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恭(1947年11月30日—)是台湾设计师、设计教育家。出生于中国东北沈阳市吉林省大安市人,[1]1949年随双亲移居台湾,1970年国立台湾艺专美术工艺科毕业。[2]专研工艺骨瓷设计等,并热衷编辑出版,[3]1974年成为“变形虫设计协会”会员之一。1979至1993年间获最佳广告奖、广告金牌奖、产品包装设计奖、美术设计金鼎奖、书籍装帧类金奖等。曾获邀担任全国美展、全省美展、高市美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奖”、外贸协会国际设计“台湾包装之星”、香港博物馆首届亚太海报展、第二届华人设计大赛(深圳)、Design for Asia奖(香港)、“中国最美的书”等竞赛评审委员;并连续10届受聘担任金蝶奖评审总召集人。[2]

1975至1978年留学至西班牙美国。1975至1977年间,于西班牙马德里国立高等艺术学院绘画研究所时期,受毕卡索达利等二十世纪艺术大师的作品熏陶,并以摄影记录当地老房子及古建筑。1977年后,赴美国纽约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视觉传播设计系就读进修,[2]受二次战后美国的代表性设计师之一狄赫洛克(Rudolph Harak)教学启发,学习包括CI、VI整体系统设计、海报、书刊、唱片封面等商业设计应用及设计实务、广告行销等;及参与并推动设计文化产业,影响王行恭返台后的设计创作。[4]

返台后,进入“台北房屋公司”担任企划部经理,并将设计重心由广告业拓展至出版、室内设计等行业,1981年与凌明声、廖哲夫、胡泽民、苏宗雄、霍荣龄、张正成、黄金德、陈伟彬、陈耀程、 王明嘉、刘开等资深设计师共同成立“台北设计家联谊会”。1987年起王行恭开始投入教育工作,[2]曾任东海大学美术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动画研究所、[1]:64台湾科技大学工商业设计系、[5]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设计学系等;[6]任教台南艺术大学期间,提出设计师应该读诗、写诗,并鼓励设计师从诗的画面联想与创作。[3]

1992 年与好友马以工共同出资出版装帧设计《中国人的生命礼俗》,内容灵感来自于日本人调查台湾生活纪录的田野资料,及日文杂志出现“岁时”汉字;将台湾本地的“岁时”文化整理、出版,这也是台湾第一本使用电脑组版的书。此外自费编撰及印制一套两部“日据时期台湾美术档案”(《台展府展台湾画家东洋画图录》与《台展府展台湾画家西洋画图录》),为台湾美术发展留下重要史料。[2]另编辑出版有《故宫文物》、《中国人传统岁时》、《清代玉雕之美》、《苗族服饰图志—黔东南》、《台湾美术》、[1]《博物馆简讯》[7]等。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好樣:台灣平面設計14人. 台北: 积木文化. 2008: 9-19. ISBN 978-986-7039-90-3. 
  2. ^ 2.0 2.1 2.2 2.3 2.4 李, 志铭. 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醇釀古典人文精神的設計教育家. 全国新书资讯月刊. 2015-11- 01, (203): 9 -19. 
  3. ^ 3.0 3.1 蓝丽娟. 王行恭 設計師應該讀詩. 天下杂志. 2011-04-19 [2023-07-26]. 
  4. ^ 林, 磐耸. 台灣藝術經典大系視覺傳達藝術1. 台北: 艺术家出版社. 2006: 20–36. ISBN 986-7487-85-0. 
  5. ^ 臺藝大全球校友資訊網.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2011-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6. ^ 王行恭設計「維護文化古蹟‧發揚民族精神」海報. 文化部 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7. ^ 博物館簡訊 (PDF).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