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

王莽篡漢,西漢結束,改國號為。後王莽改制失敗,導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最終肢解新莽政權,漢景帝後裔劉秀趁機恢復漢朝,國號仍為,史稱為東漢,劉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間,農業、手工業都得以從新莽天鳳四年(17年)起到東漢建武前期的戰爭而受到嚴重破壞背景下的恢復和發展,政局穩定,史稱「光武中興」。

東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的六世祖為長沙定王,但是到劉秀這一代已經是一般平民。王莽登基的時代,劉秀曾在長安唸書,因生活貧困,他和同學買一頭,替人載物賺錢貼補家用。劉秀的族兄劉玄被綠林「新市兵」的擁戴,公元23年被立為帝,是為更始帝,「概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昆陽之戰,威震天下」。公元36年公孫述戰死成都,劉秀終於統一中原。[1]至綠林起兵以來,中原鼎沸,內戰頻仍,全國人口減少,東漢初年,戶籍大大減少。公元30年劉秀下令裁併郡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2]。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全國的土地,分配土地給貧苦農民。此舉遭到強烈反對,州郡官吏畏懼豪強地主,不敢「度田」[3],結果導致「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4]河南尹張汲以及「郡守十餘人,坐度田不實,皆下獄死」。大司徒歐陽歙也是死於度田。[5]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獎。劉秀本人是豪強出身,在東漢出來即有所謂的南陽豪強,所謂「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劉秀一方面力求恢復經濟,通過「度田」,以限制豪強地主,開國功臣劉隆也在此事件中被免官,決不寬容。[6],劉秀曾對馬援說:「吾甚恨前殺守、相多也!」[7]。另一方面又因民變[8],「青、徐、幽、冀四州尤甚」,最後不得不與豪強妥協,暫止度田[9]。公元26年,劉秀仍在掃除群雄之際,「諸功臣皆增戶邑」[10],之後又下令釋放奴婢,光武即位後,多次釋放奴婢,「內外匪懈,百姓寬息」[11],並減輕田租,興修水利。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全國有「戶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12],戶與口增加一倍。在光武帝的苦心經營之下,東漢社會終於出現繁榮,王夫之認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史稱為「光武中興」。

註釋

  1. ^ 《後漢書·光武帝紀》說:「時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出調役,務從簡寡,至乃十存一焉。」
  2. ^ 《後漢書·光武帝紀》
  3. ^ 《後漢書·劉隆傳》記載「是時,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
  4. ^ 《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十六年條
  5. ^ <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十五年………六月…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冬十一月甲戌,大司徒歐陽歙下獄死。……建武十六年…秋九月, 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十餘人,坐度田不實,皆下獄死。」李賢注引<東觀記>曰:」刺史太守多為詐巧,不務實核,苟以度田為名,聚人田中,並度廬屋裏落,聚人遮道諦呼。」《資治通鑑》卷四三《漢紀》建武十五年條亦云:「冬,十一月,甲戌,大司徒歙坐前為汝南太守,度田不實,贓罪千餘萬,下獄。歙世授《尚書》,八世為博士,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餘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禮震年十七,求代歙死。帝竟不赦,歙死獄中」。
  6. ^ 《後漢書》卷二二《劉隆傳》:「建武十一年,(隆)守南郡太守,歲余,上將軍印綬。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時,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十五年,詔下州郡檢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明年,隆坐征下獄,其疇輩十餘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物免為庶人。」
  7. ^ 《資治通鑑》卷四三《漢紀》建武十六年九月條
  8. ^ 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卷四「《後漢書》間有疏漏處」條中說:「十六年之民變,必因十五年之檢核戶口田畝不均而起釁也。其解散,亦必非令盜賊自相捕斬遂能淨盡,蓋因守令皆以檢核不實坐死,遣謁者為更正,然後解散耳。而范《書》略不見起滅之由。」
  9. ^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2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l39—140頁:「從此以後,東漢朝廷向豪強勢力完全屈服,不再檢查墾田與戶口的實數。」
  10. ^ 《後漢書·鄧禹傳》卷十八:「十三年,天下平定,諸功臣皆增戶邑,定封禹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帝以功高,封弟寬為明親侯。」
  11. ^ 《後漢書·循吏傳》
  12. ^ 《後漢書》志第二十《郡國》注