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頂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3年4月16日) |
灌顶(梵語:अभिषेक,羅馬化:abhiṣeka,標準藏語:དབང་,羅馬化:dbang),其原來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頭顶然後表示祝福之意,原為昔日印度國王冊立太子之儀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
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闍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後的佛)。不空三藏解释说:“顶为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为灌持,明诸佛之护念(守護憶念)。”如不灌頂而學,即是盜法,不但不得以成就,得了成就也要下地獄。
道教内丹修炼讲究“真种子”的产生。《悟真篇》说:“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一般需要师傅在弟子身上种下的灵性之根,或称先天太乙之真气(真种子)。另外道家还有“飞灵入窍”的方法。这都与佛家的灌顶有类似之处。不过道家的“鼎”和“窍”一般不必在头顶。
经論记载
經文
- 《华严经》卷二十七〈十地品〉云:“一切十方諸佛光明入是菩薩頂時,名為得職、名為入諸佛界,具佛十力,墮在佛數。佛子!譬如轉輪聖王大子成就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張羅幔,種種莊嚴幢幡妓樂,執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頂大王,具足轉十善道故,名轉輪聖王。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墮在佛數,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大智慧職地;以是職故,菩薩摩訶薩受無量百千億萬苦行難事,是菩薩得是職已,住法雲地,無量功德,智慧轉增。”
論述
- 《大日经疏》八曰:“如西方世人,受灌顶法时,取四大海水及境内一切河水,具置宝药穀等,作境内地图,令此童子踞师子座(獅子座),以种种珍宝庄严,所统眷属,随其大小,列次陪奉。韦陀梵志师,坐于象宝,以临其后,持此宝水,以注象牙,令堕其顶上。而後唱令,以告众人。又叹说古先哲王治人济代之法,如是随顺行者,当得寿命长远,本枝繁盛,克绍转轮之业。若不作如是事者,则当自退其位,殒身绝嗣。如是一一而教诲之。今此法王子灌顶,则不如是。陈列密严佛土法界大图,坐于妙法莲华自在神通师子之座,以本性清净智慧慈悲水具含万德,而灌其心。尔时诸菩萨众,下至八部众生,莫不欢喜赞喜而生敬仰。时阿阇梨,以法王遗训而教训之:从此以后,当得生如来家,定绍佛位。若不如是对明,则不知正法尊法也。”
- 《秘藏记》曰:“灌顶义,灌者诸佛大悲,灌顶者上之义。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
- 《表制集》一曰:“灌谓灌持,明诸佛护念,顶谓头顶,表大行尊高。”
- 《秘藏记钞》七曰:“以水灌顶,是五种中甘露灌顶也。自餘四种无洒水义,虽无洒水名灌顶,其故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顶义,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
灌顶种类
一般可分为结缘灌顶与传法灌顶两种。灌頂也表示同時向受灌者授戒。
唐密系統
灌顶分金刚界为五部,胎藏界为三部。五部者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光明灌顶、甘露灌顶也。三部者,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也。
藏傳佛教
無上瑜伽部又分成四級灌頂:即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勝義灌頂。領受灌頂後可修習相應法門,最受争议就是时轮金刚灌顶要男女双运。 灌顶”一词按梵文和藏文的原意是“授权”,就是授於学修密法的权力,也包含“培育”和“播种”之义,即培育成材和播种生产某种成果的善种。其內容包括传法、加持和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