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

佛教视角的末世

末法梵语sad-dharma-vipralopa),佛教术语,佛教正法梵语sad-dharma巴利语sad-dhamma)衰颓毁坏(vipralopa)的意思,为一种佛教的末世论,末法时代之后便是法灭时期[1]末法说影响了东亚佛教的演变,尤其是净土宗深受影响。[2]

概要

大乘佛教认为教法流传有三个时期正法梵语sad-dharma巴利语sad-dhamma)、像法梵语sad-dharma-pratirūpaka巴利语sad-dhamma-patirupaka)和末法时期。[3]

如来在世与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出四双八辈圣弟子、罗汉菩萨,能证果,称为正法;如来灭度后,虽有教法及修行者,不能达到证果,称为像法(像,相似之意);教法垂世,人虽秉教,不修行及无证果,称为末法。据记载,末法时代佛之正法衰颓,僧风浊乱。[4][5]

一般而言,教(教法,巴利注释书的用语是:pariyatti;俱舍论的用语是:āgama)[6]、行(修行,巴利语:paṭipatti;梵语:pratipatti)[7]、证(证果,巴利语、梵语:adhigama,巴利注释书也会用paṭivedha,意思是体证)[8]之具足或不具足,为区别此三个时期的准则。[9][4]

分期

文献记载

  • 杂阿含·906经》有正法、像法的说法[10],《中阿含经·瞿昙弥经》说正法当住千年,由阿难请求佛陀度女性出家减为五百年[11]。对五百年之后,为何佛法仍然在世,没有灭亡的疑问,《善见律毘婆沙》解释由奉行八敬法,正法还复千年,《大毗婆沙论》则解释为这是指“证法”的解脱坚固有五百年,后五百年唯有持戒、多闻坚固[12]
  • 大乘佛教中,正法、像法各自分别有五百年、千年之说,形成四说。第一说,合计千年,如《大乘三聚忏悔经》说“我涅槃后正法当住于五百岁,像法亦复住五百岁”。第二、三说,合计千五百年,如《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五》:“般涅槃后,所有正法住世千岁,像法住世满五百岁。”[13]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今我涅槃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住于世,限满一千年。”[14]。第四说,合计二千年,吉藏《中观论疏》称外国祇洹精舍铭载之,位于古《涅槃经》经文之后,说“佛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
  • 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有“五五百年”之说:“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讼白法隐没损减坚固。”[15]
  • 仁王经·第2卷嘱累品第八》:“佛告波斯匿王。今诫汝等。吾灭度后。正法欲灭。后五十年。后五百年。后五千年。无佛法僧。”[16]另一本则作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17]《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我灭度后。佛法住世。正法八百年。像法千二百。末法五千五百年。已去正法像法末法后所有年。五百岁是也。”
  • 汉译本《善见律毘婆沙》说正法能住世千年,千年之后佛法不都尽绝。于千年中阿罗汉能得三明,再千年能得阿罗汉但无三明,再千年只得阿那含果,再千年只得斯陀含果,再千年只得须陀洹果,再有五千年。前五千年能证果,后五千年学而不能证果。万年后,经书文字都灭尽,只馀出家形相。[18]汉译本将巴利本的“佛法住世五千年。五千年之后,教理隐没”解释为证法住世五千年,教理住世五千年,此后教理亦灭只馀形相。
  • 《法华玄论》将正、像、末做了多种区分,提出多种判分之法。[19]

南传上座部的观点

南传上座部佛教律藏《犍度·小品·比丘尼犍度》记载,佛法能住世一千年。[20]巴利律藏的义注一切善见律注》解释此文时,主张佛法住世千年,是指具有四无碍解智阿罗汉的证法能住世千年。之后证法在每千年就逐渐隐没,第二千年最高可证纯观阿罗汉,第三千年是三果,第四千年是二果,第五千年是初果,故佛法住世五千年。五千年之后,教理隐没故修行隐没,修行隐没故证悟隐没。正法逐渐隐没后,只剩下形相存在。此时比丘穿衣、拿钵等都不庄重,但这样形相还不算消失,之后威仪渐渐消失。最后,比丘把袈裟布片撕掉,并扔到林野,那时才称形相隐没。[21][22]律藏的复注英语Subcommentaries, Theravada心义灯(Saratthadipani-tika,V.ò.3.403)也如此主张。[23]

