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

第四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四川遂寧人(今屬重慶市潼南區),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等職,被認為是鄧小平主政時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時,楊尚昆曾提議與群眾對話,他最終表明堅決支持李鵬鄧小平九二南巡後曾替鄧小平捎話勸說趙紫陽「認錯」復出工作(但趙紫陽回憶、其家人並未接到「捎話」)[2]。楊尚昆和其弟楊白冰被認為是務實派、改革開放政策軍方堅定支持者。

楊尚昆
1960年代的楊尚昆
中國第4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任期
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任期
1988年4月9日—1993年3月27日
副主席王震
前任李先念
繼任江澤民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選舉:19831988
任期
1983年6月20日—1993年3月28日
主席鄧小平 江澤民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任期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
任期
1982年9月12日—1992年10月19日
主席鄧小平 江澤民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長
任期
1945年8月20日—1956年11月15日
主席毛澤東
前任新設職務
繼任黃克誠
任期
1981年7月10日—1989年11月9日
主席鄧小平
前任耿飈
繼任楊白冰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辦公廳主任
任期
1945年10月22日—1965年11月10日
黨主席毛澤東
前任李富春
繼任汪東興
個人資料
出生(1907-08-03)1907年8月3日(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大清四川省潼川府遂寧縣雙江鎮
逝世1998年9月14日(1998歲—09—14)(91歲)
 中國北京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死因白血病[1]
墓地重慶市潼南區梓潼街道衛星村楊家嘴楊尚昆陵園
國籍 大清(1907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98年)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李伯釗
1929年結婚—1985年喪偶)
兒女長子:楊紹京
次子:楊紹明
長女:楊李
親屬父親:楊宣永
母親:邱氏
胞弟:楊尚正(楊白冰
母校莫斯科中山大學
職業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網站楊尚昆光輝戰鬥的一生
著作

生平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3][註 1],生於四川省潼川府遂寧縣雙江鎮(今屬重慶市潼南區)。1920年,考入成都高等師範學校附小;後升入附中;在校期間接觸馬克思主義。1925年畢業後,開始參加革命工作;1926年,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入上海大學學習,並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第二次武裝起義的籌備工作。

1926年11月,受中共委派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是「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1929年,與李伯釗在蘇聯莫斯科結婚。第二年,考入蘇聯中國問題研究院,做研究生,同時兼任職工國際中國代表的翻譯。1931年回國後,相繼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部長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等職;參與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

紅軍時期

 
1936年2月,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部分領導幹部在陝西淳化合影。前排左起:王首道、楊尚昆、聶榮臻徐海東。後排左起:羅瑞卿程子華陳光鄧小平

1933年初,楊尚昆到達中共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先後但任中央蘇區中央局宣傳幹事,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社前身)總負責人,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副校長等職;並參與編輯黨的機關報刊《紅色中華》和《鬥爭》;同年6月起,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工作,擔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隨朱德周恩來等轉戰前方。1934年10月,楊尚昆和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參加長征,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並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在紅軍到達陝北後,楊尚昆歷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曾長時間擔任中共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職務,並參加了直羅鎮、東征和山城堡等戰役。[4]

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

 
1937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15師部分幹部在山西孝義碾頭村合影。前排左起:張友清郭明秋林月琴王秉璋,中排左起:林楓、楊尚昆、羅榮桓,後排居中者為115師343旅旅長陳光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尚昆出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書記,協助劉少奇創建「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11月,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全面負責中共華北敵後抗日的任務;曾參與組織「百團大戰」。1940年底回到延安,還掛着北方局書記的職務,卻經常被中央委派做一些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例如任弼時負責的中央政策委員會,研究制訂提交黨的七大討論的各項政策;1941年根據任弼時的提議,參加黨務研究室工作;1943年任中央研究局副局長,分工負責關注敵占區黨政軍民工作;1944年根據毛澤東建議擔任新設的軍委外事組組長兼中央交際處處長等。協助王稼祥管理中央華北委員會的工作;整風運動期間,任弼時、李富春和楊尚昆都在中央第三學習小組。1945年4月中共七大未當選中央候補委員。

