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話
金華話(國際音標:/ʨiɲ334-33 uɑ313-45 uɑ14/[3]:214),是吳語的一種方言,屬於婺州片[4]:6 [5]:B9或金衢片[6]:5, 171-172 [7]:104,使用地區為浙江省金華市的婺城區東部和金東區,以金華城裏方言為代表。
金華話 | |
---|---|
發音 | /ʨiɲ334-33 uɑ313-45 uɑ14/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區域 |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東部、金東區 |
經緯度 | 29°06′N 119°39′E / 29.100°N 119.650°E |
族群 | 漢族、畲族 |
母語使用人數 | 73萬[1]:96 (2016) |
語系 |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無 |
管理機構 | 無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wuu |
ISO 639-6 | jiua |
Glottolog | jinh1238 [2] |
金華話與臨近的蘭谿話較接近,而與附近其他方言較難通話[8]:8。金華話內部存在不少差別:城裏和鄉下方言之間有較大差別[6]:178,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說話也有差別[3]:引論 4。 由於原金華府地區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各縣之間難以互相通話,金華城裏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該地區交際共同語的作用[6]:197。 在浙江中部流行的婺劇基本上以金華城裏方言為標準[6]:197。
本條目的聲韻調、小稱、語音特點和文白異讀、語音的變遷、詞彙、語法等章節中的金華方言均為金華城裏方言。 下文中,「金華」單獨作地名出現時指的是金華話的使用區域,「婺州地區」指的是原金華府所轄區域。
使用區域、族群及影響
金華話的使用區域大致相當於湯溪縣併入金華縣前的金華縣境,包括今婺城區的所有街道、羅店鎮、蘇孟鄉、竹馬鄉、乾西鄉、雅畈鎮、琅琊鎮、箬陽鄉、白龍橋鎮(古方除外)[a]、長山鄉(石道畈除外)和整個金東區[3]:引論 4。 除了金華當地漢族人外,當地畲族人也會說金華話[b]。
由於婺州地區的方言內部差異較大,各縣之間難以互相通話,要用帶官腔的金華話來交際[8]:8。金華城裏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婺州地區交際共同語的作用,基本上以金華城裏方言為語言標準的婺劇在浙江中部十分流行[6]:197。
聲韻調
以下聲韻調系統以1990年代的金華老派城裏話為準。聲母表、韻母表中國際音標後有例字(文白讀不同音的字大都用其白讀音),僅用於文讀的聲母、韻母以文標出。
聲母
金華方言聲母表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齦齶音 軟齶音 聲門音 鼻音 m 門 n 難 ȵ 魚 塞音 清音 不送氣 p 班 t 短 k 光 [2] 送氣 pʰ 破 tʰ 貪 kʰ 筐 不送氣濁音[1] b 排 d 段 ɡ 狂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氣 ʦ 紙 ʨ 雞 送氣 ʦʰ 雌 ʨʰ 溪 不送氣濁音[1] ʣ 磁 ʥ 件 擦音 清音 f 反 s 師 ɕ 收 x 蝦 濁音[1] v 煩 z 時 ʑ 壽 文 ɦ 韓 邊音 l 藍
- 註:
- 1^ 金華方言的濁擦音、濁塞音、濁塞擦音的實際音值與真正的濁音聲母存在較大差距(處於「濁-清」之間,即所謂「清音濁流」),但一般仍記做濁音聲母[6]:22-24(下文中不再說明)。
- 2^ 或將金華話中的零聲母記作聲門塞音[ʔ][10]:第一表3 [11]:66。
韻母
金華話有51個韻母(包括自成音節的[m̩]、[ɲ̍],不包括兒化韻),其中有9個文讀專用韻母[3]:引論 6 [6]:139:
開尾韻 元音尾韻 無韻頭 ɿ 雌 ɑ 班 文 o 菠 ɤ 盤 ɯ 去 ɛ 杯 ei 隨 ɑu 包 eu 謳 ɤ韻頭 ɤa 馬 i韻頭 i [1] 未 ia 爹 iɑ 畬 ie 邊 文 iᴇ 佘 文 iɛ 吆 iɑu 鳥 iu 手 u韻頭 u 烏 uɑ 還 uɤ 多 uɛ 塊 ui 歸 y韻頭 y 水 yɑ 唰 yɤ 原 yɛ 帥
鼻化韻 鼻音尾韻 塞音尾韻[3] 無韻頭 文 ã 番 ɑŋ 幫 əɲ [2] 門 oŋ 風 əʔ 北 oʔ 木 ɤ韻頭 文 ɤã 潘 i韻頭 文 iã 演 iɑŋ 上 iɲ [2] 平 ioŋ 蟲 iəʔ 入 u韻頭 文 uã 歡 uɑŋ 梗 uəɲ [2] 昏 uəʔ 骨 y韻頭 文 yã 宣 yɑŋ 雙 yəɲ [2] 雲 yəʔ 橘 yoʔ [4] 玉
- 註:
- 1^ [i]帶一定程度摩擦[11]:12, 66 [12]:246
- 2^ [ɲ̍]和[əɲ]、[iɲ]、[uəɲ]、[yəɲ]四韻中的鼻韻尾[ɲ]的實際音值比較輕弱模糊,舌面與上顎的接觸比較輕微[6]:86,有學者記作齒齦鼻音[n][10]:第二表4-5, 第二表8-9, 第二表11-13 [11]:66,也有學者記作軟顎鼻音[ŋ][3]:引論 6 [6]:85。本文中均記作[ɲ]。
