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關注度 (學者)

由Jimmy-bot在話題學者關注度的一個想法上作出的最新留言:2 年前

本頁翻譯品質需提升

如題。必須注意中文翻譯不佳而模稜兩可之處。

為避免任何「學者」利用此規建立條目,自我圖利,甚或影響維基百科聲譽,建議積極修葺此頁面之翻譯品質。

在翻譯品質提升前,建議參考此規定者,應該英文版與中文版合併參考。

Hsinjenchen留言2018年4月18日 (三) 01:48 (UTC)回覆

什麼叫「發想」?

「許多科學家、研究人員、哲學家和其他學者(統稱為「學者」)即便其研究成果或發想對世界造成顯見的影響,也沒有關於他們本身的傳記可作為二次文獻。」這個「發想」是什麼意思?不明語源,不敢隨意刪改,先列出來供諸位討論。

「中學教師雖然有時也被稱為教授」

以我的經驗,中學教師從來就沒有被稱為教授過。也許這樣的話在英文維基百科裡有對應的語句,但是我覺得把這樣的話寫到中文維基百科上,沒有任何意義。

我一直都不喜歡維基百科如此依賴英文維基百科的風氣,好似英文維基的翻譯版。我覺得中文很多詞語和它們的概念和用法都是跟英文不同的,把中文維基時刻對應到英文維基是不妥的。

--Cooper2222留言2017年12月20日 (三) 09:21 (UTC)回覆

關注度論述共識討論

如題,以上,若這些論述對反對刪除無效的話也沒用(本人曾以此反對,卻有編者說無效,因為此非指引),不如討論該不該成為指引。--MeritTim留言-給予警告 2019年2月16日 (六) 08:13 (UTC)回覆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本討論已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WP:關注度 (學者)

我在這裏不是來提案尋求通過的,而是向大家徵求改善文本的方案(可以是改善至可以升格為指引的狀態,也可以是合併至其他指引)。 DC17 2019年7月10日 (三) 08:58 (UTC)回覆

增訂Wikipedia:關注度_(學者)

已通過: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Shizhao在條目存廢討論時多次以論文引用量作為關注度保留依據,Fire-and-Ice似乎不支持,所以有必要在客棧討論一下。--Googol19980904留言2020年11月21日 (六) 05:46 (UTC)回覆