1945年6月任延安外國語學校校長,楊尚昆本人熟悉俄語[5]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1945年10月中旬,李富春高崗張聞天王鶴壽陳正人何克全陳光朱瑞郭述申劉英及一位機要員共11人搭乘一架美軍飛機從延安飛抵河北省邯鄲。分管書記處辦公廳的任弼時提議由楊尚昆接替李富春擔任的中央副秘書長、中央書記處辦公廳主任職。李富春離開延安前,把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的工作向楊尚昆作了口頭交代。1945年12月葉劍英赴北平出任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前,為楊尚昆要來了一張毛澤東親筆簽名的八開白紙大的中央軍委秘書長的「委任狀」。楊尚昆回憶:「那時,我們調動工作通常都只是口頭交代,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得到『委任狀』。可惜延安撤退時丟了,不然,倒是很珍貴的文物。」有了這項任命後,楊尚昆就搬到了中央軍委所在地王家坪。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發文,任命楊尚昆為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兼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書記、中央直屬機關警衛司令部司令員(中社部二室主任方志純為參謀長)。以及軍委秘書長、中央副秘書長等職;協助周恩來等處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自1945年10月,楊尚昆一直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一職,直到「文革」開始;前後執掌中共中央樞要長達2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尚昆繼續擔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同時兼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中直機關黨委書記等職。1956年9月,當選中共中央委員;並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1961年,楊捲入竊聽器事件。1963年7月6日至20日,楊尚昆與鄧小平為團長,彭真為副團長的中共代表團,同康生劉寧一伍修權莫斯科與蘇共中央舉行了9次會談,蘇斯洛夫為蘇方代表團團長,波諾馬廖夫安德羅波夫也參加辯論,雙方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的問題開展論爭[6][7]:329-332[8]

1964年至1965年,曾帶隊到陝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公社牛角大隊搞「四清運動」。1965年,因竊聽器事件,楊改任廣東省書記處書記。文革開始後,楊尚昆即被列為「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反黨集團」的成員;被撤銷一切職務,受到「監護審查」,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方才平反獲釋[9]

文化大革命時期

 
紅衛兵批鬥的楊尚昆。

1966年6月27日,北京時間下午4時,國家主席劉少奇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與中共中央召集的民主人士座談會上,討論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幾個同志的問題。「彭、羅、陸、楊他們的互相關係是不正常的,到底是什麼關係,達到何種程度,我們組織了審查委員會,正在進行審查。他們共同特點是反對毛主席,反對毛澤東思想,都是搞地下活動的。他們的企圖不是個人要點什麼東西,而是企圖根本改變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路線、根本政策,要按照他們的路線辦事,要按他們的面貌改造黨,改造全中國,企圖在中國實現修正主義政策,也就是復辟資本主義的政策,如果他們的企圖得逞,就可能實現政變。」「彭、羅、陸、楊事件是有發生政變的可能的,這是激烈的國際、國內階級鬥爭在我們黨內領導機關的反映。」[10]

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楊尚昆相繼擔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廣東省副省長,中共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廣州市革命委員會主任,兼任廣東省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軍方堅定執行者之一。

軍委常務副主席

在1982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二次和198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楊尚昆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在十二屆、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11]。楊尚昆當時提出要給軍隊一個政策,叫做「自我發展,自我完善」。[12]

出任國家主席

1988年4月,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楊尚昆接替李先念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成為1982年恢復國家主席後唯一一任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的國家主席。

六四時期

楊尚昆擔任國家主席期間,中國爆發了六四天安門事件,但被中國政府通過武力鎮壓。在5月24日的會議上他發表講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搞得首都這樣失去控制?全國都發生大的遊行示威?而且提出來的口號專門對着國務院,為什麼會這樣?前不久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陳雲同志、先念同志、彭真同志,還有小平同志、王震同志、鄧大姐,對這件事情都非常憂心,事情怎麼會搞成這樣子呢?經過分析事情發展的過程,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件事發生在學生裏頭,但根子是在黨內。就是說政治局常委有兩個聲音,兩個不同的聲音,按照先念同志概括的說法,就是有兩個司令部。[13]

