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中国北魏时设置的

沿革

北朝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改吐京镇汾州,治吐京郡蒲子城(今山西省隰县),领四郡:吐京郡西河郡五城郡定阳郡孝昌二年(526年),吐京、五城、定阳三郡陷于吐京胡,寄治于西河郡,州治迁至西河郡隰城县兹氏城(今山西省汾阳市)。[1]

北齐初,改汾州为南朔州[2]

唐宋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浩州(领隰城、永安二县)复置汾州,割并州文水县属汾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介州,其所领介休、平遥二县改属汾州,文水县还属并州,改永安县为孝义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吕州,其所领灵石县改属汾州。至此,汾州领五县:隰城、孝义、介休、平遥、灵石。天宝元年(742年),改汾州为西河郡至德元载(756年),西河郡隶河东节度使[3]

乾元元年(758年),复西河郡为汾州上元元年(760年),改隰城县为西河县。兴元元年(784年),改河东节度使为保宁军节度使,汾州仍隶之。贞元三年(787年),复保宁军节度使为河东节度使,汾州仍隶之。[4]

唐朝汾州辖县
620年 隰城县永安县[5]文水县来属)
623年 隰城县永安县文水县改属并州
624年 隰城县永安县文水县来属)
627年 隰城县永安县(改为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来属,文水县改属并州
643年 隰城县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灵石县来属)
760年 隰城县(改为西河县)、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灵石县

五代十国时期,汾州先后为晋王(907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38年)、契丹(938年-944年)、后晋(944年-946年)、契丹(946年-947年)、后汉(947年-951年)、北汉(951年-954年)、后周(954年)、北汉(954年-979年)的领土。北汉初,汾州改隶汾州节度使[6]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占领汾州,属河东路熙宁五年(1072年),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孝义县。至此,汾州领五县: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7][8]

金元明

金朝天会四年(1126年),占领汾州。天会七年(1129年),升汾州为节镇,军名为汾阳军,隶河东北路贞祐三年(1215年),灵石县改属霍州。贞祐四年(1216年),霍州灵石县、石州温泉县改属汾州。至此,汾州领六县: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温泉。兴定二年(1218年),汾州陷于大蒙古国[9]

大蒙古国时期,置汾州元帅府,分灵石县置小灵石县,灵石县改属平阳路霍州,介休、平遥二县改属太原府。后废元帅府,汾州属太原路至元二年(1265年),小灵石县并入介休县,太原路介休、平遥二县属汾州。至元三年(1266年),废温泉县,辖区分属孝义县、晋宁路隰州隰川县。至此,汾州领四县:西河、孝义、介休、平遥。大德九年(1305年),改太原路为冀宁路,汾州仍属之。[10]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占领冀宁路,改为太原府,汾州仍属之,省附郭西河县入本州。洪武九年(1376年),汾州直隶于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汾州为汾州府[11]

长官

北朝汾州刺史(488年-550年代)
唐朝汾州刺史(620年-742年,758年-907年)
五代十国汾州刺史(907年-979年)
北宋知汾州军州事(979年-1126年)
金朝知汾州军州事(1126年-1129年)
金朝汾阳军节度使兼汾州管内观察使(1129年-1218年)
明朝汾州知州(1369年-1595年)
  • 茆志道(1375年出任)
  • 纪正(1402年出任)
  • 张𫐄(1403年出任)
  • 王宾(1405年出任)
  • 李善(正统时)
  • 叶穆(天顺时)
  • 阎铎(1458年出任)
  • 伍琇(天顺时)
  • 毕用(1473年出任)
  • 耿昇(1475年出任)
  • 徐敬(1487年出任)
  • 邓真(1489年出任)
  • 海鲤(1491年出任)
  • 张恕(弘治时)
  • 程观(1495年出任)
  • 安鹏(1498年出任)
  • 刘杲(1501年出任)
  • 武衢(1503年出任)
  • 王勋(1510年出任)
  • 李棠(1513年出任)
  • 伍箕(1515年出任)
  • 纪勋(1517年出任)
  • 郁浩(1519年出任)
  • 何贤(1521年出任)
  • 张钺(1522年出任)
  • 郭鉴(1523年出任)
  • 吴潮(1529年出任)
  • 王正宗(1531年出任)
  • 魏珏(1532年出任)
  • 王确(1533年出任)
  • 刘坤(1536年出任)
  • 张琯(1540年出任)
  • 曹宠(1543年出任)
  • 李当(1549年出任)
  • 陈秉忠(1551年出任)
  • 李贺(1556年出任)
  • 张潮宪(1557年出任)
  • 吴道南(1562年出任)
  • 王大经(1565年出任)
  • 齐宗尧(1566年出任)
  • 甯策(1568年出任)
  • 郑逢时(1571年出任)
  • 周铎(1573年出任)
  • 杭朝望(1574年出任)
  • 张一敬(1575年出任)
  • 董选(1579年出任)
  • 白夏(1582年出任)
  • 周文耀(1586年出任)
  • 刘衍畴(1591年出任)[52]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2.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3. ^ 《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
  4.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5. ^ 山西省孝义市
  6.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
  7. ^ 《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8.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9.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10.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
  11.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12. ^ 《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
  13. ^ 《魏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14. ^ 《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15. ^ 《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16. ^ 《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17. ^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18. ^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
  19. ^ 《北齐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
  20. ^ 《魏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
  21. ^ 21.0 21.1 《北齐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22. ^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
  23. ^ 《北齐书·卷十七·列传第九》
  24. ^ 《魏书·卷十二·孝静纪第十二》
  25. ^ 《唐刺史考全编》
  26. ^ 26.0 26.1 《旧五代史·卷五十五·唐书三十一》
  27. ^ 《旧五代史·卷二十五·唐书一》
  28. ^ 《旧五代史·卷二十七·唐书三》
  29. ^ 29.0 29.1 《旧五代史·卷二十六·唐书二》
  30. ^ 《旧五代史·卷五十三·唐书二十九》
  31. ^ 《旧五代史·卷九十·晋书十六》
  32. ^ 《旧五代史·卷三十·唐书六》
  33. ^ 《旧五代史·卷三十五·唐书十一》
  34. ^ 34.0 34.1 《旧五代史·卷五十六·唐书三十二》
  35. ^ 《旧五代史·卷三十六·唐书十二》
  36. ^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
  37. ^ 《新五代史·卷七十·东汉世家第十》
  38. ^ 《宋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一》
  39. ^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
  40. ^ 《宋史·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八十五》
  41. ^ 《宋史·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
  42. ^ 42.0 42.1 《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
  43. ^ 《金史·卷八十二·列传第二十》
  44. ^ 《金史·卷九十二·列传第三十》
  45. ^ 《金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五十八》
  46. ^ 《金史·卷八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47. ^ 《金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48. ^ 《金史·卷九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49. ^ 《金史·卷一百〇八·列传第四十六》
  50. ^ 50.0 50.1 50.2 《金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六十·忠义二》
  51. ^ 《金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宣宗中》
  52. ^ 《汾州府志》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