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臺灣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在臺灣的疫情狀況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臺灣疫情是指在中華民國發生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 自2020年1月21日至2023年3月20日止,臺灣累計確診病例10,236,886例(10,178,478例本土案例、58,354例境外移入案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5例不明),確診率為44.15%,累計死亡病例18,803例(18,779例本土案例、24例境外移入案例),致死率0.18%,另確診個案中12,190例移除為空號。 自2023年3月20日至2023年5月27日止,臺灣累計併發症病例8,454例(25例境外移入案例、其餘為本土病例)。病例分布以新北市最多1,563例,其次為臺北市957例。連江縣無併發症病例。 截至2023年3月12日止,各縣市確診率以新北市52.24%最高,其次為基隆市50.37%。確診率最低者為金門縣18.94%(以戶籍人口統計,若以實際常住人數確診率應為50%左右)。依鄉鎮市區統計截至2023年3月19日止,新北市汐止區確診率最高,達61.2%(相當2人至少有1人確診)。其次為新北市深坑區59.41%(相當2人至少有1人確診),共有37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50%以上,149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40%以上,261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30%以上,344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20%以上,364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10%以上,368個鄉鎮市區確診率4.63%以上。確診率最低者為金門縣烏坵鄉,確診率4.63%(相當22人至少有1人確診)。 截至2022年12月28日,累計10萬1260例重複感染個案。2023年起重複感染病例大量增加。 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於2023年3月20日起停止統計確診病例,實際病例將遠高於最後通報的1023.6萬例。根據疾管署2023年2月初推估的實際感染人口已達臺灣5至7成的人口總數,約1161萬至1626萬左右。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臺灣疫情
各縣市每十萬人確診個案數。
各鄉鎮市區每十萬人確診個案數。
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病毒株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
地點 中華民國
指示病例桃園國際機場
首例確診日期2020年1月21日
(4年9個月2周又6天)
首次爆發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
資料統計
確診個案10,236,886人 (2023年3月20日)
死亡個案18,803人 (2023年3月20日)
死亡率0.18%
疫苗接種
  • 21,899,240[1] (至少接種1劑人數)
  • 20,793,088[1] (完整接種人數)
  • 68,158,990[1] (已接種劑數)
政府網站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維基百科不提供醫療服務 醫學聲明 

基本背景

臺灣經歷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2][3],政府檢討防疫體系及準備工作的缺失,加強傳染病防疫醫療體系的組織,分為中央政府、地區、地方政府三級指揮架構[4]

臺灣決定對全球流行性傳染病採取積極防治作為英語Pandemic predictions and preparations prior to the COVID-19 pandemic,推動《傳染病防治法》修正,並配修正或新定施行細則及其他法規命令[5]。其中新設中央指揮體系的「國家衛生指揮中心」、及透過法制程序授權成立下屬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整資源、裝置、人力來讓防疫決策一致化[6]。疾病管制局提高位階改制為疾病管制署,增聘專業技術人員、教育人員、醫事人員,並與部會間有密切的協作機制[7]。臺灣還增加傳染病防疫醫師的制度與訓練、儲備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並積極投資新興傳染病科技的研發[8]。同時政府修法建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主要由隔離醫院、應變醫院、支援合作醫院等三種醫院組成[9]

臺灣醫療體系自此重視感染管制措施,將院內感染管制列為例行醫院評鑑中的查核項目[10]。醫界配合建立完善的傳染病監測系統,並擴充疾病管制署、中央實驗室和合約實驗室的檢驗能量[11]。經歷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H1N1新型流感疫情後,臺灣民眾也建立起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等良好衛生習慣[12]。臺灣納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衛生條例》運作機制後,可以查詢世界各地的疫情資訊,並持續交流防疫策略[13]。2015年,因應中東呼吸症候群韓國疫情,臺灣雖無感染的人,政府仍持續加強疾病監測英語Disease surveillance、邊境檢疫等防治措施,並指示應變醫院準備隨時面對疫情[14]

疫情發展

早期部署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陸續出現不明肺炎病例[15][16]。網路盛傳武漢市衛健委的緊急通知,稱是SARS[17]

12月31日,疾管署得知網路正在討論武漢疫情的貼文後,基於先前防疫經驗並高度重視,且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世衛確認訊息[18][19]。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召開跨部會應變整備會議,疾管署緊急召開公布[20]

2020年1月2日,疾管署成立應變工作小組[21]

1月7日,疾管署中國武漢市的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22],同時對國際航線及小三通提升警戒[23]

1月12日,臺灣防疫專家團隊前往武漢訪查,了解當地疫情情況、防治作為及病患暴露史[24]

1月15日,疾管署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定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25][26]

1月20日,由於對臺灣的威脅增加,行政院同意正式成立三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由疾管署署長周志浩擔任指揮官[27]

出現病例

2020年1月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臺灣確診首例境外移入個案[28][29],是全世界首例非中國大陸籍確診個案[30]

1月22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要求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有效協調各部會及各地方政府[31]

1月23日,中國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宣布暫停所有大眾運輸,市民無特殊原因不得離開[32][33],約有470多名臺灣人滯留當地[34]

1月2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提升為二級開設,由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35]疾管署從人流、防治措施和行為模式預測第二波高峰發生在歐洲[36]

1月28日,臺灣出現首宗本土病例家戶感染個案[37]

境外防堵

行政院整合各部會資料建立「智慧型防疫系統」,建立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和自主健康管理機制。並組織多家企業廠商,提升相關醫療物資產量,並協助研發相關產品。

2020年1月30日,世衛宣布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38]

2月3日,多國啟動武漢「撤僑」後,首架搭載247名居民的包機抵達臺灣[39][40],但這次包機也引發政治爭議[41][42][43][44]

2月6日,「口罩實名制」正式上路[45],民眾可於全台灣6336家藥局購買口罩[46][47][48]

2月8日,寶瓶星號郵輪從沖繩進港,128名遊客經採檢後辦理入境[49]

2月12日,由於新加坡日本出現「無旅遊史確診」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議以回溯方式對留存檢體追加檢驗。

2月16日,發現首例死亡病例[50],本土社區感染疑慮一度加深[51]。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彰化縣政府啟動疫情調查協同作業,並執行匡列者居家隔離與居家檢疫[52]。為了及早發現疑似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53]

2月21日,在鑽石公主號郵輪發生群聚感染事件後,臺灣以包機方式接回19名臺灣籍旅客,進行14天隔離檢疫[54]

2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55],分為防治、紓困、振興、罰則四部分[56]

2月27日,因應國際疫情緊急,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宣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由陳時中擔任指揮官[57]

2月29日,臺灣出現首起醫院群聚感染事件[58][59]

3月,大量民眾自西方國家返回臺灣,境外移入案例陸續增加。

3月10日,在歷經先前包機風波後,第二批載有361名臺灣人的兩架包機從武漢市返回臺灣,並進行隔離檢疫[60][61]

3月11日,隨著病例數量和受災國家快速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這次疫情為全球「大流行[62]

3月12日,「口罩實名制2.0」正式上路,除既有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等實體通路外,增加網路預購通路,民眾可透過健保卡、自然人憑證登入平台,或可藉由健保快易通行動APP進行認證預購。購買數量限制與實體通路相同,但不受身分證號碼尾數限制[63]

3月17日,大量民眾自西方國家返回臺灣,境外移入的案例陸續增加[64],防疫工作與人力上的壓力陡增[65]

此時防疫策略集中在強制檢疫隔離、防堵病毒擴散、加強醫護專業治療,直到封鎖邊境及加強入境檢疫後,境外移入案例的壓力才減輕[66]。不同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意見,部分公共衛生學者強調要進行普篩[67]。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合作,針對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英語Seroprevalence調查,引發諸多爭議與討論[68][69]

3月18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100例。

3月19日,臺灣全面禁止外籍人士入境,並加強入境檢疫措施,境外移入案例的壓力得以減輕。

3月22日,臺灣發生養護機構護理師確診感染的事件[70]

4月1日,指揮中心制定兩階段「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在兼顧民眾合理權益,並顧及境內防疫安全等雙重前提下,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分階段鼓勵或強制保持社交距離[71]。所有大眾運輸系統,全面量測體溫,體溫合格者且必須戴口罩才能進入[72]。另外,「全面禁止旅客來台轉機」政策延長至4月30日[73]

4月18日,中華民國海軍敦睦艦隊磐石艦軍人驗出群聚感染[74],最終36名病例[75]。研判來自臺灣,但感染源不明[76]

4月22日,「口罩實名制3.0」正式上路,增加了超商預購的方式,只要拿健保卡到四大超商的「多功能事務機」就能完成預購,並在預約到期日到超商取貨[77]

防疫新生活運動

2020年4月30日,指揮中心宣布正式啟動「防疫新生活運動」[78]

6月7日,政府實施防疫鬆綁政策,開始大規模解封,此後臺灣社會經濟活動大都維持過往運作[79][80]

7月15日,行政院實施振興三倍券刺激消費[81]

9月16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500例。

秋冬防疫專案

2020年12月1日,啟動「秋冬防疫專案」,強化「邊境檢疫」、「社區防疫」及「醫療應變」措施。邊境檢疫:所有入境及轉機旅客登機前須附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社區防疫:出入八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依法開罰;醫療應變:加強通報採檢,訂定獎勵指標[82][83]

12月21日,一名確診的紐西蘭籍長榮航空外籍機師感染友人,打破連續252天無「本土案例」紀錄[84][85]

2020年度累積:確診數799例(本土56例、境外704例、敦睦36例、航空器2例、不明1例)、7例死亡。

2021年1月12日,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事件,一度進入封鎖醫院的階段,最終累計21例[86][87][88]

3月3日,首批AZ疫苗到貨[89]

3月19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1,000例。

3月22日,AZ疫苗正式開打[90][91]。並上線「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92]

首次三級警戒

本次大規模爆發本土病例主要為病毒株「Alpha變種」。

2021年4月20日,中華航空發生機師確診案例,員工防疫宿舍「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出現群聚感染,最終累計44例[84][86][93]

4月21日,開放民眾預約疫苗自費接種[94]

5月9日,宜蘭縣遊藝場、新北市蘆洲區社區、及臺北市萬華區茶藝館都出現群聚感染[86],本土感染擴大[84],本土感染情況快速擴大。

5月15日,宣布臺北市新北市進入第三級警戒[95][96],並宣布暫停自費接種「COVID-19疫苗」,原已預約者仍可接種[97]。本土單日確診首次破百例。

5月19日,宣布全臺灣防疫警戒等級提升至第三級[98],高中以下學校開始停課,並推出「簡訊實聯制」,於第一時間掌握染疫者及其接觸者的足跡,避免疫情擴散[99][100][101]

5月22日,隨著各地醫療院所和社區篩檢站出現人潮、醫療資源與人力出現排擠效應、出現院內感染情況,逐步執行「清零計畫」、部署基層醫師至社區篩檢站、分散採檢人潮等[98][102][103]。同時檢驗實驗室無法處理大量檢體,未能優先採檢確診接觸者[104],因行政流程需「校正回歸」數據[105][106][107]

5月25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5,000例。

5月28日,超過SARS疫情73例死亡人數。首批莫德納疫苗到貨[108],延後復課至6月11日。

5月30日,臺灣總死亡人數突破100例。

6月,許多地方政府和民間企業表態希望自行購買疫苗[109][110]

6月4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1萬例。

6月8日,莫德納疫苗正式開打。

6月9日,公布新版「COVID-19疫苗公費優先接種對象」[111]

6月11日,屏東縣爆發「枋山、枋寮群聚感染事件」,進入準四級警戒,最終累計15例,本次主要病毒株「Delta」。同時宣佈停課至暑假。

6月18日,臺灣總死亡人數突破500例。

6月25日,宣布為有效利用「COVID-19疫苗」,針對當日最後一瓶疫苗開瓶的剩餘劑量,可由接種單位規劃候補名單機制[112]

7月6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正式上線,並將在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試辦「意願登記」[113]

7月8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開放全國「意願登記」[114]

7月19日,宣布核准高端疫苗專案製造[115]

7月24日,結束連續64天(5月22日至7月24日)新增死亡病例。

本土疫情調降二級警戒

2021年7月27日,隨著疫情趨緩,指揮中心將第三級防疫警戒調降至二級[116]

8月23日,新北市爆發「幼兒園及社區群聚感染事件」,進入強化二級警戒,最終累計33例,本次主要病毒株「Delta」。高端疫苗正式開打。

9月3日,首批輝瑞-BioNTech疫苗(成人劑型)到貨[117]

9月9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布的統計數據,台灣病死率達到5.2%,排名第9[118]

9月18日,指揮中心宣布,考量目前國內口罩產量已大幅提升,足夠供應每位國人所需,且有多元購買口罩管道,民眾透過實名制通路取得口罩的需求已大幅下降,因此「口罩實名制」網路/超商販售通路,將運作至第44輪後暫停服務。藥局通路及無健保特約藥局的偏鄉衛生所,則仍持續維持實名制口罩販售服務[119]

9月23日,輝瑞-BioNTech疫苗正式開打。

10月4日,行政院實施振興五倍券刺激消費。

11月5日,宣布「COVID-19疫苗」剩餘劑量管控放寬!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只要有預約,不管是否只剩1人都可以開新瓶使用[120][121]

11月12日,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出國需求,無論曾接種「高端」,只要間隔28天即可要求,可混打2劑「AZ」、「BNT」或「莫德納」[122][123]

11月17日,指揮中心宣布,將開放「AZ疫苗」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COVID-19疫苗預約平台」意願登記或修改;若「第2劑」無混打意願仍選擇接種「AZ疫苗」的民眾,則無需再進行意願登記修改[124][125][126]

11月25日,指揮中心宣布,接種第1劑「AZ」滿8週者,無論是否登記混打意願,都可向醫院預約混打「BNT」或「莫德納」[127][128][129]

11月29日,指揮中心表示,經過「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建議,考量「COVID-19疫苗」接種後之免疫保護力可能隨時間下降,建議接種「第三劑」疫苗,其中也以「6大族群」建議優先接種。指揮官陳時中也直言,如果有需要出國且打疫苗不方便,可以彈性在滿「5個月」就施打。並表示,建議已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及容易感染與疾病嚴重風險者(即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第九類)」等應於第二劑6個月後,接種第三劑[130][131][132]

12月2日,指揮中心宣布,即日起開放「第一至第三類人員」,以及「因公務需出國者」,於接種「第二劑疫苗」滿5個月後,接種「第三劑」疫苗[133][134][135]

12月9日,台灣間隔34天後,再度出現本土個案,為中研院一名女研究員,她在實驗過程中不慎感染[136]

12月11日,宣布首例「Omicron」境外移入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子,12月8日從史瓦帝尼入境,隨後又公布新增兩例個案,分別從英國、美國入境[137]

12月23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暫時退場,並視第3劑施打潮再重啟[138][139][140]

12月24日,指揮中心宣布,對於「第二劑」建議以同廠牌疫苗施打,但民眾若想「混打」也可以,「第二劑」不限疫苗廠牌,只有時間間隔不同;「第一劑」接種「AZ」者,「第二劑」混打「莫德納」、「BNT」或「高端」,間隔8週;「第一劑」接種「莫德納」或「BNT」者,「第二劑」可接種不同廠牌的「mRNA疫苗」或「AZ」、「高端」,間隔4週;至於「第一劑」接種「高端」者,「第二劑」建議「莫德納」或「BNT」,同樣間隔4週[141][142][143]

12月27日,指揮中心表示,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12月21日宣布台灣正式加入「歐盟數位新冠證明」系統。歐盟數位新冠證明為世界性標準之一,國際成員國多且最早用於國際旅行,為使台灣民眾能加速入境歐盟等國家,將於12月28日上午8時開放台灣「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供國人下載使用[144]

