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资铿
此条目形似评论,须要清理。 (2021年10月22日) |
林资铿(1878年—1925年8月23日)、字季商、号祖密、式周(或作石周),台湾府彰化县(今台中雾峰)锦荣里人,雾峰林家成员;传闻共有九个孩子,包括林正熊、林正亨等。1913年从日治台湾迁居中国大陆,加入中华革命党,组织闽南革命军,担任闽南军司令,并获护法军政府陆军少将位衔。
家世背景
出生与成长
资铿为雾峰林家第七代子孙,其曾祖父林定邦、祖父林文察、父亲林朝栋皆为一代名将。其母亲杨水萍生下资铿之时,还在清法战争带领雾峰义军支援被法军围困的其父林朝栋部队(战后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战后由当时担任钦差大臣兼福建巡抚的刘铭传命其名为资铿;在12岁时即随父征讨台湾原住民,或许因而培养其尚武精神。
继任家长及经营林家产业
中日甲午战争过后,乙未割台,林朝栋抗日无成,随即遵旨率家内渡,继命资铿回台治产(其时资铿18岁)。当时林家家产计有二千余甲水田、二万余甲山地,并拥有樟脑专卖权。
资铿回台之后,其治产经商之手腕不下于父祖辈,不仅开设糖厂,还与地方士绅开设龙溪轻便铁道公司,并铺设铁轨,行驶手押台车,促进雾峰的交通和产业发展(现在位于雾峰的第一市场是向林家所租赁,而昔日雾峰乡境内的土地也几乎是林家所有。可见雾峰林家当时家业之大)。
生涯发展
资助推翻清廷
1900年(清光绪26年)10月,孙中山亲赴台北遥控指挥广东惠州起义。惠州起义前夕,孙中山在林资铿于台北的寓所中(即今日位于台北车站隔壁的国父史迹纪念馆)请求资助革命事业,资铿虽然一口答允,但碍于父亲尚在人世及雾峰林家家主身份,并未加入兴中会,不过依然让孙用其寓所做为惠州起义总指挥处。
兴办实业
1904年(清光绪30年)6月13日,父亲林朝栋逝世,资铿承袭骑都尉世职。2年后,资铿赴中,被清朝福建兴泉永道任命为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董事,后被林尔嘉取代;并以捐纳在1908年(清光绪34年)得到候补道员,此外他还经商从事樟脑、航运、田业及开垦事业,以维持家族势力。
1907年(清光绪33年),漳州水灾,资铿捐银五万,赈济灾民。并且投入钜资,先后亲自主持创办漳州径口垦牧公司、后港林场、梅花坑煤矿等实业,另外还花费两年时间,疏浚九龙江北溪河道。
参与反日运动
资铿在中国初期,积极进行反日运动,先后推动过光绪34年(1908年)拒买日货及收回鼓浪屿租界万国公地的运动。台湾总督府因而对他十分反感,数度在台湾扣留他,不准他返回中国。
1911年(清宣统3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翌年(1912年、民国元年),林资铿与罗福星以及刘习修、徐金固、吴达江、江巴山、林修五、吴修建、金星桥、林志远、古维新、罗国亚等11人来台,并爆发一连串的抗日事件。〔如:罗福星起义事件(苗栗事件)、张火炉起义事件(大甲、大湖事件)、陈阿荣起义事件(南投事件)、李阿齐起义事件(关帝庙事件)、赖来起义事件(东势角事件)〕此一连串起义事件,背后或多或少都有林资铿赞助经费的影子存在,另外,罗福星于自白书中更明白提及:“祖密有会员万人,将与之联合,共同驱逐日本人”云云,可见其参与之多、涉事之深。
恢复国籍及扩大投资实业
1913年(民国2年),资铿将雾峰林家家主地位交由其顶厝家系族叔林朝琛后,随即举家迁居于厦门鼓浪屿,并且说道:“大汉之民,何能因财富而受辱于倭奴。”另亦为了避免国籍认同的困扰,最后毅然选择向日本政府宣布放弃日本国籍,并于同一时间向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申请入籍。申请入籍期间,台湾总督府屡以高官厚禄相诱,并任命为台湾制麻会社社社长,但遭资铿悍然拒绝;总督府因此没收了雾峰林家在台山林二万多甲。在台五百多处樟脑作坊、糖铺亦悉数荒废。之后在同一年11月18日得到中华民国内务部发给的“许字第1号”回复国籍执照,是台湾人中(也是海外华人中)最早恢复中华民国国籍者。
此后,资铿在居住鼓浪屿时,倡办多项实业〔如:馀庆信用公司、南靖垦牧公司、华封疏河公司、龙岩煤矿公司等公司负责人〕。另外,资铿也被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指挥的福建护军使黄培松任命为招军特派员。除此之外,当时地方治安不佳,土匪出没,黄培松亦拟委任其为北溪下游清乡督办,而资铿也于实业百忙中,曾聘请厦门关洋员,每日清晨集同志二十四人,在鼓浪屿作军事训练以备带队剿匪之用,旋以袁世凯称帝事件而作罢。
加入讨袁
到了1915年(民国4年)时,因当时袁世凯意图称帝,于是资铿加入中华革命党,(※另外也是在这一年,资铿才正式脱离日本国籍)。更于翌年(1916年、民国5年)时变卖在台田产数百甲,得银十万两捐为军饷,另外又召集漳、泉二州有志人士并收编闽南靖国、护法两派队伍,创建起闽南革命军,参加讨袁护法战争,尔后这支闽南革命军更成为日后国民革命军的基本班底之一。
