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銅柱

馬援銅柱越南語Cột đồng Mã Viện)指的是公元43年馬援平定嶺南之後,在交趾設立的銅柱。

馬援銅柱的記載始見於晉代的《廣州記》。公元43年,馬援平定了二徵夫人的叛亂,追擊其餘黨都羊至居封縣。都羊投降,馬援豎立了兩個銅柱,以標示漢朝國界的最南端。[1]

相傳馬援為防止交趾人再次反叛並摧毀銅柱,在豎立銅柱的時候,對天祈禱:「銅柱折,交趾滅。」此後的交趾人害怕銅柱折斷,便在其下填埋石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兩座丘陵。[2][3]

根據《隋書》的記載,劉方征討林邑國的時候,曾率軍經過馬援銅柱。唐元和年間,安南都護馬總新豎立銅柱兩個。

在越南脫離南漢獨立之後,馬援銅柱從史書記載中逐漸消失。1272年蒙越戰爭休戰之際,元世祖曾派人到越南,尋找馬援銅柱的位置;但陳聖宗派人答覆稱:銅柱歲久湮沒,不知在何處,無法找回。此事最終不了了之。[4]

馬援銅柱現已不存,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稱其在象林縣的南部,[5]黎崱的《安南志略》則稱在欽州古洞上,《大越史記全書》沿用了欽州古洞說。[2]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則稱其在富安省境內。

阮朝高春育編纂的《大南輿誌要編》中記載,富安省境內根本沒有銅柱的遺跡,因此他認為馬援豎立銅柱不是史實。而越南歷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位於今日乂安省的城山(núi Thành)。

參考文獻

  1. ^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唐李賢注引《廣州記》曰:『援到交阯,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
  2. ^ 2.0 2.1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屬東漢紀》:「〔馬援〕乃立銅柱為漢極界。(銅柱相傳在欽州古洞上。援有誓云:「銅柱折,交州滅。」我每以石培之,遂成丘陵,恐其折也。唐馬總又建二銅柱於漢,以為伏波之裔,今未詳所在。左右二江合有其一。)」
  3. ^ 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一卷·第二部分·第三章
  4. ^ 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一卷·第三部分·第四章
  5. ^ 《水經注·林邑記》:「建武十九年,馬援樹兩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國分漢之南疆也。土人以其流寓,號曰馬流,世稱漢子孫也。」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