赫鲁晓夫楼”. news.sina.com.cn. [2018-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
外部連結
- 莫斯科加快城市建設 告別簡易"赫魯雪夫樓"
- 俄羅斯的住房夢:從赫魯雪夫樓到梅德韋傑夫公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Khrushchovkas The Ukrainian Observer
- Soviet-Era Housing Gets New Lease of Life The St. Petersburg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