12月29日,因「COVID-19疫苗公費預約平臺」暫緩使用,衛福部疾管署正式推出疫苗地圖「COVID-19 防治一網通」[145][146][147][148]

2021年度累積:確診數16,230例(本土14,544例、境外1,671例、航空器1例、調查中14例)、空號111例、843死亡。

2022年1月3日,桃園市爆發桃園機場確診個案,並拓及多個地點,本次主要病毒株「Omicron變種」BA.1。

1月7日,指揮中心表示,因應國內發生「Omicron變異株」本土病例,社區感染風險提升,「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滿「18歲」民眾(已接種兩劑疫苗,且間隔滿12周以上),應接種1劑「疫苗追加劑」,提升免疫保護力,以「mRNA疫苗」(莫德納、BNT)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完成「基礎劑」:「追加劑」可選莫德納(半劑量)、BNT、高端或AZ。以「AZ」完成「基礎劑」:「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149][150][151]

1月11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將在15至16日重新上線,並於17日起開始施打[152][153]。正式採用「國際機場」的「落地採驗」政策。

1月12日,衛福部食藥署專家召開會議,通過默沙東藥廠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Molnupiravir」專案輸入申請案[154]

1月15日,衛福部食藥署專家召開會議,通過輝瑞藥廠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Paxlovid」專案輸入申請案[155]

1月20日,高雄市爆發高雄港確診個案,本次主要病毒株「Omicron變種」BA.2。

1月21日,「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開放國內使用[156]

1月23日,宜蘭縣爆發「礁溪飯店群聚感染事件」,本次主要病毒株「Omicron變種」BA.1。

2月15日,出現首例感染「Omicron變種」死亡個案[157]

2月20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2萬例。

經濟防疫新模式

這個時期,總共爆發三波大規模Omicron感染事件,本土病例主要病毒株為「Omicron」亞型變異株。

2022年3月1日,進入「經濟防疫新模式」,適度放寬防疫措施。並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提供「定期預約」,開放18歲以上預約接種「追加劑」[158]

3月8日,為方便民眾依個人接種需求查詢,「COVID-19防治一網通」已將「查詢追加劑」[159]及「查詢第1、2劑」[160]的疫苗地圖分開呈現,民眾進入地圖頁面後,可依個人喜好的廠牌及接種地點,查詢「當日」接種院所的開診情形及諮詢電話,該院所如有預約網站亦可直接連結預約[161][162]

3月10日,睽違68天後,台灣再度無增加本土確診個案[163][164]

3月22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於4月1日起2度停止運作,屆時不再提供民眾進行預約[165][166][167]

3月24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開專家會議,決議「12至17歲」(青少年)的「基礎劑」可打「莫德納疫苗」,也可混打「BNT疫苗」,但1、2劑「間隔12週」,醫療院所應充分告知接種「莫德納」保護力,及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並經家長同意、醫師評估後才可接種[168]

大爆發

4月1日,本土單日確診再次破100例。

4月15日,首次本土單日確診破1,000例。

4月17日,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至11歲兒童的基礎接種[169],施打兩劑,每劑0.25毫升(50微克,為成人一半),兩劑間隔28天[170]

4月20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將「6至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間隔延長至12週[171]。通過「青少年族群」(12-17歲)建議完成基礎劑接種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於最後1劑基礎劑接種後5個月,接種追加劑[172]。並通過「三大類族群」(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即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之對象))建議接種「第四劑」(第二次追加劑),接種時間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且不論前面劑次接種廠牌,可接種以下廠牌:莫德納(半劑量)、輝瑞-BNT(全劑量)、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Novavax,全劑量)[173][174]

4月21日,指揮中心估染疫率約萬分之17,並表示若染疫率達15%至20%,就是實質「與病毒共存」,目前政策以減災為目標,重點在疫苗、藥物與輕重症分流[175]

4月23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5萬例。

4月24日,首次本土單日確診破5,000例。

4月27日,指揮中心宣布取消簡訊實聯制,並以臺灣社交距離APP取代[176] [177]

4月28日,首次本土單日確診破1萬例。「快篩實名制」正式上路[178]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輝瑞-BNT疫苗用於5至11歲兒童的基礎接種[179]

4月29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10萬例。

5月4日,指揮中心表示,「COVID-19疫苗接種作業」已於2022年5月2日起推動「6至11歲」(兒童)基礎劑接種,除持續以全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進行監測外,「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自5月3日起亦將小於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納入追蹤監測對象,經由父母手機在「疾管家介面」申請加入,代為填寫接種後健康回報,以加強兒童及青少年「COVID-19疫苗」接種後安全性監測,並及時將國內該族群接種後常見不良反應發生情形,提供醫療端、公衛端向家長說明接種後常見副作用發生概況,以及持續不適及時就醫提醒等[180]

5月6日,單日死亡再次突破10例。即日起增加公費PCR篩檢服務診所,可以透過採檢地圖查詢,目前要先電話預約。診所名單已公布於衛福部疾管署全球資訊網「COVID-19防疫專區」、臺灣社交距離App及採檢地圖「COVID-19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地圖」[181][182]

5月10日,首次本土單日確診破5萬例。

5月11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50萬例。

5月12日,正式實施修訂「2019年冠狀病毒病」定義,新增「居家隔離」及「自主防疫」或「居家檢疫」期間使用「家用快篩」檢測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為確診條件[183][184]

5月13日,臺灣總死亡人數突破1,000例。

5月14日,指揮中心宣布,為降低「COVID-19」感染後中、重症風險,5月16日起開放部分對象接種「第一次追加劑」滿5個月後,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開放對象: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即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之對象),前述對象不論先前劑次接種廠牌,「第二次追加劑」可打「莫德納疫苗」(半劑量)、「BNT疫苗」(全劑量)或「蛋白質次單元」之高端、Novavax疫苗(全劑量)[185][186]

5月16日,首批輝瑞-BioNTech疫苗(兒童劑型)到貨[187]

5月18日,正式實施修訂「2019年冠狀病毒病」定義,65歲(含)以上且非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者,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188]

5月19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100萬例。

5月25日,兒童(5-11歲)首劑及青少年(12-17歲)第三劑(追加劑)輝瑞-BioNTech疫苗正式開打[189]

5月26日,正式實施修訂「2019年冠狀病毒病」定義,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190]。首次「單日死亡」突破百例。

5月27日,單日新增「確診」94,855例、單日新增「本土」94,808例,創「歷史最高」紀錄。

5月31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200萬例。

6月1日,正式暫停「國際機場」的「落地採驗」政策,改採「唾液採驗」措施。

6月9日,單日新增中重症個案575例(中症384例,重症191例),創「歷史最高」紀錄。

6月10日,單日新增死亡人數213例,創「歷史最高」紀錄。「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開專家會議,建議「5-11歲」(兒童)應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並經參考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及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2劑間隔4-8週以上;且基於目前尚無兒童族群以不同廠牌「COVID-19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之安全性及有效性數據,建議兒童族群以同廠牌「COVID-19疫苗」完成2劑接種。惟特殊情形(如第1劑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指揮中心評估疫苗供應情形等)下,可以不同廠牌疫苗完成2劑接種[191]

6月14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300萬例。

6月17日,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的基礎接種,施打兩劑,每劑0.25 ml(含25微克的mRNA),施打間隔28天[192]。並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適用於18歲以上成人主動免疫接種以預防COVID-19,用法用量為施打兩劑,每劑0.5毫升(含5微克的SARS-CoV-2棘蛋白),兩劑施打間隔3週[193]

6月18日,臺灣總死亡人數突破5,000例。

6月21日,正式實施修訂「2019年冠狀病毒病」定義,新增民眾使用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通過之「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驗試劑」檢測陽性,並經醫師確認即為確診[194]

6月27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開專家會議,正式宣布提供「6個月至5歲」(幼兒)莫德納疫苗接種、「5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接種、「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接種「第二次追加劑」、Novavax疫苗使用於「18歲以上」民眾「基礎劑」、「基礎加強劑」,及「第1次、第2次追加劑」接種,並公告「COVID-19確診者」疫苗接種建議[195]

6月30日,首批Novavax疫苗到貨[196]

7月1日,正式實施「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人員為「第二次追加劑」接種對象[197]指揮中心修訂「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解隔治療之COVID-19確診個案,除症狀惡化等特殊情況外,建議於發病日或採檢日3個月內無需再進行SARS-CoV-2檢驗。惟如於發病日或採檢日1至3個月內症狀惡化,且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且Ct值<27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已解除隔離治療之確診個案,於發病日或採檢日間隔3個月後再次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且Ct值<30或抗原/核酸快篩檢驗陽性[198]

7月6日,首批莫德納疫苗(幼兒劑型)到貨[199]

7月8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400萬例。Novavax疫苗正式開打。

7月15日,因應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近日正式請辭衛福部部長,投入台北市市長選戰,因此行政院召開記者會[200]宣布,新任衛福部部長由次長薛瑞元接任;次長一職則由「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接任,並兼任指揮中心指揮官;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為張上淳[201][202],並於7月18日正式生效。

7月21日,正式開放「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203]

7月22日,正式開放「50歲以上」(成人)[204]及「18歲以上」之因工作需求需出國(包括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民眾[205]接種「第二次追加劑」。

8月1日,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輝瑞-BioNTech疫苗用於6個月至4歲兒童的基礎接種,用法用量為施打3劑,每劑0.2毫升(含3微克的mRNA),前2劑施打間隔至少21天,第2劑後間隔至少8週再施打第3劑[206]

8月8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開專家會議,正式宣布「6個月至5歲」(幼兒)輝瑞-BioNTech疫苗提供接種建議,以3劑基礎劑,每劑3微克(mcg),第1劑與第2劑間隔至少4週,第2劑與第3劑間隔至少8週,並建議以同一廠牌完成應接種劑次[207]

8月19日,首批輝瑞-BioNTech疫苗(幼兒劑型)到貨[208]

8月20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500萬例。

8月27日,正式開放「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接種輝瑞-BioNTech疫苗

9月2日,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1變異株),每劑0.5 mL含有25微克原型株mRNA及25微克Omicron BA.1變異株mRNA,並適用於「18歲以上」(成人)主動免疫之追加接種,其用法用量為在國內已授權的「COVID-19疫苗」(基礎接種或追加劑)後,間隔至少3個月施打[209][210]

9月3日,臺灣總死亡人數突破10,000例。

9月5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開專家會議,正式宣布「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於2022年9月底進口的「雙價疫苗」,建議分兩階段開放提供作為「追加劑」接種使用: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並建議調整「追加劑」(包含現行單價及次世代雙價疫苗)接種間隔為與上一劑間隔為至少3個月以上:包含「基礎劑最後一劑/基礎加強劑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一次追加劑與第二次追加劑」、「第二次追加劑與第三次追加劑」、「確診後」亦需間隔3個月後接種;「12至17歲」(青少年)追加劑接種間隔亦調整為與「基礎劑最後一劑/基礎加強劑」間隔至少3個月以上;將提供Novavax疫苗給予「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2劑「基礎劑」,2劑間隔至少4週以上,建議以同製程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亦可提供作為「12至17歲」(青少年)追加劑接種使用(可與基礎劑不同廠牌)[211]

9月8日,指揮中心宣布首批1,728劑「COVID-19預防用Evusheld單株抗體」已於9月6日晚間抵臺,並於今日配送[212]

9月16日,首批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1變異株)到貨[213]

9月20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600萬例。

9月24日,正式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1變異株)。

9月30日,開放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Novavax疫苗(包含:第一劑、第二劑與追加劑)。

10月3日,開放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接種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1變異株)。

10月11日,開放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1變異株)。

10月13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700萬例。時隔936天,宣布「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降至第二級:警示(Alert),出國旅遊應採取加強防護措施[214][215][216]。另外入境者取消已實施936天的居家檢疫。

10月24日,指揮中心記者會時隔896天拿掉台上的透明隔板。

10月27日,指揮中心宣布,18至49歲(青壯年族群)想打第四劑(第二次追加劑),除了次世代疫苗之外,即日起也可選擇其他單價疫苗,和前一劑間隔12週以上[217][218][219]

11月1日,開放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1變異株)[220][221]

11月7日,確診者隔離改為「7+n(n=0~7)」;取消居家隔離及防疫補償。公共場所不再強制量體溫。另外確診者的接觸者取消已實施超過1000天的居家隔離。

11月10日,首批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4/BA.5變異株)到貨[222]

11月12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800萬例。

11月14日,確診者隔離改為「5+n(n=0~7)」。

11月18日,開放「12歲以上」接種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4/BA.5變異株)[223]

12月1日,取消參與戶外活動全程佩戴口罩規定,而室內及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等維持全程戴口罩[224]

12月2日,開放已完成接種「莫德納」或「輝瑞-BNT」(基礎劑)之「滿6歲至11歲」(兒童)接種「Moderna雙價疫苗」(原型株+ BA.4/BA.5)作為追加劑接種;並開放「滿5歲至未滿6歲」(兒童)接種「輝瑞-BNT單價疫苗」(兒童劑型)作為追加劑接[225][226]

12月23日,臺灣總死亡人數突破15,000例。

2022年度累積:確診數8,830,331例(本土8,792,505例、境外37,826例)、空號11,458例、死亡14,403例。

2023年1月6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900萬例。

1月10日,單日新增560例境外移入,創「單日境外移入」史高紀錄。

2月6日,指揮中心表示,「COVID-19疫情」持續,近期重症對象「多未曾接種疫苗」或「未完成基礎劑接種」,尤其「65歲以上」(長者),應儘速完成「基礎劑」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又國內現有之「輝瑞-BioNTech COVID-19疫苗」即將於2023年3至4月間屆未解凍效期,由於「未滿18歲族群」之基礎劑需以同廠牌或同製程疫苗完成接種,針對欲接種「第1劑」(基礎劑)的民眾,請留意以下注意事項:一、「滿6個月至未滿5歲」(幼兒)基礎劑需以同廠牌疫苗接種,「輝瑞-BioNTech疫苗」基礎劑需接種3劑,其中第1、2劑及第2、3劑之最短接種間隔分別為4週及8週。自即日起未曾接種基礎劑第1劑者,請接種「Moderna」(單價疫苗),接種單位將不再提供(含預約作業)第1劑接種「Pfizer-BioNTech疫苗」;二、「滿5歲至未滿12歲」(兒童)基礎劑需以同廠牌疫苗接種,兩劑接種間隔4週以上。尚未接種基礎劑第1劑者,自4月2日以後,請接種「Moderna」(單價疫苗),接種單位於4月2日以後將不再提供(含預約作業)第1劑接種「Pfizer/BioNTech疫苗」;三、滿「12歲至未滿18歲」(青少年)兩劑基礎劑需間隔12週以上以同製程疫苗接種。自即日起未曾接種基礎劑第1劑者,請接種「Novavax疫苗」,接種單位將不再提供(含預約作業)青少年第1劑接種「BioNTech疫苗」;四、「18歲以上」(成人)如預定以同廠牌完成接種,第1劑「BioNTech疫苗」必須於2月21日以前接種。如於2月22日以後接種第1劑(可擇定「BioNTech」或「Novavax」COVID-19疫苗),但後續第2劑請以「Novavax疫苗」銜接接種[227]

2月20日,實行「811天」的室內口罩令正式放寬,並剩下在「指定場所」的室內空間(包括醫療機構、醫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長照服務機構、榮譽國民之家、兒少服務機構、身心障礙服務機構、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等8類指定場所),仍須全程佩戴口罩[228][229][230]

