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美分硬幣
20美分硬幣(英語:twenty-cent piece)是美國鑄幣局於1875至1878年間生產的一種硬幣,但後兩年鑄造的硬幣沒有進入市場流通,而是由收藏家收藏。事實證明,由內華達州聯邦參議員約翰·P·瓊斯提議製作的這種硬幣因為尺寸上與25美分硬幣過於接近,容易產生混淆,所以是一件失敗的作品。
美國 | |
面值 | 0.20美元 |
---|---|
重量 | 5克 |
直徑 | 22mm |
邊緣 | 平整邊緣 |
成分 | |
銀 | 0.1447金衡盎司 |
鑄造年份 | 1875–1878 |
鑄幣標記 | 硬幣背面的白頭海雕之下有字母CC(代表卡森城鑄幣局)或S(代表舊金山鑄幣局)。費城鑄幣局生產的硬幣沒有鑄造標記。 |
正面 | |
圖案 | 坐姿自由女神 |
設計師 | 克里斯蒂安·戈布雷希特 |
設計時間 | 1836年(威廉·巴伯於1875年重刻) |
背面 | |
圖案 | 頭部朝向左面的白頭海雕 |
設計師 | 威廉·巴伯 |
設計時間 | 1875 |
1874年,新任參議員瓊斯提議製作20美分硬幣,聲稱此舉可以緩解美國西部缺乏小面額零錢的問題。國會通過了法案,鑄幣局局長亨利·林德曼下令製作了多種圖案幣。最終,林德曼決定採用與其他多種銀幣類似的正面設計。
新幣採用平整邊緣,與當時流行的25美分硬幣的鋸齒紋花邊不同,但仍然因為尺寸和設計上過於接近而導致混淆,兩種硬幣的正面設計幾乎完全相同。美國鑄幣局頭一年生產了上百萬枚20美分硬幣,但公眾並不買帳,國會也於1878年廢除了這種面額,之後政府熔毀了至少三分之一的這種硬幣。錢幣學家馬克·本韋努托(Mark Benvenuto)表示,20美分硬幣代表的是「美國錢幣史上幾乎還沒開始就已結束的篇章。」[1]
背景和授權
製作20美分硬幣的構想早在1791年時就有人提出,之後又曾在1806年重提,但都沒有付諸實踐[2]。1806年,康乃狄克州聯邦參議員烏利亞·雀西(Uriah Tracy)提出法案,要求增加2美分硬幣和「兩角硬幣」。鑄幣局局長羅伯特·帕特森(Robert Patterson)對此表示反對,但他主要是反對雀西提議用含銅量較高的銀銅合金打造的2美分硬幣,因為含銀量較低的銀幣很難再回收其中的白銀。這項法案於1806和1807年兩次在聯邦參議院通過,但都沒能過得了聯邦眾議院這關。[3]19世紀70年代前,美國沒有發行過面值20美分的硬幣,但由於西班牙鑄造的2里亞爾(相當於20美分)硬幣從殖民地時期(當時相當於25美分)就開始在北美流通,美國民眾對這種面額並不陌生。[4]
進入19世紀70年代後,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令20美分硬幣的誕生成為可能。賤金屬硬幣在美國西部不受待見,這些地區也因此缺乏小額貨幣作為找贖零錢。內戰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混亂,除了太平洋沿岸地區外,美國其他地方的居民都將含有貴重金屬的銀幣囤積起來,並且即便是仍然在貿易中使用的這些硬幣也不是按面額來流通,為此政府停止採用黃金和白銀付款。西部地區尚未普遍接受賤金屬製成的5美分硬幣,因此舊金山鑄幣局生產的半角硬幣越來越多,直至1873年聯邦國會通過立法廢除這種硬幣時止。小額硬幣、特別是珠寶貿易中常用的半角硬幣的缺乏引起民眾不滿,買家對此怨聲載道,他們用25美分硬幣買下一件10美分的物品後,店家往往無法找齊零錢。西部進行的貿易中有時出現121⁄2美分的價格(源於當時已經不再流通的西班牙殖民地里亞爾),使得零錢找贖問題進一步激化。錢幣學家大衛·蘭格(David Lange)曾表示,只要將鎳幣運往西部就可以解決上面的所有問題,但當時這些地區的居民對不含貴金屬的硬幣存在偏見,所以很可能不會接受這種硬幣。[5][6][7]
有助於20美分銀幣誕生的第二個因素是國會受到採礦及其他利益集團的壓力,希望能有更多的白銀製成硬幣。《1873年鑄幣法案》叫停銀幣生產,人們不能再將銀塊存入鑄幣局打成銀元,然後又把銀元熔毀來提煉白銀。由於白銀的市場價格較高,1873年前只有少部分白銀會存入鑄幣局,但鑄幣局局長亨利·林德曼(Henry Linderman)相信,隨著美國各地的橫貫大陸鐵路竣工,銀價也會相應下滑,這樣鑄幣局生產的銀元會越來越多,引起通貨膨脹。在林德曼的建議下,國會同意恢復銀幣生產。銀價在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開始下降,許多人都竭力要將銀錠存入鑄幣局,打造成法定貨幣。礦業利益集團也在尋求其它手段將白銀賣給政府。[5][8]
