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 (佛教)
愿(梵语:praṇidhāna),音译钵罗尼陀那,也称誓愿、大愿(梵语:saṁnāha;巴利语:sannāha),佛教术语,大乘佛教中菩萨道六度(或称十波罗密)之一;义为得菩提智慧后,发下的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菩萨共同所发之大愿称为“通愿”,即四弘誓愿。
概论
菩萨在因地立下四宏愿,称为“通愿”,义为共同之愿。而各佛菩萨又有各自的大愿,故称为“别愿”,义为分别之愿。别愿当中,以其最根本的誓愿修行而成佛的,称之为本愿。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梵语:sannāha-sannaddha;意译为大誓庄严、弘誓庄严),简称四宏愿或四弘愿,音译僧那僧涅,为发菩提心时所发的誓愿,常出现在佛教的仪式中[1][2]。
出处
出自汉译《中阿含师子吼经》[3]、《四分律》[4]、《解脱道论》[5]、《佛阿毘昙经》[6]、《佛所行赞》[7]、《大方便佛报恩经》[8]、《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9]、《小品般若经》[10]、《大品般若经》[11]、《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12]、《法华经》[13]、《大般涅槃经》[14]、《心地观经》 [15] 等等。
内容与重要性
《摩诃止观》[16]、《天台四教仪》[17]、《六祖坛经》[18]、《五灯会元》[19]、《传授三坛弘戒法仪》[20]、《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录相当于今日念诵之内容:
四宏誓愿是“三世菩萨所学处”[15]、“诸佛因地所发之愿,所有之愿皆不能过彼[来源请求]”,因此大小菩萨皆应修学。另,四宏誓愿有摄四圣谛之理[25],并可从中开演四无量心,故为大乘菩萨 修学之科目。
五弘誓愿
密宗依《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受菩提心戒仪》等所举,共为五句,称五大愿,为真言宗所奉持[26],故又有五弘誓愿之说:
- 众生无边誓愿度(东方阿閦如来)
- 福智无边誓愿集(南方宝生如来)
- 法门无边誓愿学(西方阿弥陀如来)
- 如来无边誓愿事(北方不空成就佛)
- 无上菩提誓愿成(中央大日如来)
别愿
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除了发下通愿,也可以发下别愿,即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不同的发心等,发下不尽相同的大愿,依据大愿逐渐修行圆满资粮,所有大愿得以完成之时,便是成佛之时。每位佛菩萨有自己的根本的别愿,称之为本愿。
烦恼 vs 发愿
烦恼,也就是让自心无法安宁的情绪,佛法认为这是“行动”的重要动能:人都是因为情绪,而有各种行为的反应。
在临终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内在、外在的各种逼迫,而导致产生“情绪”来反应:愤怒、不舍等等,这是影响转世的第二股力量:本能,让我们会“再次投生”,但是投生是为什么呢?下辈子要投生为人、天、鬼?佛法不认为这是受“阎罗王”等等外力的审判,而是受临终前的情绪所影响。
情绪有很多种,所以我们会转世去的地方状况也不一,可以想像:“求生欲”就好像男生当兵的召集令一样,拿了就得当;但是分发到哪个单位,则是受其他原因(临终前的情绪)影响的。
佛法认为,用来取代“情绪”的是“发愿”,发愿就像是“立下目标”。“情绪”是行动的主要触发者;同样的,“立下目标”也是行动的触发者。不同的“情绪”决定转世的去处不同;同样的,不同的发愿(比如发愿自己要去不动佛的世界,或是阿弥陀佛的世界等等)也会决定我们的去处不同。[30]
相关条目
注释
- ^ 《翻译名义集》:“僧那。此云弘誓。肇论云。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此名字发心也。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此相似发心也。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分证发心也。言弘誓者。天台云。广普之缘谓之弘。自制其心谓之誓。志求满足乃称愿。大士旷怀运心广普。依无作四谛之境。起四种弘誓之心。初依璎珞未度苦谛令度苦谛。六道受分段之苦。三乘沈变易之苦。当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口发言曰众生无边誓愿度。次依璎珞未解集谛令解集谛。四住烦恼润有漏业。无明烦恼润无漏业。当了尘劳本净无集可除。口发言曰。烦恼无数誓愿断。三依璎珞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智慧越苦海之迅航。戒定通秘藏之要道。当了边邪是中无道可修。口发誓云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依璎珞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佛陀是无上之世尊。涅槃乃最胜之妙法。当了生死即是涅槃。口发誓云。佛道无上誓愿成。仰观大觉积劫度生。都无懈倦者。为满本地之愿也。僧涅。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一云僧那言铠。僧涅言著,名著大铠。亦云庄严。故大品云大誓庄严。正言𦙽(苏干)那诃。此云甲。𦙽捺陀。此云被。或云衣(于既)谓被甲衣甲也。”
- ^ 印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項 道智大經──重智慧.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僧那僧涅”──“弘誓庄严”sannāha-sannaddha,早见于部派佛教‘大事’所说;‘道行品’说到“僧那僧涅”,不能证明为迟出。
- ^ 《中阿含24经》:“尊者舍梨子舍卫国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于舍卫国受夏坐讫。世尊!我欲游行人间。’世尊告曰:‘舍梨子!汝去,随所欲,诸未度者当令得度,诸未脱者当令得脱,诸未般涅槃者令得般涅槃。舍梨子!汝去,随所欲。’于是,尊者舍梨子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还至己房,收举床座,摄衣持钵,即便出去游行人间。”