对于正法住世五千年可证得的最高果位,注释书间有不同主张。除了《一切善见律注》的说法外,在《长部》义注(D.A.3.161)中提及佛法住世五千年时说:“以证得无碍解(paṭisambhidā)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为一千年,以三明为一千年,以纯观行者(sukkha-vipassaka)为一千年,以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a)住立一千年。”;在《增支部》义注(A.A.1.1.130)中也有类似说法,但最后的一千年不是波罗提木叉,而是最高可证得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相应部》义注(S.A.2.3.156)则解释正法的隐没,是从四无碍解智阿罗汉、六通阿罗汉、三明阿罗汉、无三明的漏尽阿罗汉、三果、二果、初果,到初果也无法证得为止。[24][25][26]:56

巴利经藏五部没有“末法”之名称,但其注释书提到证悟隐没、修行隐没、教理隐没,以及正法逐渐隐没后,只剩下形相存在,之后威仪渐渐消失,那时称形相隐没。

汉传佛教的观点

此种思想最早见于北齐慧思(515~577)之《南岳思禅师立誓愿文》。慧思主张正法住世五百岁,像法住世一千岁,末法住世一万年。他认为释迦乃生于公元前1147甲寅,至公元前567年乃进入像法时代,北魏太武帝延和三年(434)甲戌,乃进入末法时代。[27]

净土信仰特别推重末法思想,认为末法时期,圣道门不能或难以成就,唯赖净土和他力救度才得解脱。[28][29]法华宗的日莲三阶教等也接纳末法思想,来阐发推动其主张。[30]

吉藏《法华玄论》说“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佛灭度以来已得“一千五百九十六年”,认为当时距末法尚有404年。并称“诸菩萨见如来法无有灭。常见诸佛,则万二千乃至一切时皆是正法;二乘人见佛法有兴衰,故有像正”。[31][19]

太虚大师认为佛教分为三期:首千年“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的正法时期”、次千年“依天乘行果趣获大乘果的像法时期”,在印度进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传于西藏的密法;中国则是净土宗”、再千年“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主张在当代适合依人乘行果趣向菩萨乘的“人生佛教”。[32]

圣严法师表示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相当于中国的周昭王时代。又以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认为到了隋朝,便已进入末法时期。[33]

日本是以佛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公元前九四九年),且区分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的见解为主流。按照该一区分,则一〇五二年(日本永承七年)是入末法第一年。[34][35]

禅宗的观点

日本禅宗荣西道元是对末法思想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道元,对于佛法经过正像末三时而逐渐衰灭的见解,很明确的表示否定,认为从佛祖真正传授下来的禅宗是超越时代而通用的普遍法门,主张末法之说为激励弟子精进修行的方便说。[34]

韩国曹溪宗知讷对于“时当末法,正道沉隐,如何能以定慧为务。不如勤念弥陀,修净土之业”的疑问,知讷回答:“时虽变迁,心性不移。见法道之兴衰者,是乃三乘权学之见,有智之人不应如是”,从心性不变的角度反驳质难。知讷以“华严一乘敎门”说诸佛及众生心境“互相参入,如影重重”为了义之实说,此方秽土无佛他方净土有佛、像法末法为不了义之权说,智者“不作如来出兴灭没之见”,自以“定慧二门,治诸心垢”,而即便修行不得成就,仍“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强调定慧禅修的妥当性[36][37]

藏传佛教的观点

布顿所著的《佛教史大宝藏论》根据《十万颂般若》的注疏,主张佛法住世五千年(十数五百年),是了义(即决定的或真实的)的说法,诸经馀说为不了义。密意的根本,是针对修行等的衰败而言。[38]

此中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五百年中,如其次第出有许多阿罗汉阿那含须陀洹。故此名为阿罗汉品、阿纳含品、须陀垣品。即是“证三品”。

