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7巴頓坦克

(重定向自M47主力戰車

M47巴頓戰車是美國研發的主力戰車,後續經過改良演化為M48巴頓戰車。M47是美國陸軍第二款命名為巴頓的戰車,它是根據M46韓戰當中的實戰而得出的改良型,也是美國最後一款裝設固定式車體機槍的戰車。

M47“巴頓”
展示於德州的M47
类型中型戰車
原产地 美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50年代-60年代早期
美國陸軍
生产历史
生产商底特律兵工厂
美国机车公司
制造数量8576
基本规格
重量45.8噸
长度8.51m
宽度3.51m
高度3.35m
操作人数5名

装甲101mm(最厚處)
主武器M36 90毫米戰車炮
备弹70发
副武器.50 cal 勃朗宁 M2HB机枪
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
发动机大陆公司AV-1790-5A12汽缸气冷双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
810 hp (604 kW)
功率/重量17.6馬力/噸
变速通用汽车 CD-850-3/-4变速箱
2前進檔+1倒退檔
悬挂扭力棒
燃料容量880公升
作战范围160公里(道路)
速度60 km/h(道路)

研發簡史

M46戰車在韓戰中投入雖然解決從M26戰車以來美國戰車為所詬病的引擎問題,但是美軍認為M46只是應急裝備,部隊應該配備戰力更好的T42中型戰車。但韓戰的戰況發展讓美國陸軍確信它們更迫切需要新型戰車,而T42戰車開發時程緩不濟急;為了急速將新武器投入現役部隊,並解決T42可能潛在的技術問題,美軍高層決定又制定另一個暫定解決方案:把T42砲塔裝上M46的車體,換用由底特律兵工廠開發的複合材料油箱,儘管這個方案技術也未竟成熟,但陸軍官員認為這個挑戰有值得冒險的意義。這款應急用戰車稱為M47,1950年12月美國陸軍與底特律兵工廠英语Detroit Arsenal (Warren, Michigan)簽訂總價1億美元的合約量產500輛M47,在1951年投入量產序列。

T42戰車和M46雖然同樣是採用90公厘戰車炮,但T42配備的M36戰車炮為全新設計,炮身容許膛壓上限提升,並搭配威力更強的鎢芯高速穿甲彈,火炮需要的後座距離也增長。此外還搭配提升1,000公尺以上遠距射程命中率的M12立體光學測距儀,因此需要有比M46戰車更大直徑的砲塔;為了容納測距儀與新戰車炮,炮塔稍為放大呈菱形狀,藉由削減砲塔的正面投影面積,將這些省略的重量用於強化炮盾厚度提高防護,車身正面的裝甲改為傾斜和取消駕駛和前方機槍手之間的風扇殼體,砲塔左右兩側為了容納立體測距儀因此有兩個橢圓形突出物,這個特徵在後續M48及M60上仍然保留,成為巴頓系列非常具指標性的特徵。

雖然M47在1951年6月開始排上生產線,但是M12立體測距儀研發不順耽誤了量產進度,此外與M41輕型坦克設計共通的砲塔液壓轉動控制系統被發現有設計瑕疵,因此已經量產計畫送到韓國戰場的M47也被延遲運送,這使得M47雖然在韓戰簽訂停戰條約前有少數運到韓國,但並沒有投入戰場作戰。重新設計並經過驗證的液壓控制系統直到1952年4月才完成。完成修改的M47在1952年5月量產標準化,此時美軍高層已經停止將M47運往韓國戰場的構想,並決定優先撥交歐洲與國內部隊,直到1952年夏天才開始配發到美國陸軍第1裝甲師美國陸軍第2裝甲師,至1953年11月M47停產,轉換為量產M48巴頓坦克

在29個月的量產期程中底特律生產5,481輛、美國機車公司生產3,095輛,合計生產了8,576輛M47戰車;隨著M48量產,M47隨即轉入國民兵等後備單位,1957年撤離裝甲單位,僅配備在步兵師戰鬥群驅逐戰車排,但隨著反戰車飛彈問世後反甲編裝改組,在1950年代末開始全面軍援給美國盟邦。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配發期程與陸軍差別不大,在1952年中開始換裝,韓戰結束時所有海軍陸戰隊戰車單位已全換裝完成;但M103戰車與M48A1戰車量產後隨即又淘汰掉M47,最後一支編裝調整單位在1959年汰換完成。

實戰

 
在索馬里內戰中被擊毀的M47殘骸

使用國家

 
德國(前西德)的M47

電影

 
虎王坦克

雖然M47和二次大戰時德軍虎王坦克的外表相差很遠,但1965年上映的二戰電影坦克大決戰卻採用M47去充當虎王坦克

參考資料

  1. ^ Abrahamian, Ervand.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 July 1982 [4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通过Google Books. 

相關條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