- ^ 《四分律》:“王答言:‘我布施不为一天下,二、三、四天下,乃至魔梵王。我作如是意:“行布施欲求无上正真一切智,度未度者,解未解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度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者。”’时天帝释便作是念:‘我今令王慧灯以此疮死者,甚非所以,当以天甘露灌其身上。’即便灌之,疮即平复如故。”佛告瓶沙王言:“尔时利益众生王者,岂异人乎!即今父王白净是也。时王第一夫人者,今母摩耶是。时王慧灯者,即我身是。我于前世,教化阎浮提无数人民,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以是因缘故,足下千辐轮相轮郭成就,光明晃曜照三千大千国土。’”
- ^ 《解脱道论:“观凡夫根念根所,初慈哀世间。我已得脱,当令彼脱。我已得调,当令彼调。我已得安,当令彼安。我已入涅槃,当令彼入涅槃。施、戒、出、忍、谛、受持、慈、舍、精进、智慧,皆令满足。”
- ^ 佛阿毘昙经出家相品:“己度度他,己脱脱他,己安安他,己涅槃涅槃他。”
- ^ 《佛所行赞》:“游行于人间,度诸未度者,未见真实者,悉令见真实。诸习外道者,授之以深法,说生死无常,无主无有乐。建大名称幢,破坏众魔军,进却无欣戚,薄生叹寂灭。未度者令度,未脱者令脱,未寂者令寂,未觉者令觉。牟尼寂静道,以摄于众生,众生违圣道,习诸不正业。’”
- ^ 《大方便佛报恩经》:“尔时五百人寻共发声,唱如是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尔时如来在耆阇崛山,以慈悲力于游乾陀山,即大风起,吹动树林,起栴檀尘,满虚空中。风即吹往至彼深山诸群贼所,坌诸贼眼及诸身疮,平复如故。尔时诸贼还得两眼,身疮平复,血变为乳,俱发是言:“我等今者,蒙佛重恩,身体安乐。报佛恩者应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唱已,一切大众异口同音,而作是言:“诸未安众生,我当安之;诸未解脱众生,我当解之;诸未度者我当度之;未得道者,令得涅槃。””
- ^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其未度者我当度之,未脱者我当脱之,未安者我当安之,未般泥洹者我当令般泥洹。我当除一切人之重担,志愿无上之僧那见。”
- ^ 《道行般若经》:“释提桓因言。我欲使人于法中益念不厌生死之苦。一切天上天下为苦。用人故悉当忍勤苦之行。心作是念。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尔时释提桓因化作曼陀罗华满掬,散佛上,作是言:“世尊!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愿令具足佛法,具足萨婆若,具足自然法,具足无漏法。世尊!我乃至不生一念,欲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有退转。世尊!我见生死之中,有诸苦恼,不生一念,欲使菩萨有退转者,我亦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勤行精进。何以故?是人等,能发如是心,则大利益一切世间。我自得度,当度未度者。我自得脱,当脱未脱者。我自得安,当安未安者。我自灭度,当度未灭度者。” -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尔时释提桓因以天文陀罗华而散佛上,发是言:“以是福德,若有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令此人具足佛法,具足一切智,具足自然法。若求声闻者,令具足声闻法。世尊!若有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我终不生一念令其转还,我亦不生一念令其转还堕声闻、辟支佛地。世尊!我愿诸菩萨倍复精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众生生死中种种苦恼,欲利益安乐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以是心,作是愿:‘我既自度亦当度未度者,我既自脱当脱未脱者,我既安隐当安未安者,我既灭度当使未入灭度者得灭度。’”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时,天帝释作是念已,即取天上微妙音花,奉散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既散花已,作是愿言:“若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以我所集功德善根,令彼所求无上佛法一切智智速得圆满。以我所集功德善根,令彼所求自然人法、真无漏法速得圆满。以我所集功德善根,令彼一切所欲闻法皆速圆满。以我所集功德善根,若求声闻、独觉乘者亦令所愿疾得满足。”作是愿已,即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已发无上正等觉心,我终不生一念异意,令其退转大菩提心。我亦不生一念异意,令诸菩萨摩诃萨众厌离无上正等菩提,退住声闻、独觉等地。“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已于无上正等菩提心生欲乐,我愿彼心倍复增进,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愿彼菩萨摩诃萨众见生死中种种苦已,为欲利乐世间天、人、阿素洛等发起种种坚固大愿:‘我既自度生死大海,亦当精勤度未度者。我既自解生死系缚,亦当精勤解未解者。我于种种生死怖畏既自安隐,亦当精勤安未安者。我既自证究竟涅槃,亦当精勤令未证者皆同证得。’” -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脱未脱者,安未安者,度未度者,故行进波罗蜜。”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闻经者悉当使闻之,诸未般泥洹者皆令当得般泥洹,是为精进。” - ^ 《法华经》:“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 ^ 《大般涅槃经》:“菩萨亦尔,欲得长寿,应当护念一切众生同于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授不杀戒,教修善法。亦当安止一切众生于五戒十善,复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一切诸趣,拔济是中苦恼众生,脱未脱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诸恐怖者,以如是等业因缘故,菩萨则得寿命长远,于诸智慧而得自在,随所寿终生于天上。”
