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盂蘭勝會
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勝會”是指一大群人舉行活動的意思,在香港亦稱為盂蘭節、中元節或鬼節。相傳陰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開鬼門關,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關閉,七月十四日佛教定為「盂蘭盆會」,而道教則稱為「中元普渡」(詳見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香港 |
分类 | 民俗 |
序号 | 1197 |
编号项目 | Ⅹ-122 |
登录 | 2011年5月23日 |
香港盂蘭勝會是始於潮州、海豐、陸豐、鶴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們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從中國大陸(內地)來到香港,聚居於銅鑼灣、上環、西營盤、深水埗、尖沙咀等地,並將他們在家鄉流行的盂蘭節也一併帶來,以聯繫同鄉感情、紀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這些活動於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名義獲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
歷史與分佈
香港各區的盂蘭勝會一般是由二戰後開始,最先在咕喱聚集的地區開始,創始者是銅鑼灣的「公和堂」,後來香港各區都效法舉行。咕喱主要是潮籍人士,在碼頭和貨倉為泊岸貨船上落貨物,他們之間是親屬或同鄉關係,由「咕喱頭」帶領和組織,成為了潮州移民勞工的社區。而同期移居香港的海陸豐人則以抬轎、拉人力車維生,其後則轉往建築地盤工作,亦因為鄉里族群的凝聚,便逐漸形成海陸豐移民勞工社區。
現時在香港島、九龍、新界各區幾乎都有舉辦,團體至少有60多個,最多在觀塘、九龍城、深水埗等舊區,上環的摩羅街、大坑摩頓台公園、西區公園海旁球場、水街、石塘咀山道、堅尼地城西寧街足球場等也有。在長沙灣保安道球場,農曆七月前後有4個不同社團租用,舉行盂蘭勝會,而早期潮州人聚集的地區上環及西環的沿海一帶,便總共有五個盂蘭勝會,包括三角碼頭、渣甸橋東邊街、正街、石塘咀山道和西環,以三角碼頭和東邊街歷史最悠久,其餘幾個各自因應區內發展而興起。
香港盂蘭勝會列表(部分) | |||||
---|---|---|---|---|---|
地區 | 主辦機構 | 舉辦地點 | 族群 | 屆數 | 圖片 |
南區 | 香港仔黃竹坑鴨利洲華富街坊盂蘭勝會 | 黃竹坑大王爺廟前空地 | 潮 | ||
南區 | 赤柱街坊福利會盂蘭勝會 | 赤柱天后廟前 | 水陸 | ||
南區 | 香港仔石排灣海陸豐盂蘭勝會 | 石排灣球場 | 鶴 | ||
南區 | 田灣坊眾盂蘭勝會 | 田灣邨羽毛球場 | 鶴 | ||
南區 | 香港仔田灣邨華富邨華貴邨潮僑坊眾盂蘭勝會 | 華貴邨多用途球場 | 潮 | ||
中西區 | 西環盂蘭勝會 | 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 | 潮 | 61 | |
中西區 | 西區常豐里老福德宮聯誼會盂蘭勝會 | 常豐里 | 廣 | ||
東區 | 柴灣惠州海陸豐同鄉福利促進會盂蘭勝會 | 新廈街大聖廟 | 鶴 | 48 | |
東區 | 筲箕灣南安坊坊眾會 | 愛秩序灣遊樂場足球場 | 水陸 | 71 | |
東區 | 潮州南安堂福利協進會盂蘭勝會 | 愛秩序遊樂場足球場 | 潮 | 59 | |
觀塘區 | 牛頭角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 | 牛頭角下村福淘街 | 潮 | 45 | |
觀塘區 | 油塘高超長龍田村盂蘭勝會 | 鯉魚門道球場 | 鶴 | 55 | |
觀塘區 | 藍田街坊潮僑盂蘭勝會 | 藍田配水庫球場 | 潮 | 44 | |
觀塘區 | 牛頭角佐敦谷福德伯公盂蘭勝會 | 佐敦谷古廟 | 潮 | ||
觀塘區 | 順天邨街坊盂蘭勝會 | 順天邨酒家前 | 潮 | 26 | |
觀塘區 | 順安邨街坊盂蘭勝會 | 順安邨義發餐廳前 | 潮 | ||
黃大仙區 | 慈雲山竹園鳳德潮僑街坊盂蘭勝會 | 慈雲山中央球場 | 潮 | 45 | |
黃大仙區 | 黃大仙新蒲崗鳳凰村街坊盂蘭勝會 | 新蒲崗東啟德球場 | 潮 | 47 | |
九龍城區 | 九龍城盂蘭勝會 | 亞皆老街球場 | 潮 | 45 | |
油尖旺區 | 旺角潮僑街坊盂蘭勝會 | 大角咀楓樹街球場 | 潮 | 40 | |
深水埗區 | 李鄭屋麗閣潮籍盂蘭勝會 | 保安道球場 | 潮 | 41 | |
深水埗區 | 李鄭屋麗閣蘇屋元州坊眾盂蘭勝會 | 保安道球場 | 廣 | 41 | |
