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論道(1531年—1600年),字談德,號蓮溪,別號蓮溪居士,直隸定興(今河北定縣)人。是明代中後期的散曲大家。

薛論道
散曲家
朝代明朝
論道
談德
蓮溪居士
出生不詳
逝世不詳

因南方沿海一帶倭寇入侵騷擾,北部邊境有蒙古、女真入侵,使得中原地區的人民生活動盪不安。薛論道因而投筆從戎,官至指揮僉事,後以神樞參將加副將歸田終老,著有《林石逸興》一書。[1]

生平

薛論道自幼聰穎,八歲即能賦詩作文。因父母早逝,薛論道需要撫育多位年幼的弟弟。少時多病,導致一腳殘疾,迫使他不得已中斷學業。大約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時,擅長兵法的薛論道被當時的薊遼總督楊博闢為參謀,從此開始了他近三十年的軍旅生涯,以戰功升任指揮僉事萬曆初年,因與薊遼總督戚繼光不和,被罷官歸田。約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隨著戚繼光被調離薊州,薛論道復出職位,但也因此使其對官場相當失望。最終,以神樞參將加副將之名歸老鄉里。長期的軍旅生涯與家居時的清閒都為薛論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2]

作品風格

得曲近千首,形式上獨具特色,只做小令不做套曲,而且小令只用<黃鷹兒>、<山坡羊>、<玉抱肚>、<水仙子>、<桂枝香>、<朝天子>、<傍妝台>、<沉醉東風>、<朝元歌>、<步步嬌>十個曲牌,每個曲牌各作百首,每一個曲牌的作品集合成一卷,這十卷再集合成作品集《林石逸興》[3]。薛論道的散曲風格來自於山高水深的自然環境與邊塞文化,散曲中對戰場的描寫數量較多,情感真實。如散曲《吊戰場》:「擁旌麾鱗鱗隊隊,度胡天昏昏昧昧。戰場一吊,多少徵人淚?英魄歸未歸,黃泉誰是誰?森森白骨,塞月常常會;塚塚磧堆,朔風日日吹。雲迷,驚沙帶雪飛;風催,人隨戰角悲。」其中寫出了戰爭中的雄壯場面,又同時又寫出了戰場上的淒涼,將士喪失生命,大量的白骨與墳丘。表達薛論道深刻的反戰立場。[4]

在散曲中也多有諷世之作,他對於當時的上層階級的揭露和嘲諷往往是不顧情面的。如他在散曲中斥責統治階級和達官貴人是「軟膿色氣豪,惡少年活神道」,譏諷他們:「今日車,明日轎。村頭腦紫貂,瘦身軀綠袍,說起來教人笑」。對這些官僚貴族在官場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傾軋是「芥羽一毛輕,倚豪雄起鬥爭,攖冠披髮不恤命」。[5][6]

散曲作品

薛論道作品現存小令1000首,收錄在他的作品集《林石逸興》石卷中,最具特色的是描寫在邊塞保衛疆域的兵將的軍旅生活。這些作品大多描寫駐守在邊疆將士的思鄉之情,但同時又決心保衛國家的愛國情懷。如〔古山坡羊〕《吊戰場》、《塞上即事》,〔黃鶯兒〕《邊城秋況》等。

以《林石逸興》中的〔古山坡羊〕《吊戰場》為例:擁旌麾鱗鱗隊隊,度胡天昏昏昧昧。戰場一吊,多少征人淚! 英雄歸未歸,黃泉誰是誰?森森白骨,塞月常常會; 塚塚磧堆,朔風日日吹。 雲迷,驚沙帶雪飛; 風催,人隨戰角悲。[7]

評價

劉博倉在《評薛論道的散曲創作》中認為薛論道多以邊塞軍旅為主題的悲壯雄厚的曲風,是在散曲市井風情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散曲的表現領域,也為當時明末曲壇盛行雅麗濃豔的曲風帶來一股慷慨豪邁之氣。劉認為薛論道的散曲在思想上具有高度的諷世精神,對當時官場的齷齪、朝政的腐敗、世風的汙濁及人情的冷暖都給予了深刻的揭露與批評。[8]

參考資料

  1. ^ 蔣月俠,《明代散曲家薛論道生平考辦》,《宿州學院學報》,04期(2012),頁57-58。
  2. ^ 劉英波,《地域文化與薛論道豪放曲風的形成》,《西華大學學報》,06期(2016),頁16。
  3. ^ 蔣月俠,《明代散曲家薛論道生平考辦》,頁57。
  4. ^ 朱萬曙,《薛論道與明代散曲的新走向》,《古典文學知識》,01期(2001),頁75。
  5. ^ 陳秋月 試論薛論道散曲中的意象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8卷2期 (2008 / 04 / 01) , P201 - 202
  6. ^ 門巋 用備省察足以垂鑒--論明代傑出散曲家薛論道的嘆世曲 ; 2004卷2期(2005 / 11 / 03) ,P1 - 5
  7. ^ 薛論道 《林石逸興》
  8. ^ 劉博倉,《評薛論道的散曲創作》,《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期(2004),頁66-68。

研究書目

莊一拂編著:《明清散曲作家匯考》 ﹙浙江古籍出版社﹚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