老闆一般指博士生導師(因為事實上博士研究生是研究人員的雇員)。--向前進朝著勝利的方向 2020年11月23日 (一) 04:17 (UTC)回覆
(&)建議:英維有「學者關注度指引」,大家可以把它引過來。--蟲蟲飛♡♡→♡℃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6:00 (UTC)回覆
和本討論沒啥關係,該學者關注度指引並不考慮論文引用量。Fire Ice 2020年11月21日 (六) 06:27 (UTC)回覆
Wikipedia:關注度 (學者):「有必要在條目中通過學術刊物中其他學者的引用數來證明這項貢獻確實重要且可以歸功於該學者。」--蟲蟲飛♡♡→♡℃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7:17 (UTC)回覆
@蟲蟲飛:, 您引述的內容是有前提的:「當一位學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了某個重要的新概念、方法或想法,做出重要的發現或解決了一項重大學術問題,標準一(此人的研究在他們的學術領域中造成重大的影響,取得廣泛的認可,由獨立可靠的來源發表)也可以得到滿足」,在此一情形下,才會用到學術刊物的引用數。--Wolfch (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10:48 (UTC)回覆
這和引用百度百科是同樣的概念,只要我去刷這個引用量,那麼就一定可以符合資格。先不提甚麼才算「學者」,論文引用量這種東西又不是唱片認證要怎麼量化?還是現在有引用排行榜,如果有,那使用「論文引用量」沒問題。沒有,那又要怎麼評斷?難道要看所有實體書籍、報章雜誌甚至是博碩論文? --無心*插柳*柳橙汁 2020年11月21日 (六) 11:21 (UTC)回覆
中文維百圖書檔案館站務案例資料庫已經以分類號AFD-ATCL-01-01存檔整理了中文維基建站以來有關利用引用量證明關注度的所有32起存廢討論或存廢覆核案例,並給近五年的案例整理了主要結論,附帶三個可能用得上的細節問題:
AFD-ATCL-01-01里的好幾個關於我的意見整理,都有一個大錯誤:如果我提出保留的話,我會明確的用保留模板或用文字明確表明保留態度,沒有明確表達保留的,我只是提出意見或提供一些參考而已--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4日 (二) 03:51 (UTC)回覆
抱歉,即行覆核更正。--Kirk★ 0#0 2020年11月24日 (二) 15:36 (UTC)回覆
個人是支持以H-index作為一個保留條目的必要不充分條件的。H-index(至多有H篇論文被分別引用了至少H次)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反映這位研究人員的學術研究質量及在其研究領域的的學術影響力。個人不支持僅以某個論文的引用量作為單一保留依據,因為可以被同僚「刷」出來,除非該論文確實備受學界矚目(但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也會有其他來源加以支持)。--向前進朝著勝利的方向 2020年11月23日 (一) 04:17 (UTC)回覆
但同時要提示H指數本身的弊端,就是總體上說在學術界做了越多年的學者H有越高的傾向,青年學者因為論文少即使工作突出H指數也未必一定高。不是否定H指數方案,但是如果作為關注度標準,也要設定機制稍微平衡這個弊端,而不是作為唯一度量標準,畢竟不一定是在學術界越多年、關注度就一定越高。--Kirk★ 0#0 2020年11月23日 (一) 13:58 (UTC)回覆
學者關注度採用引用量是一個沒有辦法的事情。非常多的學者媒體曝光率極低甚至沒有媒體報道,但是在他的行業領域中又非常有名,甚至是本領域的權威(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某個生物物種的命名人,他可能在該物種相關的領域上就是一個權威。)。無論如何,這樣的人如果不能進入百科全書是非常奇怪的事情。用媒體報道作為關注度的依賴,其實是一種方便的做法,畢竟媒體報道最容易驗證。但是很多學者不能用這種方法去驗證關注度的時候,引用量是一個相對方便的指標。畢竟衡量一個學者的貢獻,看的是他的論文和專著,學界基本也是如此衡量一個學者的貢獻。
當然,引用量也有引用量的問題,比如作為非第一作者的引用量,自引的引用量,甚至學生對導師的引用或同一課題組的互相引用,這些都可能是引用量灌水的方式。而且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引用量的衡量也不同,跨學科跨領域比較引用量,沒有太大意義,甚至毫無意義。可能A學科一篇論文引用量至少上百才值得關注,B學科可能引用量幾十就已經是頂級的論文了。此外,引用量指標在科學技術領域還比較容易體現,但在很多人文社科領域,由於學科傳統、寫作方式等的極大差異,導致引用量算法對許多人文社科類的文章及其不友好,無法表現這些領域文章的實際引用情況。如何對這些領域學者的關注度做出正確的評價,值得進一步商榷。
其實我覺得,理想的方案,是有一個學者排名系統,可以根據學科和領域細分排名,如果某個學者在學科排名中非常靠前,那麼關注度肯定沒問題。但現實是這樣的系統目前我只見到過微軟學術有,但是微軟學術的排名問題也很多,因為排名的依據是收錄文章的引用量,所以引用量內含的問題都會反饋到這個排名系統裡去(以我的使用體驗和相關經驗,微軟學術很可能只是用算法簡單的聚合排名而已,並沒有對數據做過多少清洗和整理)。此外,微軟學術收錄的論文也存在學科偏差,有些學科收錄的論文不多,這也會影響最終排名。還有就是微軟學術領域劃分不同學科有粗有細。總之不太完美。