2月23日,指揮中心宣布,為達穩健開放,恢復正常生活,自2023年3月6日至4月30日,推動「112年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活動主軸為「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呼籲「未曾接種任何一劑」、「尚未完成基礎劑」及「6歲以上於今年1月1日起未接種過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的對象響應接種,以增進免疫保護力,做好開放準備。活動期間將透過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由各縣市安排/指定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並運用增設疫苗診次及設定社區接種站等方式,增進民眾接種可近性[231]

2月25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1,000萬例。

3月6日,各級學校、補習班、幼兒園及課後照顧中心,解除室內配戴口罩措施。

3月28日,連續336天(2022年4月27日至2023年3月28日)新增死亡個案,創「連續新增死亡案例」最長紀錄。

4月17日,解除大眾運輸配戴口罩措施,但醫療場所仍要配戴。

降為第四類,指揮中心解散

5月1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且「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正式解編,並由衛福部成立跨單位防治聯繫會報持續「COVID-19」整備應變工作[232]

防疫措施

指揮體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疫情初期整合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對防疫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負責重要防疫政策的制定,分別由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及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擔任副指揮官,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擔任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23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常態會議由各部會副首長進駐合作,並透過與地方政府官員進行視訊會議建立雙邊溝通平臺[234]。因應疫情的發展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斷更新政策,甚至有時會推翻前期的防疫措施[235]。隨著疫情發展及醫療治療介入需要,專家諮詢小組亦邀集不同專業的醫界人士組成討論[236]。在疫情期間,許多在前線指揮的醫療公共衛生人員均曾經歷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23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任務編組分成情報、作戰、後勤三大單位[238]。情報單位設有疫情監測組(疫情監測及國際交流);作戰單位設有邊境檢疫組(邊境入境檢疫措施)、社區防疫組(社區關懷、居家檢疫及隔離追蹤、在宅醫療、心理輔導等)、醫療應變組(傳染病防治醫療網、集中檢疫場所、大型收治場所等感染管制);後勤單位設有物資組(各式醫療物資供應、分配及管理)、研發組(研發快篩試劑、疫苗、藥物、流行病學預測、建立疫情研究網及資料庫英語COVID-19 datasets)、資訊組(疫情資訊架構)、行政組(調查假訊息及相關庶務)、新聞宣導組(防疫宣導、民眾諮詢及政府政策推廣)、法制組(防疫相關法制)[238]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稱,自發現疫情至今,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始終抱持著資訊公開透明的態度,為民眾提供即時的疫情訊息及正確的防疫觀念[239]。為了讓民眾信賴政府並願意配合防疫措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團隊成員連續每天下午2時直播舉行疫情記者會,早期階段還曾一天召開三次[240]。其中疫情記者會由陳時中親自說明,時長大約一個小時,並有手語翻譯員即時提供手語服務[241][242]。許多民眾每天下午2時收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形成共同參與防疫的社會氛圍[243]。臺灣連續44天沒有本土病例確診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度改為每週三召開記者會[244][242]

邊境管制

 
在全球大流行期間,邊境檢疫人員一度面臨大量返回臺灣的旅客人潮。

2019年12月31日,疾病管制署依標準作業程序啟動邊境應變措施,對武漢市直航入境的班機登機檢疫[245]

2020年1月16日,臺灣提升武漢市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到第二級警示[246]

2020年1月21日,臺灣再次提升武漢市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到第三級警告[247]

2020年1月25日,臺灣全面禁止旅行團前往中國大陸旅遊[248]

2020年2月6日,考量國際遊輪屬人員密集、互動頻繁的高風險場域,臺灣禁止國際郵輪靠泊港口[249]

2020年2月10日,臺灣全面暫停海峽兩岸海運客運直航航線及航班,並在隔日全面禁止大陸人士入境[250]。期間也發生正在大陸配偶家庭[251][252]、及申請中華民國國籍中國大陸戶籍人士入境問題[253][254]

2020年3月19日,進入全球大流行並在西方國家出現失控情況後,要求國民入境實施「居家檢疫14天」,外籍人士限制入境[255][256]

2020年3月21日,臺灣提升全球旅遊疫情建議到第三級警告。

2020年3月24日,禁止旅客轉機[257]。此後,臺灣每天約有千名旅客入境[258]。檢疫人員全面加強發燒篩檢和健康評估,所有旅客入境前需填寫「旅客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電子化系統」資料,有症狀者英語Symptoms of COVID-19接受採檢、並送集中檢疫所等待結果[259]。旅客資料並整合至14天居家關懷及追蹤告警的「防疫追蹤系統」,進行後續社區追蹤關懷[260]

除了檢疫人員外,內政部移民署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財政部關務署與機場公司均支援邊境檢疫工作[261]

隨著臺灣防疫限制鬆綁,只適度地開放低風險國家和商務往來,並允許持有「就業金卡」的高技能工作人員入境[262][263]

2020年6月22日,臺灣開放短期商務旅遊入境,有條件申請縮短居家檢疫時間[264]。而因應航空貨運業的特殊性,並針對機師、空中服務員數度修改檢疫措施[84][265]

2021年5月19日,因應本土疫情升高,臺灣再度暫緩未持有中華民國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入境,並暫停旅客前來臺灣轉機[266]

2021年6月27日,國外入境者一律到集中檢疫所或是防疫旅館隔離,隔離期滿一律要做一次PCR篩檢,且從重點高風險7國的入境者進入隔離前要加做一次PCR篩檢[267]

2021年7月2日,國外入境者一律必須採檢三次,重點高風險7國的入境者到集中檢疫所做一次PCR,檢疫第10-12天做一次家用快篩,隔離期滿再做一次PCR,其他非高風險入境者要在機場做一次PCR或是深喉、唾液篩檢,檢疫第10-12天做一次家用快篩,隔離期滿再做一次PCR,在入境時檢驗為陽性個案都會送基因定序[268]

2022年9月12日起,台灣恢復實施美、加、紐、澳、歐洲及邦交國等54國國民入境免簽待遇。9月29日起提升入境總量至每週6萬人次,全面恢復免簽證國家國民免簽證待遇,取消入境採集深喉唾液PCR檢測等。[269]

2023年1月1日零時至1月31日,搭乘自中國4個直航航線及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專案之來臺旅客,入境時須於機場或港口配合採集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270]

2023年2月7日起,台灣取消對中國大陸直航入境台灣航班及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專案等旅客,於機場/港口進行唾液PCR檢驗之措施。此外,自中國大陸啟程經港澳轉機入境臺灣的旅客,須持有啟程地搭機前48小時內PCR檢驗報告或24小時內抗原快篩檢驗報告之規定,亦於同日起取消。[271]

2023年3月9日,陸委會會同交通部、衛福部召開記者會,宣布從3月10日起,台灣與深圳、廣州、南京、重慶、杭州、福州、青島、武漢、寧波、鄭州等10個中國大陸城市恢復直航,此外還將與沈陽、無錫、海口、長沙、西安、濟南、合肥、南昌、天津、溫州、大連、桂林、徐州等13個城市恢復包機。[272]

2023年4月1日起,兩岸客運航線雙向通行要求調整,旅客可憑24小時內抗原陰性證明登機。對第三地旅客經由台灣中轉進入大陸仍需持有始發地48小時核心酸陰性證明。[273]

資源整備

 
在疫情期間,多家工具機廠商共同為口罩廠商組裝生產機臺,大幅提升口罩產能。

隨著防疫物資需求英語Shortag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上升,食品藥物管理署展開盤點整備,積極管控數量狀況[274]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緊急成立口罩戰情室,調查產能、協助生產管理及盤點出貨[275]。面對臺灣長期向中國大陸進口口罩、民眾搶購動力顯著上升,行政院決定禁止英語Face mask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出口外科口罩N95口罩[276],並委託口罩廠商趕工提升產能[277]。在各地出現口罩搶購潮且引發民眾不滿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面徵用工廠生產的一般醫用口罩及外科手術口罩[278][279],提供民生、儲備、醫療或公務防疫等需求[280]。由於最初徵用25家口罩大廠每天僅生產320萬副口罩,行政院同意經濟部新增產線提供產量的構想[281]

其中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各地工具機廠商組成「口罩國家隊」,2個月內組裝92條產線[282][283],使臺灣成為世界第二大口罩生產地[284]。這些口罩產線被送往各地工廠生產,由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調節不織布等原物料供應[285]國防部指派後備軍人協助分裝[286][287]。行政院則推出基於全民健康保險卡的「口罩實名制1.0[288]。臺灣各地6,000多家特約藥局藥師及衛生所協助發放口罩[289],物流則由中華郵政負責[286][290]。為了改善口罩分配不均的問題,政府先後透過「健康存摺」推出「口罩實名制2.0」和「口罩實名制3.0」,增加網際網路預購等通路[291]

在此期間,食品藥物管理署建立「法規綠色通道」,縮短醫療器材上市時間[292]。在食品藥物管理署專案輔導下,廠商能在短時間內提升相關醫療物資的產線[293]。在疾病管制署提出高達900萬件防護服需求後,紡織業者共同組成「防護衣國家隊」,調度生產隔離服、防護服的產線,並在機能布料研究基礎開發出第一件P3等級防護服[294][295][296]。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和廠商協調「羥氯奎寧」使用分配權[297],外界則呼籲政府應籌組生產呼吸機的「呼吸器國家隊」[298][299]。另一方面,後來新北市「加利」和彰化縣「豪品」口罩工廠先後被發現混充大陸口罩[300]

社區防疫

 
在疫情初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便在各地設定集中檢疫所,方便收治輕症病患。

早在2020年1月,臺灣訂定出入境旅客、疑似個案及接觸者的配套措施[248]。其中「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分成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違反者得以罰款[301][302]。民政系統和村里幹事負責關懷追蹤居家檢疫者,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所負責管理居家隔離者[303][304][305]。另有中華民國警察單位配合處理違規案件、交通部防疫車隊協助返家[306]。疫情初期違反規定者約有30%,經宣導比例降到0.3%[307]。政府還設定27處集中檢疫所,可收容無需積極治療的輕症患者[102],同時有大量防疫旅館集中在直轄市[98][308]。在有疑似症狀或相關疑慮時,防疫單位則會安排就醫動線[2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會經由疫情調查追蹤與確診案例密切接觸者,匡列可能範圍[309]。疾病管制署設有防疫醫師,蒐集疫情訊息並評估風險、規劃包機與郵輪專案、協助公共衛生與臨床聯繫、及參與疫情調查和防治等[310]。地方政府衛生局、衛生所等衛生單位亦進行社區衛生教育工作,發動民眾以志工方式協助,逐漸建立臺灣社區防疫網[311]。環保清潔隊、中華民國國軍化學兵及民間業者則能執行消毒工作控制疫情[31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成立疫情關懷中心,並有600多位退休的護理專業志工報名[313]。疾病管制署亦將疫諮詢專線的客服人員增加至300人,平均每日進線電話9,000多通,最高曾達47,000通[314]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數據類比,戴上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能避免醫療體系崩壞[315]。為了降低疫情擴散的機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逐步加強社會限制政策[316],先後宣布公眾集會建議停辦標準、訂定「社交距離注意事項英語Social distancing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317]、規定配戴口罩的場合等[318]。進入第三級疫情警戒後,新增防疫指引包括關閉各式公共場所、外出全程配戴口罩、停止部分家庭和社交聚會、啟動企業持續營運的因應措施、餐飲場所應落實規定或外帶等[95]。若到了第四級疫情警戒,則進入非必要不得外出英語Cocooning (behaviour)、全面停班停課、指定區域封鎖英語COVID-19 lockdowns的階段[95]。另外,警察單位在疫情期間偵辦多起網際網路假訊息案件[304]

醫療檢驗

 
在疫情期間,醫院感染科醫師和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往往會直接面對確診個案。

為了避免大量病患湧入癱瘓醫療體系,衛生福利部規劃四階段醫療整備及應變策略,並以監測系統協助重要決策[319]。其中在疫情升高後,醫療院所會實行分艙分流、輕重分級制度[102],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ICU capacity[320]。其中負壓隔離病房便用於收治疑似病例[321],不過當前部分病房需用於收治肺結核隔離病患[322]。衛生福利部並利用在各地區171家急救責任醫院設定獨立專責隔離病房,將具有風險的病患就地收治於同一區[323]。衛生福利部還在臺灣各縣市共設定22個專責醫院,必要時可以清空醫院收治患者[324]。各地區應變醫院則透過過往經驗及整備表單,迅速自我檢查及整備完成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ospitals[325]

醫療院所在就診時會紀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等資訊,並遵循感染管制規定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進行篩檢及治療英語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VID-19[326]。感染科醫師和隔離病房醫護人員便直接面對確診個案,前者往往還負責監控最新訊息及進行教育訓練[327]。在這情況下,臺灣對於確診個案的資料蒐集相對完整[328]。而在疫情升溫後,既有的「高標準」醫療收治措施則將放寬[95]。因應醫護人員需求大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條件限制出境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ealthcare workers[329],醫事司亦規劃降載計劃[330]。衛生福利部為了避免院內感染還管制陪病,一度全面實施除例外情況外不得探病,直到疫情趨緩才鬆綁[331]

在救護運送部分,臺灣由各家醫療院所、消防局與民間公司的救護車負責[332]。而臺灣的病毒檢驗是至少要有兩位醫事檢驗師同時操作,數量多時完成一批約需4小時至5小時[33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增加採檢醫院擴大檢驗量能,並滾動調整責任區域以符合實際需求[334]。直至2020年9月,臺灣總共設有72家指定檢驗機構,每日聚合酶連鎖反應檢驗量最大達8,904件以上[335]。另外政府還準備社區採檢網路,得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完善社區監測網路及分級收治,針對高風險對象加強採檢[336]。在疫苗接種部分,臺灣將優先建議接種疫苗的族群分為九類,涵蓋臺灣人口的60%[337]

科技研發

 
在疫情期間,研究人員投入關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的研發工作。

國家衛生研究院整合擁有負壓P3等級實驗室的單位[338],進行檢體檢測、病毒分離培養、及協助研發疫苗等工作[339][340]。在國立臺灣大學分離出病毒株後[341]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院等均開發出快篩試劑[342][343]。中央研究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在治療藥物研發亦有成果,成功合成「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藥物[297][344][345][346]。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國光生技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聯亞生技開發等也分別研發疫苗[347][348][349],並採取快速審查英語Rapid reviews機制[350]。為了加速相關研發所需的法規審查,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立專責輔導團隊,並製備病毒標準品提供給相關機構[351]

這次防疫充分運用智慧型科技防疫英語Use and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for COVID-19 pandemic mitigation,由行政院透過個人可識別資訊整合各部會資料庫[352],建置出「智慧型防疫系統」[353]。同時行政院還成立「防疫巨量資料小組」,透過巨量資料、人工智慧、資料分析協助疫情調查與流行病學分析[354]。全民健康保險卡及雲端系統則成為防疫網路的關鍵基礎,在口罩分配、民眾就醫紀錄、檢疫隔離與返臺資訊等面向發揮重要功能[355]中央健康保險署利用現有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開發「即時警示系統」,醫療院所第一線人員可以即時查詢民眾的國外旅遊史、及掌握高風險職業別,亦能利用該資料庫就醫結果展開接觸者追蹤[356]

在五大電信業者協助建置下,相關單位能藉由具定位功能的「防疫追蹤系統」與「電子圍籬系統」,掌握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者行蹤,協助社區關懷網路的運作[357][358]。為了掌握居家檢疫和居家檢疫者的健康狀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整合推出LINE機器人「疫止神通」和「雙向簡訊」健康通報機制[359]。在藥局口罩剩餘數量以開放資料形式釋出後,政務委員唐鳳還協調政府與民間開發出各種「口罩地圖」,增加民眾查詢的便利性[360][361][362]。而在電信業者提供定位資料下,政府也曾向特定民眾傳送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通知,提醒應當自主健康管理[363]