续为第四、第五、第六等三个五百年,如其次第出有许多具足胜观三摩地戒律等功德的人。因此名为胜观品、三摩地品、戒律品等,即是“修三品”。

继为第七、第八、第九等三个五百年,如其次第出有善巧《对法》、《经藏》、《毗奈耶》等的许多导师。因此名为对法品、经藏品、毗奈耶品等,即“教三品”。

第十个五百年;由于仅有出家相,而不具足正确见行,因此名为“唯持相品”。此即最后五百年。

按照该书其中一种说法,赤祖德赞出世时,此前已过去的年数,共计为二千九百五十五年。萨迦·班智达(1182年-1251年)在西藏受具足戒时,在这年以前,已过去的年数为三千四百五十五年,还馀一千五百四十五年。但其它的说法,则认为当时已过去的年数,应当为一千八百六十五年,还馀三千多年。除此之外,对于年数计算尚有根据《时轮续》的多种异说。

未来佛

据《法灭尽经》所记载,佛法在世间完全消失的数千万年之后,将有弥勒菩萨降世,担当起普度众生的责任。[39]

学者观点

㤭赏弥法灭预言

中印度衰落,西北印度异族的不断侵入,佛教受到了损害。于是结合了“满千年已,佛法欲灭”的“正法千年”说,以及恶王入侵说,产生了㤭赏弥法灭的预言,以勉励佛教信众护持佛法。[40][41][5]西元八世纪初于阗文的The Book of Zambasta有与《大集经·月藏分》㤭赏弥法灭类似的故事。[26]:49另外《摩诃摩耶经》说“千五百岁,...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42]

女性出家与末法

“女性出家导致正法从千年变成五百年”的说法,只见于部派佛教上座部的律藏(包括南传赤铜鍱部法藏部化地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而不见于大众部的律藏,那体慧(Jan Nattier)因此认为这个说法可能出现在部派根本分裂之后。[26]:29-32

影响

佛教传统对于是否有长时间的末法时期有两种看法:[26]:136-138

隋唐时期,末法的说法盛行。道绰与信行更进一步认为当时是末法时期,必须提倡不同于传统佛教的修行,因此道绰倡导念佛,被净土宗称为“二祖”,而信行则创立三阶教[2]

“末法”传至中国之后,和“劫灾”之说结合,而形成“末劫”的观念(如三期末劫之类)。原本,印度佛教的“末法”仅表示佛法衰落,不会造成世间衰亡、毁灭[43]。佛教虽有“小劫三灾”、“大劫三灾”但和“末法”无直接关系。不过,传来中国之后,说在法灭之前,会有“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人命转促、大水忽起”等灾难,出现在《法灭尽经[注 1],《般泥洹后比丘世变经》(敦煌文献,疑为出三藏记集的《泥洹后诸比丘经》)[44][45]亦说法灭之前“众患万变、当来大水、无复有山”,又说法灭之后,人寿逐渐变短。人类将灭绝之时,大海通小海,海水大地都沸腾,至阎浮提平整后,弥勒乃降世。沿著这种观念,更进一步发展为佛法开始消亡之时,人间亦随之衰坏,视弥勒菩萨为世间之拯救者,认为其到来将为人间带来一个永远的美好时期,如弥勒教一贯道民间秘密宗教均奉行这样的末劫观。

相关条目

注解

  1. ^ 印度佛教的文献之中,原本就说法灭之前会有一些类似灾难的征兆,如《大毗婆沙论》说会有外族发动战争入侵印度,南传上座部的复注《心义灯》说天不下雨,庄稼不能丰收[5],但法灭之后,世间不会跟著毁灭(如《泥洹后诸比丘经》),也没有法灭之前,寿命变短、大水淹没世间的情节。

