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沣
钱沣(1740年—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乾隆年间政治人物,曾任监察御史,以清廉敢言著称。书画家。
钱沣 | |
---|---|
大清通政使司副使、湖南学政 | |
国家 | 清朝 |
时代 | 清中期 |
主君 | 清高宗 |
姓 | 钱姓 |
名 | 沣 |
字 | 东注 |
号 | 南园 |
族裔 | 汉族 |
籍贯 | 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人 |
出生 | 清朝高宗乾隆五年(1740年) |
逝世 | 清朝高宗乾隆六十年(1795年) 享年56岁 北京 |
祠庙 | 入祀乡贤祠、名宦祠 |
出身 | |
乾隆33年举人、乾隆36年进士 | |
著作 | |
《南园集》、《南园诗存》 2卷、《钱南园遗集》 5卷、墨钩双马立帧(画作) | |
生平
先祖为应天府江宁县人(今南京)人,从军驻守云南,后在昆明定居下来。钱沣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举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期间更查破多起贪赃枉法的大案。擢通政司参议,迁太常寺少卿,再迁通政使司副使,出督湖南学政。后坐事左迁户部江南司主事,升湖广道监察御史,稽查军机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任军机章京上行走。次年病逝于北京。[1]
政绩
打击贪污
当时和珅贪腐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以嘉庆帝、御史钱沣、军机大臣王杰为首的清流派曾想方百计弹弹劾和珅。据说钱沣死后在其枕下发现许多弹劾和珅的奏章草稿,可见其早已秘密收集和珅的犯罪证据准备上奏,可惜天不从人愿,钱沣逝世得早,无法揭发。也有传说和珅知道钱沣将弹劾他,先毒死钱沣[2][1]。
相关作品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 ^ 1.0 1.1 《清史稿·卷322》:钱沣,字东注,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四十六年,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甘肃冒赈折捐事发,主其事者为甘肃布政使王亶望,时已迁浙江巡抚,坐诛,总督勒尔谨及诸府县吏死者数十人,事具亶望传。陕西巡抚毕沅尝两署陕甘总督,独置不问。沣疏言:“冒赈折捐,固由亶望骫法,但亶望为布政使时,沅两署总督,近在同城,岂无闻见?使沅早发其奸,则播恶不至如此之甚;即陷于刑辟者,亦不至如此之多。臣不敢谓其利令智昏,甘受所饵,惟是瞻徇回护,不肯举发,甚非大臣居心之道。请比捏结各员治罪。”上为诘责沅,降秩视三品,事具沅传。
四十七年,沣疏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吏治废弛,贪婪无餍,各州县库皆亏缺,上命大学士和珅、左都御史刘墉率沣往按。和珅庇国泰,怵沣,沣不为挠。至山东,发历城县库验帑银。故事,帑银以五十两为一铤,市银则否。国泰闻使者将至,假市银补库。沣按问得其状,召商还所假,库为之空。复按章丘、东平、益都三州县库,皆亏缺如沣言。国泰、易简罪至死,和珅不能护也。上旌沣直言,擢通政司参议。四十八年,迁太常寺少卿。再迁通政司副使。出督湖南学政,沣持正,得士为盛。五十一年,任满,命留任。湖北荆州水坏城郭,孝感土豪杀饥民。上责沣在邻省何不以闻,下部议。诸生或匿丧赴试,又有上违禁书籍者。沣按治未竟,闻亲丧去官,以事属巡抚浦霖。霖遂并劾沣,坐夺职。上命左授六部主事。
五十八年,沣服除,诣京师,授户部主事。引见,即擢员外郎。复除湖广道监察御史。时和珅愈专政,大学士阿桂、王杰,尚书董诰、福长安与同为军机大臣,不相能,入直恒异处。沣疏言:“我朝设立军机处,大臣与其职者,皆萃止其中,庸以集思广益,仰赞高深。地一则势无所分,居同则情可共见。即各司咨事画槀,亦有定所。近日惟阿桂每日入止军机处;和珅或止内右门内直庐,或止隆宗门外近造办处直庐;王杰、董诰则止于南书房;福长安则止于造办处。每日召对,联行而入,退即各还所处。虽亦有时暂至军机处,而事过辄起。各司咨事画槀,趋步多歧。皇上乾行之健,离照之明,大小臣工戴德怀刑,浃于肌髓,决不至因此遂启朋党角立之渐。然世宗宪皇帝以来,及皇上御极之久,军机大臣萃止无涣,未尝纤芥有他。由前律后,不应听其轻更。内右门内切近禁寝,向因有养心殿带领引见事,须先一两刻预备。恩加大臣,不令与各官露立,是以设庐许得暂止。不应于未辨色之前,一大臣入止,而随从军机司员亦更入更出。为日既久,不能不与内监相狎。万一有无知如高云从者,虽立正刑辟,而所絓已多,杜渐宜早。至南书房备几暇顾问,俟军机事毕,入直未迟;若隆宗门外直庐及造办处,则各色应差皆得觇听于外,大臣于中治事,亦属过亵。请敕诸大臣仍照旧规同止军机处,庶匪懈之忱,各申五夜;协恭之雅,共励一堂。其圆明园治事,和珅、福长安止于如意门外南顺墙东向直庐,王杰、董诰止于南书房直庐,并请敕更正。”上为申诫诸大臣,并命沣稽察军机处。
和珅素恶沣,至是尤深嗛之。上夙许其持正,度未可遽倾,凡遇劳苦事多委之。沣贫,衣裘薄,宵兴晡散,遂得疾。六十年,卒。或谓沣将劾和珅,和珅实鸩之。 - ^ (清)錢灃.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