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4′05″N 116°21′17″E / 39.901475°N 116.3546°E / 39.901475; 116.3546

鮑家街北端,拍攝自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西側

鮑家街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中部的一條胡同。

簡介

鮑家街北起筆管胡同南口,南到太平湖東里北口。明朝稱「包頭胡同」,原為東西走向,東起鬧市口(今鬧市口中街),西到今西二環路。清朝稱「包家街」,後來由於在此興建醇親王府(醇親王府南府),該街的西段被王府占用,王府東牆外的夾道則劃歸包家街地段。這時的包家街形成了「廠」字形。[1]

《順天府志》記載:「榮公第,鮑家街北。按:貝勒費揚古,顯祖孫,莊親王八子,以功封。今公其後裔也。」榮親王永琪乾隆帝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為榮親王。[1]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清宣宗第七子奕譞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59年)分府出宮,同治三年(1864年)加封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醇親王。其府稱「醇親王府」,俗稱「七爺府」。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駕崩,奕譞的次子載湉嗣位,即光緒帝。載湉生在這座醇親王府,稱為「潛龍邸」,根據清朝制度,皇帝的出生地應升為宮殿。所以光緒十四年(1888年)將什剎海後海北岸賜予奕譞,即後來的醇親王府。民國三年(1914年),中華大學租醇親王府南府辦學,後來改為民國大學。如今,醇親王府南府南部為中央音樂學院,北部為金融街街道社區教育學校、金融街少年宮占用,原有古建築部分被拆除,剩餘部分殿宇。[1]

影響

1993年11月,鮑家街43號樂隊成立,當時成員全部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以中央音樂學院的門牌號碼鮑家街43號為樂隊命名。該樂隊第一張專輯《鮑家街43號》於1997年5月出版發行。[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215頁
  2. ^ 摇滚,在激情中永生,青岛新闻网,2005-11-28. [2014-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