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会灯市口教堂
历史
1864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白汉理(柏亨利,Henry Blodget)进入北京,1873年在灯市口油房胡同(1965年改称灯市口北巷)建立教堂,可容纳200人,为公理会的华北总部[1]。
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教堂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梅子明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在灯市口大街的中段重建教堂。1904年10月8日,新的灯市口公理会教堂竣工,举行献堂典礼[2]。这是北京最大的基督教堂。教堂两侧分别开设有育英中学、贝满女中。公理会教会建筑群当时几乎占据了整条灯市口大街[1]。
1949年之后,灯市口教堂宣布脱离公理会差会,人数也有所下降[1]。1954年3月28日至4月2日,全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筹委会在上海召开。同年7月22日,在北京灯市口公理会教堂举行了“中国基督教全国代表会议”,为争取全国教会的不同宗派都参加三自,会议决定取消“革新”二字,正式定名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3]。
1958年,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北京市区60座教堂合并为4座,灯市口教堂为保留下来的东堂(其他三座是南城的珠市口堂、北城的宽街堂、西城的缸瓦市堂)。不久,因进堂人少,赵复三等人决定将大堂转让给东城区教育局,由北京市女子第十二中学初中部使用,但房产并未移交。东城改以米市大街原圣经会作为米市堂,由蒋冀振、赵复三、单天乐负责堂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70年灯市口教堂被东城区教育局拆除[1][3][4]。
建筑
灯市口教堂的主要建筑已在文革中被毁。现存灯市口教堂的附属建筑,位于灯市口北巷15号,是一座中西混合的院落式住宅,坐北朝南,1933年始建,为公理会女神职人员住宅。该院布局对称,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院门是中式大门。院内正中是勾连搭式灰筒瓦硬山顶建筑,原为小礼拜堂,面阔三间,坐南朝北,南出抱厦与影壁相连。进入大门,正中是青砖水泥砌成的一字素心影壁,左右各开一随墙月亮门通向内院,月亮门的拱券用精琢石料垒砌而成。院内北面是一座砖木结构楼房,为女神职人员住所,灰砖墙面,硬山顶,中间是三层,两侧是两层,楼房东南角砖垛基石上刻着“世一千九百三十三年,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中华民国廿二年五月三日立”的字样[1]。2012年,这组位于灯市口北巷15号的附属建筑以“基督教公理会旧址”之名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灯市口基督教公理会旧址. 央广网.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 ^ 王世仁、张复合、村松伸、井上直美主编.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年.
- ^ 3.0 3.1 李克. 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三自爱国运动六十年的思考.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2011-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趣谈史家胡同(六). 经典散文吧. 2016-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 ^ 燕京神学院教堂. 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