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汪清地震
1902年汪清地震是指1902年7月3日發生於延邊汪清地區的強烈地震。是次地震的地震規模為Ms 6.6至6.7,震源深度約20公里,最大震度為8(VII)度[1][3][4][5]。本次地震是中國東北地區已知最早給出時、分、秒發震時間的地震[2]。
日期 | 1902年7月3日[1] |
---|---|
發生時間 | 23時36分45秒[1] |
規模 | Ms 6.6[2] Ms 6.7(USGS)[3] |
震源深度 | 20公里[1] |
震央 | 43°25′59″N 129°24′00″E / 43.433°N 129.400°E[2] |
最大震度 | 8(VIII)度[1][4] |
構造背景
圖們江流域的地震活動與斷裂構造活動密切相關。根據歷史地震活動跡象,圖們江流域的中強地震往往呈孤立分布,但在空間分布上仍然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1902年汪清地震即發生在北東向的兩江-大興溝斷裂和北西向的敬信-汪清斷裂交會處附近[1]。雖然本次地震震區位於琿春-汪清深震區一帶,但本次地震被證實為淺源地震[2]。
記載情況
由於對相關地震史料研究的廣度不夠,加之受到琿春-汪清深震區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個深源地震帶的認知影響,所以人們普遍認為汪清一帶是一個沒有發生過5以上淺源地震的地區。直至1986年,中國開始深入開展歷史地震研究和地震史料整理工作時,發現1902年7月汪清地區曾發生過一次6.6地震,震源深度僅為20公里,與人們過去所認知的震區情況不符[6]。最早記載本次地震的資料是Н.В.康多斯卡婭和Н.В.舍巴林整理的《蘇聯強震新目錄》,隨後於1986年由中國學者時振梁和謝毓分別編寫了《世界地震目錄》和《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對本次地震首次做了輯錄[4][5][7][8]:366。
不過,結合本次地震發震時的延邊地區背景來看,自17世紀中葉清朝建立開始,為了保護其祖代發祥地,將包括延邊地區在內的大片長白山地區劃入禁區,只有少數管理派遣的差役和獵戶才能在境內活動,不得不導致歷史資料稀缺。加之1902年汪清地震震央處於琿春-汪清深震區一帶,致使有人對本次地震資料的可靠程度提出過疑問。1990年,吉林省延邊地震辦公室許東滿和遼寧省地震局吳戈對1902年汪清地震震區進行了現場考察工作。根據許東滿和吳戈對汪清縣及其周圍十多個鄉、村做了訪問考察,依據資料考證分析,最終得出來源可靠的結論。同時,基本歸納出了震央附近的房屋被毀壞,另導致小溪發生錯動等震害情況[6]。另據親曆本次地震的申京錄稱,受到本次地震影響,汪清地區部分山體崩塌、地面冒水,並且有人員傷亡[1][6]。
地震分析
根據中國東部地區等震線橢圓半徑與規模的經驗關係式,金東淳等人推算出震央最大震度為8度,汪清震度為7度,延吉、琿春、圖們震度約為6度[1]。
參見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金東淳; 崔天日. 图们江流域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中國地震. 2002, 18 (3): 289–296 [2018-06-03]. doi:10.3969/j.issn.1001-4683.2002.03.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8) (中文(簡體)).
- ^ 2.0 2.1 2.2 2.3 金東淳; 崔鍾燮; 許相希; 李華; 安在律; 姜炳植. 1902年吉林汪清6.6级地震与图们江流域地震地质特征. 防災減災學報. 2000, 3: 31–37 [2018-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8) (中文(簡體)).
- ^ 3.0 3.1 Centennial Earthquake Catalog. 美國地質勘探局. [2018-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英語).
- ^ 4.0 4.1 4.2 Н.В.康多斯卡婭; Н.В.舍巴林. 苏联强震新目录. 由馮樹文; 關玉奎翻譯.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06 (中文(簡體)).
- ^ 5.0 5.1 時振梁; 趙榮國; 王淑貞; 王敬賢. 世界地震目录. 地圖出版社. 1986 (中文(簡體)).
- ^ 6.0 6.1 6.2 許東滿; 吳戈. 1902年吉林汪清地震考察与分析. 防災減災學報. 1990, 3: 51–57 [2018-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8) (中文(簡體)).
- ^ 謝毓壽; 蔡美彪.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5. 科學出版社. 1986 (中文(簡體)).
- ^ N V Kondorskai︠a︡; N V Shebalin. New catalog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U.S.S.R. from ancient times through 1977. World Data Center A for Solid Earth Geophysics. 1982 (英語及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