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俗稱蜱蟲病,是由一種新發現的布尼亞病毒導致的傳染病[1]。發病徵候包括發熱和多器官衰竭。實驗室測試顯示,此病伴有血小板和白血球減少的症狀。該疾病於2009年首先確認於中國。致病病毒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毒(SFTS Virus),簡稱「新布尼亞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Phlebovirus)。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 |
---|---|
症狀 | 發熱、血小板過低、噁心、嘔吐、腹瀉、疹 |
類型 | 病毒感染、Bunyaviridae infectious disease[*] |
病因 | 新布尼亞病毒 |
治療 | supportive care[*]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ICD-11 | 1D4E |
ICD-10 | A99 |
ICD-9-CM | 065.9 |
MeSH | D002044 |
背景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在2009年尚未知其病原,先前推測病原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2],但在實驗室檢測未曾分離過該病原。
流行情形
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間,發現病例的中國省份為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及江蘇省,大多分佈在丘陵、林木區以及山區[3]。該六省共計疑似SFTS住院病患有241位,其中171例確診,21例(12%)死亡,病患多為山林區的農民。在2013年,日本與南韓亦確診數例並有死亡發生[4]。
傳染性
本病藉由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叮咬人而傳播病毒,自病患住所飼養動物身上的採集長角血蜱後,檢測186隻長角血蜱中,有10隻(5.4%)帶有病毒核酸,但病毒核酸序列接近但不完全相同於患者身上的病毒。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病毒可人傳人[5],急性期病人及屍體血液、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6]。2024年3月19日,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宣佈,日本出現首例蜱蟲病人傳人的病例[7]。
臨床症狀
主要症狀有發燒、血小板減少、腸胃道症狀、白血球減少、多重器官障礙,初期死亡率為30%。
實驗室診斷
採集病患血清檢體,最常見的血液學徵象有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診斷方法可直接用RT-PCR檢測病人檢體是否具有SFTSV的核醣核酸(RNA)。或可用血清學方法,使用ELISA等檢測工具來檢測病患IgG抗體力價是否有四倍上升或血清陽轉的情形[1]。
參考文獻
- ^ 1.0 1.1 Yu XJ, Liang MF, Zhang SY, Liu Y, Li JD, Sun YL, et al.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1 Apr 21;364(16):1523-32.. [2011-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2).
- ^ Zhang L, Liu Y, Ni D, Li Q, Yu Y, Yu XJ, et al. Nosocomi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in China.JAMA. 2008 Nov 19;300(19):2263-70.
- ^ 發熱血小板減少綜合症防治指南201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辦公廳. [2011-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0).
- ^ Severe fever w/ thrombocytopenia synd. - Japan, South Korea: update Archive Number: 20130526.1738022.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Bao CJ, Qi X, Wang 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1 Sep 1;365(9):862-3.. [201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2).
-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經接觸傳播預防控制要點(2011-08-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失效連結]
- ^ 本邦で初めて確認された重症熱性血小板減少症候群のヒト−ヒト感染症例(2024-03-19)。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