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承魯

中国生物化学家(1923-2006)

鄒承魯(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江蘇省無錫市人,生於山東青島,中國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是近代中國生物化學奠基人之一[1]。。

鄒承魯
性別
出生1923年5月17日
 中華民國青島市
逝世2006年11月23日(2006歲—11—23)(83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配偶李林李四光之女)
親屬女兒:鄒宗平
獎項
經歷

生平

 
1947年8月,鄒承魯在去英國的船上

鄒承魯1923年出生於青島。1935年,就讀於長沙雅禮中學。1941年,鄒承魯高中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同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5年畢業後,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得到了庚子賠款公費出國留學的機會。1946年,他進入了英國劍橋大學,師從生物化學家大衛·凱林(David Keilin),從事呼吸鏈酶研究。在研究生期間,他單獨署名的論文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2]

1951年,他在獲得了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開始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繼續酶學研究工作。1958年,他與年輕的同事們參與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工作,負責A、B鏈的拆分和重組,並於1959年取得成功[3]

1960年代,他提出了蛋白質必需基團化學修飾和活性喪失之間的定量關係公式[4],後被稱為鄒氏公式,相應作圖方法被稱為鄒氏作圖法[1]。 鄒承魯最早提出酶的可逆與不可逆抑制動力學之間存在共性,並和王志新等一起創立了時間依賴的酶抑制動力學理論[5]

1970年,鄒承魯調到北京,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 他和何燕生發現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在活性部位能夠形成螢光衍生物,並將此工作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6],這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科學家在《自然》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1]。他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說,促進了酶催化機理研究的進展[7][1]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稱院士)。1981年至1982年,他應聘擔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1986年至1990年間,他曾分期擔任美國國立健康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鄒承魯還致力於越過政治障礙,促進海峽兩岸科學界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參加學術組織和學術交流。

鄒承魯晚年居住在在北京萬壽寺路李四光紀念館,2003年被查出患有淋巴癌,2006年11月23日5時22分因淋巴癌手術後白血球過低,引發肺部感染,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8][9][2]

社會兼職

鄒承魯是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1978年至1993年,他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93年至1997年當選全國政協常委。曾任國內外一些科學期刊的編委。

學術貢獻

主要貢獻

捍衛學術道德

鄒承魯本人一生堅決反對學術造假學術腐敗,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為了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他曾經在雜誌和報刊上撰文40餘篇,2002年更總結了中國科學工作中的七大違規行為:偽造學歷、偽造工作經歷,抹煞前人成果、自我誇張宣傳,偽造或篡改原始實驗數據,抄襲、剽竊他人成果,一稿兩投甚至多投,強行在自己並無貢獻的論文上署名,為商業廣告作不符合實際的宣傳。[10][11]

鄒承魯對科學家應該是什麼樣的人有過一個說法,他認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即便由於種種原因不能戳穿假話,或者無法說出真話,或者可以選擇不說話,但至少要做到不說假話,不主動用假話去邀功請賞,去謀財害命。這是科學道德的最低的一條底線。」[12]此外,在研究生培養這一議題上,鄒承魯認為「學生不是老師雇用的廉價勞動力」,建議在論文中和答辯時強調學生在論文中的獨立貢獻[13],並反對在自己並無貢獻的論文上署名或是隨意在自己的論文中署上知名科學家的名字的行為[14]

「核酸營養」事件

珍奧核酸公司自從1990年代起,就在全國範圍內推銷他們的核酸保健品。他們為了讓人們相信產品的營養價值,還邀請了很多研究核酸的專業人士為他們做宣傳。2000年上海工業微生物研究所的一位高級工程師以生化學會工業生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的名義在上海的一家報紙上發表介紹核酸營養的文章。鄒承魯發現後,立刻給這位學者寫了信,告誡他不要用自己學會的頭銜發表文章,為商家說話[15]。鄒承魯還在媒體上發表意見,大意就是:第一,核酸到處都有,正常飲食中一定不會缺乏核酸,既然不缺乏,就不必要補充;第二,核酸吃得過多是有害的,尤其是對於痛風病人。

不過,眾多學者的質疑還是抵不過珍奧核酸鋪天蓋地的廣告。但是,鄒承魯沒有想到退縮。直到晚年多病的時候,他還寫文章揭露。他經常強調科學工作者應該遵循的道德底線:「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即便由於種種原因不能戳穿假話,或者無法說出真話,或者可以選擇不說話,但至少要做到不說假話,不主動用假話去邀功請賞,去謀財害命。」[16]