葵青區 | 石籬石蔭安蔭潮僑盂蘭勝會 | 石梨街草地 | 潮 | 43 | |
荃灣區 | 荃灣潮僑盂蘭勝會 | 大窩口球場 | 潮 | 49 | |
荃灣區 | 馬灣汲水門盂蘭勝會 | 馬灣天后廟前 | 水陸 | ||
北區 | 粉嶺潮僑盂蘭勝會 | 聯和墟安樂村遊樂場 | 潮 | 37 | |
北區 | 麒麟村盂蘭勝會 | 落馬洲麒麟村 | 潮 | 50 | |
沙田區 | 沙田潮僑街坊盂蘭勝會 | 源禾路遊樂場 | 潮 | 53 | |
西貢區 | 鹿尾村惠州同鄉 | 鹿尾村 | 惠 | 55 | |
離島區 | 坪洲中元建醮 | 坪洲天后宮廣場 | 鶴 | 60+ | |
離島區 | 坪洲街坊建醮 | 坪洲碼頭廣場 | 鶴 | 60+ | |
離島區 | 坪洲龍母廟盂蘭勝會 | 坪洲悅龍聖苑 | 30+ | ||
離島區 | 南丫北鄉事委員會盂蘭節醮 | 榕樹灣天后廟前 | 鶴 |
組織及經費
盂蘭勝會的負責人有長老、總理、會長、值理等。長老是其中資深的長者,在醮會期間代表參與各種儀式;總理大多在醮會最後一日由長老主持的問杯儀式,由神明決定委任,負責來年醮會的財政和行政;會長和值理則由會員推舉,負責會方的日常運作,亦會到該區各家各戶及各大商號募捐經費。
盂蘭勝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向區內街坊募捐及依靠大會會長、副會長及各值理分擔。另外,「福品」競投亦是為盂蘭勝會向各方面籌集經費,盂蘭勝會將神前祭品供善信競投,價高者得,一般相信「福品」可保家宅平安及生意興隆,以往「福品」多為香爐或福祿壽像等,現時則改為金器或名酒等,所得金額供下屆盂蘭勝會之用。
-
盂蘭勝會建醮燈籠,大小按贊助醮金金額而定
會場及活動
香港盂蘭勝會的規模、裝飾、祭品、宗教儀式等會因人力、財力、社群籍貫、社區環境而有所不同,潮州人採用佛教儀式,而广府人和海陸豐人採用道教儀式,醮會大體有三個組成部分:請神、神功戲及派米。盂蘭勝會的會場會搭起數座竹棚,以長竹掛起燈籠的幡,作為引路燈,讓孤魂野鬼前來享受貢品宴席。頌經是要幫助鬼魂超渡,第一座是主壇,佛教的稱為「正壇」,而道教的則稱為「三清壇」,是僧尼誦經之所,在壇中三日三夜不停頌經,以超渡亡魂;第二座是「天地父母棚」,用以供拜天地父母之所,棚內有各種奉神的燈飾和禮品;兩側一般設有辦事處及會客處;第三座為「大士台」,設有一座紙紮觀音化身的青面獠牙「大士王」,用以鎮攝鬼魂之用;其傍設有一棚放置其坐騎「馬神」。盂蘭勝會有打齋附薦先人的習慣,故亦設置「附薦棚」,打齋儀式是盂蘭勝會中重要的一環。更有人在勝會中競投福物,以求賜福。還有一個用藍色和白色布置的「孤魂台」,用來接引孤魂脫離地獄之苦。最後是最大座的戲棚,上演各種劇目的神功戲,免費供市民欣賞。
請神
請神儀式由道士首先誦經,接着出發請神,與會者沿路灑水以除穢氣,並有人提着燈籠及捆着紅繡球的柳枝開路,由會場出發,請出沿路古廟神像後才折返會場安放於神壇,常見的有「天地父母」、「南辰北斗」、福德老爺、城隍爺及區內廟宇的觀音、天后等,在返回會場的途中會先作「遊神」,即把神像抬到附近街道及重要建築物,隊伍由長老帶領,值理、家屬、街坊會員、樂師、戲班等隨行,沿途扛著香爐,敲鑼打鼓、奏樂及舞蹈,藉此祈求菩薩保佑街坊平安,隨著時代進步,請神隊伍已改為以車代步,只有極少數團體維持環區步行的傳統。安放神像後,請神隊伍會一起吃湯圓作結。
神功戲
「神功」是做功德的意思,以大戲做功德便被稱為神功戲。盂蘭節神功戲會在農曆七月十五至十七日一連三晚演出。[3]現時在大型的盂蘭勝會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用作給先人在接受功德之餘又得到娛樂,亦可以讓街坊分享同樂。而劇種通常是粤剧、潮州戲或白字戲。
-
沙田盂蘭勝會的戲棚
平安米
在香港,盂蘭勝會後會有派「平安米」的活動,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放於招魂台和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經壇方便鬼食用,人們相信瑜伽焰口之後,食物會增加千萬倍;儀式過後,食物形雖在而質已變,變得淡而無味。但丟棄又覺得浪費,於是就把白米派給窮人,美其名為「平安米」,既能積德,又能物盡其用。在盂蘭勝會的最後一天,會派米予各位善信,在派米前一晚的午夜時分,會為無主孤魂舉行超渡儀式,既為救濟貧民,亦為先人積福,謂之「平安米」。除米外,有些盂蘭勝會派發的「福品」亦包含麵條和雨傘等家居日用品。
傳統上這些米並非用作取代貯糧,而是每次溝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糧中一起烹煮,寓意長食長有,以保平安。近年人們不了解這些米的真正意義,加上心態改變,部份施米者視之為一般的「慈善活動」,派高價名牌白米,與盂蘭本義有違。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視為福利捐獻,當作生活必須,不惜追索,甚至轉售圖利,已失去原來避免浪費的意義。
-
藍田盂蘭勝會輪候平安米的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