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大战

网页浏览器在世界范围使用率上的竞争

网页浏览器之争(英语:Browser wars)是指不同的网络浏览器之间为争取使用者优先采用,造成彼此使用率的竞争。通常可分为两段时期的竞争过程:

  1. 第一时期为1998年微软公司Internet Explorer取代网景公司Netscape Navigator成为主要浏览器。
  2. 第二时期为2003年后Internet Explorer份额逐渐受到其他浏览器蚕食,包括Mozilla 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Opera
世界不同区域使用的主要浏览器(2020年5月)[1]
网络浏览器发展时间线
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的浏览器使用率

近几年来,随着HTML5CSS3等新标准的制定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网络浏览器的竞争也在新的领域展开。

背景

全球资讯网提姆·柏内兹-李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发明的一种基于网际网路超文字系统。提姆·柏内兹-李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后来改名为Nexus,并于1991年于NeXTSTEP平台发布。

到1992年底,出现了其他的浏览器,其中大部分以Libwww函式库为基础。包括UNIX的浏览器例如LMBViolaWWWErwiseMidasWWW,以及Mac的MacWWW。尽管这些浏览器往往是简单的HTML检视器,依赖于外部的辅助应用程式英语Helper application来查看多媒体内容,但为使用者提供了浏览器和平台的多种选择。

早期竞争

1993年出现了其他浏览器,包括CelloArenaLynxtkWWW英语tkWWWMosaic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Mosaic[2][3],这是由美国国家超级电脑应用中心(NCSA)所开发的多平台浏览器,并且授权予多间公司,让它们创造自己的产品,有Air MosaicSpyglass Mosaic

Mosaic的开发者之一马克·安德森,于1994年成立了名为Mosaic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的公司,并开发了Mosaic Netscape浏览器。为了解决与NCSA间的法律问题,该公司改名为网景通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浏览器也改名为网景领航员(Netscape Navigator)。Netscape改进了Mosaic的实用性及稳定性,同时在网路上提供免费试用版,很快便统领浏览器的市场。

第一轮大战

 
主要浏览器的1996年至2009年估计占有率

1995年中期,人们开始注意全球资讯网,而当时的市场及网页浏览标准均以Netscape主导。与此同时,微软在取得Mosaic的授权后,推出了Internet Explorer 1[4][5],于8月起透过“Windows 95 Plus!英语Microsoft Plus!”搭售[6]

三个月后,Internet Explorer 2推出[7],而激烈竞争就此开始。在往后几年,网景和微软随后也陆续各自推出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 Navigator。因为当时浏览器必须具备更多新功能,否则会被认为是落后的,因此当时著重产品功能特色多于修正错误,导致产品也多是不稳定的、造成网页标准分歧、时常当机和安全漏洞等问题,为使用者带来困扰。

1996年,微软推出Internet Explorer 3版,成为第一款支援程式语言及CSS的商用浏览器,使市场占有率开始紧追Netscape。

1997年10月,Internet Explorer 4版正式推出,并在旧金山举行产品发表会,而引人注目的地方便是竖立了一个10呎长的巨型"e"标志。第二天早上,Netscape的员工们在前方的草坪上发现了巨型标志,上面写著“From the IE team ... We Love You”。Netscape员工立刻把巨型标志推翻,并放上其吉祥物Mozilla恐龙,恐龙手上纸牌写著“Netscape 72, Microsoft 18”,代表当时的浏览器市场占有率[8][9]

但随著Internet Explorer 4的推出,对这场浏览器大战产生了重大改变,它在符合W3C制定的网页标准方面,做得比Netscape Navigator 4.0要好,同时也能载入动态网页,其文字或图像的位置可以改变。此外,安装了IE4.0被认为是系统的升级,能增加不少功能,包括可以播放MP3音乐。

在IE和Netscape大战期间,网页设计者通常会把“用Netscape可获得最好效果”或“用IE可获得最好效果”的标志放在首页,并连到下载相关产品的网址上。这样的网页会让开放标准造成分歧,忽略双方各浏览器的使用者,因此有人发起了“可用任何浏览器浏览”(Viewable With Any Browser)运动,要求令网页无论使用IE或Netscape均能正常浏览。

IE的统领

微软在浏览器大战拥有两大优势:第一是财力雄厚,Netscape浏览器虽曾一度达90%以上占有率,但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总收入也不及微软,产品方面也仅有浏览器及相关产品。

微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Windows垄断了作业系统市场。纵使早期Internet Explorer的评价比Netscape差,微软把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捆绑销售,仍可以增加其占用率。另外,微软把Internet Explorer变成免费,开发资金从Windows的庞大收益中拨出,当产品功能开发至与Netscape同等程度时,使用者便不再下载Netscape使用,而改用Internet Explorer。

除此之外,微软也曾使用以下手段打击Netscape:

  • Netscape的商业模式是透过销售伺服器软体来发布浏览器,微软得知这点,便把自家的IIS伺服器透过Windows伺服器版本搭售,内含仿制Netscape产品的代理、电邮、新闻组伺服器、以及其他软体,并以特优价格发售,以切断Netscape的财源。起初效果不大,由于Netscape的收入多来自使用Sun伺服器的客户,因此微软需要使Windows NT更普及,作为内部网网际网路的伺服器。
  • 微软在授权条款中,要求主机厂商在桌面上展示IE的图示,并不得加入Netscape,否则将以涨价方式作出惩罚。
  • 微软让中小型ISP推出附有ISP品牌的IE,使不少ISP鼓励用户改用IE,放弃Netscape。
  • 微软在与AOL的授权条款中,要求AOL以IE作为主介面,而非Netscape。
  • 微软在收购得来的FrontPage网页设计软体中,加入了非标准的专属标签,令作出的网页只适合使用IE浏览器。
  • 微软率先在IE支援CSS,网页设计者认为制作支援IE的网页比支援Netscape的容易。

以上手段的目的是要断绝Netscape的财路,加上Netscape自身错误的商业决策,使得Netscape于1998年年底,被IE击败。其后美国线上(AOL)以42亿美元收购网景业务。IE开始统领浏览器市场,市占率的最高峰达到2002年的96%,比Netscape的高峰还要高。

在IE击溃主要对手后,第一轮大战结束,而浏览器的创新也随之减少。

带来的后果

在大战中,两者在浏览器开发上,为压倒对手,做出了以下两大行为:

  1. 把加入新功能的重要性放在修正错误之前。
  2. 使用专属格式,不尊重公开标准。

当单一公司寡占浏览器市场时,网页公开标准的关注度下降,不少网页设计者也以Internet Explorer作准,而不完全遵从公开标准,使一些网页只能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除此之外,微软也在网页技术上加入了不少专属物件,像是VBScriptActiveXDHTML格式等,使不少网页使用非微软平台及浏览器无法正常显示。

再者,Internet Explorer的占有率之高,已然成为电脑蠕虫病毒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安全漏洞被发现时,蠕虫病毒也随著IE的普及,在网络快速传播。

由于Internet Explorer包含“Internet”一词,对于一些初识网际网路的人,很容易先入为主地以为Internet Explorer就是网际网路,网际网路就只有全球资讯网,并会以为Internet Explorer就是唯一选择,而忽略了其他浏览器的存在。

第二轮大战

 
Ubuntu使用Mozilla Firefox 2.0

1998年,Netscape以开放原始码的授权形式,把Communicator原始码释出,该新产品仍然使用Mozilla的名称,透过把程式彻底重新编写,Mozilla已在多方面得到改进。2002年,Mozilla推出1.0版,并迅即在开源社群中得以普及。同时又出现多款衍生产品,包括轻量跨平台浏览器,名为Firefox,它于2004年推出1.0版[10]。这些以Mozilla为基础的产品也慢慢在浏览器市场中发展起来。

2003年,微软宣布Internet Explorer 6 SP1版本将是最后一款供独立下载的IE浏览器[11],而产品未来的功能加强方面将仰赖于Windows Vista,它包括WPFXAML等工具,以供开发者去建立扩充网路应用程式。

就上述的一点,Mozilla基金会与Opera软体公司于2004年4月开始,共同合作开发新的开放标准,能在与现有技术逆向相容的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新功能[12]。这项工作由WHATWG工作小组负责,该小组专门快速制定新标准及定义,并会提交予W3C审批。

2004年6月,多个IE浏览器受到一个名为Download.ject英语Download.ject的恶意程式攻击,这使人们更注意到IE本身的安全性问题,IE使用者只浏览一个网页,便有机会受到后门按键记录等恶意程式入侵,而美国电脑安全事故协调中心英语United States Computer Emergency Readiness Team及多间电脑安全公司也建议用户改用更安全的Firefox,以避开此等攻击[13][14][15]

2005年2月,微软宣布Internet Explorer 7将在Windows XP SP2及更高的Windows版本中提供[16]。鉴于微软产品安全性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微软提及新版浏览器的安全性将比Internet Explorer 6 SP2大大增强。由于微软未就网页标准方面表态,因此引起网页开发者及标准支持者的关注[17]。有人认为,微软为Windows XP使用者提供新版本IE的升级,是迎击Firefox普及化的一步[18]

至2005年最后一季,IE的市场占有率跌至85%左右[19],主要是受到Firefox的竞争,而蠕虫病毒间谍软体等透过IE产品漏洞,并在网路传播,是使IE使用者改用Firefox的主要因素。Linux产品开始获得市场采纳,是另外一个因素,它们均预装了Firefox浏览器。其他导致IE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有,Firefox的介面设计与IE相似、支援分页浏览等,不少改用Firefox的用家,均把Internet Explorer作为备用浏览器,以用来只浏览支援微软浏览器或仅供Internet Explorer进入的网页。但现在有一个名为IE Tab的扩充套件,可供Firefox使用IE的Trident引擎,去浏览此等网页。

2006年8月,Firefox、Opera等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据最新的调查显示,Firefox在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占有率已经接近或者超过20%。这使微软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倍增,促使微软加快IE7的开发步伐。

