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公培
陳公培(1901年5月25日—1968年3月7日),原名善基,又名伯璋,曾用名無名、吳明,湖南長沙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5名黨員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民主進步人士,政務院參事室參事、第二屆至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陳公培 | |
---|---|
出生 | 大清湖南省 | 1901年5月25日
逝世 | 1968年3月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 (66歲)
墓地 | 八寶山革命公墓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軍種 | 中華民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926年-1945年 |
參與戰爭 | 北伐戰爭 抗日戰爭 |
生平
陳公培早年於金陵大學肄業。1919年他在北京參加工讀互助團。1920年6月,他在上海和陳獨秀、李漢俊等創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他留法勤工儉學。1921年春,他和張申府、趙世炎、周恩來等共同組織旅法中共早期組織,10月他因參加占領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而被遣送回國。1921年底,他被中國共產黨組織派到海南島建立黨組織。在海南,他創建瓊海師範學校並任校長,創辦報刊,舉辦巡迴書報閱覽社,以宣傳馬克思主義。1922年秋,經中共中央同意,他吸收了羅漢、魯易、王文明、徐成章、徐天柄、嚴鳳儀、王器民、王大鵬等十多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2]
1924年,他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在校期間他發起組織火星社,並曾參加兩次東征。1926年7月,他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北伐軍占領武漢後,他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政治部主任、武漢國民政府政治訓練部宣傳處長、武漢總工會宣傳部長、武漢工人運動講習所教員等職務。1927年,他以中共軍事參謀團參謀及第20軍特別隨行人員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潮汕遭到失敗後,他到上海,與中國共產黨失去了聯繫。[1][2]1929年赴日留學,1930年回國後從事地下活動。
1933年,他受蔣光鼐、蔡廷鍇部邀請參加福建事變,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參議,是同中國工農紅軍之間聯絡談判的代表,並同紅軍代表在江西瑞金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後來福建事變失敗,他赴香港[1][2]轉入地下工作,與多名中共地下黨員保持接觸和聯繫,與毛澤東有書信往來。
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參加抗日,曾任李默庵部西南干訓處研究室主任及第32集團軍參謀長。
抗戰勝利後,寓居天津、上海等地,供職於上海自然科學社,從事科學研究工作。[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曾任政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參事室參事。他是第二屆至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2]
著作
著有《回憶黨的發起組織和赴法勤工儉學等情況》、《起義軍在普寧》及《我在閩變中所作的主要工作——兩到蘇區》等。 譯有《物觀日本史》。《物觀日本史》作者:佐野學(著)陳公培(譯)出版社:神州國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