参考文献

  1. ^ 吉藏《法华义疏》卷五:“大论佛法,凡有四时。一、佛在世时。二、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三、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四、转复微末,谓末法时。”
  2. ^ 2.0 2.1 Taitetsu Unno. Mappō. Lindsay Jones (编).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8 2nd ed.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5: 5685–5688 [2017-07-25]. ISBN 0-02-8657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英文)
  3. ^ 佛光大辞典. 正像末.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4. ^ 4.0 4.1 元享寺版《增支部》5集155经:“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一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二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令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复诵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四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以意随观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五法。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善见律毘婆沙》:“令正法久住者,正法有三种。何谓为三?一者、学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问曰:何谓学正法久住?答曰:学三藏,一切久住。佛所说,是名正法。于三藏中,十二头陀、十四威仪、八十二大威仪戒、禅定三昧,是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门道果及涅槃者,是名得道正法久住。如来结戒故,令比丘随顺;若随顺者,具足而得圣利,是故学为初正法久住。”
    大毗婆沙论》:“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
    阿毘达磨俱舍论》:“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论曰:“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
    大乘法苑义林章》:“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馀名为末法。此教行二有漏摄者及叶文字皆住持法宝,无漏三法真法宝故,示道.命道二沙门中,异生具戒.具见等类。正.像.末法能住持者,是住持僧。”
    吉藏《法华玄论》:“问:经何故云正法千年住世,复何故千年外别有佛法? 答:此不相违。所以然者,佛法有二种:一正得二正教。正得者,得道人也。正教者,佛正法教也。言千年佛法灭者,此就正得为言耳。千年内,有得道人多。千年外,得道人少。故名佛法灭也。正教法者乃至万年住世也”
    相应部义注》:“有两种相似正法:相似证悟正法和相似教理正法。其中,光明、智、喜……等十种观智产生的随烦恼,名为相似的证悟正法。没收录进第三次结集界论(dhātu-kathā)、所缘论(ārammaṇa-kathā)、不净论(asubha-kathā)、智事论(ñāṇavatthu-kathā)、箧(vijjā-karaṇḍaka)这五论事(kathā-vatthu)不包括在内(paribāhira),其他不在第三次结集的秘密律(guḷha-vinaya)、秘密毘输安呾啰太子(guḷha-vessantara)、秘密灵药智者英语Mahanipata_Jataka#5._Prince_Mahosadha_(the_clever_sage)_-_Act_of_insight(guḷha-mahosadha)、字音藏(vaṇṇa-piṭaka)、指鬘藏(aṅgulimāla-piṭaka)、护国吼(raṭṭhapāla-gajjita)、旷野夜叉吼(āḷavaka-gajjita)、方广藏(vedalla-piṭaka)等非佛语,名为相似的教理正法。……最初觉悟的比丘们能得达无碍解(paṭisambhidā)。其时过后不能再得达无碍解,则是六通。自从六通不能得达后能得三明。这个时期过后不能得达三明,则只能得达漏尽。那也不能后则是不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一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入流果。过了[那]时后连入流果也不能得。但直到那时他们修观只能染著这些随烦恼而住于精进,才称为证悟正法的隐没。……但直到连适合于完成入流果的修行也不能,只能住立于戒清净,这才称为修行正法的隐没。……只要三藏佛语存在,就不能说教法隐没。……两本戒经(pātimokkha)还存在,教法还不算隐没。直到两本戒经隐没,那时教理正法才隐没。在它隐没时,教法(sāsana)才称为隐没(antarahita)。教理(pariyatti)隐没故修行(paṭipatti)隐没,修行隐没故证悟(adhigama)隐没。什么原因呢?此教理是修行的基础,修行是证悟的[基础]。如是,修行只以教理为标准。……教理充满时,持教理的人就能完成修行,完成修行者就能完成证悟。如是显示犹如新月般的教理等增长时,我们的教法也就增长。”
