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南非大選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12月20日) |
1943年7月7日,南非聯邦舉行大選,選出眾議院150名新議員。 [1]揚·史末資領導的統一黨依舊取得多數席次。
| |||||||||||||||||||||||||||||||||||||||||||||||||||||
眾議會中共有150個議席 | |||||||||||||||||||||||||||||||||||||||||||||||||||||
---|---|---|---|---|---|---|---|---|---|---|---|---|---|---|---|---|---|---|---|---|---|---|---|---|---|---|---|---|---|---|---|---|---|---|---|---|---|---|---|---|---|---|---|---|---|---|---|---|---|---|---|---|---|
投票率 | 79.49% ▲ | ||||||||||||||||||||||||||||||||||||||||||||||||||||
| |||||||||||||||||||||||||||||||||||||||||||||||||||||
|
雖然統一黨於該次選舉取得勝利,但因當時特殊的戰時環境,例如現役士兵被允許投票,以及史末資當時作為盟國領袖為出名,因此被認為可能誇大人民對統一黨的依賴程度。
選舉結果低估了阿非利卡人對國民黨的支持,因為當時許多剛遷移到城市的阿非利卡人沒有被登記為選民;此外,各阿非利卡人黨派間的內鬥也減若其在選舉中獲得的支持。然而,這次選舉使丹尼爾·馬蘭在阿非拉卡人民族主義者之中聲名大噪,為其最終在1948年南非聯盟大選領導聯合國民黨的勝利打下基礎。
選舉背景
1938年到1943年期間,南非聯盟政局劇變。統一黨在1939年因南非是否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而分裂。自1924年以來,南非總理國民黨的赫爾佐格將軍一直主張南非應保持中立。但當時的副總理南非黨的揚·史末資將軍則支持南非加入二戰。因此,國民黨與南非黨的聯合內閣在這個問題上意見不一,最終必須通過議會表決以解決。
最終,史末資在議會表決投票中獲勝。隨後,他組建了一個戰時內閣;史末資的戰時內閣包括統一黨的主戰派,以及自由領黨和工黨的成員。
赫爾佐格和他的追隨者離開了統一黨;並隨後創立人民黨;晚些時候,人民黨與馬蘭的純正國民黨合併,組成聯合民族黨;從1940年1月起,赫爾佐格是聯合民族黨的第一任黨魁,但在這一年的晚些時候,赫爾佐格在與他的新同事鬧翻後辭職,他與追隨者成立了阿非利卡人黨。
另一位阿非利卡人民族主義政治家和前內閣部長奧斯瓦爾德·皮羅組建了新秩序黨。這起初是國民黨內的一個派別,但後來成為一個新的極右政黨。
土著代表
根據《1936年土著代表法》從開普省特別選區選出代表黑人選民權益的白人議員的第一任期雖於1942年6月30日結束。然而這些席位並沒有因而空出,因此1943年選舉之時並非競選150個空議席。三個特別代表席位在1942年下半年的不同日期通過補選來填補,分別是1942年8月19日、1942年10月26日和1942年10月29日。這些新補選出的特別代表議員的第二任期於1948年6月30日結束。[2]
選區劃分
《1909年南非法案》規定由一個劃界委員會來規劃選區劃分;根據1942年第八次劃界報告,各省的代表情況見下表。括號內的數字是上一次(1937年)劃界時的選區數量。如果括號內沒有數字,則表示沒有變化。 [3]
省 | 開普 | 納塔爾 | 奧蘭治自由邦 | 德蘭士瓦 | 總計 |
---|---|---|---|---|---|
劃分 | 56 (59) | 16 | 14 (15) | 64 (60) | 150 |
上表不包括開普省的三個土著代表議席;因為這些席位沒有被包括在根據《1909年南非法案》劃定的總議席之中。
選舉結果
政黨 | 票數 | % | 席數 | +/– | |
---|---|---|---|---|---|
統一黨 | 435,297 | 49.68 | 89 | –22 | |
聯合國民黨 | 321,601 | 36.70 | 43 | New | |
工黨 | 38,206 | 4.36 | 9 | +6 | |
自治領黨 | 29,023 | 3.31 | 7 | –1 | |
阿非利卡人黨 | 15,601 | 1.78 | 0 | New | |
社會黨 | 6,350 | 0.72 | 0 | –1 | |
獨立人士 | 30,185 | 3.44 | 2 | +2 | |
原住民代表 | 3 | 0 | |||
總共 | 876,263 | 100.00 | 153 | 0 | |
有效票數 | 876,263 | 98.94 | |||
無效及空白票數 | 9,360 | 1.06 | |||
總票數 | 885,623 | 100.00 | |||
已登記選民/投票率 | 1,114,110 | 79.49 | |||
資料來源:African Elections Database |
按省份計算
政黨 | 開普 | 納塔爾 | 奧蘭治 | 德蘭士瓦 | 總計 |
---|---|---|---|---|---|
統一黨 | 35 | 6 | 1 | 47 | 89 |
聯合國民黨 | 19 | 0 | 13 | 11 | 43 |
工黨 | 1 | 2 | 0 | 6 | 9 |
自治領黨 | 1 | 6 | 0 | 0 | 7 |
阿非利卡人黨 | 0 | 0 | 0 | 0 | 0 |
社會黨 | 0 | 0 | 0 | 0 | 0 |
獨立人士 | 0 | 2 | 0 | 0 | 2 |
總計 | 56 | 16 | 14 | 64 | 150 |
來源: Keesings[4] |
參考資料
- ^ The South African Election. The Spectator (London). 1943-07-02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The Overseas Reference Book of the Union of South Africa'』 (Todd Publishing published c. 1943) (dates of election); The South African Constitution, pp 101-109 (for the details of the native representative seats)
- ^ South Africa 1982, page 129 (table setting out delimitations of seats by province, the relevant one being that of 1942)
- ^ Keesing's Contemporary Archives 1943-1946, pp6005–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