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助理编辑
这个用户认为诺贝尔奖理应是他的囊中之物。诺贝尔奖敬佩我。
这个用户比爱因斯坦还聪明。
这个用户对哲学感兴趣。
这个用户是福尔摩斯迷。

儒学这个用户崇尚儒学
这位用户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此用户支持世界大同
这个用户是人文主义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出生1879年3月14日
德国乌尔姆
逝世1955年4月18日(76岁)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居住地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
民族犹太人
公民权德国(1879年-96年、1914年-33年)
无国籍(1896-1901年)
奥地利(1911年-12年)
瑞士(1901年-55年)
美国(1940年-55年)
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苏黎世大学
知名于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布朗运动
光电效应
E=mc²
爱因斯坦场方程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EPR悖论
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
科普利奖章(1925年)
普朗克奖章(1929年)
时代20世纪百大人物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
机构瑞士伯尔尼专利局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布拉格查理大学
柏林大学
普鲁士科学学院
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
莱顿大学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博士导师阿尔弗雷德·克莱纳
签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20世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也是相对论的创立者。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及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

生平

早期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名不太成功的商人,母亲波林·科克是一位钢琴家。五岁时对袖珍罗盘著迷,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爱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迁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迁至意大利米兰。尽管爱因斯坦的语言能力不是很好,但爱因斯坦在就读小学和中学时,是一个顶级水平的学生。随着爱因斯坦的长大,他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天赋。

 
4岁时的爱因斯坦

1895年,爱因斯坦来到瑞士苏黎世投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得很不错,但其他科目没有考好,该校校长赫尔岑推荐他去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在阿劳州立中学学习的这段时光中使爱因斯坦感到快乐,这所学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观’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学习物理学,学校里的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韦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很讨厌爱因斯坦,曾对爱因斯坦说:“你很聪明,但有个缺点,你听不进别人的话”,爱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马利奇时常与韦伯教授冲突,她指责他对爱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爱因斯坦在实验室引起一场爆炸,手部严重烧伤。1900年毕业,没能如愿留校担任助教,只能靠当“家教”维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M. Grossman)的父亲协助下,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翌年1月15日,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

奇迹年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六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年后的2005年因此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爱因斯坦于伯恩的故居
  • 1905年3月,德国《物理年鉴》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认为光是由分离的粒子所组成。爱因斯坦解释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光量子)组成的,并且量子可以像单个的粒子那样运动。“光量子”理论把1900年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大大推进一步,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波动—粒子二元性。
  • 1905年5月11日,德国《物理年鉴》发表一篇用布朗运动解释微小颗粒随机游走的现象的论文《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这篇论文是对布朗运动这种平移扩散的开创性研究。
  •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年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一文。首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论文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公理:“光速不变”,以及“相对性原理”。
  • 1905年9月27日,德国《物理年鉴》刊出《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Ist die Trägheit eines Körpers von seinem Energieinhalt abhängig? ),认为“物体的质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成名

爱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的兼职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1914年,应马克斯·普朗克瓦尔特·能斯特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洪堡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亨德里克·洛伦兹保罗·埃伦费斯特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入公开和地下的反战活动。

 
1919年11月10日《纽约时报》刊登新观察证实相对论的消息,形容这是爱因斯坦理论的大胜利。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日全蚀观测结果所证实。1916年他预言的引力波1978年也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

1917年爱因斯坦在《论辐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成为激光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科学院的公告中并未提及相对论,原因是认为相对论还有争议[1]

1933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担任新建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非同一机构),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1937年爱因斯坦曾经探访住在美国加州的查理·卓别林

1939年他获悉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和反对美国国内右翼极端分子的运动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去世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一位名叫托马斯·哈维的普林斯顿医院病理医生在验尸过程中,在未经爱因斯坦他的家人允许下,私自取下爱因斯坦的大脑保存,这位病理医生希望未来神经科学界能够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发现爱因斯坦那么聪明的原因(爱因斯坦的脑)。[2]为遵照爱因斯坦的遗嘱,他死后并没有举行任何丧礼,也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保密的地方,目的是不会令埋葬他的地方成为圣地。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一直从事寻找统一场论的工作,不过这项工作没有获得成功,对此,著名的爱氏研究专家亚伯拉罕·派斯曾说:“爱因斯坦在1925年之后就应该去钓鱼,而不是继续做研究”[3]。现在,寻找比统一场论包含内容更广泛、能够统一解释各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是理论物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荣誉与纪念

File:AlbertEinstein-Time-Person of the Century.jpg》杂志风云人物之封面。]]

