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林奇 (城市規劃師)

凱文·林奇(英語:Kevin Andrew Lynch,1918年1月7日—1984年4月25日)是一位美國城市規劃師作家,以其在城市環境的感知形式方面的工作而聞名,並且是心理地圖英語Mental mapping的早期支持者。他最有影響力的書籍包括《城市意象》(1960),這是一部關於城市環境感性形式的開創性作品,以及《此地何時》(1972),它理論化了物理環境如何捕獲和重新構建時間過程。

凱文·林奇
原文名Kevin Andrew Lynch
出生(1918-01-07)1918年1月7日
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逝世1984年4月25日(1984歲—04—25)(66歲)
美國馬薩諸塞州馬薩葡萄園島阿奎那
職業城市規劃師、學者、作家
獎項Rexford G. Tugwell Award(1984)
學術背景
母校麻省理工學院
受影響自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學術工作
研究機構麻省理工學院(1949-1978)
主要領域城市規劃環境心理學、城市形態
著名作品城市意象
《此地何時》
《城市形態》
著名思想心理地圖英語Mental mapping導向英語wayfinding、可意象性

作為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學生,在進行城市規劃訓練前,林奇在麻省理工學院度過了他的學術生涯,1948年到1978年間在那裡任教。他在Carr/Lynch Associates(後來稱為Carr, Lynch, and Sandell)進行了專業的場地規劃城市設計工作。

生平

早年生活和教育

1919年1月7日,林奇出生於愛爾蘭裔美國人家庭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他在芝加哥北部的Hazel Avenue社區長大。[2]1935年從弗朗西斯帕克學校畢業後,林奇被耶魯大學錄取,準備學習建築學。[2]但他覺得那裡教學過於保守,於是離開後去了威斯康星州春綠村塔里耶森事務所弗蘭克·勞埃德·賴特那裡學習。[2]林奇後來說賴特對自己影響非常大,但不同意他的個人主義社會哲學。[2]一年半後,他告別賴特,於1939年在紐約特洛伊倫斯勒理工學院學習工程學,但沒有完成該課程就前往芝加哥建築師Paul Schweikher那裡工作。1941年,林奇與帕克學院畢業生Anne Borders結婚。[3]

結婚三周後,林奇被選入美國陸軍工兵部隊,1944年在菲律賓日本服役。[2]戰爭結束後,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了本科教育,並於1947年獲得城市規劃學士學位。[4]

學術生涯

畢業後,林奇開始在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伯勒工作,擔任城市規劃師,但很快就被Lloyd Rodwin聘請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他於次年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講學,1949年成為助理教授,1955年成為終身副教授,1963年成為正教授。[4]

1954年,在獲得福特基金會撥款在意大利學習城市形態後,林奇和他的麻省理工學院教學同事Gyorgy Kepes獲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撥款,用於研究對城市環境和城市形態的感知。[n 1]林奇和Kepes的研究成果發表於林奇1960年的著作《城市意象》中。[5]1970年,林奇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獲得資金,用於研究薩爾塔墨爾本托盧卡克拉科夫等城市地區年輕人對城市的使用情況,該項目在他的《Growing Up in Cities 》(1977)中進行了總結。[6]

林奇通過對個人如何在城市景觀中認知和導航的實證研究,為城市規劃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7]他的書探討了城市環境中時間和歷史的存在、城市環境如何影響兒童,以及如何利用人類對城市和地區物理形態的感知作為良好城市設計的概念基礎。

在他的學術工作的同時,林奇與斯蒂芬·卡爾(Stephen Carr)合作進行規劃和城市設計,他們一起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創立了Carr/Lynch Associates。

晚年生活

林奇在1978年成為名譽教授,但繼續寫作並進行建築實踐。[7]1984年4月25日,他在瑪莎葡萄園島Gay Head的消夏寓所中因心臟病去世。[7]

《城市意象》

林奇最著名的作品《城市意象》(1960年)是對觀察者如何獲取城市信息進行為期五年的研究的結果。林奇以三個美國城市( 波士頓澤西市洛杉磯)為例寫道,使用者以一致和可預測的方式理解周圍環境,形成由五種元素構成的心理地圖:

  • 路徑(paths) ,街道、人行道、小徑和人們旅行的其他通道;
  • 邊緣(edges),可感知的邊界,如牆壁、建築物和海岸線;
  • 區域(districts),城市中相對較大的部分,以某種身份或性格為特徵;
  • 節點(nodes),焦點、交叉點或核心;
  • 地標(landmarks),易於識別的物體,作為外部參考點。

在同書中,林奇還造了「可意象性」(imageability)和導向英語wayfinding(way-finding)這兩個詞。《城市意象》在城市規劃環境心理學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

個人生活

安妮·鮑德斯·林奇(Anne Borders Lynch)和凱文·林奇於1941年結婚,育有四個孩子。[3]林奇夫婦是瑪莎葡萄園島的長期居民,安妮繼續在那裡生活,直到2011年去世。[3]

參見

參考書目

Books

Selected articles

Book chapters

  • ———. Grounds for Utopia. EDRA 6: Responding to Social Change (PDF).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 1976: 27–46. [永久失效連結]
  • ———. Reconsidering the Image of the City. Banerjee, Tridib; Southworth, Michael (編). Cities of the Mi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Springer. 1984: 151–161. 

Edited volumes

Anthologies

注釋

  1. ^ 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贈款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為城市設計的研究人員頒發的一系列獎項中最早的一個。其他獲得者包括珍·雅各英·瑪哈埃德蒙·N·培根

參考文獻

引用文獻

  1. ^ Andrade, Leonardo M.V. Caves, Roger W. , 編. Encyclopedia of the City. Routledge. 2005: 297–298 [18 May 2015]. ISBN 97804152522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5). 
  2. ^ 2.0 2.1 2.2 2.3 2.4 Banerjee & Southworth 1996.
  3. ^ 3.0 3.1 3.2 Anne B. Lynch Loved Her Summers in Aquinnah. Vineyard Gazette. 17 March 2011 [20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4. ^ 4.0 4.1 Preliminary Inventory to the Papers of Kevin Lynch. MIT Libraries. [17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1). 
  5. ^ Laurence, Peter. The Death and Life of Urban Design: Jane Jacobs,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nd the New Research in Urbanism, 1955-1965.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06, 11 (2): 145–172 [2019-07-12]. doi:10.1080/13574800600644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6. ^ Chawla, Louise. Growing up in cities: a report on research under way (PDF). Environment & Urbanization. 1997, 9 (2). 
  7. ^ 7.0 7.1 7.2 Severo, Richard. Kevin A. Lynch, Pioneer Urban Theorist. New York Times. 3 May 1984 [20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引用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