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科

食肉目的一科

鼬科,又名貂科(學名:Mustelidae)是哺乳動物食肉目熊型總科中的一個。鼬科包括水獺黃鼠狼等動物。過去臭鼬科動物也被看作是鼬科的,但現在被另分一科了。

鼬科
化石時期:15–0 Ma
中新世到現代
長尾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亞目: 犬型亞目 Caniformia
下目: 熊型下目 Arctoidea
總科: 鼬總科 Musteloidea
科: 鼬科 Mustelidae
亞科

水獺亞科 Lutrinae
獾亞科 Melinae
蜜獾亞科 Mellivorinae
美洲獾亞科 Taxidiinae
鼬亞科 Mustelinae

特徵

大多數鼬科動物身體細長、靈巧,只有獾亞科的動物和貂熊的身材比較臃腫。一般它們的皮毛呈棕色或黑色,有些有斑點、條紋等。尾和四肢比較短。足上有五根彎的、無法收入的爪。嘴比較短,耳小。牙齒數從28至38枚不等,一個共同特徵是缺乏上顎第二枚臼齒。與臭鼬科動物一樣所有鼬科動物擁有發達的肛腺,它們使用其分泌物來標誌領域。有些種(比如蜜獾)也使用其肛腺來防衛自己。

與其它食肉動物相比大多數鼬科動物比較小,但是相互之間它們的大小差異很大。伶鼬是世界上最小的食肉目動物,體重最高只有250克,而海獺巨獺和貂熊的體重則可達30千克以上。大多數鼬科動物有明顯的性雙態性,平均雄獸可以比雌獸重25%。

分布和棲息地

大洋洲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加勒比海群島和其它孤立的島嶼外世界各地均有鼬科動物生活,它們可以在多種生態環境中生存,不過一般避免過於乾燥的環境。許多鼬科動物需要近水的環境,它們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岸邊,有些也生活在海岸。水獺亞科的動物對水的依靠性最高,海獺甚至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面上。

生活習性

 
水獺

大多數鼬科動物在夜間或者黃昏時活動,有些也在白日覓食。許多鼬科動物使用自己挖的或者其它動物挖的地穴為,許多是主要在地面上活動的動物,它們瘦長的體裁使得它們可以鑽入地穴中去獵食,有些鼬科動物則經常在樹上活動。鼬科中有不少動物游泳技術極好,尤其是水獺亞科。

鼬科動物一般比較喜歡單獨生活,它們使用肛腺的分泌物、尿和糞便來標誌它們的領域。它們的嗅覺尤其發達,它們使用它們的嗅覺來捕獵和與其它同種的動物通訊。鼬科動物的視覺聽覺也比較好。

食物

鼬科動物主要是食肉的。不同的種以及在不同的季節里它們也多少食用植物。整個科內不同種之間的食譜差距非常大。許多鼬科動物捕食比它們大的齧齒動物。比如貂屬動物捕食比它們重多的野兔,而貂熊甚至主動捕殺馴鹿

鼬科動物中肉的主要來源有各種脊椎動物,包括小的哺乳動物及其蛋、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此外還有昆蟲甲殼動物蠕蟲等等。植物類食品包括果實核桃塊莖等等。

生殖

鼬科動物的孕期一般在30至60天之間,許多種的受精卵可以拖延在卵巢著床的時間,因此在交配到出生之間可以持續數個月。一般雌獸每年只生產一次。新生的幼獸眼睛還關閉,無法自助,但發育很快。大多數種的幼獸在兩個月內就已經可以獨立生活,一般在一歲半至兩歲之間性成熟。在大自然里其壽命一般在20歲左右。

與人的關係

 
許多鼬科動物因其皮毛而被捕獵,圖為水貂
 
達文西畫的抱著雪貂的少婦

人類與鼬科動物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一方面鼬科動物是許多被看成害獸的齧齒動物的天敵,因此人類也飼養鼬科動物,比如從鼬類馴養出來的地中海雪貂。另一方面它們有時也會闖入雞圈或者兔圈,襲擊飼養的禽獸。石貂還喜歡啃齧電線等。

白鼬紫貂和鼬類因其皮毛而被捕獵,有時也被飼養。

除捕獵外對其生態環境的破壞對鼬科也造成危害。今天受威脅的種類包括歐洲水貂黑足鼬已經在野外滅絕。19世紀裡海貂被滅絕。

分類

 
貂熊

現存的鼬科動物共有22個屬和62個種。[1]傳統的分類學將它分為五個亞科:

水獺亞科(Lutrinae)

獾亞科(Melinae)

蜜獾亞科(Mellivorinae)

美洲獾亞科(Taxidiinae)

鼬亞科(Mustelinae)

已滅絕的鼬科物種包括:

本來臭鼬科動物也是鼬科的一個亞科,但是經過基因考察後確定它們與其它鼬科動物之間的關係不是特別大,因此今天被自分為一個科。

今天一般鼬科動物源於同一祖先這個認識為絕大多數學者接受,但是其內部的分類還很有爭議。比如2005年有人建議將鼬科分為兩個亞科:鼬亞科和水獺亞科,但是同年發表的基因分析卻顯示即使今天的分類也有問題,比如鼬屬的動物比鼬亞科中的其它動物更加靠近水獺。因此以上僅列出傳統的分類。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鼬科動物是食肉目中比較早就出現的。目前最早的鼬科動物化石是在歐洲找到的,它源於始新世。北美洲和亞洲最早的鼬科動物化石源於漸新世。鼬科動物的普及大概與齧齒動物的普及是平行發展的。

參考資料

  1. ^ Mustelidae, Wikispecies. [2013-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2. ^ Alberto Valenciano & Jon Baskin (2022) Moralesictis intrepidus gen. et sp. nov., the long journey of a Miocene honey badger´s relative to the New World, Historical Biology, 34:8, 1413-1422, DOI: 10.1080/08912963.2021.2023138
  3. ^ Paterson, R.; Samuels, J.X.; Rybczynski, N.; Ryan, M.J.; Maddin, H.C. The earliest mustelid in North America.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9, 188 (4): 1318–1339. doi:10.1093/zoolinnean/zlz091. 
  4. ^ Valenciano, A.; Jiangzuo, Q.; et al. First Record of Hoplictis (Carnivora, Mustelidae) in East Asia from the Miocene of the Ulungur River Area,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March 2019, 93 (2): 251–264. doi:10.1111/1755-6724.13820. 
  5. ^ Morlo, M.; LeMaitre, A.; et al. First record of the mustelid Trochictis (Carnivora, Mammalia) from the early Late Miocene (MN 9/10) of Germany and a re-appraisal of the genus Trochictis. Historical Biology. November 2019. doi:10.1080/08912963.2019.168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