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堃(?—?),字子厚四川省巴州人,清朝官员。[1]

生平

光绪乙酉年(1885年),余堃中举人。光绪庚寅年(1890年)中二甲第十七名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1]。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3]。此后,他曾总纂国史,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国史馆提调,修辑清代奏议,书成赐花翎二品衔,授资政大夫。后来,余堃任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4]

辛亥革命后,余堃辞官回到家乡,提出“弃庙会,兴学堂”,兴办新学。[4]

家庭

参考文献

  1. ^ 1.0 1.1 李朝正,清代四川進士征略,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五):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己巳朔。……○戊寅。引见新科进士。得旨、吴鲁、文廷式、吴荫培、业经授职。黄绍第、李立元、徐继孺、孟庆荣、何声灏、程秉钊、朱益藩、谢佩贤、王沛棻、任文灿、刘崇照、石振鋆、余堃、王敩成、李经畬、许晋祁、江云龙、载昌、潘宝琳、吴怀清、陈光宇、朱祥晖、王修植、王安澜、王以慜、杨家骥、朱景轼、汪凤梁、王庆平、杨承禧、蔡曾源、徐兆玮、刘成杰、夏之森、黄家杰、黄树棻、王公辅、洪嘉与、管象颐、王乃徵、王全纲、郑锡光、华俊声、夏寅官、于受庆、赵惟熙、启绥、吴煦、霍勤燡、李骥年、李孝先、夏曾佑、王景禧、杨捷三、宋瞻扆、韦履洁、孙百斛、王海涵、胡安铨、田庚、李晋熙、郑叔忱、范仲垚、黄曾源、陈启绪、陈宝璐、陆承宗、米毓瑞、何锡禔、刘树屏、张学华、吴庆祥、姚文倬、黄履初、方霆、叶文铨、邱聿徵、晁鸿年、俞明震、阎志廉、宋子联、孙笥经、王塾、高润生、郑文钦、崔广沅、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3.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六):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四月。丁巳。……电寄引见甲午科散馆人员。得旨修撰吴鲁编修尹铭绶郑沅、业经授职。二甲庶吉士吴筠孙、朱启勋、姚舒密、关冕钧、毓隆、李家驹、齐忠甲、徐仁镜、梁士诒、李灼华、程友琦、余堃、夏启瑜、汪洵、朱锡恩、叶大年、沈鹏、沈卫、王廷鉽、刘廷琛、达寿、吴敬修、冯恩昆、梁文灿、王会厘、俱著授为编修。
  4. ^ 4.0 4.1 4.2 陈永久,刘伯坚将军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