總之,引用量、H指數,或者其他類的指標,我認為目前只能是作為一個輔助性的關注度驗證工具,還需要結合其他方面的考量或者個案討論才可以解決關注度問題。畢竟如上所說,這些指標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即使同一指標在各學科之間也存在極大差異,除非對該學科有一定程度了解(或者我們的體量大到能做同行評審),否則其他人很多時候很難依靠這些指標做出正確的判斷--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4日 (二) 03:40 (UTC)回覆
(✓)同意書生的看法,事實上一般學者的引用數只是個位數,甚至零,因為要不是重要的發現或觀念,人家沒必要引用您的論文。知網的論文都能看到引用數,通常引用數是零。--蟲蟲飛♡♡→♡℃留言 2020年11月24日 (二) 10:29 (UTC)回覆
每個論文資料庫的引用量計算都是不一樣的,基本都是根據自己數據來計算的。一般而言,cnki的引用量幾乎沒有人用來參考,而google學術的引用量一般會比其他的資料庫多,因為google學術的引用量會包括網頁等不被論文資料庫收錄的來源,而像scopus這種的,則會受到資料庫索引論文的標準所影響,不符合收錄標準沒有收錄的論文不會用於引用量的計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4日 (二) 12:53 (UTC)回覆
論文引用外,我認為諸如國立大學的教授或國公私立大學的榮譽教授之類也可以假定具備關注度。如果擔心的話,可以再要求前述人士需要持有其領域的博士學位之類的,這樣的話就有一定程度的篩選,各位認為如何?--AT 2020年11月24日 (二) 18:01 (UTC)回覆
問題是如果這些學位獲取之機構或程序等本身有問題的話該如何判斷?論及部分地區,授予官僚或高級別人物有榮譽性質的學位,頭銜加之為其論述文章「鍍金」,對於該篩選機制可能已經是大打折扣。
另外商業性宣傳中,也不乏榮譽頭銜者加持助力,配之以氾濫論說而迷惑受眾,相信也不得不考慮到這些問題。
簡而言之設計機制必不能獨以數量為唯一考量,學術信譽、學術質量和利益聯繫等也應當顧及。為可針對不同地區或領域的個別情況,適宜預設複合篩選的機制避免漏洞之產生。--約克客留言2020年11月25日 (三) 02:06 (UTC)回覆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問題在於,學術信譽、學術質量和利益聯繫等方面,不在圈子裡,恐怕外人很難輕易了解到,所以一個簡單易行的驗證方式還是有必要的。另外,教授的話,我覺得至少也得是終身制里的正教授或與此相當的職稱才比較穩妥?--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5日 (三) 02:33 (UTC)回覆
另外,授課為主的教授似乎和科研為主的教授可能不太一樣吧?我想,基本上,學者的關注度,或許可以通過多方面考察,引用量考察學術影響力,媒體報道體現了社會影響力,在重要會議上被邀請作報告體現了本領域內的認可度。基本上這幾項也是很多國家評終身教授或類似職稱的考察條件。--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5日 (三) 02:40 (UTC)回覆
約克客說的似乎更多的不是學者,而是一般人的情況比較多,也就是所謂的野雞大學。這些學位上有爭議的人物,往往在其他方面有充足的來源,因此不成問題。如果還是擔心的話,可以再要求只限定於入選世界大學排名的大學,兼且持有博士學位的教授。--AT 2020年11月25日 (三) 03:40 (UTC)回覆
(✓)同意AT看法,其實論文引用量是很客觀的指標,通常的論文引用數都是零,因為學術研究講究創新,要不是很有影響力的觀點,根本沒必要引用,而且現在國際學術界也以此評定一位學者的影響力。--蟲蟲飛♡♡→♡℃留言 2020年11月25日 (三) 13:09 (UTC)回覆
「要不是很有影響力的觀點,根本沒必要引用。」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0年11月25日 (三) 13:30 (UTC)回覆
理論上的確是這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6日 (四) 02:16 (UTC)回覆
是的。我認為蟲蟲飛又在紙上談兵,說些和具體問題沒關係的話來刷存在感了。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0年11月26日 (四) 07:31 (UTC)回覆
持有博士學位的教授只是現在基本這樣,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未必如此,即使現在,放到全世界也未必完全如此。而且學者也不都是在大學裡,大學裡的學者只是全體學者的一小部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6日 (四) 02:13 (UTC)回覆
是不是持有博士學位的教授和他的關注度並無必然相關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6日 (四) 02:15 (UTC)回覆
沒有。但是在缺乏關注度來源的情況下,這或許是一項合理的篩選標準之一。--AT 2020年11月26日 (四) 05:44 (UTC)回覆
其實討論了半天,Wikipedia:關注度_(學者)都已經寫得很明白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7日 (五) 03:44 (UTC)回覆
