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田壩(英語:Pak Tin Pa),是香港荃灣的地名。白田壩村是荃灣一條雜姓的認可鄉村,今位於馬閃排路之上,設一村公所(1986年7月啟用[1])。

歷史

白田壩此地名在英文地圖中,最早出現於1904年[2],並在1955年前都拼寫為Pak Tin Pai,但只是一條小村。戰後香港人口大幅增加,該村漸漸擴展,但大致仍位於今中染新城美港貨倉後近山一帶,主要由木屋搭建[3],部分為工廠村戶[4]。其東即為荃錦公路(興建荃灣站西面路段後,由山上的荃錦公路再不能連接至今新領域廣場對出的一段馬路,今稱西樓角路,惟行人仍可使用橫跨車廠上方的行人天橋),而白田壩新村沒有移動,其西則為涌坑(今已填平,即荃景圍的馬路)[5]。由於位於山腰及河邊,風災、雨災均會影響此村,有木屋倒塌、道路滿布泥濘等。

1957年,白田壩村農民代表以村內有工廠(太平搪瓷廠)設立,製造燒煉搪瓷粉的化學品,影響蔬菜生長,故向政府遞交請願信要求工廠搬遷[6]。1963年,隨著衛星城市的規劃在荃灣推展,在興建福來邨後,屋宇建設委員會(房委會前身)原計劃興建一個佔地16英畝、屬新界最大的白田壩邨廉租屋[7],共有五千單位,預算建築費為4,570萬元,預計容納32,000人居住。後來計劃不了了之[8]

1970年,擁有逾千居民的白田壩村仍無自來水及井水供應,要到山間取水,故要求政府提供自來水公眾街喉[9]。同年年底,政府終答允建道路(今美環街)及鋼筋混凝土的暗渠,改善白田壩村環境[10]。1973年,又曾要求增建公廁[11]

1978年至79年,由於修建地鐵荃灣綫,收地工作開展,政府遂撥出馬閃排村以上的一幅土地作為白田壩村的新址。白田壩新村就稍向東移動,至荃錦公路近光板田村位置。1979年中,白田壩村民到目前位置視察,村民對報章表示大致滿意新址。[12]1981年8月11日,新白田壩村舉行動工儀式,將興建44間新型三層屋宇,共耗資近1700萬元(每間約38萬元),料1982年10月落成[13]。1982年5月,白田壩、光板田兩村成立福利會,並舉行首屆就職禮[14]

交通

值得留意的是,白田壩街(英語:Pak Tin Par Street)位於柴灣角,與今白田壩村無關,屬原木棉下村對面的一條內街,純粹是保留地名以作紀念,這在荃灣的發展是常見的(例子如馬頭壩)。以下是目前白田壩村的交通。

交通路線列表
馬閃排路

參考資料

  1. ^ 華僑日報,1986-07-07,頁七,〈荃灣白田壩村新村公所啟幕 供村中青年康樂活動〉
  2. ^ Colony of Hong Kong - New Territory - Kowloon Extension Agreement Dated 9th June 1898 - 1904年出版.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3. ^ Pak Tin Pa Tsuen, Tsuen Wan 荃灣白田壩村,香港大學圖書館.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4. ^ 華僑日報,1965-07-20,頁十一,〈荃灣曹公潭白田壩 廠商居民請求 築路改善交通 有關五團體呈文理民府〉
  5. ^ Land and Survey Office.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6. ^ 香港工商日報,1957-05-01,頁六,〈荃灣白田壩村化學工廠 損害農作人口 村民請求他遷〉
  7. ^ 華僑日報,1964-12-28,頁十,〈荃灣葵涌適應人口增加 闢廉租邨徙區增容十萬居民 預定在白田壩邨石梨新區施工 佔地十六畝建費四千五百餘萬〉
  8. ^ 荃灣白田壩廉租屋邨:沒實現的規劃
  9. ^ 大公報,1970-04-09,頁五,〈白田壩居民逾千促當局安裝街喉〉
  10. ^ 華僑日報,1970-10-07,頁廿五,〈改善荃灣白田壩環境 建道路暗渠 年底動工六個月完成〉
  11. ^ 華僑日報,1973-03-02,頁十二,〈清潔運動遺忘一角 荃灣白田壩 衛生情况差 村民要求助建公廁〉
  12. ^ 大公報,1979-08-16,頁八,〈白田壩村民遷往象山邨〉
  13. ^ 華僑日報,1981-08-12,頁十五,〈因建地下鐵路支綫拆遷 荃灣白田壩村動工 耗千七萬重建新村 專員呂孝端陳流芒黃乃彭何恩仁主禮〉
  14. ^ 華僑日報, 1982-05-08,頁九,〈白田壩光板田村民 組福利會成立就職 致力改善各項設施〉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