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之亂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
黃巾之亂,又稱黃巾起義[a]、黃巾民變,是中國歷史上東漢靈帝時的大規模民變,也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的以宗教形式(太平道)組織的起義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由張角、張寶、張梁等人領導,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漢末三國時期一干著名諸侯群雄幾乎全部都有直接、間接參與討伐黃巾軍。同時,此戰亦造成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割據一方,間接促成漢朝滅亡與三國時代的開始。
黃巾之亂 | |||||||
---|---|---|---|---|---|---|---|
東漢末年動亂的一部分 | |||||||
黃巾之亂地圖 | |||||||
| |||||||
參戰方 | |||||||
東漢 | 黃巾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漢靈帝劉宏 何進 盧植 朱儁 皇甫嵩 曹操 孫堅 劉備 董卓 |
張角(病逝) 張寶 † 張梁 † 張曼成 † 波才 † | ||||||
兵力 | |||||||
約35萬(含各地方支援官方的義勇軍) | 規模最高時估計約30萬兵力(含部眾家屬,作戰軍隊4—5萬) |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不詳 |
背景
統治腐朽
東漢中期以後,社會矛盾開始大量顯示出來。朝廷上宦戚專權,政治黑暗,官吏貪殘,橫徵暴斂,敲詐勒索。經濟上隨着豪強地主勢力地不斷壯大,土地兼併激烈進行,使大批農民失掉土地,或流離失所,人民負擔沉重,苦難日深,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6]。
到了桓靈時期,羌亂導致國家財政逐漸枯竭,為了維持朝廷的運轉和財政開支不得不經常減百官俸祿,借王侯租稅,以應付軍國急需;桓帝時期還一度公開地賣官鬻爵,大肆聚斂。到了靈帝時期,更變本加厲,拼命搜刮。他公布賣官的價格,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甚至不同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的議價。官吏一到任,就儘量搜刮民眾。政府為了多賣官,就經常調換官吏,甚至一個地方官,一個月內就調換幾個人。為了刮錢,靈帝還規定,郡國向大司農、少府上交各種租稅貢獻時,都要先抽一分交入宮中,謂之「導行錢」。又在西園造萬金堂,調發司農金帛充積其中,作為他的私藏。他還把錢寄存在小黃門、中常侍那裡,各有數千萬。加上這時期士大夫和貴族兩方同宦官方權鬥,形成黨錮之禍,清官被朝廷或宦官方加害或被禁錮,宦官更加為所欲為,殘害百姓,因而常時激起民變。
東漢後期的七八十年間,各州刺史部檢察區所轄的郡縣的小規模的民變此起彼伏。這些民變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但問題並沒有解決。當時有一首民謠說:「髮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7]
太平道之創立和傳播
與此同時,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於冀州魏郡(今河北邯鄲)[8],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據說,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癒,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因此,追隨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刺史部監查區所轄郡縣,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二。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黃天太平」,又稱「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信眾中不乏豪強、官員、宦官等。雖有司徒楊賜等官員上表朝廷,要求捕殺太平道首領,驅散教民,但漢廷並未引起警覺,未嘗壓制。[9]
太平道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組織之一。張角知道當時人民仇恨官府,便借治病傳教,秘密造反。[10]
過程
黃巾之亂
“ |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 ” |
——黃巾起義軍口號 |
漢靈帝光和七年甲子年(184年),張角相約信眾在三月五日(4月3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黃巾軍,而且根據五德終始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腐敗的後漢王朝。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又數次到洛陽聯合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在起事前一個月,張角的門徒、濟南人唐周向官府告發,供出洛邑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11]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3月4日)發難,因為變民頭綁黃巾,所以被朝廷稱為「黃巾」或「蛾賊」、「蟻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有農民起義,黃巾軍勢如破竹,「殊不畏死,父兄殲殪,子弟群起」[12],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漢室部署