感覺寫得有點複雜,而且部分地域性內容存在差異,建議重寫。--AT 2020年11月27日 (五) 04:23 (UTC)回覆
重寫工程太大了,請大家看一下Wikipedia:關注度 (學者),有修訂意見就提出,逐步把它完善。有甚麼修訂,也請把修訂建議貼在下面,集思廣益。--蟲蟲飛♡♡→♡℃留言 2020年11月28日 (六) 07:06 (UTC)回覆
重寫工程是很大,但並非不可為。WP:重定向當年的重寫其實是更巨大的重寫工程,但還是重寫成功並通過了。SANMOSA SPQR 2020年11月29日 (日) 13:07 (UTC)回覆
我初步修訂了一些。--蟲蟲飛♡♡→♡℃留言 2020年11月29日 (日) 03:03 (UTC)回覆
我是覺得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先前討論。我的一個建議是將現在WP:關注度 (學者)的所示條文分條討論。SANMOSA SPQR 2020年11月29日 (日) 13:07 (UTC)回覆
分條討論就像上次學校關注度提案那樣會很亂,像音樂關注度指引提案那樣較容易處理。--蟲蟲飛♡♡→♡℃留言 2020年11月30日 (一) 04:24 (UTC)回覆
但在出現地域性內容(不具普適性的條文)的情況下,分條討論是惟一可有效處理地域性內容的方法。SANMOSA SPQR 2020年11月30日 (一) 05:54 (UTC)回覆
我沒所謂,反正分條或就著草稿討論都是一樣的。--蟲蟲飛♡♡→♡℃留言 2020年11月30日 (一) 14:23 (UTC)回覆
看了一下WP:關注度 (學者),有些問題:
  1. 「某些國家裡的中學教師有時也被稱為教授」這句應該是指歐洲語言中的professor一詞吧,中文裡有此現象嗎?沒有的話該句可刪除。
  2. 「在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會任職」和「重要學術期刊任總編輯」的部份除了排除邊緣學說的期刊之外,也應該排除掠奪性期刊
  3. 標準一和標準二互相參照,讀起來很難理解。既然這八條是滿足任一條都可以,那應該改寫成沒有參照其他標準的形式。
  4. 標準一太複雜,不但有子項目的子項目,而且沒有客觀標準。建議把它移到最後,改為「其他有獨立可靠的來源能證明其在學術領域中造成重大的影響者」。
  5. 標準一的子項目「當一位學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了某個重要的新概念……」或可獨立成一條標準。
  6. 不太懂「學術成果在專利、商業和財務上的應用通常並不能滿足標準七」的意義,重要物品的發明人理應有自己的條目吧?
  7. 建議把一些例子換成對中文世界較重要的例子,例如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邵逸夫獎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蔡元培獎傑出科技貢獻獎考古人類學刊等等。--Yel D'ohan留言2020年11月30日 (一) 19:27 (UTC)回覆
  1. 「某些國家裡的中學教師有時也被稱為教授」沒有什麼問題,這個規範不僅僅是針對中文語境
  2. 同意
  3. ....
  4. 我認為這本來就是需要靈活處理的問題,我認為這部分不需要調整
  5. ...
  6. 學術成果和專利及應用成果的評價方式不一樣,學者和發明人也不一樣
  7. 無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日 (二) 02:33 (UTC)回覆
如果「教授」這個中文詞從來不會指中學教師,那句話沒有任何說明功能,還不如拿來處理像星海羅盤葉教授這種不是學者卻用教授當稱號的人物。標準一我不是要調整實際上的判準,而是修改行文方式,讀者更容易理解。--Yel D'ohan留言2020年12月2日 (三) 20:53 (UTC)回覆
User:Yel D'ohan把修改建議貼出來,大家如果沒有異議就修改。--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06:52 (UTC)回覆
我倒是覺得時間是最好的鏡子。如果一個學者有關注度,有太多的辦法可以證明他的關注度。相反如果他只是酒囊飯袋之輩,很快歷史就忘了。Shizhao的標準肯定不夠客觀,但是絕對有用,是個好辦法。因為一個學者引用量足夠,其他的輔助關注度的資料也會隨之提升,哪怕是農業、天文、地方志的專家學者也有很多辦法和資料佐證。所以我支持用這些量化的基礎進行一個初步篩選,如果篩選勉強過,那麼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想起了2009年時候,《壯族通史》和黃現璠的條目上不是也打的昏天黑地,後來當時在缺乏足夠檢索辦法前提下我也勉強護住了《壯族通史》,但那個條目的存廢討論曠日持久,成了混戰一批。更令人唏噓的是,當年提刪者舉了那麼正義泠然的理由,居然六年後被發現緣是一位長期破壞者。真是想起了那首詩「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同理我們撰寫的條目也如此,學者要經得住考驗。如果不行刪了等出名後再寫不遲。Walter Grassroot留言2020年12月1日 (二) 05:36 (UTC)回覆
可以找幾個例子測試一下這些標準。--曾晉哲反對五個一留言·Q2020年12月2日 (三) 04:21 (UTC)回覆
DRV已經有案例,您可以看一下。--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06:51 (UTC)回覆