1990年5月,他在當主席的第二個年頭,將首次出訪的目的地定為墨西哥巴西烏拉圭阿根廷智利五國。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拉丁美洲。1992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交,並承認大韓民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存在。9月28日,國家主席楊尚昆在北京會見了來華訪問的大韓民國總統盧泰愚。10月23日,國家主席楊尚昆在北京會見了來華訪問的日本天皇明仁

南巡

1992年春,陪同已經退休的鄧小平南方巡視,他和其弟楊白冰公開表態軍方堅定支持改革開放。[14]

退休

經過楊家將事件[15],85歲的楊尚昆在1992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副主席,並於1993年3月舉行的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後卸任國家主席後退休。

逝世

1998年6月7日,楊尚昆因高燒住進301醫院,後被診斷為白血病[16],當年8月初洪災期間將自己和夫人李伯釗恢復工作後補發的部分工資(當時已存20餘年)全數捐往災區。1998年9月2日,楊尚昆向家人交代後事,稱「一是要向中央表示要求從簡,今年遭了大災更要從簡」,並希望「火化後送回老家潼南去,同四哥楊闇公埋在一起」[17]。1998年9月14日1時17分,楊尚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他被官方稱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楊尚昆去世後,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楊尚昆日記》,涵蓋時期為1949年1月1日至1965年12月10日,是研究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重要資料[18][19]。2001年5月18日,楊尚昆與李伯釗的骨灰安葬於潼南楊闇公烈士陵園西北方向的楊尚昆陵園[20]

著作

  • 《楊尚昆回憶錄》2001年出版,建國之前的內容
  • 《楊尚昆日記》上下冊,2001年出版,建國之後到文革之前的內容

家庭

  • 妻子李伯釗,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女紅軍,曾任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 長子楊紹京,又名「紹軍」,原國防科工委某研究所所長。已故,有兩女。
  • 次子楊紹明,著名攝影家,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長、當代攝影學會主席,現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有兩女。
  • 女兒楊李,文革時期在北京電視機廠工作,後為總參謀部少將,中國友聯會長助理。其夫王小朝,歷任澳門興龍行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保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保利通信公司董事長、保利南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南洋浦土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中國保利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兼任中國保利集團公司一級子公司監事會主席。

楊尚昆共有十三名兄弟姐妹,自己排行第五。

  • 大哥楊尚荃(楊劍秋,1888-1937),同盟會會員,曾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後興辦實業,1937年去世。
  • 二哥楊尚麟(楊衡石,1892-1969),同盟會會員,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 四哥楊尚述(楊闇公,1898-1927),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烈士,積極參加國民革命和北伐。1927年在三·三一慘案中被四川軍閥逮捕,被割舌,剜目,斷手,最後犧牲就義。
  • 大妹楊尚朋(1906-1968),早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 二妹楊尚友(1908-1998),早年就讀重慶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四川大學體育系肆業,曾赴上海參加全國體運會,後留上海,畢業於東亞體校。[21]
  • 六弟楊尚侖(楊電如,1910-1962),中國共產黨黨員,石室中學校友。
  • 七弟楊尚直(1911-1993),青年時就讀成都成屬聯立中學,上海暨南大學畢業。曾作彰明縣稅捐處處長。解放後,曾在成都鐵路局等單位工作。[21]
  • 八弟楊尚明(1914-?),畢業於南京中央軍校第十四期。
  • 三妹楊尚智(1916-2000),上海立信會計學校畢業,解放後在重慶任小學校長。[21]
  • 九弟楊白冰(楊尚正,1920-2013),解放軍上將,曾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總政治部主任,領導軍委工作。
  • 四妹楊尚璞(楊白琳,1922-2021[22]),中國共產黨黨員,廖漢生的妻子,原在教育部機關工作。