  5. ^ 5.0 5.1 5.2 法灭尽经》“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
    《阿难七梦经》:“佛告阿难。汝于梦者。皆为当来五浊恶世。不损汝也。何为忧色。第一梦陂池火炎滔天者。当来比丘。善心转少。恶逆炽盛。共相杀害。不可称计。第二梦者日月没星宿亦没。佛泥洹后。一切声闻。随佛泥洹不在世。众生眼灭。第三梦出家比丘。转在于不净坑堑之中。在家白衣。登头出者。当来比丘怀毒嫉妒。至相杀害。道士斩头。白衣视之。谏诃不从。死入地狱。白衣精进。死生天上。第四梦者。群猪来抵揬栴檀林怪之者。当来白衣。来入塔寺。诽谤众僧。求其长短。破塔害僧。第五梦者。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者。佛泥洹后。阿难当为千阿罗汉。出经之师。一句不忘。受悟亦多。不以为重。第六梦者。大象弃小象。将来邪见炽盛。坏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隐不现。第七梦师子死者。佛泥洹后。一千四百七十岁。我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恶魔不得娆乱。七毫者七百岁后事”
    《摩诃摩耶经》:“五百岁已宝天比丘,善说法要度二万人,八部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炬。八百岁后。诸比丘等乐好衣服纵逸嬉戏。百千人中或有一两得道果者。九百岁已。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一千岁已。诸比丘等闻不净观阿那波那瞋恚不欲。无量比丘。若一若两思惟正受。千一百岁已。诸比丘等。如世俗人嫁娶行媒。于大众中毁谤毘尼。千二百岁已。是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为比丘。女为比丘尼。千三百岁已。袈裟变白不受染色。千四百岁已。时诸四众犹如猎师。好乐杀生卖三宝物。千五百岁。俱睒弥国有三藏比丘。善说法要徒众五百。又一罗汉比丘。善持戒行徒众五百。于十五日布萨之时。罗汉比丘。昇于高座说清净法云。此所应作此不应作。彼三藏比丘弟子答罗汉言。汝今身口自不清净。云何而反说是麁言。罗汉答言。我久清净身口意业无诸过恶。三藏弟子闻此语已倍更恚忿。即于座上杀彼罗汉。时罗汉弟子而作是言。我师所说合于法理。云何汝等害我和上。即以利刀杀彼三藏。天龙八部莫不忧恼。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
    《杂阿含640经》:“尔时世尊复告东方天王:汝当于东方护持正法。次告南方、西方、北方天王:汝当于北方护持正法。过千岁后,我教法灭时,当有非法出于世间,十善悉坏,阎浮提中恶风暴起,水雨不时世多饥馑,雨则灾雹江河消灭,华果不成人无光泽,虫村鬼村悉皆磨灭,饮食失味珍宝沉没,人民服食粗涩草木。……时,诸比丘大得供养。诸比丘辈食人信施,而不读诵经书,不萨阇为人受经,戏论过日,眠卧终夜,贪著利养,好自严饰,身著妙服,离诸出要、寂静、出家、三菩提乐,形类比丘离沙门功德,是法中之大贼,助作末世坏正法幢建恶魔幢,灭正法炬然烦恼火,坏正法鼓毁正法轮,消正法海坏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树,毁禅定智慧断戒璎珞,污染正道。……时,彼诸天、龙、神等皆生不欢喜心,不复当护诸比丘,而同声唱言:‘佛法却后七日灭尽!’号啕悲泣,共相谓言:‘至比丘说戒日,共相斗诤,如来正法于中而灭。’如是诸天悲恼啼泣。……尔时,上座有弟子,名曰安伽陀,起不忍之心,极生忿恨,从座起,骂辱彼圣:‘汝是下座比丘,愚痴无智,而毁辱我和上!’即持利刀,杀彼圣人。……尔时,阿罗汉弟子见彼弟子杀害其师,忿恨不忍,即杀三藏。尔时,诸天、世人悲哀啼泣:‘呜呼,苦哉,如来正法今便都尽!’寻即此大地六种震动,无量众生号啕啼泣,极为愁恼:‘呜呼,今日正法不复现世!’作是语已,各各离散。……尔时,拘睒弥王闻诸比丘杀真人阿罗汉及三藏法师,心生悲恼,惋慨而坐。尔时,诸邪见辈诤竞打破塔庙,及害比丘,从是佛法索然顿灭。尔时,世尊语释提桓因,四大天王,诸天、世人:于我灭度之后,法尽之相,如上所说。是故汝等,今者不可不以勤力加于精进,护持正法,久令在世。”(本经为《阿育王传》〈优波毱多因缘〉卷六、卷七之异译本杂入,参见:印顺.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之部類整編.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3). 