提議的微調

現行條文

某些國家裡的中學教師有時也被稱為教授,但他們並不屬於此篇指引中所定義的學者。除非他們曾進行實質的學術研究、且因這些研究而被世人認識,否則應以通用人物關注度規則,評估他們在其專業領域上的關注度。

提議條文

本文的教授指在大學任教者;中文「教授」或西方語言「Professor」有時也指涉其他對象,但他們並不屬於此篇指引中所定義的學者。除非他們曾進行實質的學術研究、且因這些研究而被世人認識,否則應以通用人物關注度規則,評估他們在其專業領域上的關注度。

現行條文

若該學者(教授)可從可靠來源取得資料證明符合以下任何一個條件,即具備關注度。採用這些標準之前,請細閱下面的注意事項

  1. 此人的研究在他們的學術領域中造成重大的影響,取得廣泛的認可,由獨立可靠的來源發表。
    • 參見標準二的注意事項,部分內容亦適用於標準一。
    • 最常見滿足標準一的方式是檢視該學者的學術研究是否被高度引用。這可能是有數篇被高度引用的學術發表,或在大量的學術發表中有顯著的引用率。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對該學者工作的評論也可與對原學術成果的引用一起考慮。在不同學術領域間,由於發表成果的慣例不同導致的引用和發表頻率的差異需要被納入考慮範疇。
      • 考慮是否滿足標準一時,所討論的引用需要出現在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出版物(例如期刊或者學術書籍)上[1]
      • 對於某些學科而言,一部分刊物會檢視該學科中所有已發表的工作。例如,在數學中,數學評論MathSciNet)即屬於此類刊物。如果一篇論文或者一部著作在此類刊物中被評論,這並不能滿足標準一中「重大影響」的要求,但這些刊物中評論的內容以及評價性的話語卻可能足以滿足要求;
      • 一般地,實驗和應用領域相比較理論研究領域會有更高的發表和引用率,而人文科學比自然科學在發表和引用方面顯得更加緩慢。與此同時,自然科學中的新成果常常在會議論文集或者學術雜誌上發表,而人文領域中的成果則更多地以學術書籍的形式出現。這意味著對發表總數和高引用率的考量需要參考該領域中主要學術研究機構的相關數值。
    • 當一位學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了某個重要的新概念、方法或想法,做出重要的發現或解決了一項重大學術問題,標準一也可以得到滿足。在這種情形下,有必要在條目中通過學術刊物中其他學者的引用數來證明這項貢獻確實重要且可以歸功於該學者。
    • 其他的因素也可以用於考察學者是否滿足標準,儘管單條標準通常並不足以證明學者的關注度。例如,重要的學術獎項或榮譽,在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會任職,在特別知名的刊物上發表成果,個人成果曾結集出版,有對個人的紀念性刊物出版,有對個人的紀念性學術會議舉辦,姓名被用於命名某個學術獎項或者系列講座,等等。
    • 為達到部分滿足標準一的目的,重要的學術獎項和榮譽可能包括主要學術獎項(這也將滿足標準二),經過嚴格選拔後獲得的會士資格(除了博士後資格),受邀在國家級或國際級學術團體的會議上發表榮譽性講座而非一般學術講座,學者的姓名被用於命名某個講座或者系列講座,被知名學術團體授獎,獲得榮譽學位,等等。在普通的座談會、研討會上舉辦講座或者在學術會議上受邀舉辦講座,普通的研究資助,博士後職位,訪問邀約或者大學內部的獎項無法滿足上述要求。
    • 為達到滿足標準一的目的,學者所從事的學術領域應當儘量寬泛。此處寬泛的含義指的是大學科範疇,例如數學物理學歷史學政治學,或者這些學科下的重要分支,例如粒子物理學代數幾何中世紀歷史流體力學或者果蠅基因組等。過於狹窄和專門化的限定需要被避免。在某個過於狹窄的研究領域內成為專家並不能充分證明學者滿足標準一的要求,除非學者是該領域的先驅。
    • 簡單地指出學者擁有大量已發表成果並不能充分說明學者滿足標準
    • 在學術圖譜中與一位知名學者距離較近(例如擁有較小的埃爾德什數)並不能說明學者滿足標準
  2. 此人已獲得世界著名的學術獎項,或取得國家級或國際級等級的榮譽。
    • 對於標準二而言,重要學術獎項,例如諾貝爾獎麥克阿瑟獎菲爾茲獎班克洛夫特獎普利茲歷史獎等總是能滿足標準。一些略為遜色的證明學者具備高學術地位的獎項也可被用於證明學者滿足標準二的要求,例如知名學術機構或基金會頒發的獎項、榮譽、獎金,如古根海姆獎凌跨帕克斯獎英語Linguapax Prize等。重要的學術獎項也可用於證明學者滿足標準一(見上一節第四條)。
    • 在高中或者大學層次舉辦的學生學術競賽中獲勝以及獲得其他為學生設置的學術榮譽,不論是在高中、本科或者研究生階段,都不能滿足標準二的要求,也不能構成滿足標準一的條件
    • 自費出版的出版機構或書目列入簡歷或在這些書目中被授獎都不能滿足標準二的要求,也不能構成滿足標準一的條件
  3. 此人獲選(或曾經獲選)為高度選擇性且著名的學術團體或協會(如美國國家科學院皇家學會成員,或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如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會員。
    • 成為小型或不知名學術團體(包括大多數新成立的學術團體)的成員並不能滿足滿足標準
  4. 此人的學術工作對高等教育產生重大的影響,並影響了大量的學術機構。
    • 標準四可在下述情形下得到滿足,例如學者的數本著作曾被多個高等教育機構當做教科書使用,或者作為課程的基礎。
  5. 該人(曾)於主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擔任主席或獲委任名為「傑出教授」。
    • 標準五僅可被可靠地用於獲得終身教授職位的學者,而不是普通教職的獲得者。
    • 主要機構指的是那些在成就或選擇門檻上具有名望的機構。其他機構中的職位並不能充分達到具備關注度的條件。
  6. 該人(曾)於主要學術機構或學術團體獲選或獲委任為最高級別的的學術職位。
    • 標準六可以在下述情形下得到滿足,例如該學者擔任一所被廣泛認可的大學或學院的主席或者校長(在部分最高學術職位為副校長的國家中也可以是副校長),擔任某個知名獨立學術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不附屬於任一大學或學院)的學術領導人,擔任某個知名的國家級或國際級學術團體主席,等等。教務長、院長、系主任等較低的職位常常並不能單獨滿足標準六的要求,儘管在某些個案中仍然存在例外的可能(例如,某些時候,擔任一所重要大學的教務長可能會滿足標準六的要求)。在從事偽科學或小眾理論研究的研究機構中擔任領導職務通常並不能滿足標準
  7. 該人的學術成就於學術界以外已取得了實質性的影響力。
    • 標準七可以在下述情形下得到滿足,例如學者以某領域內學術專家的身份在傳統媒體上被頻繁提到。少量提及,特別是在地方媒體上的提及對於普通學者而言也並非罕見,因而並不能達到標準七的要求
    • 如果學者在學術圈內被普遍認同為某個領域的學術專家,且在該領域曾經寫過針對大眾的暢銷讀物,那麼標準可以得到滿足。以偽科學或者小眾理論為主題的書籍通常不能認為滿足此標準。
    • 學術成果在專利、商業和財務上的應用通常並不能滿足標準
  8. 該人(曾)於其學科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任總編輯。
    • 宣揚偽科學或者小眾理論的刊物並不能滿足標準
提議條文

