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香港網絡大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有關「外界批評」的部分
請問這些內容有根據嗎?
『批評者認為,由於香港網絡大典缺乏管理,加上某些網民不能自律,使頁面內容良莠不齊,包括揭露網友的隱私資料、信息和資料以負面為主、欠缺客觀及中立性。隨著管理員發起「正典運動」,其情況已有改善。
然而「正典運動」的矯枉過正,有時也窒礙或扼殺了一些網絡創意及文化的發展流傳。一些被記錄於香港網絡大典的新興網絡文化和詞彙,於萌芽時期即被管理員憑個人判斷視為原創或沒來源或缺乏引證等,以小部份不理解又欠廣泛性的的所謂「刪除投票」刪除條目,而非加以查證或運用「來源請求」彈性保留。
以香港網絡大典中同屬「膠」的詞彙為例,其中2008年因「溏心胸部」事件而衍生的新詞和文化,如「忽膠」、「忽膠原」、「膠學」等,便被管理員僅基於個人一票「刪除投票」而決定刪除,現只能在網民間口耳相傳,及於香港網絡大典外被記錄[1][2]。
同樣關於香港網絡,同樣代表網民術語,一些可能存疑的條目可存於香港網絡大典,而一些不能,令人關注「正典運動」的準則和問題,以及質疑香港網絡大典的多元性和代表性。此種權力主導的管理手法,形如小圈子政治,有違言論自由,與維基百科的特點和審核機制存在矛盾,實需檢討正視。
另有認為,香港網絡大典出現了「高登中心」的情況,內容傾向於描述高登討論區甚至其吹水區的名人、事件和術語,未夠全面反映整個香港網絡的發展和生態,與「香港網絡大典」之名不盡相符,客觀來說偏屬「香港高登大典」或「高登網絡大典」,若此傾斜情況持續,或當考慮更名。』 --研究員 (留言) 2008年6月26日 (四) 03:01 (UTC)
參考
其實不太適合把其他網站的私下爭議帶來這裡,但還是簡介一下作參考吧: 參看Template:Evchk,提刪者「Anti webmob 」根本並非管理員,因此『被管理員僅基於個人一票「刪除投票」而決定刪除』明顯有誤。 --研究員 (留言) 2008年6月26日 (四) 03:19 (UTC)
「建立原因」部分沒有列出任何來源
而且用詞非客觀。--No1lovesu(留言) 2018年5月24日 (四) 09:57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香港網絡大典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zh.wikia.com/wiki/Wikia%E4%B8%AD%E6%96%87%3A%E7%86%B1%E9%96%80%E6%8E%92%E8%A1%8C%E6%A6%9C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02180429/http://zh.wikia.com/wiki/Wikia%E4%B8%AD%E6%96%87:%E7%86%B1%E9%96%80%E6%8E%92%E8%A1%8C%E6%A6%9C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一點說明
有IP在此條目加入了香港01的與Donna Strickland維基百科條目事件有關的新聞,然後加上了與此條目無關的個人見解,部份內容如下:「維基百科主觀原則上是希望做到立場中立,而管理員及筆者欲並非。網上百科現存的舉報程序及規則漏洞可被人利用進行資訊操作、管理社會,並刪去一些「問題」資訊以製造條目「中立假像」的偽權威性,雷同「和諧社會」。由此,令人質疑維基百科專頁的來源和用詞雖然中立,但百科專頁是否真的是全部事實而且中立客觀。」
先不論IP在維基百科條目加入個人見解有多不恰當(更不用說濫用粗體和其他格式問題),稍為對維基百科有了解的人,也不難發現類似的報導都是無稽之談,Donna Strickland早前的條目版本被刪除的理由是:「This submission's references do not show that the subject qualifies for a Wikipedia article—that is, they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coverage (not just passing mentions) about the subject in published, reliable, secondary sources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subject (see the guidelines on the notability of people). Before any resubmission, additional references meeting these criteria should be added (see technical help). If no additional references exist, the subject is not suitable for Wikipedia.」可見刪除理由根本不是因為傳主「重不重要」,而是條目的質量不合要求,直接地說,Donna Strickland早前的條目版本被刪除,是因為有些編輯寫得太爛,見Why didn’t Wikipedia have an article on Donna Strickland, winner of a Nobel Prize?一文。再引用知乎上維基編輯蔣晟在問題《如何看待維基百科曾以不重要為由拒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條目?》的回答:
那個投稿有三個外部來源,第一個是條目主題自己寫的,不符合獨立標準,第二個是她當主席的那個組織的網站,不符合獨立標準,第三個是她所在的大學對她的介紹,仍然不符合獨立標準。要是不獨立的來源也能建立知名度,自己發幾篇自傳,或者在管理的公司/組織網站上發一下,就可以在維基百科上有條目了。在提出改進意見之後,投稿人沒有進一步動作,所以那個投稿沒發表出來。
條目被刪的理由還有很多,之前那個條目還有一個2014年的版本,全文複製外部網站,因抄襲被刪。
維基百科雖然是讓所有人參與編寫,但是也不代表不追求文章質量。人人可寫,不代表寫完了留得下來,畢竟大部分人文筆都不是很好的。維基百科作為第三手來源,是依賴於維基百科之外的獨立二手可靠來源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名的,如果有兩個獨立的可靠二手來源覺得有必要給一個人寫傳記,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在維基百科有條目。要是這個人在世界上連兩篇獨立傳記都沒有,那維基百科就認為這個人不重要。至於當時這個人是不是有兩篇獨立傳記,投稿人並沒有提供,要是提供了兩個,那立馬就可以通過的。不過當時的來源問題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得了獎之後大家刷刷給寫傳記,立刻就有了知名度。但是維基百科是不可能提前幾個月預知這個人會得諾貝爾獎的。 2001年維基百科建立以來,212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有69名,是在得獎的時候在英文維基百科上尚無條目的。如果你覺得這是個問題,去寫信給媒體要求他們多做一些科技方面的人物介紹——而少做點娛樂圈八卦。維基百科不是做廣告的地方,一個人要在維基百科之外有了名氣,維基百科才會收錄。而名氣是要證據的,一個人自己說自己有名,或者所在的組織說這個人有名,你信?
根據中文維基百科指引維基百科:可靠來源:「個人網站、個人博客和其他自己發表的或出於虛榮個人出版的材料不能作為二級來源。也就是說,上述材料只能作為介紹這個人或有關這個人的條目的材料。作為初級材料可以非常謹慎,並且不是唯一的來源。但由於沒有其他人能修正檢查,所以這些材料非常可能不正確、誤導、為個人做宣傳、隨意、依靠謠言和不可靠的甚至是愚蠢的來源作出的;但也許是非常有智慧的,謹慎的人想和世界分享他的知識。可是我們無法辨別屬於哪一種,訪問一個不知名人的個人網站如同去看電燈杆上的招貼,所以不能作為可靠的來源。」再引用一下蔣晟對那名知乎題主的回應:「要是不過濾來源,讓用戶隨便寫,那就是垃圾場,失去了百科的意義。不讓維基百科成為垃圾場是大家的共識,你不同意沒關係,別上去扔你的垃圾就行了。」
有IP說「任何百科對來源都是有要求的」,的確,維基百科對來源的要求有如大學論文對來源的要求,而某些網絡則容許用戶隨便加上「非常可能不正確、誤導、為個人做宣傳、隨意、依靠謠言和不可靠的甚至是愚蠢的來源」,容許自身成為「垃圾場」,有些人願意去寫大學論文,有些人願意去扔垃圾,但不要把垃圾扔在大學校園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