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浙江大学下属学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的一所学院,于1999年7月四校合并时由杭州大学人文学院(主体)、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的少量人文学科整合而来,其前身可追溯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求是书院育英书院的人文学科。现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3个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等28个研究所。并校后的人文学院成立以来,以下的新闻艺术等泛人文类专业不断分出新成立学院,最近的一次拆分是艺术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于2019年5月分出另立艺术与考古学院。现人文学院与外语学院、传媒学院和艺术考古学院四院组成了更庞大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部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类型学院
地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文科组团人文学院大楼四楼30°17′59″N 120°4′28″E / 30.29972°N 120.07444°E / 30.29972; 120.07444
建立日期1999年7月,前身可追溯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隶属浙江大学人文学部
下属
    • 01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 02 韩国研究所
    • 03 日本文化研究所
    • 04 浙江大学汉语史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 05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985工程”创新基地)
    • 06 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985工程”创新基地)
    • 07 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
    • 08 宋学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
    • 09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 10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 12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 13 文艺学研究所
    • 14 汉语言研究所
    • 15 中国古代史研究所
    • 16 世界历史研究所
    • 17 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 18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 19 浙江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 20 科技与文化研究所
    • 21 外国哲学研究所
    • 22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 24 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 25 人文旅游研究中心
    • 26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
    • 27 宗教学研究所
    • 28 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院长楼含松
党委书记蔡荃
副院长苏宏斌冯国栋、蔡荃
教师数146人
职工数165人
本科生690余人
研究生210余人
博士生330余人
其他在学人员外国留学生150余人
网站http://www.ch.zju.edu.cn/main.htm

历史[注 1]

民国早期

人文学科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成立的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前身,当时的课程中即包含了国文、历史、音乐等泛人文类课程[1]:6。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成立的崇信义塾之江大学的前身,并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改名为育英书院,开始开设大学课程,当中也包含了人文学科;民国3年(1914年)正式定名之江大学[2],但于北伐战争期间停办。

民国17年(1928年),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正式定名浙江大学[1]:30,伴随着黄金十年建设,至抗战爆发前夕的民国25年(1936年),浙江大学已有工学院、农学院和文理学院,其中文理学院设有史地学系等人文学科[1]:36[2]

抗日西迁时代

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浙大举校西迁,终于民国27年(1940年)在遵义湄潭落脚[1]:66,当时的科系主要分为文、理、工、农、师范五个学院,其中师范学院中还有文科系[1]:102-103。文学院办公室位于遵义旧城[1]:66,还设有研究室在遵义以东70公里湄潭县的城内外祠堂庙宇[1]:68。“一代儒宗”马一浮于民国27~28(1938~39)年间于担任过文学院教师,并撰写了浙大校歌歌词[1]:72-73。民国30年(1941年),《思想与时代》月刊在遵义创刊,社长和主编即是浙大史地系主任张其昀,编辑部也设在文学院;张其昀以“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为目标,提出了“特重时代思潮和民族复兴的关系”和“沟通文质”“通才教育”等理念[1]:94,这些理念在今日的浙大也能寻到。民国32年(1943年),中文系教授祝廉先联合数学系等系和浙大附中老师等九人“九君子”成立了“湄江吟社[1]:93,讲研诗学。西迁时在浙大史地系任教的日后当选为院士的名师还有历史地理学谭其骧[1]:95-99。西迁时代,教研成果依然未有中断;文学院、师范学院文科系的研究成果有竺可桢的《二十八宿起源考》,张其昀主编的《遵义新志》,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播州杨保考》,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夏承焘的《词学》,王季思的《中国古典词曲研究》,丰子恺的中国画论等[1]:102

另一方面,因北伐战争停办的之江大学于民国20年(1931年)复办,因只有文理两学科,故名私立之江文理学院,抗战期间也曾西迁。民国29年(1940年)成立之江大学文学院[2]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浙江大学分批返杭[1]:106

共和国院系调整-杭州大学

民国38年(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杭州,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浙大[1]:110。之江大学校董会后流亡至香港成立崇基学院,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专科学校,在1952年院系大调整中,浙江大学大量学科被拆出,只留下了部分工科专业;之江大学则直接解散。文学院外文系并入了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人类学系并入了复旦大学;公共课部分音乐教师被调往上海音乐学院。文学院剩余学科、理学院剩余学科、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的一部分与浙大内设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另外还成立了浙江农学院(后发展为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学院(后发展为浙江医科大学[1]:114-119

1958年上半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筹办综合性的杭州大学,设中文等7个系。同年12月,正式决定将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杭州大学[1]:137。在这一时期,国学大师姜亮夫曾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92年杭州大学成立了人文学院[3]1996年通过了“211工程”预审[1]:138

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量学科被拆出后于1987年,浙江大学复设了中文系等人文学科,1995年成立人文学院[3]。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也建了少量的人文学科。

四校合并新时代

1998年,四校合并组成新的浙江大学[1]:154。杭州大学人文学院、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大部分与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人文学科相关单位组建的新人文学院于1999年7月成立[3],下设哲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与传播学系、艺术学系、国际文化学系、历史学系和社会学系[1]:162,学院办公地点仍设在原杭州大学、即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后来,新闻与传播学系分出成立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学系并入传媒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后者更名为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社会学系与其它几个专业另立了公共管理学院,艺术学系和历史学系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于2019年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如今人文学院仅有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并与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共同组成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部

在合并后的浙江大学时代,人文学院的主要科研成果有陈桥驿的《<水经注>校释》,曹锦炎沈建华编著的《甲骨文校释总集》,在人民大会堂首发的《宋画全集》,张涌泉主编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陈村富包利民章雪富等著《希腊哲学史》等[1]:168-169

2010年代以来,紫金港校区大西区动工开建,人文学院已从西溪校区搬迁至紫金港校区,现地址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区文科组团;另外在西区还建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现状

学院专业涵盖文、史、哲三大学科,设有汉语言文学(含影视、编辑出版方向)、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哲学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和哲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

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曾担任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重点学科

  • 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文、历史
  • 985工程”二期国家文科创新研究基地:“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和“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献集成编纂中心和宋学研究中心
  •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
  •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外国哲学
  • 浙江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外国哲学、文艺学
  • 校级强所:汉语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心、中国古代史研究所[3]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圖說浙大——浙江大學校史簡本.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308079150. 
  2. ^ 2.0 2.1 2.2 历史沿革. www.ch.zju.edu.cn. [2020-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3. ^ 3.0 3.1 3.2 3.3 3.4 学院简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2012年12月]. [永久失效链接]
  1. ^ 本段主要以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三个系下的各专业学科(主要即“文史哲”)为对象来考察历史,即略过历史上的“文学院”“文理学院”等中的其他学科(如外文、地理地质、甚至自然科学等);2019年分出的“艺术”等专业少量考虑。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