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鰭後肛魚
大鰭後肛魚(學名:Macropinna microstoma,英文:Pacific barreleye fish),又稱太平洋桶眼魚、管眼魚,為條鰭魚綱後肛魚科下的一屬一種,首次的記載是在1939年。頭部上具有充滿透明液體的透明罩,而雙眼則位於其內。迄今找到的魚體,都是魚船捕到的殘缺不全,遭到捕抓過程很大破壞,因此認為大鰭後肛魚具有一雙只能固定向上看的眼睛,視野十分狹小。但於2008年,科學家終於於海中捕捉到大鰭後肛魚的活體影像,也才知道牠們的頭部具有透明罩,且透明罩內的眼睛可旋轉調整方向,能看向上方也能看向前方[1][2]。大鰭後肛魚的嘴巴很小,身體則被大片的魚鱗所覆蓋。牠們多半靜止漂浮於水深600至800米(2,000至2,600英尺)的水中,透過魚鰭維持身體平衡並用雙眼觀察上方的動靜。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中心研究員布魯斯·羅賓森及肯姆·裏森畢奇勒觀察到當 大鰭後肛魚發現到小魚或水母時,牠們會將身體從水平姿態調整為垂直去追擊獵物,此時的眼睛就會旋轉改看向前方。羅賓森認為大鰭後肛魚也會去偷取管水母的獵物[3]。
大鰭後肛魚 | |
---|---|
NE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
目: | 水珍魚目 Argentiniformes |
科: | 後肛魚科 Opisthoproctidae |
属: | 大鳍後肛魚屬 Macropinna W. M. Chapman, 1939 |
种: | 大鰭後肛魚 M. microstoma
|
二名法 | |
Macropinna microstoma W. M. Chapman, 1939
|
其种加词“microstoma”意为“小口的”。
特徵
魚頭形似現代戰鬥機的泡型座艙罩,是充滿透明液體的組織,使它在海中能用水平姿態,直接觀察到自身上方的動靜,體長可達15公分。[4]
產地
主要產於太平洋加州附近600~800米的水下。
活體紀錄
完整的活魚,是在2004年首次被拍到。 2009年,美國加州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中心利用ROV(or LBV),在加州周圍深達800米的水下觀察,發現桶眼魚的蹤跡並將紀錄影片發表於網站上。其後該團隊於2021年12月初於同一海灣約水深650米位置再次發現魚蹤。
科學家的推斷
學者布魯斯·羅賓森及肯姆·裏森畢奇勒推斷太平洋桶眼魚的魚鰭大而且平,眼睛在充滿透明液體的保護罩裡旋轉,應能讓牠很精確的在海中移動,認為透明罩是為了保護雙眼,才慢慢演化出來的。[5]
參考文獻
- ^ Robison, Bruce; Reisenbichler, Kim. Macropinna microstoma and the Paradox of Its Tubular Eyes. Copeia. 2008 [26 March 2021].
- ^ LiveScience.com. Strange fish has a see-through head. NBC News. 23 February 2009 [24 Februar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 ^ Researchers solve mystery of deep-sea fish with tubular eyes and transparent head. MBARI News Release. [201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0) (英语).
- ^ [Winteria telescopa, a species of barreleye (Opisthoproctidae). From Brauer, A., 1906. Die Tiefsee-Fische. I. Systematischer Teil.. In C. Chun. Wissenschaftl. Ergebnisse der deutschen Tiefsee-Expedition 'Valdivia', 1898-99. Jena 15:1-432.]
- ^ Robison, B. H.; Reisenbichler, K. R. Macropinna microstoma and the paradox of its tubular eyes (PDF). Copeia. 2008-12-18, 2008 (4) [2017-07-10]. doi:10.1643/CG-07-08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1) (英语).
外部連結
- 零距離科學3:深海幻光:桶眼魚. 香港電台網站 : 電視 : RTHK31.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