若該學者(教授)可從可靠來源取得資料證明此人現在或曾經符合以下任何一個條件,即具備關注度。採用這些標準之前,請細閱下面的注意事項

  1. 獲得世界著名的學術獎項,或取得國家級或國際級等級的榮譽。
  2. 獲選為高度選擇性且著名的學術團體或協會成員,或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的會員。
  3. 於主要的學術機構或團體構擔任主席,或成為傑出教授、會士、或類似的嚴格選拔最高級別學術職位。
    • 僅可被可靠地用於獲得終身教授職位的學者[2],而不是普通教職的獲得者。
    • 主要機構指的是那些在成就或選擇門檻上具有名望的機構。其他機構中的職位並不能充分達到條件,在從事偽科學或小眾理論研究的研究機構中擔任領導職務通常並不能滿足標準。
    • 例如一所被廣泛認可的大學或學院的主席或者校長(在部分最高學術職位為副校長的國家中也可以是副校長)、某個知名獨立學術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不附屬於任一大學或學院)的學術領導人、某個知名的國家級或國際級學術團體主席,等等。教務長、院長、系主任等較低的職位常常並不能單獨滿足標準,儘管在某些個案中仍然存在例外的可能(例如,某些時候,擔任一所重要大學的教務長可能會滿足標準)。
  4. 於其學科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任總編輯。
  5. 學術工作對高等教育產生重大的影響,並影響了大量的學術機構。
    • 例如學者的數本著作曾被多個高等教育機構當做教科書使用,或者作為課程的基礎。
  6. 學術成就於學術界以外已取得了實質性的影響力。
    • 例如學者以某領域內學術專家的身份在傳統媒體上被頻繁提到。少量提及,特別是在地方媒體上的提及對於普通學者而言也並非罕見,因而並不能達到標準。
    • 如果學者在學術圈內被普遍認同為某個領域的學術專家,且在該領域曾經寫過針對大眾的暢銷讀物,那麼可以滿足標準。以偽科學或者小眾理論為主題的書籍通常不能認為滿足此標準。
    • 學術成果在專利、商業和財務上的應用通常並不能滿足標準。
  7. 在其的研究領域提出了某個重要的新概念、方法或想法,做出重要的發現或解決了一項重大學術問題。
    • 在這種情形下,通過學術刊物中其他學者的引用來證明這項貢獻確實重要且可以歸功於該學者。
  8. 其他獨立可靠的證據顯示此人的研究在他們的學術領域中造成重大的影響,取得廣泛的認可。
    • 例如受邀在國家級或國際級學術團體的會議上發表榮譽性講座而非一般學術講座、學者的姓名被用於命名某個講座或者系列講座、獲得榮譽學位,等等。注意這不包括在普通的座談會、研討會、或學術會議上自行或受邀舉辦講座、普通的研究資助、博士後職位、訪問邀約或者大學內部的獎項。
    • 其他可能可以證明此人有重大影響的判斷依據包括:在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會任職、在特別知名的刊物上發表成果、個人成果曾結集出版、有對個人紀念性的刊物出版或學術會議舉辦、姓名被用於命名某個學術獎項或者系列講座,等等。注意這些項目單獨達成時通常並不足以證明學者的關注度。
    • 另一常見滿足此標準的方式是檢視該學者的學術研究是否被高度引用。這可能是有數篇被高度引用的學術發表,或在大量的學術發表中有顯著的引用率。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對該學者工作的評論也可與對原學術成果的引用一起考慮。
      • 所討論的引用需要出現在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出版物(例如期刊或者學術書籍)上[3]
      • 在不同學術領域間,由於發表成果的慣例不同導致的引用和發表頻率的差異需要被納入考慮範疇。一般地,實驗和應用領域相比較理論研究領域會有更高的發表和引用率,而人文科學比自然科學在發表和引用方面顯得更加緩慢。與此同時,自然科學中的新成果常常在會議論文集或者學術雜誌上發表,而人文領域中的成果則更多地以學術書籍的形式出現。這意味著對發表總數和高引用率的考量需要參考該領域中主要學術研究機構的相關數值。
      • 對於某些學科而言,一部分刊物會檢視該學科中所有已發表的工作。例如,在數學中,《數學評論》(MathSciNet)即屬於此類刊物。如果一篇論文或者一部著作在此類刊物中被評論,這並不足以證明為「重大影響」,但這些刊物中評論的內容以及評價性的話語卻可能足以滿足要求。
    • 學者所從事的學術領域應當儘量寬泛認定。此處寬泛的含義指的是大學科範疇,例如數學物理學歷史學政治學,或者這些學科下的重要分支,例如粒子物理學代數幾何中世紀歷史流體力學或者果蠅基因組等。過於狹窄和專門化的限定需要被避免。在某個過於狹窄的研究領域內成為專家並不能充分證明學者滿足標準,除非學者是該領域的先驅。
    • 簡單地指出學者擁有大量已發表成果並不能充分說明學者滿足標準。
    • 在學術圖譜中與一位知名學者距離較近(例如擁有較小的埃爾德什數)並不能說明學者滿足標準。