    大毗婆沙论》:“如来正法云何灭耶?答:如来正法将欲灭时,此赡部洲当有三王出世,一王有法、二王无法。其有法者,生在东方,威德慈仁,伏五印度。其无法者,生在达絮、篾戾车中,性皆顽嚣,憎贱佛法,相与合纵。从西侵食,渐入印度,转至东方,志与佛法,为大衰损。……时东方王闻彼达絮、篾戾车王,侵食印度渐至东方,乃率兵士与之交战。彼王军众即时退走,擒获二王,皆断其命。寻时遣使,遍诸方维,召命一切沙门释子。……于是一切赡部洲中所有苾刍皆来集会,㤭饷弥国。时王日日设五年会种种供养,然诸苾刍由多得利养故,及由多有先为活命而出家故,不能精勤读诵经典,不乐独处静虑思惟,昼则群聚谈说世事扰动喧杂,夜则疲怠耽著睡眠无所觉察,由此于佛所有教诫,皆悉慢缓而不遵行。是时赡部洲中唯有二行法者,一是阿罗汉名苏剌多,一是三藏名室史迦,亦名般株,而为众首,即于是日正法将灭。……作是语时,三藏弟子生大瞋恚即叱之言:是何苾刍,故于众前,违反我师不受教诲,寻共害彼阿罗汉命,胜义正法从斯灭没。时有敬重彼阿罗汉天龙药叉,兴大瞋忿杀彼三藏。有说,即彼阿罗汉弟子为报仇故害三藏命。有说,王闻彼阿罗汉无辜被杀,追恋懊恼而杀三藏。世俗正法从斯灭没。尔时世间胜义世俗二种正法皆灭没,已经七昼夜天地冥暗,而其世间犹故未知正法已灭。……过七日已,大地震动殒星雨火烧诸方维,空中天鼓发声振吼甚可怖畏,天魔眷属生大欢喜,于虚空中张大白盖。空中复有大声唱言:释迦大仙所有正法从今永灭,更无能入正性离生,妙甘露门于斯永闭,大苦黑暗遍满世间,更无救护将导之者。”
    瑜伽师地论》:“末法时生诸声闻相,云何可知?谓诸声闻于当来世法末时生,多分爱重利养恭敬,违背妙法,诸贪恚痴及不正法并皆增盛。……于佛世尊所说:甚深与空相应随顺缘性缘起缘生所有经典,并皆弃舍。于世聪慧所造讽诵,绮饰言辞绚藻文章,随顺世典,恭敬受持深生欢喜。于似正法非正法中妄生法想,于正法中起非法想。……法末时者,所谓大师般涅槃后圣教没时,尔时如是声闻弟子,身坏命终,多堕恶趣,生那落迦。若有成就与此相违不染污法,当知是名贤善时生声闻,彼于如来初出世时,瘜肉未生时,大师现前时,或有一类般涅槃后,如是多分,身坏命终还得善趣,往生天上乐世界中。”
    法苑珠林》:“又大五浊经云:佛涅槃后当有五乱。一者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世之一乱;二者白衣上坐比丘处下,世之二乱;三者比丘说法不行承受,白衣说法以为无上,世之三乱;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现在,于世间以为真道谛,佛法正典自为不明,诈伪为信,世之四乱;五者当来比丘畜养妻子奴仆治生,但共诤讼不承佛教,世之五乱。”
    复注心义灯(Saratthadipani-tika):“此时期过后,是争斗时(Kali Yuga)国王的非法期,他们非法故,他们的大臣也都非法,然后国家人民[都行非法]。他们行非法故,天不适时下雨,从此庄稼不能丰收。因其欠收故,资具施主们不能供养比丘僧团资具,比丘们因资具贫乏而不能摄取弟子。此时过后教理消亡,不能忆持其义理,只能忆持圣典。此时过后,连整部圣典也不能忆持,最初从论藏消失,消失时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大论》消失,然后消失的是《双(论)》、《论事》、《人施设(论)》、《界论》、《分别(论)》、《法集(论)》。如此论藏消失后,经藏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增支部》消失,其中首先是十一集……直到一集。如此《增支部》消失后,《相应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大品》消失,然后是《六处品》、《蕴品》、《因缘品》、《有偈品》。如此《相应部》消失后,《中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后五十》消失,然后是《中五十》、《根本五十》。如此《中部》消失后,《长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波梨品》消失,然后是《大品》,然后是《戒蕴品》。如此《长部》消失即是《经藏》消失,只剩《律藏》和《本生》还忆持著。《律藏》是有惭耻者所持,欲求利得者则不关心经中所说而只忆持《本生》。此时过后,连《本生》也不能忆持,于是它们首先从《毘输安呾啰本生》(须达拿太子)开始消失,然后逆序为《毘楼本生》《摩诃那罗陀本生》,最后是《无戏论本生》消失,只剩《律藏》还保留著。此时过后,它也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附随》消失,然后是《篇章》、《比丘尼分别》、《大分别》,渐次只剩《布萨篇》还保留著。这样教理还不算消失,乃至人间还存在四句偈,教理都还没消失。直到有信心、净信的国王在象背上放了装有一千金的镶金边的袋子说“知道佛陀所说的四句偈者可拿走这一千金”,并在城中鸣鼓巡行也无人拿走。“只巡行一次有人听见,但有人没听见。”于是直到走第三次也无人拿走,王使臣只能把一千金钱袋送回王宫,这时才叫做教理隐没。”
  6. ^ 《俱舍论》:“颂曰:佛正法有二 谓证为体 (saddharmo dvividhaḥ śāsturāgamādhigamātmakaḥ /)……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āgamasya hi dhārayitāro vaktāraḥ /)”
  7. ^ oxfordreference. pratipatti. ( P. paṭipatti; T. sgrub pa; C. xiuxing; J. shugyō; K. suhaeng 修行).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8. ^ 《俱舍论》:“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adhigamasya pratipattāraḥ /)”
