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

寫在貝葉棕葉片上的書籍


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贝叶经卡纳达语ತಾಳೆಗರಿ泰米尔语ஓலைச் சுவடி),是起源于古印度[1], 约公元前一世纪末,因为锡兰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早期流传下来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长老为首的大寺派(又称为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名阿罗汉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迦寺举行上座部佛教历史上的第四次结集,会诵集结三藏教典,并以僧伽罗文字将经典写在贝叶上成书,这是首次将三藏集结成书面。[2]

尼泊尔十一世纪贝叶经。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展览的傣族贝叶经

贝叶经是流传于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以及东南亚南亚诸国常见的佛经装订模式[3]。取用贝叶棕树叶,煮过后晒干,刻上文字后用颜料使字明显,再组作书页,页边并涂以金漆,配有具保护性的硬底封面。

贝叶经由左而右、由上而下刻写,单面刻写完毕则由下方掀起反面继续刻抄,所以两面的刻抄方向不同,但方便于阅。通常贝叶经之叶数标示于每片贝叶“反面”之左上角。编目时著录其总叶数而非单面页数,另外著录其起讫叶码。

在贝叶尺寸大致有大、中、小三种尺寸,而同一部典籍的尺寸会是一致的。每片贝叶洞孔的位置一致以方便整部经典的固定。一部经典通常由300至数十叶组成,其叠放的高度则不等,有时同一落经典乃由数部典籍叠放一起,亦有同一部典籍由数落组成。每片贝叶的行数通常有9、10、11及12行等形式[1]

贝叶经被载以多种语文及字体,如缅文梵文藏文巴利语泰米尔文等,各国间发展出的贝叶经抄刻、装潢及形式亦略有不同,甚至基于贝叶经抄刻目的之不同亦产生各种形式的贝叶经[1]

缅文贝叶经

是贝叶上镂刻以的缅文或缅文巴利语的贝叶经典。贝叶片片整齐叠放,整落贝叶的上下有护经板将其夹住,在贝叶经距中间相等距离处有两洞孔,以细木签将其上下贯穿,以固定整落贝叶经,之后再用两条绑绳,在左右处将其牢固捆绑,而贝叶经之外面则有包裹巾及饰带包起来。有的再加上一把分叶签,以协助读经者能分开相黏的叶面[1]

缅文贝叶经之叶码标示非数字标示记号,而由缅文子音之变化12音为一组的数值。同一套贝叶经含有数部经典,叶码有时会连续标示,而有些则另起叶码从“ka”开始[1]

通常使用铁笔将文字刻于贝叶上再用天然油涂抹在叶面上,使刻出的字迹能清楚显现。缅文贝叶经中,“kammavaca”是一种装饰性的典籍,每片贝叶仅刻写四行,字体状似罗望子种子而著称,华丽者有以螺钿来装饰字体。

参考

  1. ^ 1.0 1.1 1.2 1.3 1.4 論述貝葉經整理與編目工作 -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PDF). [2012-10-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08). 
  2.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貝葉經. [200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