- 3^ 塞音尾韻的喉塞尾[ʔ]逢陰入調明顯,逢陽入調不明顯[3]:引論 6。
- 4^ 或記作[ioʔ]。
兒化韻
金華話的兒化音變使本韻因韻母鼻化而變為含鼻化元音的兒化韻。韻母鼻化是兒綴音[ɲ]弱化的結果[8]:29, 59, 79。 金華話的兒化韻共有19個,可變為兒化韻的本韻共有29個[3]:引論 6 [6]:139-140。兒化韻中除了[ɤã]、[ã]、[iã]、[uã]、[yã]又可為文讀韻外,其餘14個都是兒化詞專用韻母[3]:引論 7。
金華方言兒化韻-本韻對照表 無韻頭 ɤ韻頭 i韻頭 u韻頭 y韻頭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兒化韻 本韻 例詞 ɿ̃ ɿ 詩兒 ĩ i 梨兒 ũ u 兔兒 ỹ y 語兒 ie 籠屜兒 iɲ 嬸兒 iəʔ 麻雀兒 ã ɑ 女兒 ɤã ɤa 筢兒 iã ia 帖兒 uã uɑ 鴨兒 yã yɑ ɛ 杯兒 uɛ 拐兒 ɑŋ 後生兒 iɑŋ 麥蛘兒 uɑŋ yɑŋ 解妝兒 əʔ 飽呃兒 iəʔ 掠兒 uəʔ 藍忽忽兒 ɤ̃ ɤ 盒兒 iẽ ie 尖兒 uẽ uɤ 窠兒 yẽ yɤ 圓兒 ẽ iu 水狗兒 iu 白頭兒 əʔ 佛兒 iəʔ 侄兒 yəʔ 橘兒 ɔ̃ ɑu 桃兒 iɔ̃ iɑu 鳥兒 iũ iu 帚兒 õ oʔ 膜兒 iõ yoʔ 叔兒
其中[ẽ]、[iẽ]、[uẽ]、[yẽ]、[õ]、[iõ]六個韻,部分老年人讀作鼻音尾韻,分別為[əɲ]、[iɲ]、[uəɲ]、[yəɲ]、[oŋ]、[ioŋ][3]:引論 7 [6]:150。
金華方言兩種兒化韻對照表 無韻頭 i韻頭 u韻頭 y韻頭 鼻化韻 鼻尾韻 例詞 鼻化韻 鼻尾韻 例詞 鼻化韻 鼻尾韻 例詞 鼻化韻 鼻尾韻 例詞 ẽ əɲ 擦黑兒 iẽ iɲ 辮兒 uẽ uəɲ 歌兒 yẽ yəɲ 橘兒 õ oŋ 田瀆兒 iõ ioŋ 竹兒
聲調
金華話有7個單字調(不包括輕聲),沒有陽上調[3]:引論 7 [6]:表 4-1。下表中短表示短調。
調類 聲調記號 調值 例字 陰平 ˧˧˦ 334 天 豬 消 幫 冰 飛 高 雌 黏 奎 魁 研 踉 陽平 ˧˩˧ 313 平 曹 樓 煩 啼 狼 農 船 唇 期 場 筒 跑 陰上 ˥˧˥ 535 子 我 忖 乳 軟 暖 估 塢 蟹 畲 賄 燕 碎 陰去 ˦˥ 45[1] 去 醋 凍 囥 莧 透 漢 聽 悔 鳥 千 犬 柄 陽去 ˩˦ 14 望 射 硬 韌 未 樹 駡 義 膿 順 帽 舞 戊 陰入 短˦ 短4 嚇 北 弗 摘 骨 一 橘 剝 哭 竹 摸 咳 廁 陽入 短 短212 入 浴 六 綠 落 白 服 族 勺 木 肉 玉 鼻
變調
金華話的變調很複雜[3]:引論 7。
下表列出兩字組連讀變調的主要規律[3]:引論 8 [6]:130-131。表左欄中為前字聲調,表端欄中為後字聲調,表中數字均表示調值,0表示輕聲。其中,古清上字和古濁上字雖在白讀單字調中均為陰上,但在兩字組連讀變調中有所區別,故在表中分為陰上、陽上兩類[3]:引論 7。上標「動」 表示該連調模式主要見於動賓結構的字組[3]:引論 7,上標「數」表示該變調模式只用於「數量式」(數詞+量詞)字組和「實虛式」(實詞+虛詞[e])字組[6]:130。
金華話兩字組變調規律 ↓前字\後字→ 陰平
334陽平
313陰上
535陽上
535陰去
45陽去
14陰入
ʔ4陽入
ʔ212陰平
334動 33+33
33+45動 33+313
33+4533+535
數 33+4533+535
數 33+4533+45 動 33+14
33+4533+ʔ4 33+ʔ12
陽平
313動 33+33
31+45
數 53+45動 33+313
數 31+45
31+1433+535
數 31+45
53+4533+535
數 31+45
31+1433+45
31+45動 33+14
31+1433+ʔ4 33+ʔ12
陰上
53545+33 45+313
數 53+14
45+1453+535
數 53+4553+535
數 53+4553+45 45+14 53+ʔ4 45+ʔ12
陽上
53545+33
53+4545+313 53+535 33+535 53+45
數 45+1445+14 53+ʔ4 45+ʔ12
陰去
45動 45+33
33+33
33+45
45+0動 45+313
33+313
33+45
33+14
45+053+535
33+535
數 33+4553+535
33+535
數 33+1453+45
動 33+45
數 45+045+14
33+45
動 33+14
數 45+033+ʔ4 45+ʔ12
數 45+0陽去
14動 45+33
53+45
14+0動 45+313
53+45
53+14
14+033+535
53+53533+535
數 14+031+45
53+4545+14
31+14
數 14+053+ʔ4 45+ʔ12
陰入
ʔ4動 ʔ4+33
ʔ4+45
數 ʔ4+0動 ʔ4+313
ʔ4+45ʔ4+535 ʔ4+535 ʔ4+45 ʔ4+14
數 ʔ4+45ʔ4+ʔ4 ʔ4+ʔ12
陽入
ʔ212動 ʔ21+33
ʔ21+45動 ʔ21+313
ʔ21+14ʔ21+535
數 ʔ21+45ʔ21+535
數 ʔ21+45
ʔ21+14ʔ21+45 ʔ21+14 ʔ21+ʔ4 ʔ21+ʔ12
