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林(1834年6月15日—1891年10月22日),亦名希陶桃源洞渔,又字篷源蓬源问津福建台湾府淡水厅大稻埕(今台湾台北市大同区)人,籍贯同安西源乡,清代举人、官员、仕绅。曾任内阁中书、国史馆校对、广东省候补知府。因在中法战争期间协助办理团练而被台湾巡抚刘铭传赏赐。[1]

陈霞林
出生1834年6月15日
 大清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大稻埕狮馆巷(今台湾台北市大同区
逝世1891年10月22日
 大清广东省广州府
职业文人、官员
经历
  • 厅试第一、举人第66名、内阁中书、国史馆校对、广东省候补知府、广东省劝业道(任内前三日去世)

家族

祖父陈鸿同,父亲陈天来。家族原居于淡水拳山堡万顺寮,后迁居大稻埕狮馆巷[1]。陈霞林的堂弟陈儒林亦为官员,曾任内阁中书[1]

生平

陈霞林年少时拜大龙峒文人陈维英为师[1]。咸丰四年(1854年)新任淡水同知丁曰健来到淡水厅,特别看中其才能,后拔得厅试第一[1]。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第66名,时年22岁[1]。咸丰六年(1856年)担任内阁中书[1]、国史馆校对[2],后成为候补知府,分发至广东省补用[1]。因曾在北京设置公馆,故人称“陈部爷”[2]。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挑取誊录[2]。建造台北城时,陈霞林也出钱出力,因而获朝廷赏赐[1]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陈霞林向富户筹借银票二十万两,并办理团练,防守沪尾海口[1]。次年刘铭传上其功,晋升为道员,赏戴花翎,三代二品封典[1]

光绪十七年(1891年)陈霞林奉命担任广东劝业道。八月,抵达广州,九月二十日(就任前三天[2]),染病逝于广州,享年五十九岁[1]

遗迹

  • 陈霞林之墓位于淡水兴仁社区内[3]
  • 纱帽山上仍留有陈霞林的举人旗杆及陈霞林祖母李孺人之墓[4]
  • 陈氏宗祠“陈德星堂”曾交由陈霞林管理,该堂已于1985年8月19日列为三级古迹[5]

诗作

陈霞林的诗作目前仅存一首七言律诗〈淡水黄鉴澄之妻何氏〉[4]。 此诗原收录于连横台湾诗乘[4],又记载于赖子清《台湾诗海》,题作〈仰药救夫〉[6]

图集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王月镜、吴伯雄.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賢德篇》.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88: 8–9页. 
  2. ^ 2.0 2.1 2.2 2.3 陳霞林.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2003-12. 
  3. ^ 探索消失的瑰寶. 国立新竹生活美学馆. [2022-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4. ^ 4.0 4.1 4.2 全台诗编辑小组 (编). 《全臺詩.第玖冊》. 2004: 391页. 
  5. ^ 陈青松. 古蹟之旅 陳德星堂 台灣陳氏大宗祠. 联合报. 2000-04-27 (中文(台湾)). 
  6. ^ 陳霞林. 搜韵网. 

外部链接

陈霞林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民国9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