參考資料

  1. ^ 嚴謹的說,有編委會的一般都有同行評審,但沒有編委會的未必沒有同行評審
  2. ^ 這裡所說終身教授,特指美加地區的終身教授體系,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學中的終身教授或類似職位,可能因教育和學術體系不同,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小心甄別。
  3. ^ 嚴謹的說,有編委會的一般都有同行評審,但沒有編委會的未必沒有同行評審

以上,這是我覺得對讀者比較友善的說明方式,以簡單易懂為主要目標。大多更動的之處的考量前面已經說明過了,另外我把較容易客觀判的標準往前移、把原本分散的「傑出教授」、「會士」、「最高級別的的學術職位」合併成同一項。--Yel D'ohan留言2020年12月4日 (五) 09:26 (UTC)回覆

(+)支持:修訂版更清晰了。--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10:52 (UTC)回覆
一些小問題:
  • 長江學者不是學術獎項
  • 「在這種情形下,有必要在條目中通過學術刊物中其他學者的引用數來證明這項貢獻確實重要且可以歸功於該學者。」為何要在條目中列出引用數?這完全沒有必要,除非這個引用數有特別的含義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7日 (一) 02:03 (UTC)回覆

@Shizhao:已根據您的意見修正,請審閱﹗此外,長江學者是獎項,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7日 (一) 02:16 (UTC)回覆
長江學者只是一種學術榮譽,而不是獎項。--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7日 (一) 02:55 (UTC)回覆
說起來第三條終身教職的設定是否會有漏洞(排除掉一些本意應收錄的學者),因為大陸的不少大學好像並不實行tenure(長聘、准聘)制度。--Kirk★ 0#0 2020年12月13日 (日) 09:24 (UTC)回覆
(:)回應:現在大陸的大學和香港、外國的大學制度也很相似,如北大、清華通常副教授以上都是終身教席。--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13日 (日) 10:06 (UTC)回覆
終身教職的確是個問題,嚴格來說,大陸很多學校並非是tenure制度下的終身教職--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4日 (一) 02:43 (UTC)回覆
tenure的意思就是「終身教職」,在香港、外國,入職時叫「助理教授」,簽三年約,通過評核,就升「副教授」(終身教席);在大陸入職時,叫「講師」,簽八年約;通過考核,就升「副教授」(終身教席)。因此大陸、香港、外國,「副教授」以上就是tenure(終身教席)。tenure不是一個制度,而是一個概念,tenure的意思就是(終身教席)。--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14日 (一) 02:54 (UTC)回覆
中國大學很多相當於終身教授的,只是有教師編制的教授(所謂非升級走,就是最後給不給編制而已)。另外,參考[1],中國一些大學裡的終身教授相當於是西方的university professor。而且對標西方終身教職的制度也只是部分大學在搞。所以我認為中國大學目前只有少數大學是西方的終身教職制度,而且還是近些年才有的。未實行類似制度之前,只要拿到編制,就是終身,和職稱沒有關係(也就是說,現在存在大量老人老辦法的狀況。),可以類比於國企的情況--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4日 (一) 03:15 (UTC)回覆
@Shizhao:有沒有修訂建議解決這個問題?--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14日 (一) 03:19 (UTC)回覆
@Shizhao:我根據您的意思,加了一個註腳,請審閱﹗--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14日 (一) 05:58 (UTC)回覆
您的腳註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其他國家是不都是實行tenure,而只有中國很多大學例外?其次,有沒有編制和是否取得tenure教職並不是嚴格等同,即使實行了tenure,也同樣可能有編制問題。我對這方面只是至多有一些粗淺的了解,如果要特別說明,建議做更多的調查再下結論。我不敢保證我提供的說法是完全準確的,建議找更多有這方面經驗的用戶來討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5日 (二) 02:52 (UTC)回覆
@Shizhao:我根據您的意思,修改了,請審閱﹗--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15日 (二) 02:57 (UTC)回覆
除了中國,還有哪個國家有編制這種說法?--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5日 (二) 03:01 (UTC)回覆
而且中國的編制是只要有編制,很多時候就很難辭退了。編制和學術貢獻、才能等沒有必然聯繫。一個後勤部門的普通辦事員也可以和大學教授一樣有編制,甚至不少老師都沒編制,還不如一個後勤跑腿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5日 (二) 03:05 (UTC)回覆
@Shizhao:我根據您的意思,修改了,請審閱﹗--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15日 (二) 12:38 (UTC)回覆
為啥要刪掉這一條?這一條還是很有用的,只是需要恰當修飾一下表述方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6日 (三) 01:45 (UTC)回覆
@Shizhao:我根據您的意思,補回了,請審閱﹗--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16日 (三) 01:54 (UTC)回覆
還是那句話,除了中國,還有哪個國家有編制一說?我建議改成「這裡所說終身教授,特指美加地區的終身教授體系,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學中的終身教授或類似職位,可能因教育和學術體系不同,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小心甄別。」--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6日 (三) 02:32 (UTC)回覆
@Shizhao:您的建議很好,已修正,請審閱﹗--蟲蟲飛♡♡→♡℃留言 2020年12月16日 (三) 03:02 (UTC)回覆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關注度 (學者)的語句修飾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現行條文
  1. 獲選為高度選擇性且著名的學術團體或協會成員,或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的會員。
提議條文
  1. 獲選為高度選擇性且著名的學術團體或協會成員,或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的會員。