各界反應

教育藝文

 
在疫情期間,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舉行全世界首場開放觀眾的比賽。

2020年1月,隨著疫情擴大,疾病管制署先是規定返回臺灣就讀的中國大陸學生配合自主健康管理,後來全面暫緩中國大陸學生入境,從而引發爭議[364][365]。原本各級學校預計在2月10日結束寒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學校延至2月25日開學,108學年度第二學期改為2020年2月25日至7月14日[366]大專院校隨後延至2月25日後開學,7月的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亦首度延期[367]。衛生福利部還為各級學校、幼兒園、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中心及托育中心提出防護建議及健康管理措施[368]

在此期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高級中學以下師生管制出境[369],同時亦有因為口罩顏色引發的校園性別平等教育討論[370]。另一方面,澳洲籍音樂家布雷特·迪恩國家音樂廳演出後,在澳洲確診,一度震撼藝文圈[371][372]。而對於藝術與文化產業受到疫情影響[373]文化部則提出文化藝術團體及個人補助[374]。同年4月開始,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先是舉行33場沒有觀眾的閉門棒球比賽,轉播單位還特別提供多場球賽的英語轉播[375][376]。其後每場比賽逐步開放一定數量的觀眾入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開放觀眾進場的職業棒球聯盟比賽[377][378]。不過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延期也影響許多選手的參賽計劃[379]

而在6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畢業生入境,不過許多大專院校仍因境外生無法入境而影響收入[380]。隨著疫情獲得控制,劇場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performing arts音樂廳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music industry等演出場所均可在實施公共衛生措施下開放營運[381],而臺北電影節第57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等活動也照常舉行[373][382]。但到了2021年5月,因應第三級防疫警戒,教育部宣布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前往機構上課,而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亦同步配合停課,所有學生均在家遠距教學[102]。同時期,諸如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皆必須關閉[95][381]

經濟金融

 
2020年為了刺激內需產業的消費,行政院推出振興三倍券政策。

最初疫情對臺灣的出口、民間消費與物價均造成影響,又以觀光旅遊產業受創最嚴重[383],包括航空業、旅行社、飯店民宿業及餐飲業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food industry[384][385]中華航空長榮航空台灣虎航星宇航空航空公司英語List of airlines impact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營運受到衝擊,出現無薪假或「專案事假」情況[386],後來則推出幾次「類出國」航班[387][385]。機場免稅商店改以網購或舉辦特賣會方式售出免稅商品[316]。許多餐飲業者承受不住人潮銳減衝擊而停業或倒閉[388][389],或改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316],外燴及團膳承包業營業額也大幅下跌[390]。相對於傳統市場受到疫情衝擊[391]便利商店、超商、量販店整體業績未有太大影響[316]。同時,農業和漁業也受到疫情影響[392][393]

都會區和大坪數店面則受疫情衝擊,招租量大幅提升,但房租並未降低[394]電子商務平臺、物流業、外送平臺等宅經濟營業額明顯增加[265][316][395],串流影音平臺和在家工作需求提升[396],燃油機車和汽車銷售亦有增長[397]。而在口罩業者推出多款口罩後,帶動防疫物資成為時尚產業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music industry的風潮[398]。到了2020年6月,零售業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retail及餐飲業表現也有所回升[399]失業率下降[400][401][402]。在民間消費負成長下,臺灣在2020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仍有3.11%[403],股票、房市與車市也交易熱絡[404]。隨著車用晶片等因疫情出現缺貨潮後[405]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等晶圓代工業者受到關注[406][407][408][409][410]

政府針對受疫情衝擊的產業則提出紓困方案,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作為防疫及資金的法源[411]。在疫情穩定後,政府推出抵用券、振興三倍券、藝FUN券、動茲券、農遊券、浪漫客莊旅遊券等振興輔導措施,及舉辦大型展銷活動等,以復甦民眾對內需型產業的消費[412]。政府還提供受影響產業、農漁業者、交通運輸相關產業、旅行業等補貼,協助解決相關需求和問題[413]。針對減班休息勞工、非自願離職勞工則有各項計劃和補貼,並可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稅[414]。另一方面,中央銀行因應疫情降息至1.125%[415],且國家金融安定基金亦投入資金護盤英語Financial market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416]。爾後由於2021年5月疫情再次爆發,行政院又發行振興五倍券以振興經濟。[417]

民間生活

 
各地宗教團體最初配合降低群聚感染風險,並在鬆綁規定後重啟活動。

在疫情初期,近十臺電視頻道YouTube、網路媒體便重複播放防疫宣導廣告英語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從各層面教育民眾一起防範疫情[418]。在疫情初期,儘管民間一度出現搶購口罩、酒精、衛生紙等物資情況[419][420],亦有民眾發起「我OK,你先領」口罩禮讓運動[421]。民眾在亦會協助檢舉通報,並以不同訊息管道協助政府迅速應變[422]。其後民眾大多加強落實量測體溫、配戴口罩、保持清潔、保持社交社交距離等,公共場所和業者亦提供消毒搓手液及裝置、設定隔板、出入實名制/連名制登記、人流管制及環境消毒等防疫措施[423]。由於禁止旅客入境及居家工作模式,大眾運輸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public transport站點的搭乘人數大幅度減少[397][424],不過公園造訪率則增加[425]。2020年4月,有民眾發起募資行動,將「Taiwan Can Help」的精神刊登廣告在《紐約時報[426][427]。2021年5月,在雙北防疫警戒提升至第三級,有民眾於網路上提出「看好了世界」口號[428][429]

社會工作者則為遊民等弱勢族群進行訪視關懷、提供防疫物資與衛生教育宣導,並到社區及相關社會福利機構服務[430]。隨著疫情趨緩,社會工作者則依規定審核補償和紓困金並撥付給民眾,並針對生活困苦的家庭提供關懷輔導服務[431]。而在疫情期間,隨著臺灣的「合法移工」人數下降、「非法移工」人數持續上升,許多僱用「家務移工」照顧長輩的雙薪白領家庭受到影響[432]。相對於醫院內部照顧員和看護不願接案,許多家屬則必須自己輪班進入醫院陪病[433]。不過在酒店、茶室、舞廳、三溫暖等八大行業業者數次被要求停止營業後,讓部分相關女性轉入地下工作[434][435][436][437]

每年農曆3月期間,臺灣會舉辦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宗教儀式[438][439][440]。內政部對此與各地宗教團體溝通,多數宗教團體都願意因應疫情停辦或暫緩活動[439][441][442]。在疫情控制得當後,隨著「防疫新生活運動」鬆綁各項活動,大甲鎮瀾宮[443]白沙屯拱天宮等重啟媽祖繞境進香[439][444]。其他像是嘉義市輪流普渡等、原住民族文化祭典等傳統活動也都受到疫情影響[445][446],不過臺灣在疫情期間亦曾舉辦驕傲遊行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LGBT community[447]。在進入三級防疫警戒後,臺灣的大眾運輸、休閒場所等地的人流明顯下滑,不過日常採買仍維持基本人流[448]

對政府措施的批評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傳出疫情之初,有人大量購買口罩希望捐給武漢,然而也有民眾認為自救應該優先於救人,口罩應留在台灣使用。[449]。中華民國政府在2020年1月禁止口罩出口[450],引起網友、政治人物和演藝明星多方爭論[451][452][453][454]

2020年3月,有些政治人物和學者開始擔憂部份防疫政策過度侵犯人權、且部份行政命令沒有法源依據;「防疫視同作戰」的口號造成各種嚴厲手段無限上綱[455][456]台灣人權促進會指出口罩實名制違反《全民健康保險法》、徵用超商和藥局配售口罩違反《傳染病防治法》[457]。原先以國內防疫為由強制向廠商徵收口罩,在四月卻開始捐給外國做口罩外交的做法也引起學者質疑[458]。 台灣人權促進會指出用手機位址追蹤居家隔離人員是否外出違反《通訊保障及監察法》[459]。為了找出感染源,疫情指揮中⼼結合資安處、警政署、電信公司調閱通聯紀錄和路⼝監視器,但通聯紀錄通常要有刑事犯罪對國安重大危害嫌疑才能向法官申請核准後調取,路口監視器則需依警察職權⾏使條例調閱[460]。政府援引《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7條作為各種限縮自由的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學會副秘書長葉慶元認為其構成要件「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空泛、授權手段「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不知所云,並認為政府的作為正如在司法院690號解釋(有關SARS防疫措施之法源依據)時,許宗力大法官的部分不同意見書中提到的「專業濫權」、「整肅政治異己」、「種族偏見或歧視」[461]

指揮中心多次強調若散播關於防疫的不實訊息,最高可罰三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三百萬元罰金[462]台灣人權促進會表示對於防疫制度的討論屬於公共議題,應受言論自由保障,反對政府恐嚇人民[463]

指揮中心在2020年因為擔心偽陽性造成恐慌及拖累醫療資源、以及偽陰性造成感染者未依規定隔離,一直強烈反對廣篩以及入境普篩[464],並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彰化篩檢爭議事件中處罰自行篩檢的單位[465][466][467][468][469]。在野黨一直質疑此政策,並認為政府是在隱匿疫情,不篩檢就不會有病例[470]。後續2021年發生萬華疫情時,發現偽陽性的機率被高估,並且由於指揮中心反對演練、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造成本土傳播發生時動員緩慢、檢驗結果積壓延遲通報[471]

對外關係

世衛組織

 
在疫情期間,臺灣多次要求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衛生大會

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重新呼籲國際社會讓臺灣取得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格[472],並向國際社會分享防疫經驗[473]。儘管臺灣仍可以透過部分指定管道與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共享訊息並分享專業知識,但無法像會員國一樣直接取得第一手疫情資訊、有效改進防疫策略[474],或就防疫資料與經驗直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475][476][477]。但此要求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激烈的反對阻饒,並稱以疫情為由要求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行動是「以疫謀獨」[478][479][480]。而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臺灣的「一個中國」原則[475][481],世界衛生組織高層往往迴避臺灣問題及控制疫情經驗[477]

因為臺灣的防疫表現,包括美國、日本等24個國家均支援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並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應該充分與臺灣合作[482]。相對地,世界衛生組織和臺灣之間的摩擦有所增加,秘書長譚德塞更曾表示受到臺灣長期的「種族歧視」與人身攻擊[483][484][485]。2020年5月18日和5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首度以視訊會議形式舉行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但仍連續第四年未邀請臺灣與會[486][487][488]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紐西蘭外交部長溫斯頓·彼特斯美國國務卿麥克·龐培歐等人曾首度公開表示支援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486][489]

此後臺灣仍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全球取得共享機制COVAX簽約,確保臺灣能分配到476萬劑疫苗[490][491]。除了加入COVAX計劃外,臺灣還另外分別購買1,000萬劑牛津-阿斯特捷利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以及505萬劑莫德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490]海峽兩岸關係也影響臺灣疫苗的採購進度[492],其中輝瑞-BioNTech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便被指遭受中國阻饒[493][494][495]。到了2021年,儘管七大工業國組織外長會議支援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496],臺灣仍未參與獲邀參加該年度世界衛生大會[497]

交流互動

 
2020年4月開始,臺灣捐贈大量醫療物資給需要的國家。

2020年4月1日,總統蔡英文宣布臺灣基於人道考量,政府積極加強在口罩、藥物、技術這三個項目的國際合作[498][499]。其後臺灣提出四波醫療物資的援外計劃,送往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歐洲、亞太地區、新南向政策國家、西亞及非洲地區等80個國家,協助各國強化防疫工作[50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發起「護臺灣,助世界」的口罩人道援助活動,民間企業亦有捐贈行動英語Charitabl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501]。根據統計,臺灣共捐贈超過5,000萬枚口罩、131臺熱像儀、35,000支額溫槍、250組體溫量測系統等相關醫療裝置[502]。臺灣還曾邀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14個國家舉辦視訊論壇,針對防疫進行深入交流[503]

在這期間,外交部除了透過媒體即時澄清與報導政府防疫成果外,並透過衛生福利部安排視訊會議[504]。外交部各駐外館處還協助滯留海外的民眾返回臺灣,並照顧僑胞[505]。衛生福利部為了照顧滯留海外的民眾也推出國際遠距醫療[506]。另一方面,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札爾率團前往臺灣訪問,是美國自1979年斷交以來訪問臺灣層級最高的內閣官員[507][508][509][510]。其後臺灣和美國雙方則簽署醫療合作備忘錄,強化雙方的防疫和醫療合作關係[511][510]。而在帛琉總統惠恕仁訪問臺灣後,臺灣和帛琉啟動亞太地區首個「旅遊泡泡[512][513]

臺灣的醫療物資援助行動讓其國際形象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大幅提升,並獲得多家外國媒體報導[514]。與此同時,蔡英文曾接受《時代》雜誌邀請撰寫專文,向國際社會分享臺灣成功防疫的經驗[515]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也曾參與英國國會下議院聽證會,及接受日本產業經濟新聞社英國廣播公司等訪問[516]。外交部和衛生福利部先後建置「因應武漢肺炎國際分享專區」及「COVID-19臺灣防疫關鍵決策網」,整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項防疫過程[517]

疫情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繞臺灣島巡航持續[518]、透過「疫苗外交」拉攏中華民國邦交國[519],並懷疑有網軍發出疫情假訊息英語COVID-19 misinformation by China[520][521][522]

造成影響

防疫評價

 
臺灣在疫情期間建立的智慧型防疫系統獲得許多國家洽詢。

最初臺灣的防疫政策是以圍堵方法為主,透過傳統公共衛生手段阻斷疾病傳播途徑英語Transmission of COVID-19,並以科技輔助讓檢疫管理符合實務所需[523]。由於與疫情嚴重的中國大陸僅隔著臺灣海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在研究中推測臺灣、香港新加坡將是繼中國大陸後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地方[524][525]。不過隨著臺灣成功防堵第一波疫情、及在早期疫情中相對較好的表現,反而受到不少國際社會和媒體的關注[478],被視為是民主政體防疫的展示[526];其中包括紐西蘭總理潔辛達·阿爾登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等均曾公開肯定臺灣的防疫模式和成果[527]

隨著口罩外交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臺灣防疫物資的良好品質亦受到重視,並且有數間口罩工廠取得國際合作詢問、以及展開全球市場布局的機會[528]。臺灣亦在這次防疫工作中首創全球第一個智慧型防疫系統,而包括烏拉圭、美國、澳洲、印度尼西亞、瑞士、義大利、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超過10個國家都透過管道洽詢[529]

許多國際媒體對臺灣持續的防疫行動感到好奇[530]。英國《衛報》曾將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紐西蘭總理潔辛達·阿爾登、芬蘭總理桑娜·馬林丹麥首相梅特·佛瑞德里克森挪威首相艾娜·瑟爾貝克等並列,分析這些女性領導人在疫情期間的表現[515]。《紐約時報》等報導文章,對於臺灣是否能持續採取封鎖防疫政策提出多項質疑[530][531]

到了2021年5月,隨著臺灣本土疫情大規模爆發,防疫意識自滿而鬆懈、疫苗採購過於緩慢等成為報導的焦點和質疑。[104][532][533][534][535]隨後立院提案疫苗數量、「3+11」會議紀錄、國產疫苗3期實驗、政府官員接種名單,皆遭到民進黨立委以多數優勢否決。引起輿論討論以及爭議。[536]

6月28日,彭博社防疫韌性排名,台灣降至44名,為倒數第10名。[537]而根據7月3日的病死率統計,台灣排名第10。[538]

