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法語:avant-garde发音:[avɑ̃ɡaʁd] [2])是指在艺术文化社会方面具有实验性、激进性或非正统性的人或作品[3][4][5],常常以作品的审美创新和初期难以被社会大众接受为特征。[6]

1927年Robert Florey的先锋派短片《The Love of Zero》的宣传照[1]

先锋派在文化领域突破了各种传统规范,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主义的重要标志[7]。许多艺术家参与进先锋派当中并持续下去,从达达主义情景主义,再到后现代艺术家,如1981年左右的语言诗派

先锋派还在推动激进的社会改革奥林德·罗德里格斯英语Olinde Rodrigues在其论文《艺术家、学者和工业》(The artist, the scientist and the industrialist)中提出了这一点。这篇文章包含了“先锋派”在现代语境下的首次使用;在那里,罗德里格斯呼吁艺术家“充当(人民的)先锋”,坚信“艺术的力量一定是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最直接、最快的方式”[8]

含义

前衛已被接受為規範藝術、文化、現實界線向前推進,由於前衛的心靈相信事物只會在現實的前沿(leading edge of reality)產生。

軍隊的先鋒是一小批高度訓練的士兵,探索大片地域並且計畫軍隊的行進方向。這個意義幾近於近代小群的知識份子與藝術家所達致的工作,開創新的文化或政治領域並且給予社會指導。由於軍事術語的暗示意義,有些人認為前衛即是菁英主義,尤其當它用來形容文化運動時。

因此,前衛的音樂即是指涉即興音樂的極端形式,由此他們並不在乎既存的和聲結構或是節奏等等的知識。

這個用詞也用來指涉社會進步和重塑的促進,各個運動的不同目標發佈為公眾宣示的表現,稱作「宣言」(manifestos)——最有名的例子是《共產黨宣言》。隨著時間推移,前衛逐漸與「為藝術而藝術」的運動連結在一起,主要的目標在擴展美學經驗的新領域,而不是社會重造的運動。

此一法國術語在藝術上的使用始於1863年5月17日巴黎「落選者沙龍」開幕。此一組織的組成者是那些畫作被年度巴黎沙龍退回的畫家們。之後這個活動又分別在1874年、1875年和1886年舉辦。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中葉,“前衛”是一種在藝術、建築、態度與想法上,與既有典範背道而馳的原創與實驗。[9]

由於一些建議,前衛藝術應該包括街頭藝術,例如塗鴉藝術或是任何一種把藝術前緣往前推的運動。應注意的是前衛不只是一種藝術風格,像是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等詞,它也不等於當代發生的任何事件。

 
馬塞爾·杜象的《噴泉》,1917年由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英语Alfred Stieglitz拍摄

例如:馬塞爾·杜象的《噴泉》也許在當時是前衛的,今日假使有人重新舉行這一創作,即不屬前衛,因為已有了前例。因而前衛一詞的涵意通常是暫時的,並且與藝術的持續解構有關。它可以用來指所有領域的先行者。無論如何,杜象創作這一行為仍維持前衛的,因為他推動藝術並且開啟了和藝術自我定義的新對話。

關聯

前衛與藝術相關主要因為除去這些運動,藝術本身會變得迂腐而沒有活力,並且僅僅會是一項手藝,不斷的重複歷史的風格與手法。這個詞最常被用於視覺藝術時尚電影、和文學,但也同樣用於音樂烹飪政治文化的知識份子或新方法。

前衛藝術運動

前衛的其他領域

參見

參考文獻

  1. ^ YouTube上的The Love of Zero
  2. ^ John C. Wells, Longman Pronunciation Dictionary, third edition (Harlow: Longman, 2008) ISBN 978-1-4058-8118-0.
  3. ^ Avant-garde. Dictionary.com. Lexico Publishing Group, LLC.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4. ^ John Picchione, The New Avant-garde in Italy: Theoretical Debate and Poetic Practic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4), p. 64 ISBN 978-0-8020-8994-6.
  5. ^ Peter Bürger,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ichael Shaw, Foreword by Jochen Schulte-Sasse,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 Volume 4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页码请求]
  6. ^ Kostelanetz, Richard, A Dictionary of the Avant-Gardes, Routledge, May 13, 20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BN 1-136-80620-2
  7. ^ See for example Raymond Williams's essay, "The Politics of the Avant-Garde", collected in his book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Verso 1989)
  8. ^ Matei Calinescu, The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页码请求]
  9.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1年3月31日查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