三字組的連讀變調更加複雜[3]:引論 8。
小稱
金華方言的小稱詞一般為「兒化音+變調」的形式,但也有少數小稱詞為「純元音韻母+變調」的形式。
小稱變調
小稱音的變調規律比較簡單,如下表列出[3]:引論 8 [6]:145。下表中短表示短調。
調類 單字調值 小稱調值 陰平 334 334 陽平 313 313 陰上[1] 535 45 陽上[1] 535 14 陰去 45 45 / 535[2] 陽去 14 14 陰入 短4 45 陽入 短212 14
- 註:
- 1^ 古清上字和古濁上字雖在白讀單字調中均讀陰上調,但在小稱變調中有所區別,故在表中分為陰上、陽上兩類[3]:引論 8 [6]:145。
- 2^ 陰去調一般不變,少數變[535]調[3]:引論 8 [6]:145。
兒化音
表示小稱的兒化音變一般為韻母鼻化及部分聲調變調的形式[3]:引論 6,但有部分老年人將部分兒化韻讀作鼻音尾韻。兒化的韻母詳見上文「兒化韻」部分。
非兒化音
韻母為[ɿ]、[i]、[iɲ]、[iəʔ]、[u]、[y]、[iu]的音節中有少數字詞小稱時可讀作不鼻化的純元音韻母[3]:引論 7 [6]:151。這種小稱形式是鼻化型小稱丟失鼻化成分的結果[6]:151。
小稱詞 本韻 鼻化韻 非鼻化韻 兩齒(兒) ɿ ɿ̃ ɿ 姊姊(兒) i ĩ i 嬸(兒)嬸兒 iɲ 麻雀(兒) iəʔ 鴣鴣(兒) u ũ u 語(兒) y ỹ y 布紐(兒) iu iũ iu
語音特點及歷史層次
金華方言存在較豐富的文白異讀現象,但文讀主要仍限於「打官腔」時使用[3]:引論 8。其白讀系統是因兩晉時北方戰亂,望族南遷形成的[13]:1090,而文讀系統主要是南宋以來在北方漢語、北部吳語以及杭州話的影響下形成的[6]:197。下文描述的語音以1990年代的金華老派城裏話為準。
聲母
在平、去、入聲中保留「幫-滂-並」、「端-透-定」、「見-溪-羣」三分,即塞音聲母及見組的塞擦音聲母存在「不送氣清-送氣清-不送氣濁」三分;但在上聲中,因沒有陽上調,只有「不送氣清-送氣清」二分[6]:27。 古全濁聲母上聲字在白讀中讀為清聲母,逢塞音、塞擦音時不送氣[3]:引論 18,文讀時為濁聲母[6]:197。[f]
在今齊齒呼韻母前分尖團,精組字讀[ʦ]組聲母,見曉組字讀[ʨ]組聲母[6]:51;在今撮口呼韻母前不分尖團,精組和見曉組字都讀[ʨ]組聲母[6]:50,如:「趨」=「區」 /ʨʰy334/、「需」=「虛」 /ɕy334/。 從母、邪母、崇母字,白讀擦音[z]聲母,文讀塞擦音[ʣ]聲母[6]:197。 船母、禪母字白讀擦音聲母[14]:60。 日母字,白讀[ȵ]聲母,文讀[ʑ]聲母[6]:197。 見曉組開口二等字,白讀[k]組聲母,文讀[ʨ]組聲母[6]:197。 疑母字逢洪音讀零聲母,逢細音白讀[ȵ]聲母[14]:59。
韻母
果攝字白讀[uɤ]韻,文讀[o]韻[6]:197。 假開二幫組以及咸合三、山開二、山合三的幫組或非組入聲字白讀[ɤa]韻[3]:引論 18。 假開二知見系字(如「茶」、「加」、「下」)讀[uɑ]韻[6]:179。 假開三的章組、日、以母字,白讀[ia]韻,文讀[iᴇ]韻[6]:197。 蟹開四字,白讀[ie]韻,文讀[i]韻[6]:197。 「兒」、「爾」、「耳」、「二」等日母止攝字,白讀[ɲ̍],文讀[əl][6]:197。 流攝一等字,若今為零聲母字則讀[eu]韻,若為其他聲母字均讀如三等[iu]韻[3]:引論 18。
咸、山兩攝字,在白讀中無鼻音尾和塞音尾,讀為開尾韻[3]:引論 18,而在文讀中,陽聲韻字讀為鼻化韻,入聲韻字讀為喉塞尾韻[6]:197;其中開口三等知系字讀撮口呼韻母,白讀[yɤ],文讀[yã](陽聲韻字)、[yəʔ](入聲韻字)[3]:引論 18。 咸、山兩攝開口三等字和四等字的韻母,除了幫組字、部分見系字無區別外,其他字均有主要元音開口度大小的區別,即三等韻開口度小([ie]、[yəʔ]韻),四等韻開口度大([ia]韻)[6]:78。 梗開二陽聲韻字在白讀中讀[ɑŋ]韻(「梗」字讀[uɑŋ]韻),與宕、江攝字相混[3]:引論 18,文讀[əɲ]韻[6]:197。
聲調
古次濁聲母上聲字白讀歸陰上,無文讀;古全濁聲母上聲字白讀歸陰上,文讀歸陽去。[6]:197但在小稱變調和一些字組的變調中,古濁上字自成一類,與清上字不同[3]:引論 7, 引論 18。 咸、山兩攝入聲字在白讀中依聲母清濁分歸陰去、陽去[3]:引論 18 [6]:104-105,在文讀中則分歸陰入、陽入調[6]:197。其中白讀為陰去的古清入字在一些字組的連讀變調中自成一類[3]:引論 18。
滯古字音
金華話中有少數字音的歷史層次比其他字音更古老,這些字都是口語常用字[6]:43, 46, 191-193。
- 非組少數字讀雙唇音聲母(重唇輕唇不分)[6]:42:敷母「覆」、「蝮」讀作/pʰoʔ4/[6]:43,奉母「縛」讀作/boʔ212/[3]:272,微母的「無」讀作/m̩313/[3]:238,「未」、「襪」、「蚊」、「問」、「網」、「望」等字讀[m]聲母[6]:42。
- 知母個別字聲母讀[t]音(舌頭舌上不分)[6]:45:「摘」表示「用拇指和食指掐」時讀作/tiəʔ4/[6]:273,「拄」讀作/tu45/[6]:46。
- 書母「鼠」讀塞擦音聲母,白讀/ʦʰɿ535/[6]:53,文讀/ʨʰy535/[3]:2。
- 匣母少數字聲母讀如羣母:「厚」讀作/kiu535/;「懷」作名詞時讀作/guɑ313/,作動詞時讀作/ʥiɑ313/;「銜」(用嘴含)讀作/gɑ313/;「峽」讀作/guɑ14/[6]:54-55。
