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軍[註 1](英語:Field Army)是由兩個到三個(英語:Corps)所組成的軍事單位,隸屬於集團軍群(英語:Army Group)或方面軍(Front)或大軍區,指揮官為軍團司令,並且設立軍團指揮機關(如參謀部),由軍團參謀長領導軍團司令部。軍團司令的軍銜一般是上將或者中將

北約APP-6A標圖符號,四個'X'表示這是一個軍團單位,其番號寫在符號的左側

軍團的設立是由國家需要決定,編成部隊數量是由所處地域,任務,敵方兵力決定。軍團的編組中包括一定數量的戰鬥部隊以及勤務部隊,按照軍事需要編組。軍團按裝備、任務和編成,可分為野戰軍團(西方國家軍語),陸軍集團軍(中國軍語)、諸兵種合成軍團(蘇聯軍語)、近衛軍團、突擊軍團、裝甲軍團、機械化軍團、空軍軍團、防空軍團、工程兵軍團(蘇聯二戰時期編制)或是戰略導彈軍團。

陸軍軍團為基本戰役兵團,美國蘇聯俄羅斯)、中國在平時都有此編制,例如美軍駐韓部隊中的美國第八軍團、1949年前的國民革命軍。在中華民國國軍中將此級單位稱為「軍團」,如現在國軍就有八軍團十軍團六軍團這樣的編制。軍團是方面軍(二戰日軍)的組成部分,也是在大規模戰爭中的重要指揮機構。舊日本軍中的軍團級單位稱「方面軍」,戰後日本自衛隊改稱「方面隊日語方面隊」。韓國陸軍的軍團級部隊稱「野戰軍」(韓語中常簡稱「軍」)。

北洋軍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軍再次擴編,改旅為師,改軍為軍團[1]:358。1925年春,奉軍「一三聯軍司令部」改為「京榆駐軍司令部」,駐天津[1]:358。直轄步兵6師12旅,騎兵1師2旅,砲兵2旅,工兵1團[1]:358張學良任第三軍團軍團長兼司令,郭松齡任副司令[1]:358。共有步騎砲工輜各兵種7萬5千人[1]:358

中華民國國軍

晚清以及民國時,中國則直接引用日本的譯法,沒有把「軍」翻譯為corps這個英文軍事術語。所以抗戰時期中國的譯作Army而不是「Corps」,集團軍譯作則「Group army」,但是把軍團譯作了Corps。例如,第十八集團軍的臂章是「18GA」,新一軍的臂章則是「N1A」。又如,《行政院軍隊整編報告(1947年12月)》中指出「簡化黃河以南指揮層次……改20GA為21A」,即把第20集團軍整編為第21軍(整編軍)。直至朝鮮戰爭時,當時美國的戰史仍然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各軍翻譯為「Army」。1938年5月17日《何應欽等激勵廖磊等部努力作戰粉碎敵圍攻徐州企圖電》的報頭為:「21GA廖總司令、19C馮軍團長、68A劉軍長:」,即第21集團軍廖磊、第19軍團馮治安、第68軍劉汝明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

1928年4月6日,蔣介石親任總司令的第一集團軍改編為下屬劉峙第一軍團(轄第1、4、9、10軍)、陳調元第二軍團(轄第17、26、37軍)、賀耀祖第三軍團(轄第40、33、27軍)、方振武第四軍團(原國民五軍)。收編的孫傳芳殘部編為鄭俊彥第五軍團;收編直魯軍殘部編為徐源泉第六軍團(轄第11、13軍)。

1932年6月,為發動對中央蘇區第二次圍剿蔣介石親任「剿共軍」總司令,何應欽任前線總司令。分設左翼集團軍、右翼集團軍、總預備軍。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轄朱紹良第三軍團(第六路軍改編)、蔣鼎文第四軍團(第2軍編成)。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轄蔡廷鍇第一軍團孫連仲第二軍團

1933年熱河抗戰,參戰中國軍隊分為9個軍團:

抗日戰爭初期

1937年9月13日至1939年,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存在隸屬於集團軍、下轄軍的軍團,共計有38個今天番號。抗戰初期國民革命軍的指揮體制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各行營—各戰區集團軍軍團。1937年8月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將10餘個軍升格為軍團。孫連仲第三十軍於8月6日在在前線升為第一軍團。第一批設立的軍團,所轄部隊多是自身一個軍,由軍長兼任軍團長。1937年底第二批升格的軍團中,有一部分所轄的部隊已達兩個軍,如湯恩伯的第二十軍團,下轄湯任軍長的第十三軍關麟徵第五十二軍。至1937年底,軍委會成立了25個軍團,其中地方軍閥部隊占了很大的比例。1938年國軍兵力處於持續擴張的狀態,使得軍團在總數上升的同時,其單位兵力也在增加,並向集團軍轉變。1938年新成立了13個軍團,軍團數目達到38個。