其他影響

 
2020年8月,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札爾訪問臺灣。

2020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共衛生師法》,明定公共衛生師的執業範圍、場域以及應考資格,而這也是亞洲第一部《公共衛生師法》[304][539]。其中受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的影響,《公共衛生師法》的確立公共衛生師平時分別在公家機關、私人企業或自行開業來規劃服務,而在疫情發生或政府有特別需求時得以徵調[304][540]。在這期間,衛生福利部還特別委託公共衛生學會展開「防疫新生活健康行為監測研究計劃」,希望藉由公共衛生專業了解民眾的健康行為[304][541]

隨著疫情爆發和減少主動預約病人回診,醫療院所及基層診所門診就醫人數大幅下降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other health issues,就醫人數減少最多的前三名為「小兒科」、「復健科」以及「耳鼻喉科」[542]。由於人們對於呼吸系統疾病警覺性和關注度提高,並且配合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感染方式、防治措施都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類似的流行性感冒腸道病毒等疾病在臨床檢體陽性率、類流感門診人數、併發重症病例數等都有顯著下降[542]。因民眾洗手次數增加,經濟部水利署的統計指出平均日用水量比同期增加2.7%[543]

隨著臺灣疫情相對穩定,2020年5月20日連任就職時,總統蔡英文的民意調查滿意度達到歷史新高的71%,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的滿意度則突破80%[544]。後來政府由於關於採購疫苗的政策,引發在野黨和輿論的質疑[545]。在中華民國政府禁止出口口罩後[546],由於疫情持續蔓延、大陸配偶子女入境、滯留人員接返等問題,海峽兩岸民間因彼此不同的立場陷入爭論,分歧與對立日益擴大[547][548]。歷經中美貿易戰、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自身經濟發展趨緩與疫情爆發後,中美關係外交軍事角力以及臺美關係更加緊密,臺灣海峽關係趨於緊張[547][549][550]

統計數據

累計確診數及死亡數

自2020年1月起,至2023年3月20日止,臺灣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中的累計確診個案有10,236,886人,累計死亡個案則有18,803人(病死率0.18%)。當中分別有10,178,478例本土個案(約佔99.4%)、58,354例境外移入個案(約佔0.6%),另有54例個案被歸類為其他狀況(36例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個案、3例航空器個案、1例不明個案及14例調查中個案)[551]

確診病例年齡及性別分佈

確診個案

自2020年1月起,至2023年3月20日止,共10,236,886例[551]

確診個案比例(依性別及年齡層分類)

死亡個案

2021年5月11日至7月4日死亡的675名本土案例平均年齡73歲,而臺灣2019年整體死者平均73.76歲[552]

自2020年1月起,至2023年3月20日止,共18,803例[551]

死亡個案比例(依性別、慢性病史及年齡層分類)

各縣市本土確診數

自2020年1月起,至2023年3月20日止,各縣市累計本土個案確診個案前五多的縣市分別為新北市(2,106,835例)、臺中市(1,252,264例)、高雄市(1,145,855例)、桃園市(1,122,273例)和臺北市(1,012,500例)[551]

