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恭(1947年11月30日—)是臺灣設計師、設計教育家。出生於中國東北瀋陽市吉林省大安市人,[1]1949年隨雙親移居臺灣,1970年國立臺灣藝專美術工藝科畢業。[2]專研工藝骨瓷設計等,並熱衷編輯出版,[3]1974年成為「變形蟲設計協會」會員之一。1979至1993年間獲最佳廣告獎、廣告金牌獎、產品包裝設計獎、美術設計金鼎獎、書籍裝幀類金獎等。曾獲邀擔任全國美展、全省美展、高市美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獎」、外貿協會國際設計「臺灣包裝之星」、香港博物館首屆亞太海報展、第二屆華人設計大賽(深圳)、Design for Asia獎(香港)、「中國最美的書」等競賽評審委員;並連續10屆受聘擔任金蝶獎評審總召集人。[2]

1975至1978年留學至西班牙美國。1975至1977年間,於西班牙馬德里國立高等藝術學院繪畫研究所時期,受畢卡索達利等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薰陶,並以攝影記錄當地老房子及古建築。1977年後,赴美國紐約普拉特學院(Pratt Institute)視覺傳播設計系就讀進修,[2]受二次戰後美國的代表性設計師之一狄赫洛克(Rudolph Harak)教學啟發,學習包括CI、VI整體系統設計、海報、書刊、唱片封面等商業設計應用及設計實務、廣告行銷等;及參與並推動設計文化產業,影響王行恭返臺後的設計創作。[4]

返台後,進入「臺北房屋公司」擔任企劃部經理,並將設計重心由廣告業拓展至出版、室內設計等行業,1981年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霍榮齡、張正成、黃金德、陳偉彬、陳耀程、 王明嘉、劉開等資深設計師共同成立「臺北設計家聯誼會」。1987年起王行恭開始投入教育工作,[2]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1]:64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等;[6]任教臺南藝術大學期間,提出設計師應該讀詩、寫詩,並鼓勵設計師從詩的畫面聯想與創作。[3]

1992 年與好友馬以工共同出資出版裝幀設計《中國人的生命禮俗》,內容靈感來自於日本人調查臺灣生活紀錄的田野資料,及日文雜誌出現「歲時」漢字;將臺灣本地的「歲時」文化整理、出版,這也是臺灣第一本使用電腦組版的書。此外自費編撰及印製一套兩部「日據時期臺灣美術檔案」(《臺展府展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與《臺展府展臺灣畫家西洋畫圖錄》),為臺灣美術發展留下重要史料。[2]另編輯出版有《故宮文物》、《中國人傳統歲時》、《清代玉雕之美》、《苗族服飾圖誌—黔東南》、《臺灣美術》、[1]《博物館簡訊》[7]等。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好樣:台灣平面設計14人. 臺北: 積木文化. 2008: 9-19. ISBN 978-986-7039-90-3. 
  2. ^ 2.0 2.1 2.2 2.3 2.4 李, 志銘. 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醇釀古典人文精神的設計教育家.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15-11- 01, (203): 9 -19. 
  3. ^ 3.0 3.1 藍麗娟. 王行恭 設計師應該讀詩. 天下雜誌. 2011-04-19 [2023-07-26]. 
  4. ^ 林, 磐聳. 台灣藝術經典大系視覺傳達藝術1. 臺北: 藝術家出版社. 2006: 20–36. ISBN 986-7487-85-0. 
  5. ^ 臺藝大全球校友資訊網.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11-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6. ^ 王行恭設計「維護文化古蹟‧發揚民族精神」海報. 文化部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7. ^ 博物館簡訊 (PDF).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