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高盧
比利時高盧(拉丁語:Gallia Belgica)是古羅馬地區行省的稱呼,位於今日的尼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德國的西部地方。今日比利時王國這個國家的國名就源於此,但比利時高盧的版圖面積比現代的比利時王國大得多。
Belgica 比利時行省 | |
---|---|
羅馬帝國的行省 | |
前22年—5世紀 | |
坐標:50°51′10″N 4°20′48″E / 50.85289°N 4.346548°E | |
國家 | 羅馬帝國 |
首府 | 蘭斯 |
歷史時期 | 古代 |
• 成立 | 前22年 |
5世紀 | |
歐洲低地國家的歷史 | ||||||||
---|---|---|---|---|---|---|---|---|
弗里斯人 | 貝爾蓋人 | |||||||
卡納內 菲特人 |
沙馬維人、土班特人 | 比利時高盧 (前55年–約公元5世紀) 下日耳曼尼亞 (公元83年–約公元5世紀) | ||||||
撒利法蘭克人 | 巴達維人 | |||||||
(無人定居) (約4世紀–5世紀) |
撒克遜人 | 撒利法蘭克人 (約4世紀–5世紀) |
||||||
帕拉瓦王朝 (約6世紀–734年) |
法蘭克王國 (481年–843年)—加洛林帝國 (800–843年) | |||||||
奧斯特拉西亞 (511年–687年) | ||||||||
中法蘭克王國 (843年–855年) | 西 法蘭克王國 (843年–) |
|||||||
洛泰爾王國 (855年–959年) 下洛塔林吉亞公國 (959年–) |
||||||||
弗里西亞 | ||||||||
弗里西亞 自由時期 (11世紀–16 世紀) |
荷蘭 伯國 (880年– 1432年) |
烏得勒支 主教區 (695年–1456年) |
布拉班特 公國 (1183年–1430年) 海爾德 公國 (1046年–1543年) |
佛蘭德 伯國 (862年– 1384年) |
埃諾 伯國 (1071年– 1432年) 那慕爾 伯國 (981年– 1421年) |
列日 主教區 (980年– 1794年) |
盧森堡 公國 (1059年– 1443年) | |
勃艮第屬尼德蘭 (1384年–1482年) |
||||||||
哈布斯堡尼德蘭 (1482年–1795年) (1543年後稱十七省) |
||||||||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 (1581年–1795年) |
西屬尼德蘭 (1556年–1714年) |
|||||||
奧屬尼德蘭 (1714年–1795年) |
||||||||
比利時合眾國 (1790年) |
列日 共和國 (1789年– 1791年) |
|||||||
巴達維亞共和國 (法國傀儡國,1795年–1806年) 荷蘭王國(法) (法國傀儡國,1806年–1810年) |
屬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5年–1804年) 屬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4年–1815年) | |||||||
聯合尼德蘭主權公國 (1813年–1815年) |
||||||||
荷蘭聯合王國 (1815年–1830年) | 盧森堡 大公國 (1815年–) | |||||||
荷蘭王國 (1839年–今) |
比利時王國 (1830年–今) | |||||||
盧森堡 大公國 (1890年–今) (完全獨立) |
歷史
概述
比利時高盧一名可以從凱撒的《高盧戰記》中見到,當時羅馬人將高盧分成數個地區,比利時高盧是其中之一。古代居住在這個區域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通常被稱為「貝爾吉(Belgae)」。按照古羅馬人的定義,比利時高盧的西界位在今日法國的塞納-馬恩省,東界則是位在今日德國的萊茵河。
公元一世紀,羅馬在高盧地區建立行省。原來的廣大的比利時高盧地區,將東方的萊茵河流域分出新的日耳曼行省,比利時高盧東北部劃為下日耳曼行省,而比利時高盧的南方則重劃歸為上日耳曼行省向西延伸的一部分。建省後的比利時高盧以蘭斯城為中心,包括今日法國東北部、比利時全境、以及荷蘭德國的國境地帶。
羅馬征服
公元前57年羅馬的軍事家凱撒率軍征服高盧之後,向今日比利時地區進續進軍征服該地的部落,在征服該地區後被命名為比利時高盧,比利時之名由此而來[1],最初該地區的部落仍會組成聯盟反抗羅馬的統治,隨後羅馬當局派遣約五萬七千人的大軍(八個軍團四萬八千,加上外國僱兵五千,再加當地高盧騎兵四千)[2]駐守該地[3],以致於這個地區陷入長年的戰爭,但在凱撒的征伐下,這個地區終歸於平靜[4] 多數的部落逐漸認同羅馬的統治而逐漸放棄武力的對抗。
後續發展
公元五世紀,比利時高盧是墨洛溫王朝國王克洛維斯統治的中心,也是八世紀卡洛林王朝的核心地帶。在查理大帝之子虔誠者路易死後,該地區便分割給西法蘭克與中法蘭克不同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