本土病例中重症個案數

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3年2月22日止,本土病例共9,902,106例,含中重度以上病例47,459人,其中16,848人死亡[553]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Mathieu, Edouard; Ritchie, Hannah; Rodés-Guirao, Lucas; Appel, Cameron; Giattino, Charlie; Hasell, Joe; Macdonald, Bobbie; Dattani, Saloni; Beltekian, Diana; Ortiz-Ospina, Esteban; Roser, Max. Coronavirus Pandemic (COVID-19). Our World in Data. 2020–2024 [2024-11-10] (英語). 
  2. ^ 赫海威和Chris Horton. 台灣的抗疫「武器」:流行病學家出身的副總統陳建仁. 《紐約時報》. 2020-05-1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繁體中文). 
  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頁、第61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29頁.
  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頁、第60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5頁至第66頁.
  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頁至第10頁、第57頁至第59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5頁至第66頁.
  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頁至第10頁、第59頁至第60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5頁至第66頁.
  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頁、第47頁.
  8.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47頁至第51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5頁至第66頁.
  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33頁、第37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29頁至第30頁、第65頁至第66頁.
  1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42頁至第44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39頁至第40頁.
  1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51頁至第53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39頁.
  1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頁至第15頁.
  1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46頁至第147頁.
  14. ^ 張耕維 & 2021年,第31頁至第32頁.
  15. ^ 門悅悅. SARS之後,中國建立了怎樣的不明原因肺炎監測體系?. 端傳媒. 2020-01-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16.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5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4頁、第52頁.
  17.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5頁.
  18. ^ 肺炎疫情:美中台、世衛「口水戰」延燒,特朗普引台灣郵件.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4-1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繁體中文). 
  1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5頁至第86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6頁至第28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6頁.
  2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6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6頁至第28頁、第213頁至第216頁.
  2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6頁至第87頁.
  22. ^ 因應武漢肺炎 旅遊疫情建議列第一級. 中央通訊社.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0). 
  23. ^ 因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國際及小三通港埠全面提升警戒. 衛生福利部. 2020-01-08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9). 
  2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7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6頁至第27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6頁.
  25. ^ 25.0 25.1 陳潔. 【肺炎疫情關鍵問答】科學解惑: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 報導者. 2020-03-2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7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3頁至第14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1頁至第33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19頁.
  2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7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3頁至第14頁、第28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1頁至第33頁.
  28. ^ 1.22疫情更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累計557例,死亡人數增至17人. 端傳媒. 2020-01-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9. ^ 李宗憲. 武漢肺炎:台灣首例確診者發病後搭機返鄉 台叫停武漢雙向旅遊團.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1-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4) (繁體中文). 
  3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7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8頁至第29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1頁至第33頁、第213頁至第216頁.
  3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1頁.
  32. ^ 陳佳君. 軟封城、硬封城?看懂武漢疫情管控差異. 公視新聞. 2020-02-1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3. ^ 武漢封城記:「一夜之間就慌了」. 端傳媒. 2020-01-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8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1頁至第33頁、第36頁至第41頁、第77頁至第80頁、第183頁至第189頁.
  3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8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4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1頁至第33頁.
  3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8頁.
  37.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4頁至第35頁.
  38.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42頁至第46頁.
  39. ^ 趙安平; 陳莉雅. 走在鋼索上的各國政府:「撤僑」兩頭難、台灣尤甚. 端傳媒. 2020-02-0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繁體中文). 
  40. ^ 李雪莉; 林雨佑; 楊惠君. 首班武漢撤僑包機今晚起飛,首批200多人將回台,仍有人自願留下. 報導者. 2020-02-0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繁體中文). 
  41. ^ 曹馥年. 首班包機爭議的背後:武漢台協錯估形勢、台辦挪做人情、台商單向枯候. 報導者. 2020-02-0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繁體中文). 
  42. ^ 肺炎疫情:台灣人滯留湖北難返鄉,政治爭「疫」還是人權主導.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2-1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43. ^ Amy Chang Chien. 等不到的包機:滯留湖北的台灣人能回家嗎. 《紐約時報》. 2020-02-1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2頁至第95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6頁至第17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77頁至第80頁、第205頁至第208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98頁至第99頁.
  45. ^ 疾病管制署. 口罩販售實名制2月6日上路,民眾可持健保卡購買. 疾病管制署. 2020-02-03 [202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46. ^ 買口罩實名制6日上路 健保特約藥局哪裡找看這裡. www.cna.com.tw. [2021-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中文(臺灣)). 
  47. ^ 台北報導, 游伊甄 張育睿 /. 口罩實名制 健保藥局扛第一線販售任務. 公視新聞網 PNN. 2020-04-29 [2021-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48. ^ 【更新】3月5日起口罩可以多買一片!7天內成人可購3片、兒童5片|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數位時代. [2021-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中文(臺灣)). 
  4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8頁至第102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7頁至第18頁.
  50. ^ 趙安平. 台灣出現首個新冠肺炎確診死亡案例,個案無旅遊史,為政府主動檢出. 端傳媒. 2020-02-1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13頁至第121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49頁至第50頁、第213頁至第216頁.
  5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13頁至第121頁.
  5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1頁至第122頁.
  54.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61頁至第65頁.
  55. ^ 嚴文廷. 真的假的?特別法、緊急命令,不是狀況「緊急」就可以頒?. 報導者. 2020-03-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6.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90頁至第92頁.
  57.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1頁至第33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5頁、第35頁.
  58. ^ 陳潔和林慧貞. 【抗疫一週年】台灣COVID-19境外、本土病例分析5大重點. 報導者. 2021-01-2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06頁至第107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8頁.
  60. ^ 陳莉雅. 即時報導:歷經波折與嚴格檢疫,第二批武漢包機返抵台灣. 端傳媒. 2020-03-1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6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09頁至第111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77頁至第80頁、第84頁至第85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98頁至第99頁.
  62.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121頁至第122頁.
  63. ^ 「口罩實名制2.0」3月12日起試營運線上預購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20-03-10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9) (中文(臺灣)). 
  64. ^ 吳亭霓. 數說疫情 》第二波境外移入高峰襲來 台灣如何迎戰?. 公視新聞. 2020-03-2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6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1頁至第133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56頁至第261頁.
  66.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56頁至第261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87頁.
  6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1頁至第22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105頁至第106頁.
  68. ^ 陳潔和楊惠君. 從彰化血清抗體檢測爭議,看COVID-19研究加速運轉下的倫理與防疫挑戰. 報導者. 2020-08-0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繁體中文). 
  69. ^ 張耕維 & 2021年,第106頁至第107頁.
  7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3頁至第134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8頁至第19頁.
  71. ^ 降低風險!指揮中心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0-04-01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中文(臺灣)). 
  72. ^ 武漢肺炎》交通部長宣布 4/1起搭大眾運輸須量體溫、戴口罩. 自由時報. [2020-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中文(臺灣)). 
  73. ^ 自4月1日起,居家檢疫者禁搭國內航線班機或船舶。另,禁止旅客來台轉機政策延長至4月30日,並視疫情滾動檢討.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0-04-01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中文(臺灣)). 
  74. ^ 肺炎疫情:台灣海軍艦隊群聚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4-1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7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4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03頁至第201頁.
  7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4頁至第136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03頁至第201頁、第256頁至第261頁.
  77. ^ 整理, 張家麒. 口罩實名制3.0上路!簡單5步驟 攜帶健保卡至超商輕鬆預購 - 今周刊. www.businesstoday.com.tw. 2020-04-22 [2021-03-05] (中文(臺灣)). 
  78. ^ 張耕維 & 2021年,第113頁至第114頁.
  79. ^ 台灣疫情:本地確診持續破百,「疫苗慌」能否盡快得到緩解.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1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80.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27頁至第231頁、第261頁至第264頁.
  81. ^ 張耕維 & 2021年,第120頁至第121頁.
  82. ^ 12月1日秋冬防疫專案啟動,請民眾及醫療院所主動配合相關措施 (新聞稿).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0-11-18 [202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中文(臺灣)). 
  83. ^ 12月1日起實施秋冬防疫專案,旅客須出示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符合三情形可免 (新聞稿).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0-11-25 [202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1) (中文(臺灣)). 
  84. ^ 84.0 84.1 84.2 84.3 何欣潔; 李易安; 林庭葦. 從252天零確診到單日333例本土確診,台灣防疫的三個挑戰. 端傳媒. 2021-05-1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85. ^ 新冠疫情:台灣253天本土零感染止步 ,長榮航空外籍機師被免職. 英國廣播公司. 2020-12-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30) (繁體中文). 
  86. ^ 86.0 86.1 86.2 林庭葦. 不斷更新:台灣單日新增本土確診個案29例,為疫情以來最高記錄. 端傳媒. 2021-05-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87. ^ 陳潔. 7大解析檢視部桃院內感染關鍵時刻:若重來一次,台灣能做得更好嗎?. 報導者. 2021-02-0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88. ^ 肺炎疫情:台灣防疫面臨最大危機 桃園醫院群聚感染考驗應對措施.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1-2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繁體中文). 
  89. ^ 首批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抵臺.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90. ^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訂於3月22日起開打 (新聞稿).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1-03-19 [202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中文(臺灣)). 
  91. ^ 許秩維. AZ疫苗開打 蘇貞昌陳時中帶頭接種安民心. 台北. 中央社. 2021-03-22 [2021-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中文(臺灣)). 
  92. ^ 疾管家「Taiwan V-Watch」COVID-19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正式上線. [2021-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93. ^ Raymond Zhong和Amy Chang Chien. 「這一天遲早會來」:台灣新冠疫情大暴發. 《紐約時報》. 2021-05-2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繁體中文). 
  94. ^ 4月21日起,開放民眾預約COVID-19疫苗自費接種.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95. ^ 95.0 95.1 95.2 95.3 95.4 李易安和林庭葦. 突發:台灣今日新增180例本土確診,大台北地區升高至三級警戒. 端傳媒. 2021-05-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96. ^ 台灣新冠疫情:本地單日確診急升至180,新北台北三級警戒,當局聲言以「更大更強」措施應對.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1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繁體中文). 
  97. ^ 5月15日起,暫停民眾預約自費COVID-19疫苗接種,原已預約者仍可依約接種.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98. ^ 98.0 98.1 98.2 台灣共增確診321+400例:案例數「校正回歸」、陳建仁首次針對疫情發文. 端傳媒. 2021-05-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99. ^ 全國通用 免費丶簡單又安全 政院導入科技防疫 推出「簡訊實聯制」.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100. ^ 瘋先生. 簡訊實聯制教學:免個資用戶掃碼QR Code、店家申請攻略一次看. 瘋先生.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101. ^ 簡訊實聯制店家申請教學,教你5步驟快速申請QRCode店家. 瘋先生.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102. ^ 102.0 102.1 102.2 102.3 李易安; 林庭葦; 何欣潔. 台灣抗疫現場:醫療量能吃緊、再遇分區限電. 端傳媒. 2021-05-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103. ^ 曹馥年. 守住醫院、才能守住更多人:雙北疫情外溢全台,社區聯防如何儘速補位. 報導者. 2021-05-0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104. ^ 104.0 104.1 楊惠君、孔德廉和林慧貞. 斷鏈的防疫線──確診者家人、醫護接觸者自力救濟下的防疫滑坡效應. 報導者. 2021-05-2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105. ^ 何欣潔和郭瑾燁. 疫情週報:台灣疫情數據儀表板,與政府尚未公布的數據資料. 端傳媒. 2021-05-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106. ^ 陳潔.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 報導者. 2021-05-2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107. ^ 台灣疫情:「神話破滅」背後的四個看點.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2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繁體中文). 
  108. ^ Moderna首批疫苗15萬劑將於5月28日下午抵臺.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109. ^ 林慧貞. 真的假的?中央可統籌分配疫苗,法源來自《COVID-19特別條例》?. 報導者. 2020-05-3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110. ^ 台灣疫情:中國大陸稱願意提供疫苗抗疫 台陸委會回應稱「統戰手段」.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2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111. ^ 因應COVID-19疫情,調整COVID-19疫苗公費優先接種對象.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112. ^ 為有效利用COVID-19疫苗 當日最後一瓶開瓶剩餘劑量將開放候補接種.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7). 
  113. ^ 唐鳳疫苗預約系統今上線試辦 預約步驟看這裡.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114. ^ 第二波疫苗登記即起開放!全國第9類、第10類對象目標7/16接種.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0). 
  115. ^ 衛福部核准高端MVC-COV1901新冠肺炎疫苗專案製造.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116. ^ 蘇貞昌:三級警戒7月27日降為二級警戒. 聯合新聞網. [2021-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中文(臺灣)). 
  117. ^ 感謝台積電、鴻海永齡、慈濟三間企業和民間團體共同捐贈1,500萬劑BNT疫苗,第一批93萬劑疫苗於9月2日上午7時抵臺.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18. ^ Mortality Analyses. 約翰霍普金斯新冠病毒資源中心(Johns Hopkins 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9) (英語). 
  119. ^ 實名制口罩販售,網路/超商通路運作至第44輪後暫停服務,藥局通路維持運作.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9). 
  120. ^ 疫苗殘劑放寬!只有1人也可以開新瓶.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21. ^ 疫苗殘劑限制放寬!陳時中:只有1人也可開新瓶施打.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122. ^ 接種高端疫苗者需緊急出國 間隔滿28天可混打AZ、BNT或莫德納.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23. ^ 憂出國受阻 指揮中心:開放已打高端者可混打3款疫苗.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24. ^ 疫苗預約平台18日開放AZ混打意願登記 下午4時截止.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25. ^ 混打疫苗快閃開放 18日提供6小時登記.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126. ^ 等到了 指揮中心明天開放AZ混打意願「限時6小時」登記.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27. ^ 疫苗混打免意願登記 25日起可直接向醫院預約.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28. ^ 指揮中心宣布:11/25起「混打疫苗」免預約.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29. ^ 沒登記也可混打!接種第1劑AZ疫苗滿8周 周四起可直接向醫院預約.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130. ^ COVID-19/間隔六個月打第三劑疫苗!指揮中心六大族群建議優先施打.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2). 
  131. ^ 有出國需求不便打疫苗!「間隔5個月」就可打第三劑.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32. ^ 間隔6個月可打第三劑!「6大族群」建議優先接種.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33. ^ 即日開放第三劑疫苗 一至三類、公務出國者完整接種5個月後可打.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34. ^ 第3劑疫苗提前開打 張上淳:醫護、機組員風險高.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35. ^ 阿中部長宣布:第三劑疫苗開打,這些族群第2劑滿150天即可施打.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36. ^ 中研院P3實驗室人員PCR陽性病毒量高 足跡遍及雙北【更新】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中央通訊社.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中文(臺灣)). 
  137. ^ 台出現Omicron首例 史瓦帝尼境外移入. 工商時報. [202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中文(臺灣)). 
  138. ^ 第19輪新冠疫苗接種喊停 1922預約平台暫退等第3劑施打潮.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39. ^ 第18輪接種落幕!疫苗平台暫緩 現改這「3管道」接種.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40. ^ 疫苗預約平台擬暫停 18輪服務逾2千萬人次 待大量接種重啟.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41. ^ 第二劑疫苗開放4大廠牌混打,24日上路!專家建議這4種人優先接種第三劑.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42. ^ 疫苗第3劑建議4對象優先接種 24日起全廠牌混打.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43. ^ 第三劑疫苗全面開放,3種廠牌皆可選!5大QA秒懂最佳選擇攻略.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144. ^ 台湾「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於12月28日上午8時開放下載.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145. ^ COVID-19 防治一網通.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0). 
  146. ^ 新冠疫苗地圖上線!一次查詢院所接種廠牌.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47. ^ COVID-19疫苗地圖上線 院所接種廠牌輕鬆查.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48. ^ 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49. ^ 第3劑疫苗間隔縮短為12周 指揮中心1月7日起全面開放.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150. ^ 4廠牌疫苗任選!滿12週快打第三劑 陳時中:不要三個A.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151. ^ COVID-19疫苗第3劑接種 間隔縮短至12週.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52. ^ 快新聞/1922疫苗預約平台15至16日重啟、17至23日開打.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153. ^ 1922 疫苗預約平台確定 15 日重啟!最新時程、流程公開.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54. ^ 衛福部食藥署同意核准默沙東公司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Molnupiravir專案輸入.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8). 
  155. ^ 衛福部食藥署同意核准輝瑞公司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Paxlovid專案輸入.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6). 
  156. ^ 1月21日上午8時「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開放國內使用.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7). 
  157. ^ 國內首例Omicron死亡 歌友會相關洗腎8旬婦病歿. Yahoo奇摩. 2022-02-15 [202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中文(臺灣)). 
  158. ^ 1922 疫苗平台提供「定期預約」,每週三至週五開放預約追加劑.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59. ^ 「COVID-19防治一網通」查詢追加劑.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60. ^ 「COVID-19防治一網通」查詢第1、2劑.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0). 
  161. ^ 疫苗去哪打?疾管署推一網通地圖 「1、2劑或追加劑」還能分開找.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162. ^ COVID-19防治一網通 就近查詢醫療院所接種的疫苗地圖.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163. ^ 3/10本土新冠睽違68天再現「加零」 境外移入激增82例. TaiwanHot. 2022-03-10 [2022-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中文(臺灣)). 
  164. ^ 3月10日COVID-19全球最新情報. 聯合報. 2022-03-10 [2022-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中文(臺灣)). 
  165. ^ 最後一期!28期疫苗預約明開跑 4月起預約平台將關閉.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66. ^ 「最後一輪」疫苗預約明10點開放 1922平台4/1起退場.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67. ^ 第28期疫苗明10時起預約 預約平台4月退場.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68. ^ 專家拍板!指揮中心:12~17歲可打莫德納 不開放兒童打疫苗.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69.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至11歲兒童接種 【發布日期:2022-04-17】.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22-04-17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170. ^ 核准6至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 陳時中鬆口規劃成人第4劑疫苗. YAHOO!新聞. 2022-04-17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171. ^ 林惠琴. 6-11歲打莫德納 專家拍板:2劑間隔拉長12週. 自由時報. 2022-04-20 [2022-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172. ^ COVID-19/專家會議取得共識:6-11歲兒童開打莫德納!青少年也可打第三劑.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73. ^ 第四劑疫苗拍板 三大族群優先施打.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174. ^ 最快6月才開打!第四劑得間隔五個月 疫苗接種資訊曝光.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175. ^ 公布台灣染疫率 陳時中:逾15%「實質與病毒共存」. 中央社. 2022-04-21 [2022-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76. ^ 簡訊實聯制取消! 眾嘆「生活頓失重心」:突然很空虛. 2022-04-28 [2022-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8) (中文(臺灣)). 
  177. ^ 即日起取消實聯制,現行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維持至5月31日 (新聞稿).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2-04-27 [2022-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1) (中文(臺灣)). 