第三個因素則是美國希望調整貨幣體系,滿足拉丁貨幣同盟的要求,並讓硬幣的重量向公制靠攏。19世紀60到70年代,美國鑄幣局多次打造圖案幣,如果美國成功加入拉丁貨幣同盟,這些圖案幣就可以派上用場。其中有些圖案幣甚至採用與外國貨幣相同的設計。20美分硬幣與拉丁貨幣同盟中的一種法國法郎等值,根據其尺寸和比重[a]計算,硬幣重5克,這點正好滿足了國會對硬幣重量向公制靠攏的訴求。[9][10]另外,發行大量銀幣還可以贖回國會在內戰期間發行的輔幣(低面值紙幣),1875至1876年,國會通過法案授權製作大量銀幣來實際這一目標[11]。
約翰·P·瓊斯(John P. Jones)於1873年當選內華達州聯邦參議員,他與其他人共同擁有一座銀礦。1874年2月10日,瓊斯提出法案,建議國會授權打造20美分硬幣,這也是他當選後最早提出的立法倡議之一。[12][13]法案中稱,西部嚴重缺乏小額貨幣,所以有必要製造新的銀幣來滿足公眾需求。鑄幣局局長林德曼同意瓊斯的看法,據錢幣學歷史學家華特·布林(Walter Breen)記載,「其他投票支持法案的議員很大程度上都把這當做是給參議員瓊斯幫了個忙。」[6]1875年3月3日,總統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簽署法案,令其正式成為法律[6]。與其它面額的銀元一樣[10],20美分硬幣擁有最高5美元的法定支付額度[14]。
準備和設計
鑄幣局局長林德曼預計瓊斯的法案會在國會通過,因此預先就準備了多種圖案幣。1874年8月,費城鑄幣局局長詹姆士·波洛克(James Pollock)給林德曼寄去圖案幣,其正面是費城雕塑家約瑟夫·A·貝利(Joseph A. Bailly)創作的坐姿自由女神,背面則是首席鑄幣員威廉·巴伯(William Barber)的設計。波洛克覺得貝利的設計與當時所有美國銀幣上的坐姿自由女神過於類似,會導致新硬幣極易與25美分硬幣混淆,所以沒有接受這一方案。1875年3月31日,瓊斯提出的法案已經國會頒布,波洛克又給林德曼寄去多枚由巴伯設計的圖案幣,並且4月12日又寄了更多。這些圖案幣中有一種帶有盾牌的設計不受波洛克待見,但林德曼感到滿意,只是因為法律規定所有面值超過10美分的硬幣上一定要刻有老鷹而無法採納。最終,林德曼選擇的正面設計與當時的其它銀幣幾乎一模一樣(同時期的不同面額銀幣設計在1916年以前都很類似)。[15][16]這種設計源於當時已經辭世的前首席雕刻師克里斯蒂安·戈布雷希特(Christian Gobrecht),根據湯瑪斯·薩利(Thomas Sully)和提香·皮爾(Titian Peale)的草圖設計,於1836年首度採用。到1840年時,鑄幣局投產的所有面額銀幣都是採用這一設計[17]。硬幣背面頭部朝向左側的白頭海雕(硬幣的右側,老鷹的左側)與巴伯設計、於1873年面世的貿易銀元幾乎完全相同。[18]林德曼已經發現新硬幣與25美分硬幣的尺寸非常接近,他決定20美分硬幣背面採用與貿易銀元相同的設計,只是尺寸按比例縮小[19]。銀幣背面白頭海雕占主導地位的右爪抓著代表戰爭的箭,左爪則是代表和平的橄欖枝,從紋章學上而言,這意味著傾向於戰爭而非和平[20]。
在藝術史學家科尼利厄斯·弗繆爾(Cornelius Vermeule)看來,20美分硬幣的正面是「對傳統元素賞心悅目的綜合」[18]。他對背面的白頭海雕評價不佳,覺得與18世紀的美國硬幣相比,這隻老鷹既笨拙又肥胖。弗繆爾對巴伯設計的多種圖案幣感到欽佩,特別是「海邊的自由女神」設計,弗繆爾認為,這一設計主要是受到當時英國銅幣上描繪的不列顛尼亞影響,巴伯本人就是在英國出生。他還覺得自由女神身後那片模糊的影子是艘由蒸汽驅動的船。[18]錢幣學家揚西·雷伯恩(Yancey Rayburn)於197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與當時的大部分硬幣相比,20美分硬幣顯得光禿禿的,其上既沒有「In God We Trust」(我們信仰上帝),也沒有「E Pluribus Unum」(合眾為一)[21]。根據《1873年鑄幣法案》,新鑄造的美國硬幣都要刻上「E Pluribus Unum」字樣,並且財政部長有權決定硬幣是否要刻上「In God We Trust」[22]。20美分硬幣沒有刻上這兩句格言主要是因為它的尺寸太小,沒有足夠的位置[23]。授權製造20美分硬幣的法案沒有對設計做具體規定,但仍然表明新幣受《1873年鑄幣法案》的約束[24]。雷伯恩還很佩服硬幣上刻出了面額的全稱「TWENTY CENTS」(「20美分」),當時的25美分和50美分硬幣上所刻的「dollar」(「美元」)字樣都縮寫成了「DOL.」[25]。