1917年(民国6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并自任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翌年(1918年、民国7年)1月6日,孙中山先生即任命资铿为闽南军司令,并授予护法军政府陆军少将位衔。当年蒋介石下野曾寄寓林家[1],但是同年4月,皖系军阀卢永祥下派福建督军李厚基侦知此事,电令厦门镇守使唐国谟逮捕拘禁,幸得工部局及各国领事出面干涉而获释。自此事件后,资铿率队转战闽中,并先后陆续收复永春、仙游、德化、永安等七县。
与陈炯明之间的矛盾
尔后陈炯明奉命率军进入闽南地区,孙中山以“兵谋贵于统一”之原故,即嘱林资铿直接受陈炯明指挥,并改闽南革命军之名为粤军第二预备队,但资铿仍为司令,其基本班底亦未曾调动。未料陈炯明因资铿之军职、衔皆为孙中山所亲授,且给予诸多方便之故(有一说法为林资铿实受孙中山命令要监视陈炯明云云),即给资铿诸多刁难、多方排挤,如:扣压给养、收缴军械、减撤各级军官,甚至无故惨杀原闽南军官长等。资铿深感痛苦,曾就相关情形致函当时人在上海的孙中山申诉;并亲笔记录其境遇,名为《出山境遇篇》。另曾感叹曰:“受任以来,自耗家资十五万有奇,运动福建全省警备队及厦门两炮台,届时响应,召集闽南军起义,今遇陈炯明,真是一言难尽!”
调任孙中山近卫
1920年(民国9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并应广州非常(时期)国会之决议,废海陆军大元帅职,改任非常(时期)大总统。上任后,即调资铿任粤军第九支队司令,后又改任汕头警备司令。翌年(1921年、民国10年)调任为大元帅府参军兼侍从武官,后又再兼任广三铁路监督。
脱困、转任和去职
1922年(民国11年)6月16日,陈炯明起事反孙。孙中山撤离广州总统府,登永丰舰离开时(详见六一六事变)。林资铿因率队断后,兵败被俘,遭叛军拘禁,但不久后即被获救。同年10月,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率领所部军队奉孙中山命令进入福州,林森即出任福建省主席。而林森因益加看重资铿在农田水利方面的专业与成就,随即命资铿转任为福建省水利局局长。
但好景不常,1923年(民国12年)1月时,许崇智再奉孙中山命令将部队从福建省调回广东省解决陈炯明,并就任东路讨贼军司令,而林森亦于同一时间辞职回粤,福建省政军权遭到皖系军阀王永泉与直系军阀孙传芳入主,林资铿因此辞去官职,返回鼓浪屿经营私人事业。
遇刺身亡
1925年(民国14年)7月,林资铿为了治理河道,以及重整龙岩、漳平煤矿与南靖牧垦公司;当时华南的政治局势正逢风云变色之际,同年3月,广东国民政府起兵向陈炯明在广东东部的根据地进攻(史称第一次东征战役),国民革命军成功的重创陈炯明所率领的救粤军,并收复东莞、石龙、平湖、深圳、淡水、平山、海丰等七县,兵锋直逼潮州、汕头、梅县,国民政府在当时的战功从当时舆论来看可说相当顺利。林资铿判断此时是协助国民政府的绝佳时机,在前往华丰疏河公司的路途趁机与闽南各县民军联络,呼应广州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于是资铿前往华安,进行重整与联络事宜。李厚基下属,后归顺孙传芳的漳泉镇守使兼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发觉其意图,遂以假借进剿土匪之名,派遣其部下张溪泉搜捕。8月24日遭杀害于和尚山旁的店仔圩(现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邻近南山寺),得年48岁。
尔后,林资铿长子林正熊在蒋介石的帮助之下于何应钦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下组织了第三游击队为父复仇,该部队招揽了林资铿的旧部约1,700人,并在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国民革命军攻入福建时发挥作用。张毅在国民革命军攻入福建之后曾试图北窜占领福州确保根据地,但是遭到福州马尾的海军陆战队拦截失败,张毅在无法逃脱后率领部队投降,由于张毅在漳州杀戮过多,在1927年(民国十六年)遭枪毙于今广州中山公园。
林资铿其子林正亨在1940年(民国29年)致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请求褒扬其冤死的父亲一生功绩,1947年国民政府追念资铿之牺牲贡献,明令抚恤,并以其事迹宣付国民党党史。1965年(民国54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复颁“忠烈永式”匾额,以示旌扬。
著作
林资铿驻军闽南之时与陈炯明之间有嫌隙,又陈炯明当时为林资铿之上宪,并给予诸多刁难,于是资铿就相关情形、遭遇、心境写成一书,名为《出山境遇篇》
评价
丘念台谓之:“革命不难,舍富贵而革命不难,能审国族,辨忠节,而舍富贵以革命为尤难;台湾林祖密者,盖能此尤难者也。”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 鐵石壯士心 林正亨 霧峰林家悲劇英雄,邱秀芷,《僑協雜誌》148期,2014 (PDF). [2015-07-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2).
前任: 林朝栋 |
雾峰林家 家长 |
后任: 林朝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