- 云母字「雩」(意為「虹」)讀[x]聲母[g] [15]:118-120。
- 以母「鱅」讀擦音[z]聲母(/zoŋ313/)[6]:56。
- 遇攝三等魚韻的「女」在表示「女兒」時讀/nɑ535/[6]:224,這可能是金華話中魚韻的最早層次[6]:66。
- 止攝開口字「椅」(支韻B類)讀如合口(新詞除外),音/y535/[3]:29,梅祖麟認為該讀音是重紐的遺留痕跡[16]:100。
- 流攝侯韻字「猴」在詞語「猴猻」中讀/uəʔ212/,有學者認為這是「猴」的魏晉層次音促化的結果[17]:181-183。
語音的變遷
金華城裏古陽聲韻幫母、端母字曾分別讀作[m]、[n]聲母,後來逐漸朝[p]、[t]方向變化[6]:205。在1920年代,金華城裏方言的幫端母仍存在特殊讀音(少量字如「半」、「打」白讀為[m]、[n]聲母)[10]:第一表1, 144;但到1980年代,幫端母字已一律讀[p]、[t]聲母[11]:465 [6]:205。 金華城裏效攝發音原本爲與鄉下相同的[ɤ][ie]韻,後來變爲與官話很接近的[ɑu][iɑu]韻,應該是在官話影響下新起的[6]:207。
金華方言的濁音清化發生在1920年代之後,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所記金華方言還沒有清化[6]:41。 金華城裏方言原本存在陽上調,古濁上字不與古清上字混同,後來濁上字歸入陰上調[6]:101-102。1920年代的金華城裏方言有8個聲調,上聲分陰上[434]、陽上[423][10]:第四表1。到了1980年代,金華城裏只有老年人將部分濁上字讀作陽上[312]調,中年、青年人都讀作陰上[11]:609。而在1990年代初,《金華方言詞典》所記的金華城裏方言已無陽上調[3]:引論 7。
人稱代詞複數詞尾,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中記爲liang(用良表音)[10]:154, 156, 158,到1990年代,城裏口音已變爲/lɑŋ/[3]:177,經歷了/liɑŋ/到/lɑŋ/的變化[18]。
詞彙
以下詞彙及發音以1990年代的金華老派城裏話為準,來源均為《金華方言詞典》,故不再一一註明。 所選擇的詞彙大都是現代標準漢語中不存在,或現代標準漢語中存在但詞義、詞法等有明顯差異的。 國際音標右上角的數字表示調值,「-」後為變調後的調值,「0」表示輕聲。因變調引起的聲母清濁變化,不註明原聲母,只寫出變調後的聲母。
代詞
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單數 我 /ɑ535/
我儂 /ɑ535-53 noŋ535/爾儂 /noŋ535/[h] 𠍲 /gəʔ212/ 複數 我兩 /ɑ535-45 lɑŋ14/ 爾儂兩 /noŋ535-45 lɑŋ14/
爾兩 /ɲ̍535-45 nɑŋ14/𠍲兩 /gəʔ212-21 lɑŋ14/
指示代詞與疑問代詞
動詞
|
|
名詞
- 堰 /ie45/ ① 河中較低的擋水建築物(河水仍從堰上淌過),用來提高上游水位,以便灌溉 ② 用於地名。
- 雩 /xiu45/[i] 虹
- 生世 /sɑŋ334-33 ɕyɤ45/ 輩子
- 生活 /sɑŋ334-33 uɑ14/ 工作
- 生活 /səɲ334-33 uəʔ212/ 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況
- 暗槽 /ɤ45-33 zɑu313-14/ 抽屜
植物
動物
飲食
- 煠飯 /suɑ14-45 vɑ14/ 用剩米飯加水煮成的稀飯
- 年糖 /nia313-31 dɑŋ313-14/ 金華當地風味食品,依原料不同分為「凍米糖」、「油麻糖」等
- 清明餜兒 /ʦʰiɲ334-33 miɲ313-33 kuẽ535-45/ 清明餜
- 凍米糖 /toŋ45-33 mie535-45 dɑŋ313/ 「年糖」的一種,用糯米作原料,春節期間流行
- 油麻糖 /iu313-33 mɤa313-31 dɑŋ313-14/ 「年糖」的一種,用芝麻作原料
稱謂
- 伯嚭 /bəʔ212-21 pʰi535/[k] 善吹牛、愛說空話的人
- 老貨 /lɑu535-53 xuɤ45/ 老漢,老頭子(不帶褒貶色彩)
- 老馬兒 /lɑu535-45 mɤã535-14/ 老婆子
- 母媽 /m̩45 mɛ0/ ① 媽媽 ② 稱呼岳母
- 鬼王 /ʨy535-45 uɑŋ313/ 男孩子(含輕視意)
- 賴料 /lɑ14-31 liɑu14/ 無賴,賴子
- 賊骨頭 /zəʔ212-21 kuəʔ4 tiu313-45/ 賊
數詞
普通話 零 一 二
兩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金華話 零 /liɲ313/ 一 /iəʔ4/ 兩 /liɑŋ535/
二 /ɲ̍14/[1]三 /sɑ334/ 四 /si45/ 五 /ɲ̍535/ 六 /loʔ212/ 七 /ʦʰiəʔ4/ 八 /pɤa45/ 九 /ʨiu535/
普通話 十 二十 百 千 萬 金華話 十 /ʑiəʔ212/ 廿 /ȵia14/ 百 /pəʔ4/ 千 /ʦʰia45/ 萬 /vɑ14/
- 註:
- 1^ 金華話中基本都用「兩」表示「二」,序數詞中一般也說「兩」,不說「二」[8]:32,如「第兩」(意為「第二」)[3]:88、「初兩」(意為「初二」)[3]:20。「二」僅用於少數有序數含義的詞(如「二月二」、「二哥」、「二婚親」等)和「二兩」(重量)[3]:241。