  178. ^ 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4月28日上路,民眾可持健保卡購買;另5月1日起欲購買口罩實名制的民眾請至145家藥局購買 (新聞稿). [202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79. ^ BNT兒童疫苗買到了!陳時中證實已完成簽約、通過EUA. [2022-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80. ^ 「Taiwan V-Watch」兒童及青少年版上線,鼓勵家長代未成年子女加入並填寫COVID-19疫苗接種後健康回報.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181. ^ 記者楊媛婷. PCR篩檢地圖上線 190家診所提供PCR公費採檢. 自由時報. 2022-05-06 [2022-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182. ^ 即日起增加公費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診所,籲請抗原快篩陽性或有症狀民眾多加利用.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2022-05-06 [2022-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183. ^ 楊雅棠、邱宜君、謝承恩. 指揮中心修訂「新冠肺炎」定義:快篩陽性即確診!. 經濟日報. 2022-05-05 [2022-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184. ^ 指揮中心修訂病例定義,居家隔離/檢疫對象如快篩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 [202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185. ^ 第四劑疫苗5月16日開打!65歲長者、長照居民、免疫低下3類優先. [2022-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8). 
  186. ^ 第四劑新冠疫苗5/16開打!指揮中心:「3類人」符合資格. [2022-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87. ^ 今年第一批採購輝瑞兒童劑型疫苗77.76萬劑於今日上午抵臺. [202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188. ^ 65歲(含)以上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陽性民眾就醫注意事項. [202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89. ^ 各縣市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預計開打日. [2022-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0). 
  190. ^ 指揮中心修訂病例定義,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 [202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91. ^ 5-11歲兒童COVID-19疫苗接種建議.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92. ^ 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接種.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193. ^ 衛福部食藥署核准Novavax COVID-19疫苗之專案輸入.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94. ^ 6月21日起,新增民眾使用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通過之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驗試劑檢測陽性,並經醫師確認即為確診.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95. ^ ACIP專家提供6個月至5歲幼兒、5至11歲兒童、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之COVID-19疫苗接種建議.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96. ^ COVAX獲配之首批Novavax疫苗50.4萬劑將於6月30日上午抵臺.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197. ^ 7月1日起,擴大實施「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為第二次追加劑接種對象.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98. ^ 指揮中心訂定「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99. ^ 今年採購第九批Moderna疫苗45萬劑於今日上午抵臺.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200. ^ 20220715行政院記者會.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201. ^ 行政院拍板!薛瑞元接衛福部長、王必勝任次長兼中央疫情指揮官. 
  202. ^ 薛瑞元接任衛福部長 王必勝接指揮中心指揮官.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203. ^ 中央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推動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莫德納COVID-19 疫苗接種作業自7月21日起實施. [202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0). 
  204. ^ 7月22日起,COVID-19疫苗第二次追加劑實施對象擴大至「50歲以上」(成人). [202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0). 
  205. ^ 7月22日起,開放因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接種第二次追加劑. [2022-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1). 
  206. ^ 核准Pfizer-BioNTech幼兒疫苗用於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 
  207. ^ ACIP專家針對滿6個月至未滿5歲幼兒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提供接種建議,提升免疫保護力. [2022-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208. ^ 今年第一批採購Pfizer-BioNTech幼兒劑型疫苗127.68萬劑於今日上午抵臺. [2022-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209. ^ 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莫德納雙價疫苗作為18歲以上成人主動免疫之追加接種. [2022-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2). 
  210. ^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EUA通過. [2022-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3). 
  211. ^ ACIP專家針對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接種規劃、追加劑接種間隔,以及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Novavax COVID-19疫苗提供相關建議. [2022-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6). 
  212. ^ 指揮中心採購第一批COVID-19預防用Evusheld單株抗體於今日配送,提供國內免疫低下族群更完善保護.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213. ^ 今年採購第一批Moderna次世代雙價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臺. [202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214. ^ 自2022年10月13日0時起,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降至第二級:警示(Alert),出國旅遊應採取加強防護措施. [2022年10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1月10日). 
  215. ^ 明起邊境「0+7」醫護人員返國可「以篩代隔」. [202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7). 
  216. ^ 時隔936天後調降旅遊疫情示警  指揮中心:13日起改為第二級. [202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9). 
  217. ^ 第四劑開放18歲以上可選單價疫苗 BA.5次世代疫苗到貨後預估「11月下旬開打」.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7). 
  218. ^ 不限次世代!指揮中心開放18歲以上 第4劑可打單價疫苗.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8). 
  219. ^ 年輕人第4劑 次世代與單價疫苗都可打.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220. ^ 12歲以上追加劑可選BA.1、BA.5次世代疫苗 11/1起上路.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221. ^ 11月起12-17歲青少年可打莫德納BA.1次世代.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222. ^ 今年採購第一批Moderna次世代BA.4/5雙價疫苗70.3萬劑將於11/10上午抵臺.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223. ^ 莫德納BA.5疫苗接種! 首次12歲以上同步開打. [202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8). 
  224. ^ 存档副本.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225. ^ 自12月2日起,莫德納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擴及提供滿6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另滿5歲至未滿6歲兒童則提供Pfizer-BioNTech單價疫苗追加劑接種. [202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226. ^ 12/2起開放5-11歲接種追加劑! 提供「2種疫苗」施打. [202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8). 
  227. ^ 提醒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基礎劑民眾儘速完成接種,並留意輝瑞-BioNTech COVID-19疫苗相關接種時程注意事項. [2023-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228. ^ 「室內口罩令」今起放寬!8場所還是要戴 違者當心受罰.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5). 
  229. ^ 戴了801天室內口罩令2/20放寬 僅2類場所強制配戴.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230. ^ 指揮中心宣布室內戴口罩規定放寬規劃,如疫情穩定預計自2月20日實施.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231. ^ 112年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疫苗加一,解封安心」於3/6開跑 呼籲民眾踴躍接種.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232. ^ 2023年5月1日起防疫降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指揮中心同日解編,由衛福部主政繼續整備應變工作. [2023年4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4月25日). 
  23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4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37頁至第40頁.
  23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6頁至第127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37頁.
  235. ^ 林慧貞. COVID-19襲台83天,台灣防疫政策有哪些改變和轉向──完整呈現疫情中心說明及專家解析. 報導者. 2020-04-1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23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6頁、第31頁至第32頁.
  237. ^ 張耕維 & 2021年,第66頁.
  238. ^ 238.0 238.1 張耕維 & 2021年,第37頁至第41頁.
  23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1頁.
  24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4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09頁至第216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39頁.
  241. ^ 林雨佑. 手語是愛與使命──那些手譯員的人生故事. 報導者. 2020-04-2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242. ^ 242.0 242.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4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39頁.
  24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7頁.
  244. ^ 陳偉婷和張雄風. 防疫新生活/國內大解封僅剩6人隔離 每日記者會暫劃句點. 中央通訊社. 2020-06-0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7) (繁體中文). 
  24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6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5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6頁至第28頁、第256頁至第261頁.
  24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7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6頁.
  24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7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1頁至第33頁.
  248. ^ 248.0 248.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0頁至第91頁.
  24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9頁.
  25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91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77頁至第80頁.
  251. ^ 斯影. 肺炎疫情下的台灣陸配家庭:「感覺像瘟疫一樣被拋棄了」.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2-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252. ^ 台灣陸配家庭:最長的分離終於迎來團聚曙光.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9-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53. ^ 陳莉雅. 專訪漩渦中的「小明」父親:我們已做了選擇,想要回台灣. 端傳媒. 2020-07-1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繁體中文). 
  254. ^ 曹馥年和果未. 愛在瘟疫蔓延時──封關8個月,扛著時代巨石的兩岸家庭. 報導者. 2020-10-0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55. ^ 卞中佩. 全球化時代新風險公式:台灣對歐美各國封關是否太慢?. 端傳媒. 2020-04-0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25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92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6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98頁.
  25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92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34頁.
  258.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61頁至第264頁.
  25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2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66頁至第68頁、第155頁至第156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61頁至第264頁.
  26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2頁至第123頁.
  26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59頁至第161頁、第163頁.
  262. ^ Amy Qin和Amy Chang Chien. 台灣,疫情中的「世外桃源」. 《紐約時報》. 2021-03-1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繁體中文). 
  26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40頁至第141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61頁至第264頁.
  26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92頁.
  265. ^ 265.0 265.1 林雨佑. 空服員、看護、外送員等高風險群,疫情職災認定「看得到卻吃不到」?. 報導者. 2020-03-3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266. ^ 台灣疫情:本土確診新增333例 再創單日新高.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1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267. ^ 屏東Delta病毒群聚4天篩1500人 陳時中曝最新採檢進度. 風傳媒. 2021-06-28 [2021-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0) (繁體中文). 
  268. ^ 最新!入境篩檢再強化「要驗3次」 增用家用快篩採檢. 聯合新聞網. 2021-07-01 [2021-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繁體中文). 
  269. ^ 邊境管制逐步開放 外交部:9/29起全面恢復免簽入境.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270. ^ 因應中國疫情升溫,自明(112)年1月1日零時起,加強自中國來臺旅客採檢措施,並配合7天自主防疫及自我篩檢.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4). 
  271. ^ 自2月7日起入境檢疫措施鬆綁,取消自中國來臺旅客機場/港口唾液PCR採檢措施,入境者持續配合7天自主防疫,有症狀時才加驗快篩. www.cdc.gov.tw. [202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中文(繁體)). 
  272. ^ 台灣宣布恢復更多兩岸直航航班. Yahoo News. [2023-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中文(臺灣)). 
  273. ^ 国台办:4月起两岸通行要求由48小时核酸改为24小时抗原. 觀察者. 2023-03-30 [2023-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0). 
  27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86頁至第87頁.
  27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14頁至第119頁.
  276. ^ 陳莉雅. 台灣口罩去哪兒?為何台灣政府全面禁止出口?. 端傳媒. 2020-01-2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7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02頁至第104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4頁至第35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9頁.
  278. ^ 陳莉雅. 如何讓本土口罩自給自足?一次「台灣共同體」的強制與光榮總動員. 端傳媒. 2020-03-1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繁體中文). 
  279. ^ 李宗憲. 台灣2020口罩之戰:總人口2300萬日產量挑戰1000萬.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3-0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繁體中文). 
  28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24頁至第125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4頁至第35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9頁.
  28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05頁至第106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71頁.
  282. ^ 吳柏緯. 國家隊趕工口罩機 老師傅:看見台灣技術實力. 中央通訊社. 2020-03-1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繁體中文). 
  283. ^ 鍾榮峰. 運動員闖出事業 許文憲組口罩國家隊團結業界. 中央通訊社. 2020-03-2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6) (繁體中文). 
  28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99頁至第100頁、第106頁至第108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132頁至第135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71頁至第72頁.
  285. ^ 潘姿羽. 掌握口罩心臟關鍵布料 康那香搬出塵封5年機台. 中央通訊社. 2020-03-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86. ^ 286.0 286.1 嚴文廷. 罩住疾病的2公克之重:Made In Taiwan口罩,是這樣送到你手上的. 報導者. 2020-04-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8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03頁、第116頁、第119頁至第120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132頁至第135頁.
  288.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86頁至第89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9頁.
  289. ^ 吳佳蓉. 藥局協助政府配售口罩 免營業稅也免開發票. 中央通訊社. 2020-02-0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9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00頁至第101頁、第138頁至第147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86頁至第89頁.
  29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30頁至第137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70頁至第71頁.
  29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87頁至第88頁.
  29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88頁至第89頁.
  294. ^ 潘姿羽. 防護衣成防疫關鍵物資 全球爭搶背後秘辛. 中央通訊社. 2020-03-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95. ^ 潘姿羽. 17年前壓箱寶 台灣做出第一件P3級防護衣. 中央通訊社. 2020-03-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9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136頁至第139頁.
  297. ^ 297.0 297.1 柯皓翔和陳潔. COVID-19三大希望之藥,台灣全數備戰到位──「法匹拉韋」台製藥原料啟動,東南亞多國都想要. 報導者. 2020-04-0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298. ^ 潘姿羽、韓婷婷和吳柏緯. 武漢肺炎防疫延長賽 台灣籌組呼吸器國家隊闖關. 中央通訊社. 2020-04-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299. ^ 潘姿羽. 國產呼吸器難尋出海口 專家建議站穩防疫定位. 中央通訊社. 2020-04-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00. ^ 張耕維 & 2021年,第72頁.
  301. ^ 肺炎疫情:韓國本土新增歸零 亞洲抗擊新冠成效顯著的五個秘訣.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4-2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02. ^ 張耕維 & 2021年,第90頁至第91頁、第109頁至第110頁.
  303. ^ 魯鋼駿. 安居家隔離檢疫者的心 里幹事社工師送餐兼安撫. 中央通訊社. 2020-03-1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04. ^ 304.0 304.1 304.2 304.3 304.4 陳潔和楊惠君. 【抗疫前線】首位2019新冠狀病毒病人出院背後,支撐台灣防疫網的雙手與缺口. 報導者. 2020-02-0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0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41頁、第201頁至第210頁.
  30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41頁、第211頁.
  30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0頁至第21頁.
  308.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66頁至第68頁、第95頁至第97頁.
  30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40頁.
  31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52頁、第164頁至第166頁.
  31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80頁至第81頁.
  312. ^ 嚴文廷. 比化學兵更機動,疫情前線衝鋒的民間消毒師:「我們不做,誰來做?」. 報導者. 2020-08-0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1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08頁至第109頁.
  31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12頁至第217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34頁.
  315.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65頁至第266頁.
  316. ^ 316.0 316.1 316.2 316.3 316.4 陳莉雅. 數說台灣疫時生活:眼影、外送與「領口罩的app」. 端傳媒. 2020-04-0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17. ^ 張良一. 致我們還能這般生活的日常──疫情升溫下的台灣【系列之二】. 報導者. 2020-04-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18.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8頁至第129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175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91頁至第92頁.
  31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51頁至第53頁、第63頁.
  320. ^ 陳潔. 武漢肺炎防堵、減害換檔關鍵──我們怎麼及早攔截重症高危險群?. 報導者. 2020-02-2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21. ^ 陳潔. 「2019新型冠狀病毒」恐不會像SARS快閃,有潛力發展成有效的新興傳染病. 報導者. 2020-01-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2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63頁.
  32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05頁至第106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81頁至第83頁.
  32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65頁至第66頁.
  325. ^ 張耕維 & 2021年,第44頁.
  32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55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44頁.
  32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52頁至第153頁第187頁至第188頁.
  328.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9頁至第30頁.
  329. ^ 林雨佑和嚴文廷. 【法律解析】以防疫之名限制醫療人員出國,國家有權力嗎?怎麼做才合宜?. 報導者. 2020-02-2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繁體中文). 
  33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68頁至第69頁.
  33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69頁至第70頁.
  332. ^ 陳潔. 【防疫斷線】119救護員運送病患的SOS:高風險名冊看不到、拿N95口罩還得寫「借據」. 報導者. 2020-03-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3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51頁至第152頁、第174頁至第176頁.
  33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63頁至第64頁、第105頁至第106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77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104頁.
  33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63頁至第64頁、第105頁至第106頁.
  336. ^ 張耕維 & 2021年,第104頁.
  337. ^ 柯皓翔和陳潔.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 報導者. 2020-12-2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38. ^ 楊惠君和柯皓翔. 武漢肺炎病毒株分離後:抗SARS老將坐鎮,中研院P3實驗室全面備戰. 報導者. 2020-02-1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39. ^ 柯皓翔. 新冠病毒研究拓荒者:太空衣下的實驗員. 報導者. 2020-08-0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4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81頁至第83頁.
  341. ^ 楊惠君和陳潔. 【病毒密碼】2019新冠狀病毒防疫第二階段──封境焦土戰與病毒變異的賽跑. 報導者. 2020-02-0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繁體中文). 
  342. ^ 嚴文廷、柯皓翔和楊惠君.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 報導者. 2020-03-3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4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67頁至第269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49頁至第50頁.
  344. ^ 陳佳君. 破解瑞德西韋的幾個迷思. 公視新聞. 2020-02-2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45. ^ 楊惠君、林慧貞和柯皓翔. 不只是製藥、這是戰爭──中研院、國衛院搶做抗武漢肺炎新藥「瑞德西韋」真正目的. 報導者. 2020-02-2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4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49頁至第50頁.
  347. ^ 潘羿菁和韓婷婷. 武漢肺炎肆虐需求升溫 生技研發成抗疫焦點. 中央通訊社. 2020-02-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48. ^ 柯皓翔. 【全球疫苗競速關鍵】8種疫苗比一比,台灣競爭潛力在哪裡?. 報導者. 2020-03-1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49. ^ 林慧貞、嚴文廷和柯皓翔. 疫苗新布局:爭取牛津授權、台廠代工有望,國家隊產能為何恐受影響?. 報導者. 2020-08-1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9) (繁體中文). 
  35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50頁、第77頁至第80頁、第93頁至第94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67頁至第269頁.
  35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49頁、第51頁、第90頁至第91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104頁至第105頁.
  352. ^ 龔雋幃. 台灣大數據防疫解密:效率與風險之間,如何做到鋼索平衡?. 端傳媒. 2020-07-1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繁體中文). 
  35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1頁至第12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47頁至第48頁、第58頁.
  35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7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52頁、第57頁至第59頁.
  355. ^ 張耕維 & 2021年,第67頁.
  35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74頁至第76頁、第124頁至第125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53頁至第57頁、第64頁至第65頁.
  357. ^ 黃雅詩. 義媒專訪唐鳳 借鏡台灣數位防疫成果. 中央通訊社. 2020-05-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58.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0頁至第91頁、第123頁至第124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47頁至第48頁、第59頁至第61頁.
  35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3頁至第124頁.
  360. ^ 顧荃. 口罩購買實名制上路 3種管道即時查藥局存量. 中央通訊社. 2020-02-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繁體中文). 
  361. ^ 肺炎疫情:台灣如何利用網絡黑客防疫.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6-0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繁體中文). 
  36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27頁至第130頁、第136頁至第137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69頁.
  36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48頁、第63頁至第64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13頁至第216頁.
  364. ^ 陳莉雅. 返台陸生健康管理爭議:究竟發生什麼事?. 端傳媒. 2020-01-2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65. ^ Amy Chang Chien. 無法返台的陸生如何點燃疫情中的兩岸爭端. 《紐約時報》. 2020-03-3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6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1頁、第128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86頁至第89頁.