漢靈帝於三月戊申日(184年4月1日)拜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衛京師;又自函谷關、太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如劉備就受到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組織義軍。時中常侍呂強言於漢靈帝說:「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黨錮之禍積怨日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了。)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4月5日)大赦黨人,發還各被流放的罪犯,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兵器,推舉眾將領門第的子弟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舉事: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儁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朱儁又上表召募下邳的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儁軍連軍。於甲子日(4月17日)[13],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響應張角。
官兵在首戰並未得利,於四月,朱儁軍就被黃巾軍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官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
反擊
五月,漢靈帝見皇甫嵩被圍,派騎都尉曹操率軍救援。不過援軍未到時,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在傍晚時份吹起大風,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火攻黃巾,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皇甫嵩以鼓助戰,衝入敵陣,大破敵軍,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夾擊,屠殺數萬人,官軍勝。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鬥,斬殺了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為帥,以十餘萬人佔據宛城。而皇甫嵩與朱儁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的黃巾軍,追擊波才到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餘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另一方面,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
張角唯有撤到廣宗,盧植建築攔擋、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正值漢靈帝派小黃門左豐視察軍情,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左豐便向靈帝上表進讒:「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暗示盧植圍賊不攻,意在「養寇自重」。靈帝大怒,用囚車押解盧植回京師。朝廷唯有下詔再重新調動將領:皇甫嵩北上東郡;朱儁則攻南陽的趙弘;而以董卓代替盧植。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變,領導人「天師」張修則亦在起兵攻打郡縣,但未受到靈帝重視。
剿滅餘敵
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但六月至八月也不能攻克,京師有奏議徵朱儁回師,幸而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未行。但消息傳開,朱儁急迫,進攻趙弘,趙弘被殺,由韓忠代替。朱儁又因兵力不足,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朱儁軍鳴鼓攻打西南,黃巾軍注意力被引開,朱儁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偷襲敵人後方,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向官軍投降。張超、徐璆和秦頡都認為可以接受,但朱儁認為如接受的話,會給百姓有利則為賊,無利則乞降的錯誤觀念,便不接受並急攻,可是數戰不克,朱儁登上土山觀望城內情勢,明白黃巾軍投降不成且毫無退路,唯有拼死一戰,所以未能攻克。朱儁便解開圍軍,韓忠果然出戰,被朱儁大破,朱儁向北追擊韓忠數十里,斬殺萬多人,韓忠投降,而秦頡對韓忠積怨已久,便將他殺死。這舉動反令黃巾餘黨不安,又推孫夏(《演義》改名為「孫仲」)為帥,據守宛城內城。朱儁再次急攻,十一月癸巳日(185年1月11日)黃巾軍敗走,官軍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斬殺孫夏及萬多人,黃巾軍解散,宛城一帶平定[14]。中平二年(185年)春季,班師回雒陽。
另一方面,皇甫嵩八月到達東郡倉亭,大破、生擒卜巳,斬殺七千多人。而董卓進攻張角不成功,無功而還,靈帝便在乙巳日(9月20日)要求皇甫嵩繼續北上。不過,張角已經病死,在十月於廣宗便和張梁戰鬥,張梁軍多勢強,於首戰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閉營與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觀察敵軍舉動,黃巾軍戰意頓時鬆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時份突襲敵陣,戰至下午,成功大破敵軍,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逃走時溺死於河水中的也有五萬多人,焚燒車輜三萬多輛,虜獲人數甚多。而張角則被破棺戮屍,運首級回京師。十一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陽,成功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人。黃巾之亂暫平息。
結果
起義雖被平息,但漢室威信遇上一次嚴重的打擊,然而漢靈帝並未洗心革面,反而繼續享樂。於各地還不斷發生小型暴亂,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包括黑山、白波、黃龍、左校、青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15]、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勢力大的二三萬人,勢力小的也有六七千人(估計還有30萬人)。[16]而由飛燕率領的黑山軍,甚至號稱從者百萬。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黃巾餘軍死灰復燃,紛紛起事。二月,郭泰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四月,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十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十一月,漢廷派遣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軍,雙方大戰於葛陂,鮑鴻軍敗。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雖然沒有第一次黃巾之亂般盛,但卻令漢靈帝十分頭痛。
