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洲洋七洲列島,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正東方海域,唐朝時代稱為九州。自宋朝以來,七洲洋便是由泉州泛海到外國必經之地。

《海島逸志》地圖中的七洲洋

七洲洋以兇險著稱,史籍中第一次出現七洲洋名稱是在南宋錢塘吳自牧所著的筆記《夢粱錄》:

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邐過七洲洋,舟中測水,約有七十餘丈。……海洋近山礁,則水淺,撞礁必壞船。全憑南針,或有少差,即葬魚腹。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崑崙』。[1]

中國歷史學家韓振華(1921—1993)有詳細考證:自泉州放洋,七州洋是泛海往外國做買賣的必經之地。七州洋水案七十餘丈,約200米餘,是一條深海航線的海道。[2][3]

1283年,元朝忽必烈派大將史弼南征爪哇,曾過七洲洋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浙江溫州周達觀奉命隨使團前往真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占城、真蒲、橫渡淡洋至吳哥國登岸。

鄭和航海圖》第40圖有「七洲」,就是七洲洋。

在十六世紀晚期成書的《順風相送》中,「七洲洋」名稱頻繁出現,書中多次提到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烏豬山—七洲洋—獨豬山」航線,「烏豬山」即今廣東珠江口西側、台山市南部海域的「烏豬洲」,屬川山群島,而「獨豬山」即今海南省萬寧市東南海域中的「大洲島」,故中間的「七洲洋」必定為「七洲列島」。七州山:山有七個,東上三個一個大,西下四個平大。七州洋一百二十托水。

成書於明末清初的《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記載:「單未七更取七洲洋,有嶼仔,東有三個西有四個。」(第117頁)這是文昌七洲列島的典型特徵。[4]

「舟過此極險,稍貪東便是萬里石塘[5]。船過七洲洋,「往回三牲酒粥祭孤」[6]

七洲洋的名字被通用到18世紀末,代王大海在1791年所著《海島逸志》,仍有七洲洋。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吳自牧,《夢粱錄·江海船艦》
  2. ^ 韓振華,《七州洋考》,載於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南洋問題研究》雜誌1981年6月,ISSN 1003-9856 CN 35-1054/C。
  3. ^ 韓振華,《南海諸島史地論證》,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3年,ISBN 9628269194
  4. ^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乙)·指南正法》,中華書局,2000年4月,ISBN 7101020259/K.87。
  5. ^ (明)張燮,《東西洋考》卷九
  6. ^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甲)·順風相送》,中華書局,2000年4月,ISBN 7101020259/K.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