大量(部分學校/學系接近五成)電腦科學、電子工程、電機工程大學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屬於IEEE成員,故IEEE不宜與美國國家科學院皇家學會並列。 --Yangwenbo99 2021年1月13日 (三) 19:16 (UTC)回覆

IEEE Member本身只需會費以及從業時間,因此不屬於高度選擇性。方針應當指的是IEEE Fellow/Senior Member,建議進行相對更改。-Mys_721tx留言2021年1月13日 (三) 19:27 (UTC)回覆
另擬一案:
現行條文
  1. 獲選為高度選擇性且著名的學術團體或協會成員,或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的會員。
提議條文
  1. 獲選為高度選擇性且著名的學術團體或協會成員,或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的會員。

以上。SANMOSA SPQR 2021年1月16日 (六) 01:11 (UTC)回覆

(?)疑問:為甚麼要把「例如」刪去?世界上的學術團體也不只這幾個吧?--蟲蟲飛♡♡→♡℃留言 2021年1月16日 (六) 02:09 (UTC)回覆
@蟲蟲飛:該詞語已經由同義的「包括」取代。SANMOSA SPQR 2021年1月16日 (六) 15:37 (UTC)回覆
Senior Member 2020年新增211641人,建議僅限制為Fellow。-Mys_721tx留言2021年1月16日 (六) 05:33 (UTC)回覆
@Mys 721tx 完成SANMOSA SPQR 2021年1月16日 (六) 15:37 (UTC)回覆
  • 學術關注度指引是從英維譯過來的,如果希望本站的關注度門檻比英維高是沒問題,但條文要合理,可以禁用特定例子,但不能只限於特定例子,現修訂如下:
現行條文
  1. 獲選為高度選擇性且著名的學術團體或協會成員,或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的會員。
提議條文
  1. 獲選為高度選擇性且著名的學術團體或協會成員,或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的會員。
以上。--蟲蟲飛♡♡→♡℃留言 2021年1月17日 (日) 03:05 (UTC)回覆
應為IEEE Fellow或Fellow,而非Fellow Member。-Mys_721tx留言2021年1月17日 (日) 04:15 (UTC)回覆
 完成--蟲蟲飛♡♡→♡℃留言 2021年1月17日 (日) 04:19 (UTC)回覆
IEEE Fellow 已被第三條「於主要的學術機構……會士、或類似的嚴格選拔最高級別學術職位」所吸收,而毋須在本條中單獨列出。在下原提議中,將 IEEE 在此列出的原因是為「因高度選擇性的榮譽而成為主要學術團體的會員」作例證。Yangwenbo99 2021年1月18日 (一) 02:27 (UTC)回覆
@Yangwenbo99:根據您意見改了,請審閱﹗--蟲蟲飛♡♡→♡℃留言 2021年1月18日 (一) 04:42 (UTC)回覆
大家都理解「高度選擇性」嗎,是我常年不在中國中文沒跟上嗎?大概是說Highly selective吧,建議改成「競爭激烈且名額有限」。還有我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學會都叫fellow,萬一一個學會不叫fellow咋辦。--Gqqnb留言2021年1月18日 (一) 14:43 (UTC)回覆
公示蟲蟲飛的版本7日。@Gqqnb:現擬議版本未有提述fellow。SANMOSA SPQR 2021年1月26日 (二) 14:42 (UTC)回覆
現在再發言不知會不會太晚,不過請問「……滿足滿足標準。」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重複「滿足」?-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1月31日 (日) 07:04 (UTC)回覆
@克勞棣:已解決。不小心重複了。SANMOSA SPQR 2021年1月31日 (日) 08:44 (UTC)回覆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學者關注度的一個想法

許多高質量期刊對審稿人有h-index和該人文章引用量的標準(或其他類似標準),學者似乎也可以比照處理?即該學者如果符合該學者所在學科領域的高質量期刊審稿人的標準的話,即可假定該人有關注度?--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8月18日 (四) 03:05 (UTC)回覆

單一指標無法跨學科衡量。--維基小霸王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5:53 (UTC)回覆
關注度指引可以參考引用某些對學者的可度量標準,但應便於理解和查證。需要考慮,是否存在生活保持低調(沒有媒體報道、沒有文獻介紹)的高質量審稿人。--YFdyh000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7:35 (UTC)回覆
首先這只是部分高質量期刊有這個要求,其次也不是用來進行跨學科考量。我只是提供一種可能用來衡量關注度的方法。這個方法即使有用,也只能在某些學科領域範圍內起作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8月19日 (五) 03:26 (UTC)回覆
返回專案頁面「關注度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