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林(1834年6月15日—1891年10月22日),亦名希陶桃源洞漁,又字篷源蓬源問津福建臺灣府淡水廳大稻埕(今臺灣臺北市大同區)人,籍貫同安西源鄉,清代舉人、官員、仕紳。曾任內閣中書、國史館校對、廣東省候補知府。因在中法戰爭期間協助辦理團練而被台灣巡撫劉銘傳賞賜。[1]

陳霞林
出生1834年6月15日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大稻埕獅館巷(今臺灣臺北市大同區
逝世1891年10月22日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
職業文人、官員
經歷
  • 廳試第一、舉人第66名、內閣中書、國史館校對、廣東省候補知府、廣東省勸業道(任內前三日去世)

家族

祖父陳鴻同,父親陳天來。家族原居於淡水拳山堡萬順寮,後遷居大稻埕獅館巷[1]。陳霞林的堂弟陳儒林亦為官員,曾任內閣中書[1]

生平

陳霞林年少時拜大龍峒文人陳維英為師[1]。咸豐四年(1854年)新任淡水同知丁曰健來到淡水廳,特別看中其才能,後拔得廳試第一[1]。咸豐五年(1855年)中舉第66名,時年22歲[1]。咸豐六年(1856年)擔任內閣中書[1]、國史館校對[2],後成為候補知府,分發至廣東省補用[1]。因曾在北京設置公館,故人稱「陳部爺」[2]。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挑取謄錄[2]。建造台北城時,陳霞林也出錢出力,因而獲朝廷賞賜[1]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陳霞林向富戶籌借銀票二十萬兩,並辦理團練,防守滬尾海口[1]。次年劉銘傳上其功,晉升為道員,賞戴花翎,三代二品封典[1]

光緒十七年(1891年)陳霞林奉命擔任廣東勸業道。八月,抵達廣州,九月二十日(就任前三天[2]),染病逝於廣州,享年五十九歲[1]

遺跡

  • 陳霞林之墓位於淡水興仁社區內[3]
  • 紗帽山上仍留有陳霞林的舉人旗桿及陳霞林祖母李孺人之墓[4]
  • 陳氏宗祠「陳德星堂」曾交由陳霞林管理,該堂已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三級古蹟[5]

詩作

陳霞林的詩作目前僅存一首七言律詩〈淡水黃鑑澄之妻何氏〉[4]。 此詩原收錄於連橫臺灣詩乘[4],又記載於賴子清《臺灣詩海》,題作〈仰藥救夫〉[6]

圖集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王月鏡、吳伯雄.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賢德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 8–9頁. 
  2. ^ 2.0 2.1 2.2 2.3 陳霞林. 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2003-12. 
  3. ^ 探索消失的瑰寶.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4. ^ 4.0 4.1 4.2 全臺詩編輯小組 (編). 《全臺詩.第玖冊》. 2004: 391頁. 
  5. ^ 陳青松. 古蹟之旅 陳德星堂 台灣陳氏大宗祠. 聯合報. 2000-04-27 (中文(臺灣)). 
  6. ^ 陳霞林. 搜韻網. 

外部連結

陳霞林 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民國9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