量詞
- 記 /ʨie45/ ① 表示動作的次數,相當於北京話的「下」 ② 指很短的一段時間,相當於北京話的「會兒」
- 爿 /bɑ313/ ① 用於商店。 例如「一爿店」 ② 用於地面、村莊。 例如「一爿地」
形容詞
- 㽺 /ɕiəʔ4/ 差,不好
- 細 /sie45/ ① 與「粗」相對 ② 碎
- 細 /sia45/ 小[l]
- 喫力 /ʨʰiəʔ4 liəʔ212/ 費力;累,疲勞
- 推板 /tʰɛ334-33pɑ535-45/ ① 相差,缺欠 ② 差,欠缺
- 罪過 /sɛ535-53 kuɤ45/ 可憐,值得憐憫
- 倒竈 /tɑu535-53 ʦɑu45/ ① 倒霉 ② 糟糕 ③ 窮
- 木嘮嘮 /moʔ212-21 lɑu334-33 lɑu334-45/ 或 /moʔ212-21 lɑu14 lɑu0/ 很多[m]
副詞
- 弗 /fəʔ4/ 不
- 未 /mi14/ 沒有
- 頂 /tiɲ535/ 最
- 猛 /mɑŋ535/ 程度副詞,用於被修飾詞語(形容詞或某些動詞)的後面,相當於北京話的「很」。 例如「好猛」、「喜歡猛」。關於其重疊形式「×猛×猛」,詳見下文「詞法」部分
- 還正 /uɑ313-31 ʨiɲ45/ 才,剛
- 頂對 /tiɲ535-53 tɛ45/ 恰好,剛好
- 真當 /ʨiɲ334-33 tɑŋ334-45/ 真,確實,的確
助詞
- 箇 /kəʔ4/ (常讀作輕聲)相當於北京話「的」
- 罷 /pɑ535/ 用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肯定事態出了變化,有時還兼有表示動作完成的作用,相當於北京話的「了」的部分用法 |例:「我去過罷」、「票買來罷」
- 生 /sɑŋ334/ 用於名詞、代詞或動詞後,相當於北京話的「似的」、「般」
語法
詞法
人稱代詞和部分指人的名詞的複數詞尾是「兩」/lɑŋ14/[3]:引論19, 177 [20]:87 [18]。
帶後綴「頭」的詞很多[8]:30, 31,這些詞大致可分為三類:
- 「頭」加在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詞根後面[3]:155。如「手頭」、「嬉頭」、「花頭」、「苦頭」。
- 「頭」加在數量詞後表示具有這一數量的某一事物[3]:155,有強調數量的作用[21]。如「兩塊頭」、「五間頭」。
- 「頭」在名詞後面,表示方位或時間,相當於北京話的「裏」、「裏頭」[3]:155。如「外頭」、「溪頭」、「店頭」、「夜頭」。
有些在普通話中無後綴或帶「子」綴的詞在金華話中也能加「頭」後綴,[8]:31 [22],如「紙頭」、「鼻頭」、「領頭」。
形容詞後加副詞「猛」組成的形容詞短語經常構成「×猛×猛」的重疊格式[8]:31。「猛」意為「很」(詳見上文「副詞」部分),重疊後的「×猛×猛」表示的程度更深,相當於北京話的「非常」、「極」[3]:172。例如,「好猛好猛」,「難過猛難過猛」,「喫力猛喫力猛」等。
金華話中重疊的動詞在不同句式中有不同的含義。 在「信寄寄便來」、「飯喫喫再去」這樣的句子中,重疊的動詞表示「動作完成」[8]:34。 在「門關關好」、「話講講靈清」這樣的句子中,重疊的動詞表示祈使[8]:34。
句法
金華話有「坐記起」、「買本添」這樣的「動詞/動詞短語+起/添」的語法結構[8]:60。副詞「起」、「添」都用在動詞或動詞短語後。「起」表示時間在先[8]:38,像是把北京話的「先」後置[3]:12。「添」有「再」、「還」的意思[3]:168。
雙賓語語句中兩個賓語的語序比較靈活,可將間接賓語(指人)放在直接賓語(指物)之後[8]:36;有時還可以把直接賓語提到句首或動詞之前,而量詞仍留在動詞之後,如「我儂書送兩本爾儂」[8]:37。
內部差別
金華話內部存在地域差別(城裏方言和鄉鎮方言的差別)和城裏方言的年齡差別(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說話的差別),這些差別主要體現在語音和詞彙上。
地域差別
金華話內部的地域差別,整體而言中部、西部地區的方言較為接近,東部孝順、曹宅、澧浦一帶的話有若干共性而與中部、西部多有不同,城裏及其附近地區的方言有一些自己的特點[3]:引論 4。
聲母
幫母和端母的古陽聲韻(鼻音尾韻)字,城裏和城郊秋濱等地分別讀塞音[p][t]聲母(包括「打」字)[3]:引論 4 [6]:29,秋濱的朱基頭除了「打」字讀[n]聲母外,幫、端母字均讀塞音聲母[6]:30, 205,其他絕大部分地區分別讀鼻音[m][n]聲母[3]:引論 4 [6]:30,曹宅鎮小黃村的幫端母古陽聲韻字,逢今韻母為鼻音尾韻時讀塞音聲母,逢今韻母為非鼻音尾韻(古咸山攝)時讀鼻音[m][n/ȵ]聲母,但「柄」、「打」兩字仍讀鼻音聲母[6]:30-32, 37-38, 205-206。
除了城裏、城郊的朱基頭、化山、擇住鄰等地和東北部孝順、曹宅一帶外,多數地區的方言不分尖團[3]:引論 4 [6]:206-207。 金華城裏方言中,精組聲母拼撮口呼韻母時讀[ʨ]組聲母,跟見曉組細音字不分[6]:206,拼齊齒呼韻母時的發音因年齡而異,詳見下文「城裏方言的年齡差別」。
韻母