為了有效平定民變,於中平五年(188年)三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事權合一,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導致董卓討伐戰後各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起義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舉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影響
在組成三十六方、確定起事日期上,張角的確為黃巾軍起了領銜作用,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劃性的行動。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領袖,卻只在冀州轉戰,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沒有同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四處搶劫。加上當友軍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官軍利用此缺點予以各個擊破。雖然黃巾之亂,令天下震動,但由於其自身的缺陷,黃巾軍終未能推翻漢朝,反被殲滅。
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晚期的政局有深刻影響。為了有效平定叛亂,朝廷對暴動頻發和集中的刺史監察區改置州牧,延緩了黃巾之亂對全國的蔓延,起到了減緩東漢結束的作用。董卓掌權後,地方手握重兵的刺史和太守集體反叛中央朝廷,為東漢晚期軍閥鏖戰揭開序幕,史稱州牧割據,是三國分立的遠因。
評價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口號的提出,對儒家三綱五常的說教,是一次不小的打擊。東漢朝廷的統治受到衝擊,加速了漢朝的衰亡。黃巾起義,是亂世的發端,為日後諸侯割據,群雄紛爭埋下了伏筆。
評語
重要參戰人物
三國演義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便是描寫此次事件。當中黃巾軍將領程遠志、鄧茂、裴元紹、高昇等人皆屬虛構,孫夏被誤名為孫仲,廖化依三國志紀載的逝世年齡為70-79歲推算,生年應在185年~193年之間,184年時不到10歲的廖化應不可能參與黃巾之亂,即便可能參與也只是動亂結束多年後各地流竄的殘餘勢力,亦或是參與黃巾之亂的廖化為同名同姓的另一人。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續漢書》志第二十八百官五劉昭註:至孝靈在位,橫流既及,劉焉徼偽,自為身謀,非有憂國之心,專懷狼據之策,抗論昏世,薦議愚主,盛稱宜重牧伯,謂足鎮壓萬里,挾奸樹算,苟罔一時,豈可永為國本,長期勝術哉?夫聖主御世,莫不大庇生民,承其休謀,傳其典制。猶雲事久獘生,無或通貫,故變改正服,革異質文,分爵三五,參差不一。況在豎呆之君,挾奸詐之臣,共所創置,焉可仍因?大建尊州之規,竟無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於岷、峨;袁紹取冀,下制書於燕、朔;劉表荊南,郊天祀地;魏祖據兗,遂構皇業:漢之殄滅,禍源乎此。
- ^ ISBN 7108015293
單擊這裡添加你的引用。如果你仍在編輯主頁面文章,你可能需要在一個新窗口打開。 - ^ ISBN 7532540278
單擊這裡添加你的引用。如果你仍在編輯主頁面文章,你可能需要在一個新窗口打開。 - ^ 黎東方. 黄巾. 细说三国.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013-01-15]. ISBN 7-208-034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3).
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是中國歷史上若干次的失敗的農民革命之一。
- ^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13). 滬江中學學科網. [201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 ^ 統治腐朽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9-23. 中華文化信息網
- ^ 崔寔《政論》
- ^ 東漢末年在全國13州104郡縣及封國之上下設置,魏郡屬於冀州。
- ^ 黄巾军失败原因:力量分散被各个击破——中新网.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 ^ 青州黄巾军与曹操:助“平天下”却无战将——中新网.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 ^ 《後漢書·皇甫嵩傳》:「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數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舉事,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鉤盾令周斌將三府椽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推考冀州,逐補角等。」
- ^ 《魏志·陶謙傳》
- ^ 《後漢書·孝靈帝紀》作「庚子日」,但據兩千年中西曆換算[永久失效連結],此月丙午朔,無庚子日,誤,今從《三國志·吳志·孫破虜堅傳》。
- ^ 《後漢書·朱俊傳》:「(韓忠)餘眾懼不自安,復以孫夏為帥,還屯宛中。俊急攻之。夏走,追至西鄂精山,又破之。復斬萬餘級,賊遂解散。」
- ^ 《三國志·張燕傳》裴注引《典略》,作「張雷公」。
- ^ 《後漢書·朱儁傳》
- ^ 後漢書(卷八):「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
- ^ 18.0 18.1 後漢書(卷八):「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衞。」
- ^ 後漢書(卷四十五):「黃巾起,(袁)祕從太守趙謙擊之,軍敗,祕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陳,謙以得免。詔祕等門閭號曰「七賢」」。;又謝承書註:「封觀與主簿陳端、門下督范仲禮、賊曹劉偉德、主記史丁子嗣、記室史張仲然、議生袁祕等七人擢刃突陳,與戰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