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T魚雷
SUT魚雷是1960年代由西德阿特拉斯電子公司以外銷導向而開發的一款供潛艦使用,採用線導及電力驅動的重型魚雷。
SUT魚雷 | |
---|---|
类型 | 魚雷 |
原产地 | 西德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67年 |
使用方 | 見使用國家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阿特拉斯電子公司 |
生产商 | AEG |
生产日期 | 1967年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414公斤(3,117磅) |
长度 | 6.080米(19.95英尺) |
直径 | 533 mm(21.0英寸) |
弹头 | RDX炸藥 |
弹头量 | 250公斤(550磅) |
引爆机制 | 撞擊引信/磁氣引信 |
爆炸当量 | 450公斤三硝基甲苯 |
发动机 | 永磁電動馬達 驅動同軸反轉螺旋槳 |
推进剂 | 銀鋅電池 |
作战范围 | 速度23節:28公里 速度35節:12公里 |
最大深度 | 450公尺[1] |
速度 | 時速35 kn(65 km/h;40 mph) |
制导系统 | 線導 |
发射平台 | 潛艦 水面艦 |
簡介
西德海軍在1950年代恢復潛艦部隊後,最初是配備美國製Mk 37型魚雷,西德海軍當時的主要角色是在北海及波羅的海防守,但是Mk37的尋標器在波羅的海的淺水環境效果不好,西德雖然對美製魚雷的尋標器進行改良,但整體性能無法滿意。在1958年,阿特拉斯電子公司開始開發下一代潛艦用魚雷。搭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成熟的電子射控計算機,成為導引魚雷的重要開發項目。
在1960年代,西德開發出第一款線導電動魚雷:DM2A1海豹。此型魚雷不但以淺海作戰作為研發重點,連接魚雷的銅線可傳輸潛艦戰鬥系統所發出的訊號進行航向調整,讓魚雷可以對水面與水下目標進行攻擊,即便導線斷裂,也可以使用魚雷自備的主動聲納搜索目標。此外,DM2A1是率先採用銀鋅電池作為電動魚雷推力能量來源,銀鋅電池可儲存比鉛酸蓄電池更高密度的能量,使得電動魚雷的馬達輸出更強的動力,這讓DM2A1魚雷的極速跨入35節,在當時屬劃時代的開發。
西德從1968年開始外銷線導魚雷,第一款釋出的魚雷稱為SST魚雷,它同樣是採用銀鋅電池的電動魚雷,但只有對水面目標的攻擊能力,隨著線導魚雷逐漸普及,德國釋出的技術也鬆綁為可對水面與水下目標攻擊的重型魚雷,此即為SUT。SUT魚雷為SST-4魚雷的改良版,英文字義為水面(Surface)與水下(Underwater)目標(Target),它的推進段與彈頭段與SST-4魚雷相同,但是在尋標器段運用較先進的硬體,並增設磁氣引信,因此具備與DM2A1同樣的對水面與水下攻擊能力。
SUT魚雷分為兩種子型號:SUT 226、SUT 264,兩型號使用相同的彈頭與推進段,僅有導引段有修改。目前仍服役的SUT均已採SUT 264標準升級。
SUT魚雷一般是搭配209型潛艇外銷,因此在冷戰中是西方國家頗為普及的線導魚雷,但造價較SST魚雷要高。西德在1980年代與印尼達成協議,授權印尼航太公司組裝SUT魚雷,印尼海軍原計劃將SUT魚雷配備在FPB-57級快速攻擊艇作為反艦與反潛武器使用。中華民國從印尼獲得SUT魚雷[2],用於配備劍龍級潛艦,數量至少100枚,部份國外軍事期刊則估計實際購入數量為200枚,由於印尼在1986年才取得授權,所以台灣從印尼取得的兩批SUT魚雷中,最少第一批有部分是西德原廠生產[3]。
使用國家
參見
參考資料
- ^ SUT 중어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0-10-11
- ^ DMT Marinetechnik GmbH (1990-92).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 劍龍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MDC. [2024-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台海軍情》重型魚雷威力強大 海軍256戰隊至少5次以魚雷擊沉靶艦.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