其他觀點

建言中國科技體制改革

鄒承魯從1950年代起就開始思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內容,並由於相關發言差點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結束、改革開放開始後,他繼續就該議題發布意見[17]。2004年,他與海外學者饒毅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顧問魯白在英國期刊《自然》雜誌上聯名發表了《中國科技需要的根本轉變:從傳統人治到競爭優勝體制》一文,為中國科技體制改革提出系統性方案。文中建議將科技部縮編為「總理科技辦公室」,將科學經費分配的職責劃歸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技術經費分配的職責劃歸到專門部委。[18][19]

高等教育

鄒承魯2006年曾建議重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真正重塑大學精神[20]

家庭

 
李四光和妻子許淑彬在劍橋參加女兒李林與鄒承魯的婚禮

岳父李四光,岳母許淑彬。妻子李林為物理學家,兩人於1948年英國留學時結為夫婦。婚後育有一女,名鄒宗平

參考文獻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The Beacon of Scientific Spirit——Commemo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Chen-Lu Ts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23-05-01, 68 (13). ISSN 0023-074X. doi:10.1360/TB-2023-0240 (英語). 
  2. ^ 2.0 2.1 趙凌. 中国生化界泰斗邹承鲁:一个说真话的人走了. 南方周末. 200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3) (中文). 
  3. ^ Tsou, C. L.; Du, Y. C.; Xu, G. J. The reduction of insulin and its benzyl derivatives by sodium in liquid ammonia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activity from the reduced products. Scientia Sinica. 1961-07, 10 [2023-09-12]. ISSN 0250-7870. PMID 13778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6). 
  4. ^ Tsou, C. L. Relation between modific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protein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I.A graphic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and type of essential groups. Scientia Sinica. 1962-11, 11 [2023-09-12]. ISSN 0250-7870. PMID 13994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6). 
  5. ^ Tsou, C. L. Kinetics of Substrate Reaction During Irreversible Modification of Enzyme Activity. Meister, Alton (編). Advances in Enzymology - and Related Areas of Molecular Biology 61 1. Wiley. 1988-01: 381–436 [2023-09-12]. ISBN 978-0-471-81830-4. doi:10.1002/9780470123072.ch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6) (英語). 
  6. ^ Yen-Sen Ho; Chen-Lu Tsou. Formation of a new fluorophore on irradiation of carboxymethylated D-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Nature. 1979, (277): 245–246. doi:10.1038/277245a0. 
  7. ^ Tsou, C. L. Conformational flexibility of enzyme active sites. Science (New York, N.Y.). 1993-10-15, 262 (5132) [2023-09-12]. ISSN 0036-8075. PMID 8211158. doi:10.1126/science.82111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6). 
  8. ^ 沉痛悼念邹承鲁先生.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06-11-24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9. ^ 女儿邹宗平:父亲一直都敢于接受挑战. 光明日報. 2006-11-24 [2021-01-15]. 
  10. ^ 中科院院士归纳科学工作中现存的七大违规行为. 中國新聞網. 2002-04-28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5-07). 
  11. ^ 鄒, 承魯. 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 民主與科學. 2006, (05): 11–12 [2021-11-29]. ISSN 1003-0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9). 
  12. ^ 果壳网: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都颁给过谁? 2015-02-05. [201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8). 
  13. ^ 邹承鲁:研究生培养问题. 北方網. 2006-12-01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4. ^ 邹承鲁:学术道德的捍卫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11-24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15. ^ 李虎軍; 朱鵬程. 邹承鲁:“核酸风波”不是学术之争. 南方周末. 2001-08-24 [2018-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1). 
  16. ^ 鄒承魯:痛擊科學腐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CTV《面對面
  17. ^ 熊衛民. 一篇迟发了十年的文章:邹承鲁谈科技体制改革. 知識分子. [202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18. ^ 饒毅、魯白、鄒承魯. 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中长期规划将留下优秀遗产、还是错失良机 (PDF). 中國之聲——Nature雜誌增刊. 2004年11月18日, 432: A12–A17 [2014年2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年1月6日) (中文(簡體)). 
  19. ^ 闻过则杀:回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讨论的一段往事. 知識分子. 2016-04-29 [202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0). 
  20. ^ 邹承鲁院士:建议重建西南联大. 生物通. [202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0). 

來源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