- ^ 15.0 15.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第7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复次,善男子!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
- ^ 摩诃止观 第5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发真正菩提心者。...... 而今还以爱茧自缠。痴灯所害。...... 思惟彼我鲠痛自他。故起大慈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 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谓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
- ^ 谛观《天台四教仪》:“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修六度行。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既已发心。须行行填愿。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
- ^ 六祖坛经(敦煌本):“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六祖坛经(宗宝本):“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 ^ 五灯会元:“释迦老子有四弘誓愿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 ^ 传授三坛弘戒法仪:“诸佛子等。既悔过已。我今教汝发大誓愿。(开导云。作礼一拜起身。和尚举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 ^ 《法界次第初门》:“未度者令度,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麁。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虽无分段麁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生灭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度故云未度者令度”
《六祖坛经》:“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 ^ 《法界次第初门》:“未解者令解,此弘誓缘集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今明集者。即是烦恼润业。能招聚生死。烦恼润业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也。二、无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聚变易生死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菩萨发心。愿令得解。故云未解者令解”
《六祖坛经》:“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 - ^ 《法界次第初门》:“未安者令安,此弘誓缘道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今明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有二种正助道。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但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故云未安道者令安也”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
《六祖坛经》:“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 - ^ 《法界次第初门》:“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弘誓缘灭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今明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有二种业烦恼生死。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二变易生死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故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六祖坛经》:“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 ^ 《天台八教大意》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10-26.,从初发心缘生灭四谛。发四弘誓愿一味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谓度天魔外道。爱见二种六道众生。此缘苦谛境而发心也。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数誓愿断愿断。爱见六道众生二十五有。见思之缚令得解脱。即缘集谛境而发心也。三未安者令安。谓法门无尽誓愿知。即令爱见六道众生。知三十七品道谛。自安此缘道谛而发心也。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令六道爱见众生。灭二十五有因果证灭谛理。
- ^ 佛光大辞典. 五大願.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 ^ 释迦牟尼佛所发五百大愿. 学佛网.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衍轮尼师〈指月集〉. 纽约青年佛教通讯中心. 2003-08-24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及《佛说无量寿经》
- ^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唐三藏沙门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 ^ 往生論之三:三種條件,一次滿足. 罗卓仁谦. 2019-07-08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