  • 第一軍團:第26路軍改編,軍團長孫連仲。隸屬於馮玉祥第一戰區下轄的劉峙第二集團軍。
  • 第二軍團:以第10軍編成。軍團長徐源泉。後升格為第26集團軍。
  • 第三軍團:由第四十軍為主,軍團長龐炳勛台兒莊戰役後編成。該軍團實際只有一個師的建制部隊。隸屬於馮玉祥第一戰區下轄的宋哲元第一集團軍。後升格為第24集團軍。
  • 第四軍團:以川軍的第45軍編成,軍團長鄧錫侯。後升格為第22集團軍。
  • 第五軍團:以川軍的第24軍編成,軍團長劉文輝。唯一保留至1939年的軍團番號。
  • 第六軍團:以川軍的第20軍編成,軍團長楊森。後升格為第27集團軍。
  • 第七軍團:以桂系的第7軍編成,軍團長廖磊。後升格為第21集團軍。
  • 第八軍團:以桂系的第84軍編成,軍團長夏威。後升格為第16集團軍。
  • 第九軍團:以桂系的第5路軍編成,軍團長李品仙。後升格為第11集團軍。
  • 第十軍團(1):以第22軍編成。軍團長譚道源
  • 第十軍團(2):以第69軍編成。軍團長石友三。後升格為第39集團軍。
  • 第十一軍團(1):由西北軍第33師、豫軍第40師編成,軍團長上官雲相。隸屬於第三戰區江防軍。後升格為第32集團軍。
  • 第十一軍團(2):第37軍編成,軍團長毛炳文
  • 第十一軍團(3):第2軍編成,軍團長李延年
  • 第十二軍團:由第20路軍改編,軍團長張鈁/樊崧甫。後番號撤銷。
  • 第十三軍團:第15軍編成,軍團長劉茂恩。後升格為第14集團軍。
  • 第十四軍團:第27路軍改編,軍團長馮欽哉。隸屬於馮玉祥第一戰區下轄的劉峙第二集團軍。後部隊併入第14集團軍。
  • 第十五軍團(1):以第27軍編成,軍團長劉興。後番號撤銷。
  • 第十五軍團(2):以第25軍編成,軍團長萬耀煌
  • 第十六軍團:以第18軍編成,軍團長羅卓英。後升格為第19集團軍。
  • 第十七軍團:由第1軍編成。軍團長胡宗南。後升格為第34集團軍。
  • 第十八軍團:由第4軍編成。軍團長吳奇偉。後番號撤銷。
  • 第十九軍團:以第77軍編成。軍團長馮治安。隸屬於馮玉祥第一戰區下轄的宋哲元第一集團軍。後與張自忠合編為第33集團軍。
  • 第二十軍團:軍團長湯恩伯,軍團參謀長萬建藩,下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徵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砲兵第4、第7、第10團;第111師第333旅、騎兵第9師、第13師等部,總兵力達7.2萬人,中央嫡系骨幹部隊。後升格為第31集團軍。
  • 第二十一軍團:以新編第1軍編成。軍團長鄧寶珊。後番號撤銷。
  • 第二十二軍團:以湘軍的第28軍編成。軍團長陶廣,後番號撤銷。
  • 第二十三軍團:湘軍劉建緒。後升格為第10集團軍。
  • 第二十四軍團:以川軍的第21軍編成。軍團長唐式遵。後升格為第23集團軍。
  • 第二十五軍團:以川軍的第23軍編成。軍團長潘文華。後升格為第28集團軍。
  • 第二十六軍團:由東北軍第53軍改編。軍團長萬福麟。後番號撤銷。
  • 第二十七軍團:以第59軍編成。軍團長張自忠。後升格為第33集團軍。
  • 第二十八軍團:西北軍的第68軍改編,軍團長劉汝明。後番號撤銷。
  • 第二十九軍團:粵系的第64軍改編,軍團長李漢魂。隸屬於程潛第一戰區下屬的薛岳豫東兵團。後升格為第35集團軍。
  • 第三十軍團:滇軍的第58、第60軍改編,軍團長盧漢。後升格為第1集團軍。
  • 第三十一軍團:以陝軍第38、第96軍編成。軍團長孫蔚如。後升格為第4集團軍。
  • 第三十二軍團:以第52軍編成。軍團長關麟徵。後升格為第15集團軍。
  • 第三十三軍團:以第14軍、第93軍編成。軍團長劉建緒/李默庵,軍團參謀長劉嘉樹。後番號撤銷。
  • 第三十四軍團(1):以第3軍編成。軍團長曾萬鍾
  • 第三十四軍團(2):以第73軍編成。軍團長王東原。後番號撤銷。
  • 第三十五軍團:軍團長曾萬鍾,後升格為第5集團軍。
  • 第三十六軍團:以第74軍編成,軍團長俞濟時
  • 第三十七軍團:以第71軍編成,軍團長王敬久
  • 第三十八軍團:以第66軍編成,軍團長葉肇。後升格為第35集團軍。