蟹攝一等字(如「改」、「害」、「賠」、「對」),城裏讀[ɛ],城郊秋濱、多湖、仙橋等地讀[ai],其他地區讀[a]或[ɑ][3]:引論 5。 效攝字在城裏及其附近朱基頭、王宅、南干、擇住鄰、小黃村等地讀[ɑu][iɑu]韻,離城裏較遠的東部和西部地區讀[ɤ][ie]韻[3]:引論 5 [6]:207-208。例如「腰包」在金華城裏讀作/iɑu334-33 pɑu334-45/,而在部分鄉鎮則讀作/ie334-33 pɤ334-45/。 流攝一等字(如「藕」、「頭」),城裏和東部地區一般讀[eu](藕)、[iu](頭),中部地區讀[e]或[ei],西部地區讀[ɑu][3]:引論 5。
梗攝開口二等字(如「生」、「爭」),城裏和中、南部地區讀作[ɑŋ]韻,同宕江攝;東北部和西北部地區讀作[ã]韻或[an]韻,同咸山攝[3]:引論 5。
聲調
在金華城裏方言中古濁上字歸陰上[6]:101, 102,而在曹宅鎮小黃村的方言中古濁上字歸陰平[6]:102。 金華城裏方言有7個單字調,而小黃村的方言因陰入、陽入各有兩種調值而共有9個單字調[6]:102, 104-105。下表中短表示短調。
小黃村方言單字調 調類 聲調記號 調值 例字 陰平 ˧˧˦ 334 邊 弟 柱 是 買 陽平 ˧˩˧ 313 陰上 ˥˧˥ 535 點 短 板 柄 打 陰去 ˥˧ 53 扮 旦 變 店 踮 陽去 ˩˦ 14 陰入甲 短˦ 短4 陰入乙 ˦˥ 45 割 桌 接 發 雪 陽入甲 短˧˩˧ 短313 陽入乙 ˩˩˧ 113 薄 奪 疊 襪 月
代詞
第一人稱單數,城裏和大部分鄉鎮用「我」/ɑ535/或「我儂」/ɑ535-53 noŋ535/,孝順、曹宅、澧浦一帶多用/ʨiɑ535/[3]:引論 5,孝順北部地區說/tsia535/或/ɛ535/[3]:60。[n]
第一人稱複數,城裏說「我兩」/ɑ535-45 lɑŋ14/或/ɑŋ313/,孝順、曹宅、澧浦等地多用/ʨiɑ535-45 lɑŋ14/或/ʨiɑ535-45 liɑŋ14/[3]:60。
第二人稱複數,城裏和北部地區一般是「爾儂兩」/noŋ535-45 lɑŋ14/或「爾兩」/n̩535-45 nɑŋ14/或「爾兩」的合音/nɑŋ313/[3]:177,南部地區多用「爾儂兩」/noŋ535-45 lɑŋ14/,西部白龍橋、長山等地用「爾兩」/n̩535-45 nɑŋ14/,東北角源東、鞋堂等地多用「爾儂哄」/noŋ535-45 hoŋ0/[3]:引論 5,澧浦、雅畈等地只說「爾儂兩」/noŋ535-45 lɑŋ14/或「爾儂兩」/noŋ535-45 liɑŋ14/[3]:177。
第三人稱複數,城裏說「𠍲兩」/gəʔ212-21 lɑŋ14/或/gɑŋ313/,澧浦說「𠍲兩」/gəʔ212-21 liɑŋ14/[3]:182。
指示代詞「這」,城裏和大部分鄉鎮說「格」/kəʔ4/,鄉下有的地方如秋濱街道的唐宅、呂獻塘和嶺下鎮等地說/ʥiəʔ212/[3]:251。 指示代詞「那」,城裏和大部分鄉鎮說「末」/məʔ212/,鄉下有的地方如秋濱街道的唐宅、呂獻塘和嶺下鎮等地說/doŋ313/,羅店等地說/goŋ313/[3]:244。
其他
「去」字,城裏及附近地區讀/kʰɯ45/,東北角源東、鞋塘、孝順、傅村等地和西部白龍橋擇住鄰村等地讀/kʰi45/,南部安地讀/kʰɤ45/[3]:引論 5 [3]:112。 「人」,城裏和部分鄉鎮說「人」/ȵiɲ313/,東部孝順、曹宅、澧浦等地說「農」/noŋ313/[3]:217。
城裏方言的年齡差別
金華城裏方言存在一些年齡差別。
聲母
精組、見組聲母拼齊齒呼韻母字,如「精」、「經」,全部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區分尖團,分別讀[ʦ]聲母和[ʨ]聲母;部分中年人和全部青年人不分尖團,都讀[ʨ]聲母[3]:引論 5 [6]:52, 206。 金華話中「鄒」、「走」、「奏」、「湊」、「搜」、「擻」、「嗽」等字為[iu]韻,年輕人因不分尖團而將這些字也讀成[ʨ]組聲母[3]:引論 18。例如,「走」=「酒」/ʨiu535/。 古微母部分字,如「婺」、「文」、「物」,中老年人都讀[v]聲母,年輕人傾向讀合口呼零聲母[3]:引論 5。 古疑母個別字,如「我」,一部分老年人文讀[ŋ]聲母,白讀零聲母;部分老年人和全部中年、青少年人不論文白都讀零聲母[3]:引論 5。
韻母
金華城裏一些年輕人因嫌[ɤa]韻母「土氣」而改讀作[ia][3]:引論 18 [6]:183-184。山合一幫組舒聲字(如「半」、「潘」、「滿」)的文讀音,部分老年人讀[ɤã]韻,其他人讀[ã]韻[3]:引論 6。
小稱
方言記錄和研究的歷史
19世紀,來到金華縣的基督教傳教士將《聖經》的部分內容翻譯成金華方言,並用羅馬字記音。已知的關於19世紀金華方言的書面材料有金華土白《約翰福音》(1866)和金華土白《馬可福音》(1898)[23]:3。金華土白《約翰福音》(1866)是《約翰福音》的金華方言譯本,全書用羅馬字記音,沒有漢字,所記發音是文讀和白讀的結合,部分語句的語法遵循金華方言語法[23]:10-11。金華土白《馬可福音》(1898)是白話《馬可福音》譯本的金華方言注音本,作者逐詞翻譯,在各漢字旁用羅馬字注出金華方言的讀音(有些詞匯的注音按對應的方言詞的音)[23]:3, 10, 12。這兩份材料都沒有記錄聲調[23]:10。
1927年10月10日至12月25日[10]:23 [24]:285,趙元任調查了吳語地區33個地點方言的聲韻調、詞彙,撰寫了《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年出版)[25]:82。金華話是33個地點方言之一[o],趙元任記錄的是1927年的金華新派城裏方言[p],聲母、韻母用嚴式國際音標記錄[10]:26,單字聲調用五度標記法記錄音值[10]:26,詞彙的讀音用注音羅馬字記錄[10]:149。