  9. ^ 末法. 佛門網. [永久失效链接]
  10. ^ 杂阿含906经:“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对应南传相应部16相应13经)。《别译杂阿含·121经》:“譬如:金宝渐渐损减,乃至相似金出,如来正法亦复如是,渐渐损减,像法乃出;像法出故,正法灭没。 ”
  11. ^ 中阿含经·林品瞿昙弥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馀有五百年。”
  12. ^ 释悟殷. 評議《大毘婆沙論》之性別觀 (PDF). 法印学报. 2016, 7: 31–61 [2024-05-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08). 
  13. ^ 〈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五〉. 《悲華經 第7卷》. 大正藏 第3册. 昙无谶译. : 211页b栏26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31). 
  14. ^ 〈月藏分第十二星宿攝受品第十八〉. 《大方等大集經第56卷》. 大正藏 第13册.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 379页c栏5–9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5. ^ 〈月藏分第十二分布閻浮提品第十七〉. 《大方等大集經第55卷》. 大正藏 第13册.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 363页a栏25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16. ^ 〈第2卷囑累品第八〉.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正藏 第8册. 不空奉诏译. : 844页b栏6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3). 
  17. ^ 〈第2卷囑累品第八〉.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大正藏 第8册. 鸠摩罗什译. : 833页b栏13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18. ^ 〈比丘尼犍度〉.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大正藏 第24册. 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 : 796页c栏23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法师曰:千年已佛法为都尽也?答曰:不都尽。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法服而已。”
  19. ^ 19.0 19.1 吉藏《法华玄论》:「問。云何為像正 答。此具多義。一者佛在世為正。佛滅後為像。二者未有異部為正。有異部為像。則百十六年後方為像法耳。三者得道多為正。得道少為像。故釋迦前五百年得道多。不得道少。後五百年得道少不得者多。四者破正法未破正法分像正。大經邪正品云。我滅後七百年中是魔波旬漸當破壞我之正法。則六百年未破為正。七百年破為像。五者諸惡法起未起分像正。像法決疑經云。千一百年諸惡法起名像。若千年內惡法未起為正。然千年內雖有惡法起。猶未盛故屬正法也。惡盛為像。六者二千年皆屬正法。萬年轉衰微為像法。七者諸菩薩見如來法無有滅。常見諸佛。則萬二千乃至一切時皆是正法。二乘人見佛法有興衰。故有像正耳」
  20. ^ 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 (编). <第20卷第十 比丘尼犍度>. 《漢譯南傳大藏經第4冊No.0002犍度》. 高雄: 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5年: 第342页a栏第7行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21. ^ Richard Gombrich. Buddhist Precept & Practice. Routledge. 2012-11-12: 332. ISBN 978-1-136-15616-8. 
  22. ^ Karma Lekshe Tsomo. Innovative Buddhist Women: Swimming Against the Stream. Routledge. 5 September 2013: 9–10. ISBN 978-1-136-11418-2. 
  23. ^ 《相似正法經》及相關註釋(瑪欣德尊者譯).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心义灯复注(Saratthadipani-tika):这些乃,是指五千年。说“佛教以教理为根本,没有教理就不存在证悟”等。 
  24. ^ 為何正法住世五千年?.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25. ^ 玛欣德尊者. 阿毗达摩讲要(上). 