註釋

  1. ^ 出生於1907年8月3日,而不是先前的1907年7月5日(楊尚昆 著.《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第1頁),這跟歷史的記憶有關,在戰爭年代,記憶有可能不太準確。

參考文獻

  1. ^ 回眸百年杨尚昆. 紅岩春秋. 2013-09-06 [2023-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5). 
  2. ^ 多維歷史:六四後趙紫陽為何拒不認錯?
  3. ^ 族譜幫大忙,確定楊尚昆誕辰日為8月3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人民網
  4. ^ 杨尚昆光辉战斗的一生. [200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6). 
  5. ^ 張戎 Jon Halliday <毛澤東 鮮為人知的故事> P503
  6. ^ 1963年7月5日 中共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人民網. [201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5日). 
  7. ^ 陳繼安、劉金田. 《邓小平与20世纪政治人物》.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6. ISBN 978-7-200-03084-6 (中文(簡體)). 
  8. ^ 1963年7月6日 中苏两党关系恶化.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2月9日). 
  9. ^ 非常岁月:1965年杨尚昆被贬离京 坐牢12年. [200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5). 
  10. ^ 劉少奇批彭羅陸楊(1966)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10-26.
  11. ^ 張明金、趙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年: 94. ISBN 978-7-5033-1940-2. 
  12. ^ 清理“军队经商”的来龙去脉3年内势必画上圆满句号 - 搜狐. [2022-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13. ^ 杨尚昆524讲话还原六四悲剧邓小平被推向前台 - 多维新闻. [2022-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14. ^ 秘密南巡:邓小平的最后一搏 - 多维新闻. [2022-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15. ^ 東方明. 《鄧小平垂簾聽政》. 天安門出版社. 1997年 [2015-08-25]. ISBN 978-962-977-0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9). 
  16. ^ 回眸百年杨尚昆. 紅岩春秋. 2013-09-06 [2021-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5). 
  17. ^ 云水襟怀松柏志——杨尚昆同志最后的日子. 人民日報. 1998-09-18 [2021-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5). 
  18. ^ 杨尚昆日记.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年 [2014-07-07]. ISBN 978-7-5073-1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7). 
  19. ^ 高華. 初读《杨尚昆日记》. 鳳凰網. 2009年12月3日 [2014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7月14日). 
  20. ^ 楊紹明; 楊李. 最是长征风雪路 剧坛烽火放奇花——我们的母亲李伯钊. 紅岩春秋 (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 2011, (03): 49–55. ISSN 1007-4686. 
  21. ^ 21.0 21.1 21.2 中共潼南縣委,潼南縣人民政府編. 家乡人民的怀念. 2001. 
  22. ^ 送别敬爱的白林奶奶 红军小学师生沉痛悼念革命先辈白林同志. 中國青年網. 2021-12-03. 

外部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職務
前任:
李先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88年4月-1993年3月
繼任:
江澤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前任:
焦林義
廣州市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9年3月-1981年9月
繼任:
梁靈光
廣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中國共產黨職務
前任:
趙紫陽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
1989年11月-1992年10月
繼任:
劉華清
前任:
鄧穎超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1987年8月-1989年11月
繼任:
江澤民
前任:
耿飈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長
(第二次)

1981年7月-1989年11月
繼任:
楊白冰
前任:
焦林義
中國共產黨廣州市委員會第一書記
1979年3月-1980年11月
繼任:
梁靈光
新頭銜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長
(第一次)

1945年8月-1956年11月
繼任:
黃克誠
新頭銜
由中央書記處辦公廳改組
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
1948年5月-1965年11月
繼任:
汪東興
前任:
李富春
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廳主任
1945年10月-1948年5月
改組為中央辦公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前任:
彭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
1980年9月-1983年6月
繼任:
王漢斌
  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排名順序
前任:
鄧小平
中央軍委主席
(排名第二)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排名
國家主席,排名第三)

1988年-1993年
繼任:
李鵬
國務院總理
(排名第四)
教育職務
前任:
曾湧泉
延安軍事學院俄文學校校長
延安外國語學校校長
1945年6月-1946年6月
繼任:
浦化人
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