1958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方言與普通話集刊》第五本收錄了傅東華(署名「約齋」)《金華方音與北京語音的對照》一文[3]:引論 5-6。
1957年至1966年間,浙江省方言工作者傅國通、方松熹、蔡勇飛、鄭張尚芳等在全省方言普查工作中,曾對金華方言作過調查,調查結果被收入《浙江吳語分區》等[6]:前言 1。
1984年至1985年,錢乃榮對《現代吳語的研究》中33個方言點進行跟蹤調查,寫成《當代吳語研究》(1992年出版)[25]:85。書中記錄了1985年金華新派城裏方言的聲韻調系統[11]:24, 65-67、兩字組變調的規律[11]:657、單字音[11]:77、詞彙[11]:721,以及老、中、青三代人語音的異同,反映了六十年中金華城裏方言語音的變化[11]:434。
1996年[3]:版權頁,曹志耘編纂的《金華方言詞典》作為《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的分地方言詞典之一出版。該詞典詳細記錄了1990年代初[q]的金華老派城裏話[3]:引論 5的語音、詞彙、詞法。 2002年出版的曹志耘的《南部吳語語音研究》深入研究了包括金華話在內的11種南部吳語方言的語音。
艾青的《大堰河》
詩人艾青是金華人,其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實際應為「大葉荷」,因艾青不知道其本字而金華話中這兩個詞同音而誤寫[26]。詩中所謂「冬米的糖」應為「凍米糖」(見上文「飲食」),「凍」本為陰去調,在該詞中因變調而成為[33]調[3]:228(如陰平,與「冬」同音)。
相關條目
註釋
- ^ 白龍橋鎮的中心區域雖曾屬湯溪縣[6]:209,但方言是金華話而非湯溪話。
- ^ 金華的畲族主要居住在南部雅畈等地區,其內部說畲話,與漢族交際時用金華方言[3]:引論 3 [6]:14。
- ^ 金華話稱雞蛋為「雞卵」[3]:93,而義烏大部分地區說「雞子」[9]:8。
- ^ 《金華方言詞典》的聲母列表中還包括軟齶鼻音[ŋ]。在1990年代,[ŋ]聲母僅出現在部分老年人的「我」一字的文讀音/ŋo535/中(其他人文讀作/o535/)[3]:引論 5 [6]:163。
- ^ 這裏「虛詞」指後綴、重疊成分、方位詞、趨向動詞、助詞等較虛的字眼[6]:130。
- ^ 下文描述聲母發音時不再贅述全濁聲母在上聲中讀清音的情況。
- ^ 「雩」在古代有多種讀音,根據《集韻》,意為「虹」時是云母去聲。
- ^ 第二人稱代詞/noŋ535/常被當作單字詞「儂」,實際上是「爾儂」的合音;在較早時期的吳語中,「儂」可能曾是第一人稱代詞,但在現代金華方言(及其他吳語方言)中只是人稱代詞的後綴[19]:134。
- ^ 常被寫作「鱟」或「𧊛」,項夢冰認為本字為「雩」[15]:118-120。
- ^ 常被寫作「猢猻」或「活猻」,「活」/uəʔ212/是「猢」的促化音[8]:22 [17]:181, 182,有學者認為「猢」其實是「猴」的魏晉層次音[17]:183。
- ^ 「伯」本讀清音聲母(幫母)、陰入調,僅在此詞及其衍生詞中讀濁音聲母(如並母)、陽入調。伯嚭是春秋晚期吳國太宰,著名佞臣。
- ^ 曹志耘記作「細」[6]:97, 229,游汝傑認為本字應是「瑣」[6]:97, 295。
- ^ 來自杭州話。
- ^ /ʨiɑ535/和/tsia535/可能為「是我」的合音[19]:133。
- ^ 因時間限制,趙元任沒有來得及到金華當地調查,而是在杭州找了一位金華人發音[10]:23, 32。
- ^ 發音人蔣汝源時年二十歲[10]:32。
- ^ 為編寫《金華方言詞典》,曹志耘於1991年至1994年間到金華實地調查方言[3]:357。
來源
- ^ 曹志耘. 吴语婺州方言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10. ISBN 978-7-100-12271-9 (中文(簡體)).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Jinhua.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曹志耘. 金華方言詞典.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12. ISBN 7-5343-2881-0 (中文(繁體)).
- ^ 傅國通 蔡勇飛 鮑士傑 方松熹 傅佐之 鄭張尚芳. 吴语的分区(稿). 方言. 1986, (1): 1–7 (中文(簡體)).
- ^ 中國社會科學院 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 中国语言地图集. 香港: 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 1987. ISBN 0-582-99903-0 (中文(簡體)).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曹志耘.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2-9. ISBN 7-100-03533-3 (中文(簡體)).