  26. ^ 26.0 26.1 26.2 26.3 Jan Nattier. Once Upon a Future Time: Studies in a Buddhist Prophecy of Decline. Jain Publishing. 1991. ISBN 978-0-89581-926-0. 
  27. ^ 南岳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PDF).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9). 
  28. ^ 温金柯. 「末法」與「淨土念佛得度」考——由道綽《安樂集》衍生的重要觀念之檢討.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29. ^ 杨白衣. 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 华岗佛学学报.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4). 
  30. ^ 末法思想. [永久失效链接]
  31. ^ 吉藏《法华玄论》:“问。释迦佛法住世凡得几年 答。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出祇洹精舍碑善见毘婆沙中亦有此说。但度女人出家。损正法五百年。有人言都失五百年。正法但五百像法千年。故摩耶经但明千五百耳。中论文亦尔。有人言损正法五百流入像法。便有千五百年。有人言修八敬故正法还复千年”
  32. ^ 印顺. 華雨集:六、『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動向』讀後.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3. ^ 圣严.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7). 
  34. ^ 34.0 34.1 末法思想.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5. ^ Kristina Myrvold (编). The Death of Sacred Texts: Ritual Disposal and Renovation of Texts in World Religions.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36. ^ 郑舜日. 知訥淨土思想的諸問題. [202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37. ^ 권수정혜결사문(勸修定慧結社文) / 勸修定慧結社文. [202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3). 
  38. ^ 布顿大师. 佛教史大寶藏論.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39. ^ 法灭尽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40. ^ 印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二項 邊地佛教在政局動亂中成長.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41. ^ Alf Hiltebeitel. Dharma: Its Early History in Law, Religion, and Narra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08-17: 298–332. ISBN 978-0-19-539423-8. 
  42. ^ 卷下. 《摩訶摩耶經》. 大正藏 第12册. 释昙景译. : 1013页b栏14行–1014页a栏11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43. ^ 冈野洁. 正量部的傳承研究 : 現在劫的劫末意識 (PDF). [2024-05-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6-22). 若把心系念于佛法消灭的这个时代意识称之为“末法意识”的话,这绝非是担心世界的末日(劫末)。这不是“意识到”劫的终了,而是意识到正法灭尽的时代到来,教团的道德堕落的时代到来的一种时代意识,这是四阿含、五部尼柯耶时代以来的传统。佛教主流的正法灭尽的时代观不是正面讨论获得食物的困难化和悲剧的时代。……在佛教主流的传统里,劫末问题真的不曾被关心过。……视眼前所面临的教法与教团的危机问题,远比不知何时到来的小三灾问题更要来的重要。这可能是因为可以以理论性来思考“小三灾尚未发生”的关系吧。小三灾被认为是人寿十岁时所发生的,而现在人寿是百岁,……理论上是非常遥远的未来。 
  44. ^ 菊地章太. 世変経成立年代考補遺. [202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9). 
  45. ^ 菊地章太. 世変経成立年代考.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