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結 (元朝)

王結(1275年—1336年),字儀伯,祖籍易州定興縣(今河北省定興縣[1]元朝大臣、詩文家。元順帝時為中書省左丞相。

生平

王結幼時聰穎,讀書數行俱下,終身不忘。早年從太史董樸學經學,習經典,見諸文章,皆知所本。二十餘歲游京師,上書〈上中書宰相八事書〉陳時政八事:行仁政、育英才、擇守令、革冗官、勸農桑等[2]元武宗時,入太子東宮任典牧太監,侍元仁宗於潛邸。仁宗即位,擔任集賢殿直學士。出任順德路總管,勸農興學。轉任東昌路總管。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參議中書省事。轉任吏部尚書,推薦宋本、韓鏞等人。泰定元年(1324年),擔任集賢殿侍讀學士,知經筵事。泰定三年(1326年),出為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遇到遼東水災,賑濟災民。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擔任陝西行省參知政事。天曆二年(1329年),升任中書省參知政事,後來因事罷職。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召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和張起岩、歐陽玄修纂《泰定帝實錄》及《文宗實錄》,不久後升任中書左丞。[1]至元二年(1336年)正月因病死於於中山私第,享年六十二歲,去世後追封為太原郡公,諡號文忠[3]


王結一生經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元明宗元文宗共七朝,面臨政治上「成武授受」、「武仁之爭」、「南坡之變」、「兩都大戰」、「旺忽察都之變」等殘酷鬥爭。其面對政爭之具體意見今不得而知,然從其在不同時期以疾病、親老丁內艱等因素辭官的行為,得以揣測內心觀點[3]

家庭成員

祖父王逖勤以質子軍從成吉思汗西征,在西域娶阿魯渾氏女,寓居於西域,又自西域徙戍秦隴,後徙居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州)。父親王德信,治縣有聲,故任陝西行台監察御史,但四十餘歲即器官不復仕[3]。母親張氏,被封為太原郡夫人。妻子蒙括氏,同封太原郡夫人。育有兩子,長子王敏修,擔任仕郎、社稷署丞;次子王敏存,並未入仕[3]

著作

善俗要義

自世祖忽必烈以來,諸帝每每頒佈詔書聖旨,皆強調為官者務必遵守「勸課農桑,興舉學校,宣明教化身,肅清風俗」等職責,王結依旨意行事,擬定三十三條可供下級單位與人民行事的條例,並名為《善俗要義》。《善俗要義》從字面上來看,有改善、提升風俗之意。全文共三十三條例,可略分為「農事」及「教化」兩類。農事涵蓋耕作、養殖、生產及與農耕關係緊密的水利設施、儲存糧食等,而教化概括如何實踐綱常倫理、發揚善良風俗[4]

《文忠集》六卷

元史卷178中提及王結時有詩文十五卷留存於世[1],但現今留存僅可從《四庫輯本別集拾遺 》中見《文忠集》六卷。另開頭提及當時現存《永樂大典》摘錄王文忠公集四十一條、王結文忠公集六條、王結詩三條及王結雜着一條,共五十一條,且館臣漏輯十四條[5]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元史/卷178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2-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中文). 
  2. ^ (元)王結,〈上中書宰相八事書〉,李修生等編,《全元文》,第 31 冊,卷 1005,頁 334-335。
  3. ^ 3.0 3.1 3.2 3.3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點校本),卷 23,〈元故資政大夫中書左丞知 經筵事王公行狀〉,頁 383-387。
  4. ^ 許守泯,〈一位地方官員的日常勸農 ──元人王結及其《善俗要義》〉,《成大歷史學報》頁93-129。
  5. ^ 四庫輯本別集拾遺 : 王結:《文忠集》六卷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2-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