-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 汉语方言卷.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12. ISBN 978-7-100-07054-6 (中文(簡體)).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傅國通. 方言叢稿.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9. ISBN 978-7-101-06896-2 (中文(繁體)).
- ^ 9.0 9.1 方松熹. 义乌方言研究. 浙江省新聞出版局. 2000-5 (中文(簡體)).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趙元任. 現代吳語的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12. ISBN 978-7-100-08620-2 (中文(繁體)).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錢乃榮. 当代吴语研究.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9. ISBN 9787532023554 (中文(簡體)).
- ^ 朱曉農. 语音学.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3. ISBN 978-7-100-06681-5 (中文(簡體)).
- ^ 金华市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3 (中文(簡體)).
- ^ 14.0 14.1 孫宜志. 金华市区方言的语音特点. 浙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9-11, (6): 58–62, 83 (中文(簡體)).
- ^ 15.0 15.1 項夢冰. 吴语的“鲎”(虹). 長江學術. 2014, (3): 113–122 (中文(簡體)).
- ^ 梅祖麟. 重纽在汉语方言的反映——兼论《颜氏家训》所论“奇”、“祗”之别. 方言. 2012, (2): 97–103 (中文(簡體)).
- ^ 17.0 17.1 17.2 施俊. 南部吳語韻母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 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3.(簡體中文)
- ^ 18.0 18.1 戴昭銘. 歷史音變和吳方言人稱代詞複數形式的來歷. 中國語文. 2000, (3): 252 (中文(簡體)).
- ^ 19.0 19.1 施俊. 论婺州片吴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以义乌方言为例. 中國語文. 2013, (2): 128–136 (中文(簡體)).
- ^ 袁家驊. 汉语方言概要.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01-1. ISBN 7-80126-474-6 (中文(簡體)).
- ^ 王健. 漢語方言中與數量詞結合的語綴「頭」. 復旦大學中文系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系.(簡體中文)
- ^ 方松熹. 浙江吳語裏的若干詞法特點. 浙江海洋學院.(簡體中文)
- ^ 23.0 23.1 23.2 23.3 方婷. 金華土白《約翰福音》(1866)、《馬可福音》(1898)研究. 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2.(簡體中文)
- ^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 语言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9. ISBN 7-5334-3019-0 (中文(簡體)).
- ^ 25.0 25.1 侯精一.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0. ISBN 7-5320-8084-6 (中文(簡體)).
- ^ 公木. 新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1-11: 366頁. ISBN 7-5326-0115-3 (中文(簡體)).
「大堰河」這名字,小時候只是聽口音的,1973年我回家鄉,鄉親們談起這首詩時告訴我,「大堰河」其實是「大葉荷」的誤寫,我們家鄉的土音「大葉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樣。
外部連結
- 吳語協會——金華話拼音方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