生產、影響和收藏
1875年4月12日,20美分硬幣的設計獲批。但這一設計立即就做了調整,以求讓位於背面「CENTS」(「美分」)的「NT」兩字母上方那條橄欖枝末端的葉子可以更清楚。原本的設計上有葉子重疊,更改後變得舒展開來。4月15日,這一改動也獲得批准。費城鑄幣局於5月19日投產,內華達州(參議員瓊斯的故鄉)的卡森城鑄幣局於6月1日投產,舊金山鑄幣局則在6月1至17日間的某個時間開始。費城鑄幣局一共只生產了約4萬枚,大部分硬幣都是在西部的兩間鑄幣局生產,其中卡森城13萬3290枚,舊金山則高達115萬5000枚。[26]白銀的價格要到1876年4月才降到足以讓國會同意授權用銀幣贖回紙幣的程度,所以費城鑄幣局生產的這種硬幣較少[15]。此外,20美分硬幣主要是為了滿足西部的流通需要,這也是費城鑄幣局產量較低的重要原因[27]。鑄幣局官員高估了舊金山的硬幣需求,因此財政部官員於1877年下令將庫存的硬幣熔毀[28]。
雖然鑄幣局在生產20美分硬幣時打造的是平整邊緣,而不是像25美分硬幣那樣採用鋸齒紋花邊,但這兩種硬幣很快就出現混淆[6]。20美分硬幣的直徑為22毫米,與25美分的24.3毫米相比只小了一點點,同時兩種硬幣的正面幾乎一模一樣[29]。許多地方都有人在兌換零錢時出現失誤,20美分硬幣因此變得極其不得人心[6]。1876年4月,國會開始允許用硬幣贖回輔幣,其中20美分硬幣可以用來兌換小面額紙幣[14]。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僅3個月後就有議員提出法案廢除這種硬幣。雖然法案並沒有立即獲得通過,但據錢幣學家弗農·布朗(Vernon Brown)記載,法案還在國會待決時,鑄幣局已經意識到沒有必要繼續生產20美分硬幣。1876年時只有費城和卡森城鑄幣局生產了這種硬幣,並且產量也很低。到了1877和1878年,只有費城鑄幣局生產了這種硬幣的精製幣。[30]費城鑄幣局於1876年生產的大部分20美分硬幣之後都作為紀念品在1876年費城美國獨立百年博覽會上銷售[28]。
1877年3月,林德曼授權卡森城鑄幣局熔毀1萬2359枚20美分硬幣,這個數量超過該局1876年生產的這種硬幣總數(1萬枚),使得1876年CC版20美分硬幣成為最罕見的美國錢幣之一。如今,這一品種已知尚存於世的不足20枚[26],其中一枚於2013年經拍賣以56萬4000美元成交,創下這一面額的新紀錄[31]。錢幣學家米歇爾·奧扎諾(Michele Orzano)於2003年發文指出,現存於世的這種硬幣中有部分是到鑄幣局參觀的人們拿到的紀念品[32]。
1878年5月2日,聯邦國會通過法案廢除20美分硬幣,在這之前的一天裡,林德曼已下令鑄幣局熔毀庫存的這種硬幣,用來重新鑄造成其它面額[6]。支持採用白銀鑄幣的派系此前已促使國會通過《布蘭德-艾利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要求聯邦政府大量採購銀錠打造銀元[33]。新銀元在西部流通了為數不多的幾年,到1890年時已難得一見[34]。美國鑄幣局一共生產了135萬1540枚20美分硬幣,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於1895至1954年間由政府熔毀,並且又以1933年熔毀的數量最多[2]。根據理察·約曼(Richard S. Yeoman)2014年版的《美國錢幣指南手冊》(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最便宜的20美分硬幣為1875年S版,售價110美元,其成色在謝爾頓硬幣分級標準中需達到最低收藏級「Good-4」。根據這份手冊上的記載,20美分硬幣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公眾很容易將之與25美分硬幣混淆,當時25美分硬幣已經在美國的商業流通中(特別是西部)得到普遍認可,而「20美分硬幣從本質上而言不過是兩枚10美分硬幣的替代品」。[31]
產量
20美分硬幣的鑄造標記位於背面的白頭海雕下方。
年份 | 鑄造標記 | 精製幣數量 | 流通幣數量[6][31] |
---|---|---|---|
1875 | 2,790 | 36,910 | |
1875 | CC | 133,290 | |
1875 | S | 12 | 1,155,000 |
1876 | 1,260 | 14,640 | |
1876 | CC | 10,000 | |
1877 | 510 | ||
1878 | 600 |
註釋
參考資料
註腳
- ^ Benvenuto,第60頁.
