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Legolas1024/sandbox/漢魏洛陽城

漢魏洛陽故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
分類古遺址
時代東漢 北魏
編號1-153
認定時間1961年

漢魏洛陽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市區以東15公里,北依邙山,南濱洛水,曾是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最初興建於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後經歷代增修、破壞和重建。隋煬帝時,於洛陽城以西修築新城,因此原址又被稱為漢魏洛陽城。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

歷史

初建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為避王子朝之亂,繼任的周天子姬匄自王城出奔東居於翟泉,並稱為「成周」[2]。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大夫萇弘建議擴建成周城,敬王派遣富平石張持天子書至晉國,請求幫助完成擴建。晉國魏獻子集合諸侯國,在翟泉盟誓並擴建了成周城。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周王室遷回王城。

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因呂不韋有擁立莊襄王的功勞,拜其為相國,封文信侯,並食邑洛陽十萬戶,以成周城為食邑之所。呂不韋遂擴建成周城,經過本次擴建,洛陽城東西達6里,南北為9里。秦初設置三川郡,郡治在成周城。

擴建

漢朝初年,漢高帝劉邦一度欲定都洛陽,經婁敬張良的勸諫最終定都長安,並改三川郡為河南郡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王莽下詔升洛陽為東都。更始元年(公元23年),更始帝擬遷都洛陽,特命劉秀為司隸校尉整治洛陽宮府。兩年後的六月,劉秀在鄗(今河北柏鄉)稱帝,改元建武。十月,漢光武帝車駕入洛陽,並定都於此,依據五行,改洛陽為「雒陽」。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漢光武帝在雒陽建立高廟、社稷和郊壇。建武五年,又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設立太學,河南尹王梁修築穿渠引谷水灌溉雒陽城外。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修繕太學,並建立太學講堂。中元元年(公元56年),在雒陽城南修建起明堂、靈台、辟雍,在城北四里又置兆域[3],形成較為完整的禮制建築群。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興築雒陽北宮,並將鄧禹等28名功臣像繪製於南宮的雲台。永平六年(公元63年),在雒陽上西門外興建平樂觀與平樂館。永平八年,雒陽北宮竣工,形成以德陽殿為主的龐大宮殿群。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傳入中土,漢明帝於雒陽城西雍門外三里的御道北側興建白馬寺。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雒陽城內人口突破100萬人。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漢桓帝興建顯陽苑。

延熹四年至八年間,雒陽宮殿頻遭雷火,包括南宮嘉德殿、丙署、雒陽武庫、虎賁掖門、北宮德陽殿等均受到火災毀壞。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漢靈帝蔡邕以隸書將五經文字書寫,並刻石樹立於太學門外,史稱「熹平石經」。光和三年(公元180年),靈帝於宣平門外建造篳圭苑、靈崑苑。

被毀與重建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雒陽南宮大火,多處建築被焚毀。次年,靈帝又大興土木,修復玉堂殿,鑄造銅人。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崩於南宮嘉德殿,隨即因大將軍因董卓進京引發朝局混亂。當年九月,董卓進京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轉立劉協為帝。次年(公元190年)正月,董卓弒弘農王,隨即宣布遷都長安,悉數焚毀雒陽宮室、官府和民宅,開掘雒陽諸帝陵。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改元黃初,建立曹魏。黃初元年十二月,初營洛陽宮。十二月戊午,曹丕幸洛陽。曹魏時,洛陽為五都。城市建築,除廢棄南宮為閭里外,基本恢復東漢時期洛陽城之舊貌。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開始大規模增修並改造洛陽城,擴大市區面積,增加小市、四通市、大市等集市。進一步適應了居民,交通等實際需求。

湮滅

參考文獻

  1. ^ 汉魏洛阳古城. 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中文(簡體)). 
  2. ^ 《史記·周本紀》:周地在王城東,故曰東周,敬王避子朝亂,自洛邑東居此。以其地厄不受王都,故壞翟泉而廣之。
  3. ^ 《後漢書·祭祀志》:北郊在雒陽城北四里,為方壇四陛。

參見

前任者:
長安(今西安市
中國首都
25年-190年
220年-313年
繼任者:
長安西晉
建康城東晉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