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涅阿斯紀
维吉尔创作的古罗马史诗
《埃涅阿斯紀》(拉丁語:Aeneis,發音:[ae̯ˈneːɪs] 或 [ˈae̯neɪs];英語:Aeneid,發音:/ɪˈniːɪd/ ih-NEE-id),或譯艾尼亞斯記、伊尼亞斯紀,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於公元前29年至前19年創作的史詩,敘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陷落之後輾轉來到意大利,最終成為羅馬人祖先的故事。
維吉爾的作品 | |
原標題 | AENEIS |
---|---|
翻譯者 | 約翰·德萊頓 蓋文·道格拉斯 薩里伯爵亨利·霍華德 謝默斯·希尼 艾倫·曼德爾鮑姆 羅伯特·菲茨傑拉德 羅伯特·法格爾斯 弗雷德里克·艾爾 薩拉·魯登 |
寫作日期 | 公元前29–19世紀 |
體裁 | 史詩 |
國家 | 羅馬共和國 |
語言 | 古典拉丁語 |
主題 | 史詩集成、特洛伊戰爭、羅馬的建立 |
韻律 | 長短短六步格 |
出版日期 | 公元前19世紀 |
媒體類型 | 手抄本 |
行數 | 9,896 |
上一部作品 | 農事詩 |
全文閱讀 | |
英語維基文庫中的《埃涅阿斯紀》 |
史詩共9896行,分十二卷。按故事情節可以分成前後兩部分,各六卷。也有人把它分成三部分,各四卷。分成兩部分的理由是前半仿古詩人荷馬的《奧德修記》,寫埃涅阿斯的流浪;後半仿《伊利亞特》,寫埃涅阿斯與圖耳努斯的戰爭。分成三部分的理由是第一部分以特洛伊的陷落和狄多的悲劇為中心;第二部分是過渡,寫埃涅阿斯到達意大利、結盟、準備戰爭;第三部分寫戰爭。
傳說中的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王子,是愛神阿佛洛狄忒的兒子,曾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出場。他和羅馬的聯繫在之前是模糊的,維吉爾將特洛伊的毀滅、埃涅阿斯的逃亡和羅馬的建立聯繫起來,寫成了震撼人心的羅馬史詩,解釋了布匿戰爭,頌揚了羅馬的傳統精神。
版本
原版
比較重要的校勘版有:
- R. Mynors, P. Vergili Maronis Opera, Oxford Classical Texts, 1969
- G. B. Conte, P. Vergilus Maro. Aeneis., Teubner, 2009
比較重要的翻譯、註釋有:
- G. P. Binder, Vergilius Maro: Aeneis. Ein Kommentar, Tri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 2019
外部連結
- 《The Aeneid》 - Standard Ebooks
- Template:Perseus – Latin text, Dryden translation, and T.C. William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eus Project)
- Gutenberg Project: John Dryden translation (169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utenberg Project: J. W. Mackail translation (188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utenberg Project: E. F. Taylor translation (19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utenberg Project: Rolfe Humphries translation (195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airclough's Loeb Translation (1916) StoicTherapy.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mplete)
- Fairclough's Loeb Translation (1916) Theoi.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ooks 1–6 only)
- The Online Library of Liberty Project from Liberty Fund, Inc.: The Aeneid (Dryden translation, New York: P.F. Collier and Son, 19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and HTML)
- LibriVox中的公有領域有聲書《The Aen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