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愉(?—?),字成愚,號太和,明朝遂寧(今四川遂寧市)人。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舉人。授官寶應綏德知縣,[1]喜歡談論兵事,歷官兵部職方司主事、郎中。[2]

松錦之戰時,兵部尚書陳新甲派遣洪承疇處進行干擾戰事。[3]致明軍大敗,洪承疇被俘降清。四月九日,清軍攻陷塔山。張若麒、馬紹愉等在小凌河口得漁舟,逃回寧遠。明廷在失掉錦州、松山、香山、塔山四城以後,敗局已定。

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為太僕寺少卿,三月、四月期間陳新甲兩次派遣馬紹愉協同兵部主事朱濟之、副將周維墉等人,暗中前往義州(今遼寧義縣)與清人議和,由李永芳等迎接入城,馬紹愉與清方經過一番艱苦談判,達成了初步的和議協議,兩國「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貴國界,以塔山為我國界,以連山為適中之地,兩國於此互市。」但因事泄,舉國嘩然。[4]陳新甲被殺後,馬紹愉因為督戰招致失敗,被左懋第彈劾罷職。

南明弘光時,進為太僕寺少卿的馬紹愉想為陳新甲平反,[5]但遭朝臣皆以陳新甲誤國為由而作罷。[6]

七月初五日,與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左懋第、兵部右侍郎與左都督陳洪範齎白金十餘萬兩、黃金千兩、幣萬匹,北上議和,欲與清人結為「叔侄之君,兩家一家,同心殺滅逆賊」。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和議失敗,只得返回。這時陳洪範暗中聯絡多爾袞,請求將左懋第、馬紹愉拘留。十一月四日,過滄州十里,又同左懋第被扣押北上,囚之於太醫院。順治二年六月,左懋第聞知南京失守,南面痛哭。多爾袞知左懋第不降,閏六月十九日,命左右處死左懋第,隨員陳用極、王一斌、張良佐、王廷佐、劉統等人皆不屈而死。惟馬紹愉率所隨將士薙髮降清。入清後,紹愉官運亨通,累進要職;順治三年,巡按江南。[7]卒年不詳。

注釋

  1. ^ 《崇禎實錄》卷十四
  2. ^ 《崇禎實錄》卷十五
  3. ^ 《崇禎實錄》載:「職方郎中張若麒躁率喜事,見前戰松山、石門皆有斬級,謂圍可立解,上密奏;命留關外料理……新甲薦前綏德知縣馬紹愉為兵部職方主事,出關贊畫;若麒、紹愉並謂兵可戰,遂不用承疇策。」
  4. ^ 《崇禎實錄》卷十五:「十五年春正月……丁丑,紹愉偕參將李御蘭、周維墉至寧遠,聞於清,請敕為信。乃復請於朝,敕曰:『朕聞瀋陽有罷兵息民之意,向來沿邊督撫未經奏聞。既承講款,朕不難開誠懷遠,如我祖宗朝舊約,恩義聯絡,永為和好。』清得之,以為邊吏偽作,並怒敕中語。紹愉聞之。」
  5. ^ 《三垣筆記》:上召對北使,左少司馬懋第以憂不入,獨閣部九卿科道與陳都督洪範、馬冏少紹愉俱對。上言及和北,紹愉言:「先帝時曾命臣使北,若和成,必無今日。」上問不成故,紹愉言:「使者更往,則和矣,主和者陳新甲,以言官劾棄市,故輟。」上曰:「如此,新甲應恤。」
  6. ^ 《南渡錄》:工科都李清等言:「新甲受任中樞,楚、豫喪師者為襄陽、河南、汝寧、南陽、歸德等六郡,即恭皇帝飲恨上賓,禍亦由此,近聖明御極,雖追崇尊號,然攀髯莫逮,徒想遺容於弓劍,想亦不獨臣民所痛心也。且新甲又誤聽張若麒言出關催戰,舉五鎮八萬之精銳,盡喪海濱。今者皇畿淪陷,其病原此,不以為罪,將舉而功之乎?若先帝以不世神武,屈呼韓而縶頡利,是其壯懷。迨虜寇交橫,內帑如洗,欲緩餉而兵且脫巾,欲加餉而民已剜肉,故以閔念元元至意,不得已議款,此亦先皇所隱隱茹恨,而不欲明告中外臣民,以弛我戰守者。新甲乃謬行傳抄,可乎?當日刑部初擬,猶緩以秋刑,先帝竟改票另擬,加之立決,蓋惡其以浪戰誤國,又惡其以泄款辱國,而非以主款死也。」
  7. ^ 李天根:《爝火錄》載:「馬紹愉率所隨將士悉髡髮降;參謀主事陳用極、游擊王一斌等不屈,同日被害死。後忽風沙四起,卷市棚於雲際,屋瓦皆飛;一時罷市。注云:紹愉降後,累進要職;至順治三年巡按江南,恣行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