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松(1949年—2018年)是一位世界级的台湾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尤其专注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哲学交流。他提出基于"慷慨"、"外推"和"多元他者"的思考,以推动和深化现代性,并试图解决现代性所带来的一些问题。[1]

沈清松
出生1949年 (1949)
台湾
逝世(69岁)
 加拿大多伦多
教育程度鲁汶大学 (MA, PhD)
辅仁大学 (BA, MA)
机构多伦多大学国立政治大学
时代当代哲学家
地区台湾
学派辅仁学派德行伦理学中国哲学现象学
主要领域
现象学

沈清松于1949年出生在台湾,毕业于辅仁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在1980年获得了比利时鲁汶大学(UCLouvain)的莫里斯·布隆代尔(Maurice Blondel)和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哲学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学业后,沈清松返回台湾,在国立政治大学担任哲学教授长达二十年之久。他于2000年移居加拿大,担任多伦多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并在该校的哲学系和东亚系任教,直至2018年去世。

多元他者

沈清松指出:将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事物,都归结为“他者”(“不同于我的”),已经经过了一种思想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在我们的生命中所遇见的其他事物总是各自不同的、“多元的”,而我们也往往须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他们,所以更好的是将他们称之为“多元他者”。

基于这样的反省,沈清松进一步将对人类而言相当重要的他者,分为“他人”、“自然”、与“超越界”。

他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最容易因之而加强我们的思考的他者。每当发觉有他人的想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总是迫使我们再度去思考,以确认或更改、拓宽或维持自己的思想。

大自然也是人的重要他者。人类的生命、生活、与文明,都完全建造在大自然的基础上。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界对我们的重要性也显得更清楚了: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界消化与循环的能力,而要进行超出限度的开发和堆积废弃物;那么大自然也不会为人类留下容身之地。

超越界指的是“终极实在”,是人一切行为和想法最终的依据。对宗教的信徒而言,超越界自然是他宗教信仰上的对象。而对不信者或对宗教存疑者而言,超越界至少是整个宇宙的来源,或是宇宙本身。总之,不论对信者或是不信者而言,超越宇宙的来源或是宇宙本身,给了人类一个更大的背景视域,让他能够重新理解、更新或坚定自己此时此地的生命与信念。[2]

参考文献

  1. ^ 周明泉:〈慷慨外推、邁向多元他者的沈清松教授〉. 《汉学研究通讯》第38卷1期. 2019年2月. 
  2. ^ 傅元罄:〈沈清松談多元他者〉. "https://matters.town/a/fe59jem5oaie". 2024年11月.  外部链接存在于|publisher= (帮助)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