  36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91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86頁至第89頁.
  368. ^ 張耕維 & 2021年,第110頁至第111頁.
  369. ^ 陳潔和柯皓翔. 【跨界專家解析】5月4日磐石艦案隔離全員解除,台灣防疫管制能解鎖了嗎?. 報導者. 2020-05-0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70. ^ 台灣小學男生擔心粉紅口罩引發的性別教育討論.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4-2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71. ^ 曹馥年. 當疫情燒上國家音樂廳舞台:一個小提琴家、勞工與母親的自主健康管理觀察. 報導者. 2020-03-1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7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07頁至第108頁;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68頁至第169頁.
  373. ^ 373.0 373.1 林建勳. 疫情重創影視產業 台北電影節如期舉行宛如強心針. 公視新聞. 2020-06-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74. ^ 肺炎疫情:台灣自僱人士致信房東求減租,「希望能雙贏」.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5-0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75. ^ 赫海威. 紙板人觀眾與機器人鼓手:疫情時代的台灣棒球賽. 《紐約時報》. 2020-05-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繁體中文). 
  376.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196頁至第197頁.
  377. ^ 嚴文廷. 中職解封──台灣領先全球,打一場「有觀眾」棒球比賽. 報導者. 2020-05-0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78.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27頁至第231頁.
  379. ^ 呂嘉鴻和庫爾蒂達·薩馬布迪. 肺炎疫情:東京奧運會延期 台灣泰國選手如何面對困境.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6-1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380. ^ 陳祖傑. 境外生不能來 台灣大專院校「錢途」茫茫. 公視新聞. 2020-06-1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81. ^ 381.0 381.1 赫海威. 「所有的努力和等待都白費了」:台灣疫情重創文化生活. 《紐約時報》. 2021-05-2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82. ^ 謝璇. 用電影說服歧異的世界──疫情下的金馬獎,持續在前往明天的路上. 報導者. 2020-11-0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繁體中文). 
  383. ^ 蔡芃敏. 西門町第3季租客回流 商圈看好三倍券效益. 中央通訊社. 2020-07-1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84. ^ 江明晏. 疫情重擊觀光旅遊產業鏈 航空飯店餐飲全面受挫. 中央通訊社. 2020-02-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85. ^ 385.0 385.1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93頁至第96頁.
  386. ^ 陳潔柯和皓翔. 【COVID-19災情盤點】10個數字快速掃描後疫情世界. 報導者. 2020-06-0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87. ^ 李易安. 從「共機擾台」到「偽出國」:台灣的天空,誰說了算?. 端傳媒. 2020-10-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388. ^ 江明晏.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餐飲業 掀汰弱留強生存戰. 中央通訊社. 2020-02-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89. ^ 嚴文廷. 繁華落盡的老上海味──台灣第一代江浙菜大廚收山. 報導者. 2020-06-1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90. ^ 曹馥年. 總舖師與水腳最漫長的寒冬──疫情下,失溫的古早菜和宴客文化. 報導者. 2020-06-1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91. ^ 梁珮綺. 菜市仔轉型/疫情外加超市勁敵雙重打擊 傳統市場如何拚活路?. 中央通訊社. 2020-11-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繁體中文). 
  392. ^ 蕭博陽. 農漁業戰疫/老薑銷美30年最好契機 業界盼政府推一把. 中央通訊社. 2020-04-2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393. ^ 楊淑閔和陳清芳. 農漁業戰疫/漁業外銷急凍 鮪魚首度列補助. 中央通訊社. 2020-04-2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394. ^ 疫情衝擊店面出租市場 2萬筆刊登資訊全解析. 中央通訊社. 2020-08-2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繁體中文). 
  395. ^ 吳柏緯和梁珮綺. 疫情帶動網購業績成長 上半年銷售額年增17.5%. 中央通訊社. 2020-08-0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96. ^ 吳家豪和韓婷婷. 疫情帶動宅經濟 電商追劇遠距辦公不打烊. 中央通訊社. 2020-02-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97. ^ 397.0 397.1 蔡百蕙. 歐洲擴大自行車道、補貼購車抗汙防疫,台灣電動化政策卻剎車. 報導者. 2021-07-3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398.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108頁至第112頁、第122頁至第123頁.
  399. ^ 蘇思雲. 6月景氣連4月亮黃藍燈 疫情衝擊有縮減跡象. 中央通訊社. 2020-07-2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00. ^ 潘姿羽. 畢業季3關鍵 6月失業率不升反降29年首見. 中央通訊社. 2020-07-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01. ^ 楊舒晴. 疫情解封 人力銀行新鮮人職缺回升到年初水準. 中央通訊社. 2020-07-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02. ^ 吳冠賢、李怡瑩和陳盈諭. 不找工作還是找不到? 4張圖表揭露疫情下青年求職困境. 中央通訊社. 2020-08-0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繁體中文). 
  403. ^ 疫情下台灣2020年經濟逆勢成長 消費成短板.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2-2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04. ^ 潘姿羽、吳家豪、蔡芃敏、楊舒晴和韓婷婷. 台灣錢潮滾滾/台灣經濟驚嘆號 股匯齊飆房車市熱電商亮眼. 中央通訊社. 2020-12-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05. ^ 張建中. 車用晶片大缺貨 工研院:產業特性與疫情是主因. 中央通訊社. 2021-01-2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06. ^ 何欣潔和林庭葦. 全球晶片戰爭,台灣身在前線陣地. 端傳媒. 2021-02-0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07. ^ 李易安. 我們搖籃的晶片島:從海軍工廠到科學園區,台灣半導體業前世今生. 端傳媒. 2021-04-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408. ^ 呂嘉鴻. 德國接觸買芯片與台灣「芯片換疫苗」:德方避談背後的中國因素.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2-0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繁體中文). 
  409. ^ 呂嘉鴻. 台積電: 美中科技戰下的受益者還是「拳擊沙包」.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2-2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410. ^ 台灣晶片:全球供應鏈危機中 龍頭企業台積電受全球熱捧.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4-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11. ^ 張耕維 & 2021年,第114頁至第115頁.
  412. ^ 張耕維 & 2021年,第115頁.
  413. ^ 張耕維 & 2021年,第115頁至第117頁.
  414. ^ 張耕維 & 2021年,第118頁至第120頁.
  415. ^ 潘姿羽. 央行降息1碼利率1.125% 跌破彭淮南時期金融海嘯低點. 中央通訊社. 2020-03-1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416. ^ 吳佳蓉. 國安基金投7.56億帳上獲利6% 疫情期間不退場. 中央通訊社. 2020-04-1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17. ^ 2.16.886.101.20003.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2.16.886.101.20003. 2011-12-01 [202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中文(臺灣)). 
  418. ^ 張耕維 & 2021年,第42頁至第43頁.
  419. ^ 張茗喧. 防武漢肺炎全民搶戴口罩 抗SARS專家:大家搞錯重點. 中央通訊社. 2020-02-0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20. ^ 蔡芃敏. 衛生紙搶購潮誤會大了 經濟部:與口罩原料不一樣. 中央通訊社. 2020-02-0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繁體中文). 
  42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7頁至第138頁.
  42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5頁、第138頁.
  42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29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113頁.
  424. ^ 台北捷運通車24年改變民眾日常 3關鍵事件衝擊運量. 中央通訊社. 2020-04-1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繁體中文). 
  425. ^ 陳妍君. Google數據看疫情影響 台灣大眾運輸站造訪率減24%公園增17%. 中央通訊社. 2020-04-0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426. ^ 王心妤. 反擊譚德塞紐時募資廣告刊登 聶永真揭設計理念. 中央通訊社. 2020-04-14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6). 
  427. ^ 蘇龍麒. 挺募資廣告 總統:把台灣經驗貢獻給全世界. 中央通訊社. 2020-04-14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5). 
  428. ^ 田暐瑋. 她「1句話霸氣抗疫」:看好了世界! 激勵全台迎戰…阿滴也轉發讚爆. ETtoday. 2021-05-15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429. ^ 「看好了世界」登外媒 時代雜誌:台灣人民是抗疫關鍵. 自由時報. 2021-05-24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43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18頁至第222頁.
  43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222頁至第225頁.
  432. ^ 周慧儀. 台灣疫時生活:當「非法移工」成為台灣家庭支柱,疫情之下怎麼辦?. 端傳媒. 2020-12-1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33. ^ 林慧貞. 【疫情下的陪病風暴】1天2千6仍找嘸看護,陳時中鬆口:全責照護擬納健保. 報導者. 2020-03-2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34. ^ 黃怡菁. 酒店無限期停業 斷了生路的女公關們如何謀生?. 公視新聞. 2020-04-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435. ^ 陳莉雅. 「酒店」因疫被停業後,我們和陪酒小姐聊了聊. 端傳媒. 2020-05-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36. ^ 陶曉嫚. 團結的基層性工作者,是否永遠不被擊潰?. 端傳媒. 2020-12-2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37. ^ 陶曉嫚. 一杯台灣的Sexy Tea:「茶室」裡究竟喝的是什麼茶?. 端傳媒. 2021-05-2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38. ^ 何欣潔. 「香」在瘟疫蔓延時:兩種鄉民,一場媽祖論爭. 端傳媒. 2020-03-0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39. ^ 439.0 439.1 439.2 李易安. 白沙屯媽祖:七萬信眾、數百公里,一輛行進路線不定的「粉紅超跑」. 端傳媒. 2021-04-2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4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9頁.
  441. ^ 李宗憲. 新冠肺炎:台灣「媽祖繞境」因疫情暫緩的決定為何艱難.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2-2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44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29頁至第131頁.
  443. ^ 林建勳. 鎮瀾宮大甲媽祖遶境 被疫情打亂的「媽祖經濟學」. 公視新聞. 2020-06-0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4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1頁.
  445. ^ 曹馥年. 好兄弟也少一味──神人鬼同歡的嘉義「輪普辦桌」風華不再. 報導者. 2020-06-1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446. ^ 張祈. 疫情原民心/疫情下的原住民族祭典 戴口罩量體溫成必需品. 中央通訊社. 2020-09-1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47. ^ 台灣舉行驕傲大遊行,彰顯平權及防疫成就. 《紐約時報》. 2020-06-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48. ^ 卞中佩、陳莉雅、李家豪、何欣潔和林庭葦. 數據分析:「軟封城」一週間,台灣民眾是否真的比較「自律」?. 端傳媒. 2021-05-2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449. ^ 黃順祥. 口罩寄中國救親人、捐醫院 引發網友論戰. 新頭殼. 2020-01-30 [2020-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450. ^ 經濟日報. 防疫升級 口罩禁止出口. 經濟日報. [2020-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4) (中文(臺灣)). 
  451. ^ 微博热搜-台湾. [2021-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452. ^ 王敏旭. 口罩運大陸 馬英九改口:供應無虞再出口. 聯合新聞網. 2020-01-29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9) (中文(臺灣)). 
  453. ^ 不爽口罩禁出口?范瑋琪爆粗口嗆:這狗官算是人嗎. TVBS新聞網. 2020-01-28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中文(臺灣)). 
  454. ^ 發文道歉了!范瑋琪不爽口罩不能出口 私人臉書飆粗話狂罵. 三立新聞網. 2020-01-28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中文(臺灣)). 
  455. ^ 郭文華. 讓防疫從「作戰」轉化為「動起來」. 蘋果即時. 2020-03-20 [2020-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456. ^ 何冠霆. 「防疫如作戰」不是地方首長綁架中央的口號. 上報. 2020-03-21 [2020-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1). 
  457. ^ 周宇修、賈文宇、何明諠. 防疫政策亦應兼顧法律與人權. 2020-02-13 [202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1). 
  458. ^ 胡慕情、呂苡榕. 【請問防疫中心3】醫療量能不足 擋湖北台商純粹只有疫情考量?. 鏡傳媒. 2020-04-09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459. ^ 周宇修、賈文宇、何明諠. 防疫政策亦應兼顧法律與人權. 2020-02-13 [202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1). 
  460. ^ 胡慕情. 【請問防疫中心6】防疫尚方寶劍出鞘 沒法源政府說了算?. 鏡傳媒. 2020-04-09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461. ^ 葉慶元. 禁止出國、公布姓名,合憲嗎?. 奔騰思潮. 2020-03-17 [202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462. ^ 簡訊實聯制讓你隱私全都露?陳宗彥:假訊息 傳播恐罰300萬!. 新頭殼. 2021-05-23 [2021-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463. ^ 台權會:簡訊實聯制遭質疑 政府勿壓制公共討論. 中央社. [2021-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464. ^ 陳其邁:普篩有偽陽性問題 疫情防治要尊重專家. [2020-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465. ^ 彰化驗出無症狀居家檢疫者確診 指揮中心要釐清採檢流程【獨家】. 中央社CNA. 2020-08-18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中文(臺灣)). 
  466. ^ 超前部署被疑? 法務部:沒有下令查彰化縣衛生局長. 聯合新聞網. 2020-08-19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中文(臺灣)). 
  467. ^ 動用政風處查彰化衛生局 游淑慧批陳時中「好大官威」. 聯合新聞網. 2020-08-19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中文(臺灣)). 
  468. ^ 中央下令對彰化衛局政風調查 醫聲援:防疫不該一言堂. 聯合新聞網. 2020-08-19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中文(臺灣)). 
  469. ^ 衛福部查彰化衛生局 蔡壁如:被戳破防疫神話 惱羞成怒. 聯合新聞網. 2020-08-19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中文(臺灣)). 
  470. ^ 籌錢為醫事人員採檢受質疑 韓國瑜:基於關心. [2020-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471. ^ 科學防疫的缺口──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社區感染演練也遭否決,為什麼?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www.twreporter.org. [2021-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中文(臺灣)). 
  472. ^ 陳莉雅. 疫情蔓延、WHO失信,台灣能否重返世衛體系?. 端傳媒. 2020-02-0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7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99頁.
  474. ^ 武漢疫情: 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角力再起.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2-0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475. ^ 475.0 475.1 陳莉雅. 從SARS到新冠肺炎,台灣因「一個中國」原則被拒於WHO門外再度成為話題. 端傳媒. 2020-01-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76. ^ 肺炎疫情加美國支持 台灣能否重返世衛大會.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5-1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繁體中文). 
  477. ^ 477.0 477.1 張耕維 & 2021年,第47頁.
  478. ^ 478.0 478.1 李易安. 台灣「以疫謀獨」嗎?疫情中茁壯的健保共同體. 端傳媒. 2020-04-0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79. ^ 赫海威和Chris Horton. 防疫成就能幫助台灣反抗北京的孤立嗎?. 《紐約時報》. 2020-04-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繁體中文). 
  480. ^ 張耕維 & 2021年,第99頁.
  481. ^ 肺炎疫情:世衛「一中原則」凸顯出台灣的特殊處境.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2-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48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55頁至第157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35頁至第237頁.
  483. ^ 簡毅慧. Who Cares?哪些外媒在「譚德塞歧視事件」發聲. 公視新聞. 2020-04-1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84. ^ 肺炎疫情:特朗普批評世衛 譚德塞反駁並指控台灣.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4-0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繁體中文). 
  485. ^ 肺炎疫情:台灣和世衛的摩擦如何升級為「種族歧視」之爭.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4-1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486. ^ 486.0 486.1 黃傲天和江宗祐. 即時報導:WHA大會期間,習近平、特朗普與台灣政府各自說了什麼?. 端傳媒. 2020-05-2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87. ^ 肺炎疫情:世衛大會博弈 中國承諾援助20億美元 認可WHO主導調查.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5-1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繁體中文). 
  488.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35頁至第237頁.
  48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55頁至第157頁.
  490. ^ 490.0 490.1 楊鈺、梁越和何欣潔. 關於COVID-19疫苗,中港台最關心的六大問題. 端傳媒. 2021-02-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91. ^ 張耕維 & 2021年,第112頁至第113頁.
  492. ^ 簡毅慧、陳盈諭和范育菁. COVID-19疫苗如何解救各國疫情? 47國接種後成效解密. 中央通訊社. 2021-05-2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繁體中文). 
  493. ^ 新冠疫苗:台灣暗示外力致採購受阻後 BioNTech稱會提供疫苗.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2-1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繁體中文). 
  494. ^ 白麥克. 台灣疫情:在病毒與兩岸政治夾縫中求疫苗的艱難抉擇.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2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495. ^ 義大利《真相報》:德國聽從中國命令 停止對台輸出疫苗. 自由電子報.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5) (繁體中文). 
  496. ^ G7外長呼籲中國履行義務 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繁體中文). 
  497. ^ Amy Qin. 台灣未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批北京從中阻撓. 《紐約時報》. 2021-05-2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498. ^ 台灣版口罩外交:1000萬片政府援助口罩贈予誰.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4-0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繁體中文). 
  499.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176頁至第178頁.
  50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59頁至第166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111頁至第112頁.
  50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63頁、第164頁.
  50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64頁至第165頁.
  50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54頁至第155頁.
  50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48頁.
  50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49頁至第152頁.
  50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70頁至第72頁.
  507. ^ 何欣潔和張宸邦. 走出70年代「中美關係」:斷交42年後,美內閣最高層級官員訪台. 端傳媒. 2020-08-0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繁體中文). 
  508. ^ 美國衛生部長將成1979年來訪台的最高級別官員.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8-05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509. ^ 肺炎疫情與台海兩岸:美國衛生部長抵達台灣延續「防疫外交戰」.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8-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10. ^ 510.0 510.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57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314頁至第320頁.
  511. ^ Amy Qin. 美國衛生部長訪台,加強與台灣關係. 《紐約時報》. 2020-08-1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12. ^ 台灣與帕勞有望建立「旅遊泡泡」 是否檢疫有待確認.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3-1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513. ^ 帛琉總統訪問台灣啟動「旅遊泡泡」 美國大使罕見隨行.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3-3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繁體中文). 
  51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65頁至第167頁.
  515. ^ 515.0 515.1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00頁至第202頁.
  516.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3頁至第15頁.
  51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53頁至第154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42頁.
  518. ^ 疫情期間中國軍機連續繞台灣飛行 對內對外政治「示警」.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2-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繁體中文). 
  519. ^ 台灣邦交國面臨中國「疫苗外交」誘惑 中台外交角力不停.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1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20. ^ 繆宗翰. 中國網軍假訊息何處覓 眾文都指孫笑川. 中央通訊社. 2020-04-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521. ^ 繆宗翰. 中國發動對台美假訊息攻勢 配合推特大外宣. 中央通訊社. 2020-04-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22. ^ 陳佳君. 沈伯洋:解讀疫情之下的中國資訊戰. 公視新聞. 2020-06-1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23. ^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56頁至第261頁; 張耕維 & 2021年,第84頁.
  524. ^ 何欣潔、陳倩兒、韓俐穎和鄞義林. 新加坡、台灣和香港,三地如何嘗試壓低疫情曲線?. 端傳媒. 2020-04-0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2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4頁、第152頁至第153頁; 中央通訊社 & 2020年,第256頁至第261頁.
  526. ^ 蔡英文就職連任台灣總統, 四年功過及未來挑戰.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5-2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繁體中文). 
  52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152頁至第153頁.
  528. ^ 嚴文廷. 【口罩國家隊的挑戰】3個月產能增8.5倍幕後祕辛:台灣怎麼做到?產業升級可能嗎?. 報導者. 2020-04-2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繁體中文). 
  52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b,第62頁.
  530. ^ 530.0 530.1 邱芷萱. 小端網絡觀察:「防疫詭異」事件後,台灣網友是否越來越不信任《紐約時報》?. 端傳媒. 2021-01-0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31. ^ Raymond Zhong. 台灣靠封鎖成功抗疫,但能持續多久?. 《紐約時報》. 2021-01-0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繁體中文). 
  532. ^ 台灣疫情:飛行員群組爆發加社區案例陡升後,抗疫「典範」陷入質疑.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1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33. ^ 呂嘉鴻. 台灣本土疫情危機:前線醫護人員的心聲及觀察.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5-2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34. ^ Samson Ellis; Cindy Wang; Michelle Fay Cortez. Complacency Let Covid Erode Taiwan's Only Line of Defense. 彭博社.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535. ^ RAYMOND ZHONG; AMY CHANG CHIEN. 「這一天遲早會來」:台灣新冠疫情大暴發. 紐約時報.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536. ^ 添購疫苗、公開3+11提案全被擋 徐巧芯:民進黨不演了. 聯合新聞網. 2021-06-19 [2021-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537. ^ Jinshan Hong; Rachel Chang; Kevin Varley. 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 The Best And Worst Places to Be as The World Finally Reopens. 彭博社. 2021-06-28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8). 
  538. ^ Mortality Analyses. 約翰霍普金斯新冠病毒資源中心(Johns Hopkins 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 [202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英語). 
  539.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79頁.
  540.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79頁至第80頁.
  54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0年a,第80頁.
  542. ^ 542.0 542.1 陳潔和柯皓翔. 【疫情背面的微光】COVID-19危機帶給世界的10個契機. 報導者. 2021-06-20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543. ^ 張靜慧. 防疫措施有沒有做?Google最知道:「洗手」關鍵字愈熱搜、該國病例數愈少. 報導者. 2020-04-2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44. ^ 蔡百蕙. 面對疫情衝擊和氣候變遷,韓國力推「綠色新政」,台灣呢?. 報導者. 2021-07-3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45. ^ 新冠疫苗危機中 台灣陷外交與執政窘態, 民間組織如何助力. 英國廣播公司. 2021-06-0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繁體中文). 
  546. ^ 李宗憲. 武漢肺炎:由台灣口罩禁令引發的一場兩岸論戰.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1-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5) (繁體中文). 
  547. ^ 547.0 547.1 繆宗翰. 選後到疫情 兩岸看似降至冰點仍留一隙之窗. 中央通訊社. 2020-04-0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繁體中文). 
  548. ^ 賴言曦. 疫情升溫對立 兩岸民間分歧日益擴大. 中央通訊社. 2020-04-04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49. ^ 肺炎疫情下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變與不變. 英國廣播公司. 2020-04-17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繁體中文). 
  550. ^ 黃安偉. 美國全面加強與台灣關係,反制中國. 《紐約時報》. 2020-08-1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繁體中文). 
  551. ^ 551.0 551.1 551.2 551.3 台灣疫情報告.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2023-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繁體中文). 
  552. ^ 內政部統計 108年死亡17萬多人近10年新高. 中央社. 2020-06-13 [202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6) (中文). 
  553.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facebook. [202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8) (中文(繁體)).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