另外,“爱因斯坦”一词还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注册商标

个性和思想

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他还是位素食主义者。他曾说:“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宗教观点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但他并不信奉犹太教,他认为宗教是幼稚迷信的化身,他只是赞叹宇宙和自然的美丽。1954年3月24日,在给一位工人的回信中,他说道:“你所读到的关于我信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无限的敬仰。”

他还说(见《生活哲学》(Living Philosophy)13期,1931年):“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存在的知识,以及我们对那些我们的意识可以接受的最深奥的推理和最美丽事物的感觉构成了我们对宗教的虔诚。在这个意义上,但仅仅在此意义上,我深信宗教。”

在回答美国纽约犹太人会堂(International Synagogue)的Rabbi Herbert Goldstein时,他说道:“我相信斯宾诺莎,一个通过存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体现自己的神,而不是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和行为的神。”当受到Martin Buber关于宗教信仰攻击之后,他声明:“我们物理学家所努力的仅仅是跟随他画他的线。”作为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总结,他曾说道:“有一个无限的高级智慧通过我们脆弱无力的思维可以感受的细节来显示他自己,对此谦卑的赞美构成了我的宗教信仰。”在信件中,爱因斯坦写道:

这封信在2008年于伦敦拍卖。[8]

爱因斯坦1934年成为理性主义者出版协会(Rationalist Press Association)名誉会员。

政治观点

爱因斯坦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对于诸如社会主义麦卡锡主义种族主义的看法存在争议(参见爱因斯坦和社会主义,他还是德国自由民主党的建立者之一)。

美国联邦调查局保存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档案中记录他曾被拒绝以难民条款(Alien Exclusion Act)移民美国,其中一条理由是爱因斯坦信奉、主张并宣扬无政府主义,从而使政府名存实亡。他还被指责为“1937年1954年34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不过这些档案是其他部门提交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而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文件。

爱因斯坦反对残暴的政府,同时也因为自己是犹太人,他反对纳粹政府并在纳粹政府掌权后不久就离开了德国。在其他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开始支持研制原子弹,以防止希特勒抢先研制成功,为此他还在1939年8月2日上书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爱因斯坦—齐拉德信,这封信很可能是别人执笔),建议开始研制核武器。罗斯福接受了建议,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研究作为武器的可行性,几年之后这个小组被曼哈顿计划取代。战后,因为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所以爱因斯坦开始为消除核武器建立和平政府游说,因为原子弹并不适合于军事训练所使用的武器,他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是我可以肯定,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的武器将会是——木棒和石头。”

爱因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支持将犹太人定居点选择在犹太教的古地,并热衷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1930年爱因斯坦在希伯来大学发表名为《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爱因斯坦教授的讲座》的文章。爱因斯坦也将自己的论文都传给了希伯来大学。但是他反对民族主义,同时也怀疑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他可能幻想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的居住在同一个地方。1952年,晚年的爱因斯坦曾被邀请作新成立的以色列的第二任总统,但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缺少必要的人事能力。

爱因斯坦还联同史怀哲伯特兰·罗素为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斗争。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这一声明促使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召开。他在给罗素的信中写道:

上帝不玩弄骰子

二十世纪上半期爱因斯坦曾经是量子力学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满意量子力学的后续发展,也就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诠释,这一套诠释表明自然法则中存在着一种根本的随机性,海森堡发展出著名的“测不准原理”[1](p×q不等于q×p)。爱因斯坦与其他科学家提出一个“EPR悖论”来反驳哥本哈根的解释,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上帝不玩弄骰子”,他还有另一个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着他的时候才存在?”爱因斯坦恪守“因果律”,是最后一位古典物理学家。

参考文献

  1. ^ 1.0 1.1 Rosenkranz Z. 李弘奎译,《镜头下的爱因斯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ISBN 978-7-5357-4232-2
  2. ^ The Long, Strange Journey of Einstein's Brain. [2005-04-18]. 
  3. ^ 帕斯(Abraham Pais):《爱因斯坦曾住在这里》
  4. ^ Isaacson, Walter. Writers For The Century. 时代杂志. 1999-12-31 [2010-01-12] (英语). when some of us began thinking about who might be Person of the Century, Albert Einstein was one person who made each of our short lists. It was, above all, a century that would be remembered for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nstein stood out as its greatest scientific genius, and his work touched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s of technology: nuclear weapons, television, space travel, lasers and semiconductors. 
  5. ^ Einsteinium.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2003-03-12 [2010-01-12] (英语). 
  6. ^ EINSTEINIUM AND FERMIUM.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10-01-12] (英语). 
  7. ^ 法新社 爱因斯坦亲笔信:信仰上帝幼稚 犹太非选民
  8. ^ Einstein Letter on God Sells for $4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