2006年8月底,微软推出IE7的第一个候选版本,可以说IE7功能特性方面已经基本定型(IE7提供了分页式浏览,RSS阅读,增强的外挂模组控制,CSS等网页标准的增强支援,以及提供类似于Firefox扩充功能模式的附加外挂模组以增加IE7的附加功能,在安全性等方面亦有较大改进)。

另一方面,Firefox在占有率上升后受到极大的关注,不断发现安全漏洞,系统资源开销颇大也使得某些用户对Firefox产生了一些质疑,但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及丰富的附加功能依然吸引了大批的用户。以浏览速度快捷著称的浏览器Opera在免费推出后[20],也赢得了一些用户的青睐,在个人电脑上的市场占有率有些微提升,而其在行动领域上也占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

2006年10月底,Internet Explorer 7及Mozilla Firefox 2相继发行。IE7短短几天内下载量即突破三百万[21],由此可见广大Windows的用户对IE7的关注程度。然而,IE7正式版发行几小时后即发现安全漏洞[22],相对市场上众多浏览器,并不新颖的功能,部分剥离Windows系统后造成其资源占用倍增,需要掏腰包才能享受的扩充功能服务,且不支援较低版本如Windows 2000系统,都让人失望。当然,IE亦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譬如作业系统捆绑,众多功能丰富的第三方浏览器无法提供而造就的IE网页标准垄断,这是其他浏览器无法企及的。再看Firefox 2.0,对网页标准及新技术的支援,相对安全的浏览体验(虽然漏洞不断,但至今为止尚无因攻击Firefox而造成用户损失的新闻),让其在技术上领先IE浏览器,但相对“复杂”的操作及对“IE网页标准支援不完善”使大部分普通用户望之怯步,其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定在16%-18%之间。

Chromium系的崛起与Internet Explorer的衰落

 
StatCounter提供的浏览器市占数据

2008年,Google推出Chrome浏览器,同时推出对应开源先行版本Chromium,自此Internet Explorer开始衰落。2013年,Opera放弃自有的Presto渲染引擎,改用Chromium系的Blink渲染引擎。2015年,微软Windows 10中内建了新开发的Microsoft Edge浏览器并逐步放弃Internet Explorer,但到2020年1月,Microsoft Edge也开始改用基于Chromium开发。

中国市场

360安全浏览器搜狗高速浏览器QQ浏览器傲游浏览器为Internet Explorer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23],并且不少中国的浏览器开始使用两个以上的排版引擎

如今随着春运抢票插件的流行以及360极速浏览器(基于Chromium内核)的推出,Internet Explorer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急遽下降。[24]

参考文献

  1. ^ Top Browsers Per Country, 2019. StatCounter.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2. ^ Wolfe, Gary.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Revolution Has Begun. Wired Magazine. October 1994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9). 
  3. ^ Pesce, Mark. A Brief History of Cyberspace. ZDNet. 1995-10-15 [2015-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4). 
  4. ^ Elstrom, Peter. MICROSOFT'S $8 MILLION GOODBYE TO SPYGLAS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1997-01-22 [9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7-06-29). 
  5. ^ Thurrott, Paul. Microsoft and Spyglass kiss and make up. Windows IT Pro. 22 January 1997 [2011-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9日). 
  6. ^ Windows History: Internet Explorer History. Microsoft.com. 2003-06-30 [200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5). 
  7. ^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Web Browser Available on All Major Platforms, Offers Broadest International Support (新闻稿). Microsoft. 1996-04-30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5). 
  8. ^ Mozilla stomps IE. Home.snafu.de. 1997-10-02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9. ^ Swartz, Jon; Writer, Chronicle Staff. Microsoft Pulls Prank / Company takes browser war to Netscape's lawn. SFGate. 1997-10-02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10. ^ Firefox browser takes on Microsoft. BBC News. November 9, 2004 [June 1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11. ^ Microsoft to abandon standalone IE. CNET. 2003-06-02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12. ^ Position Paper for the W3C Workshop on Web Applications and Compound Documents. W3.org.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1). 
  13. ^ Virus Designed to Steal Windows Users' Data. The Washington Post. 2004-06-26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14. ^ Vulnerability Note VU#713878. 2004-06-09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30). 
  15. ^ US-CERT: Beware of IE. 2004-06-29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16. ^ IEBlog : IE7. Blogs.msdn.com. 2005-02-15 [200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7). 
  17. ^ Dean Edwards is going to need a new name for his pet project. The question is: will it still be necessary?. 2005-02-15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7). 
  18. ^ Reversal: Next IE divorced from new Windows. 2005-02-15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19. ^ News and press releases. [2005年11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14日). 
  20. ^ Lettice, John. Opera browser goes free with version 5.0 launch. The Register. 2000-12-06 [201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9). 
  21. ^ IE7 Hits the Street. 2006-10-24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22. ^ IE 7 has another flaw. 2006-10-26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23. ^ 浏览器使用情况分析报告 - CNZZ. Brow.data.cnzz.com. 2009-01-01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30). 
  24. ^ StatCounter - China.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5-26 Statcounter. [2013-10-14].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