1938年11月南嶽軍事會議,決定撤銷軍團建制。

1954年後

1954年,中華民國國軍在臺灣恢復陸軍軍團編制,編制如下:

  • 第一軍團:
    • 第一軍(原第50軍):轄第26、27、58師。
    • 第二軍(原第67軍):轄第57、81、84師。
    • 第三軍(原第87軍):轄第9、10、32師。
    • 第四軍(原第5、19軍合併整編):轄第22、23、24、45師(駐福建金門)。
  • 第二軍團:
    • 第七軍(原第18軍):轄第17、19、69師。
    • 第八軍(原第52軍):轄第33、35、68師。
    • 第九軍(原第75軍):轄第41、46、92師。
    • 第十軍(原第80軍):轄第49、51、93師。

1976年,第一軍團更銜為第六軍團、第二軍團更銜為第十軍團。

1979年,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正式改組整編為第八軍團。

1979年後至今陸軍一共編成三個軍團,分別為第六軍團第八軍團第十軍團

2006年,各軍團「司令部」更銜為「指揮部」,「司令」改為「指揮官」但仍維持中將編階。

中華民國翻譯美軍的Army或者Field Army的單位多用「軍團」一詞。例如:駐韓美軍第八軍團(Eighth Army)。而中華民國所稱的集團軍則為Army Group之譯名,中華民國國軍的軍對應英文是Corps而非Army或Field Army。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兩個概念分別稱為「集團軍」與「集團軍群」,前述的美軍八軍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般譯為「第八集團軍」。

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的軍團,前期(1930年6月至1933年6月)下轄軍,後期(1933年6月至1937年7月)由於精簡建制級別充實基層戰鬥部隊,軍團直接下轄師。紅軍長征遵義會議後,由於減員巨大,有的軍團甚至直接下轄團。

現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無軍團概念,陸軍設置「集團軍」(英語:Group army)作為戰略單位。

香港

在香港,「軍團」一詞有別於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習慣,常用以指稱之下、之上的「團級部隊」(Regiment),例如皇家香港軍團。現今英軍中的團級部隊在香港仍譯為軍團。

日本自衛隊

舊日本軍中相應於美軍集團軍(Army)的建制單位稱為「」,戰後日本自衛隊改稱「方面隊」;相應於美軍的軍(Corps)的建制單位稱為「軍団」。這恰於中文中的「軍」、「軍團」的上下級隸屬關係相顛倒。

例如,沖繩戰役中的美軍登陸部隊「24th Corps」,日文稱為第24軍団,中文則譯作第24

大韓民國國軍

韓國陸軍編制中,軍級部隊(Corps)的韓語稱作「군단」,對應漢字為「軍團」,其指揮官「軍長」的軍銜為三星中將。與美軍集團軍(Army)同級對應的單位為野戰軍(야전군),其指揮官(司令)的軍銜多為四星上將

朝鮮人民軍

朝鮮人民軍的「軍團」,源於日據時期的傳統,相應於英文的軍級單位「Corps」,下轄若干個。中國大陸從1950年起一直譯作「軍團」。

德國國防軍

二戰時德國國防軍建有若干軍團,低於集團軍

裝甲軍團:

注釋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Army Group翻譯為集團軍群,將Army翻譯為集團軍;而中華民國將Army Group翻譯為集團軍,將Army翻譯為軍團。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 唐德剛:〈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1991年7月29日,原載於《傳記文學》第五十九卷第三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張學良口述歷史》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0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