- ^ 2.0 2.1 Breen,第335頁.
- ^ Taxay,第141頁.
- ^ Julian,第56頁.
- ^ 5.0 5.1 Lange,第118–119頁.
- ^ 6.0 6.1 6.2 6.3 6.4 6.5 6.6 Breen,第334頁.
- ^ Shavorinsky,第69頁.
- ^ Van Allen & Mallis,第21–23頁.
- ^ Brown,第41–42頁.
- ^ 10.0 10.1 Bureau of the Mint,第54頁.
- ^ Olds,第44頁.
- ^ Brown,第42頁.
- ^ LaMarre,第10頁.
- ^ 14.0 14.1 Bureau of the Mint,第69頁.
- ^ 15.0 15.1 Taxay,第262–263頁.
- ^ Hammer,第167頁.
- ^ Lange,第46–47頁.
- ^ 18.0 18.1 18.2 Vermeule,第73頁.
- ^ LaMarre,第11頁.
- ^ Young,第56頁.
- ^ Rayburn,第42–43頁.
- ^ Bureau of the Mint,第55頁.
- ^ Mansfield Journal & 1875-04-29.
- ^ Bureau of the Mint,第68–69頁.
- ^ Rayburn,第43頁.
- ^ 26.0 26.1 Breen,第334–335頁.
- ^ LaMarre,第12頁.
- ^ 28.0 28.1 Julian,第58頁.
- ^ Yeoman,第163, 174–175頁.
- ^ Brown,第41頁.
- ^ 31.0 31.1 31.2 Yeoman,第163頁.
- ^ Orzano.
- ^ Lange,第119頁.
- ^ Julian,第59頁.
文獻
- 書籍
- Breen, Walter. Walter Breen's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U.S. and Colonial Coins. New York: Doubleday. 1988. ISBN 978-0-385-14207-6.
- Bureau of the Mint.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lating to the Coinage.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4 [2015-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0).
- Lange, David W.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Mint and its Coinage.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0-7948-1972-9.
- Taxay, Don. The U.S. Mint and Coinage reprint of 1966. New York: Sanford J. Durst Numismatic Publications. 1983. ISBN 978-0-915262-68-7.
- Van Allen, Leroy C.; Mallis, A. George. Comprehensive Catalog and Encyclopedia of Morgan & Peace Dollars. Virginia Beach, VA: DLRC Press. 1991. ISBN 978-1-880731-11-6.
- Vermeule, Cornelius. Numismatic Art in America.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978-0-674-62840-3.
- Yeoman, R.S. A Guide Book to United States Coins (The Official Red Book) 67th.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0-7948-4180-5.
- 期刊
- Benvenuto, Tom. Not quite a quarter.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Inc.). 2003-08: 60.
- Brown, Vernon L. The 20-cent folly.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Inc.). 1970-11: 40–42.
- Hammer, Ted R. The twenty-cent piece. The Numismatist (Colorado Springs, CO: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1947-02: 167–169.
- Julian, R. W. The curious "double-dime. CoinAge (Dallas, TX: Beckett Media LLC). 2014-08: 56–59.
- LaMarre, Tom. The short-lived 'double-dime' .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Inc.). 2003-01: 10–12, 14.
- The new twenty-cent coin. The Mansfield Herald. 1875-04-29 [2015-03-15].
- Olds, Robert. Pesky petty paper.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Inc.). 1978-08: 40–45.
- Orzano, Michele. Short-lived series. Coin World (Sidney, OH: Amos Press). 2003-10-27: 55.
- Rayburn, Yancey. Coins of America's 'Gilded Age' .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Inc.). 1970-10: 41–44.
- Shavorinsky, Dave. Almost a quarter.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Inc.). 1974-01: 69.
- Young, Ray. Coins America hated before 'Susie-Bucks' .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Inc.). 1979-12: 54–5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